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优度评价
浙江省产业集群优劣势分析(一)

浙江省产业集群优劣势分析(一)浙江省产业集群优劣势分析(一)摘要]浙江省的产业集群是由高度专业化分工的中小企业集聚而成的一种区域性生产组织,是以网络结构为支撑的区域柔性生产体系,具有很强的根植性。
这使浙江省产业集群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区域历史文化底蕴,也存在着自主创新意识淡薄,产业集群内产业链未形成、欠科学等劣势,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困境。
推动浙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对策是: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提供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组织建设,提高集群的组织服务化程度;实行产学研的结合,构建人力资源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自身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浙江;产业集群;优劣势分析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资源贫乏,国家投资少。
但在改革开放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再到经济强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246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继广东、江苏、山东之后全国第四个经济突破万亿元的省份。
2006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456元,农村居民纯收入达到7026元,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均位于各省之首。
浙江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书写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辉煌一页。
一、浙江省产业集群的特点(一)由高度专业化分工的中小企业集聚而成的一种区域性生产组织企业集聚,在传统意义上是指企业向某一地区的集中。
在利益激励机制驱动下,供需双方在空间上的彼此接近以共享基础设施,可以降低空间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因社会联系、物质交换、技术溢出、信息共享等,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企业集中又可以创造新的供给和需求,可以改变生产函数和需求函数。
而产业集群理论除了上述传统意义上的好处以外,更多强调的是因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一种共同体组织。
在浙江许多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都是由少数企业生产某一单一产品起步的,随后,在各种产品、原材料供应、交通运输等随着企业集聚规模的扩大而随之发展。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摘要] 本文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浙江省1978-2007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总量以及人均GDP、人口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虽然浙江的产业结构变迁符合结构演变规律,但目前浙江的结构转换滞后于总量增长。
虽然目前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且超过其份额,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且人口的增长将加速这一进程。
因此不能盲目扩大第二产业,应着力提高其产业竞争力。
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比例还是就业比例均随着人均GDP及人口的增加而提高,且具有最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应大力发展,同时还应处理好三农问题。
[关键词] 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一、引言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打破原有的均衡,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转换。
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阻碍经济的有序发展。
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国中长期发展过程中一切重大问题的解决均依靠结构性矛盾的缓解。
以钱纳里和库兹涅茨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发展依赖于结构转换,“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进程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恰当不过”。
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刘伟(1995)通过发达国家经济的初期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比较,证明工业化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工业制造业。
刘伟、李绍荣(2002)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
刘治(2006)、江小涓(2006)等也纷纷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由于不同的省市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资源配置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不少学者以某一省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大多以某一模型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每一模型总有其优缺点,单独使用一个模型进行分析其说服力不强。
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_调整目标及对策概要

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调整目标及对策浙江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柴彭颐内容提要本文从改革开发以来浙江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出发, 对今后25年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及劳动力分布态势进行测算, 分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结合浙江农村实际, 借鉴国际上不同类型国家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 提出调整浙江农村产业结构的目标及其对策。
一、80年代以来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自80年代以来, 浙江省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154. 7亿元, 增加到1995年8655亿元, 年递增率为30. 8%, 其中非农产业产值由62. 1亿元增加到7763. 3亿元, 年递增38. 0%, 农业总产值由92. 7亿元, 增加到891. 7亿元, 年递增率为16. 3%。
1984年到1995年期间, 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人数达421. 2万人, 非农产业的人员从530万人增加到951. 2万人。
由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 农业产值的比重相对下降, 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60∶35. 4∶4. 6变为1995年的10. 3∶85. 8∶3. 9。
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轻重关系也由原来的“一二三型”逐步演变为“二一三”型。
然而,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一系列涉及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具体反映在:(一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协调有关资料表明,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 本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的比例为:低收入国家为1∶2. 4∶1. 9; 中等收入国家为1∶2∶1. 7; 发达国家为1∶2. 4∶2. 3, 以上一二三产业的增长比例关系是世界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实际过程的客观总结,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浙江省农村1980—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第二产业为24. 74%, 第三产业为18. 39%, 而第一产业仅为5. 63%,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的比为1∶4. 6∶3. 2, 1995年, 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为25∶65∶10, 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太低, 而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过快, 比重过高。
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动态分析

7 ・
财 经论 丛
21 0 0年 第 1 期
的 高变换 率会 导致经 济总量 的高增 长率 ,经济 总量的高增 长率 同样会 导致 经济结 构的高 变换 率n 。 ] 20 0 8年浙 江省人 均 G P已经 超过 60 D 0 0美元 ,达到 中等发 达 国家水 平 ,但第 三 产业却 只 占 G P D 的 4 %,低 于 同等经济发 展水平 的国家 第 三产 业 的 比重 。同 时 ,在 资 源 和环 境 承 受 巨大 压力 等不 0 利条 件下 ,探讨 通过产 业结构 优化调 整来增 强浙 江经济发 展 的活力 ,继续保 持较快 发展显 得尤 为迫 切 。本文 主要利 用 17 —20 9 8 0 8年 浙 江 省 的第 一 、二 、三 产 业 产 值 和 国 内生 产 总值 的数 据 ,通 过 V R模型 重点考 察 了三大产业 结构变 动对 经济增 长的动 态影响 。 A
的脉 冲响应 函数和 方差 分解 分析 的基 础上发 现 ,第三 产 业变动在 长期 上对 国民经济 的动 态 冲击和 贡献度 最 大 ,第二 产 业变动在 短期 内对 国 民经 济 的动 态 冲击和 贡献度 最 大 ;从 效率 角度看 ,无论是 长 期还是 短期 ,第一 产业 对经 济增长 没有 明显 贡献 。
二 、数 据 来 源及 说 明
本文 主要 分析 改革开 放 以来 浙 江 省 三 大产 业 与 国 民经 济发 展 之 间 的相互 关 系 ,采 用 的数 据 为
主的第三 阶段 引。
国内许 多学 者对 产业结 构与 经济增 长 的关 系也 有深 入研究 。刘 伟 、李 绍荣 ( 02 2 0 )对 中 国经济 的实 证分析 发现 ,过 去 中国经济 的增长 主要是 通过第 三 产业拉 动 的 ,而第 三产业 的结 构扩 张会 降低 第一 、二产 业对 经济规 模 的正效应 。 因此 ,只有提 高第 一 、二产 业 的效率 ,才能 获得 长期 稳定 的经 济增 长 。郭克 莎 (o0 】 2o )通 过第 三产业产 出结 构 、就业结 构 以及 投 资结 构变 动 的 国际 比较 ,分 析
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改革开发的30年来,浙江经济增长很快。
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1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回落4.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95.4亿元,增长3.9%,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0.3亿元,增长9.4%,增幅回落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811.2亿元,增长11.8%,增幅回落3.6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比例为5.1∶53.9∶41,三产比重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一、二产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0.2和0.1个百分点。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发现,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但是浙江的经济总体上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第一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第二、三产业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但是仍然保持增长,对经济的贡献仍然较大。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也是宏观经济的目标。
经济增长不仅包含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且还包含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课题之一。
克拉克(1940)搜集整理了若干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了如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
霍利斯·B·钱纳里根据多国模型的标准模式,提出工业化阶段理论,将经济结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罗默(2000)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计算后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含经济制度的变迁)贡献的,而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
刘伟、李绍荣、黄桂田、盖文启(200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浙江省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迁特征和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适合浙江的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为未来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经济均衡发展,从而促进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提供重要参考。
如何解读浙江省的产业结构

张培刚教授 的观 点帮助我建立 了一 95 4 当时 日本人 均 年 美 元 )纺 织 服 装 业 的 产值 比 重 , , 从 个关于产业结构 的判断标准 。这就是纺 日本 15 年 仅 为 1. ,
织、 服装、 食品等比重较高就表明产业层 G P为 11 美元( 90 D 62 19 年美元) 97 2 .% 下 降 到 1 .%。 而人 均 GDP为 。15 31 11
所 以课题 报 告 的一 个 小标 题 是 这样 写 重 仅为 4 %。如 以 日 为参 照 , . 8 本 浙江 制
浙江 制造 业结构的这种工业 化中前
的 ,纺织业是浙江现 代经济增长的入 口 造 业 结构 层 次大 致仅 相 当于 人 均 G 期特 征, 全球 化格 局下浙 江 比较 优势 “ DP 是
1 。
一
定强于可 口 乐公 司。 可 没有 夕阳产业 ,
第三产业 : 比重相
按 照发 达国 家 自
j 当前 约束激 励因素发生 较大 只有 夕阳企 业。浙江人应 该改变传 统的 在
i 况下 , 条路 显然不 可能 再走 生产经营方 式 , 这 以新 的理念 、 新的资本形
浙江 必 须尽 快走 出这 个 “ 口 态 和新 的工 艺技 术 , 经营纺 织服 装 等 江第三产业 比重长 入 来 里 进一步提 出以下三个观 点 :
谨 慎 使 用 工 业 化 中 后 期 这 样
产品, 创造新的传奇 。 后有着太 Nhomakorabea不 同的
三 是 浙江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升级 将 在 型 与 区域经 济具 有
因为这将误 导我们对 于制造业 “ 十二五 ” 时期大大 加快。 19 年 以来 , 要 的是 浙江 深度 参上 90
浙江产业结构变动四大趋势

术及生物 资源 开发研制 的化纤 品种 和规 模化生产企业数量将 逐步增多 , 很多 高档
纺 织 原 料 逐 渐 实 现进 口替 代 。 是 产 业链 三 中游 整 体 技 术装 备 将 进 一 步 更 新 。 机装 纺
两 个 比较 乐 观 的 趋 势 。 一是 服务 业 作 为 产 业优化升级“ 化剂 ” 催 的作 用 大 大增 强 。 二
萎缩的现实迫使纺织服装行业企业“ 另辟
蹊 径 ” 向是 适 合 这 些 企业 能力 的 。 是 产 业 链 源 头 二 自主 创 新 能 力逐 步加 强 。 内利 用 高 新 技 省
进 , 力 发 展 粘 胶 短 纤 维 、 分 子 聚 乙烯 大 高
新是其发展的 内在可能性 。 浙江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有着更长远 的 目标 :到 2 1 0 2年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15 0亿元 以上 , 50 年 翻一番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占工业增
加 值 的 比重 达 到 2 %。 6
个地 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 的。 不 过, 即使 在发达 国家 , 传统 产业也并 未被 完全抛弃或替 代 。各 国都 在以不 同的方 高新产 业高速发展
个传统产业总体平稳较快发展 , 产值份额 省 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 于成长 阶段 , 发
将持续上升。
展 速 度 较 快 、 展 潜 力 巨 大 。从 总 量 上来 发 看 , 革 开 放 之 初 , 江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增 改 浙
这 一整体判 断 中,还 必须考 虑到机 械装 备、 电子 电气 、 有色 和黑色冶 金等产 业将
有 一个 较 好 的发 展 趋 势 。 总体 而 言 , 江 浙 “ 二 五 ” 期 , 业 结 构 优 化 升 级 将 是 喜 十 时 产
浙江经济发展分析报告

浙江经济发展分析报告一、引言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报告将对浙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增长概况浙江省经济增长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最新数据,2019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X万亿元,同比增长X%。
这一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浙江经济的强大潜力。
三、产业结构分析1.第一产业:农业仍然是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第二产业:制造业一直是浙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特别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行业,发展迅速。
浙江的制造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3.第三产业:服务业在浙江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金融、旅游、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发展迅猛,为浙江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对外贸易分析浙江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省份之一,外贸规模居全国前列。
2019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达到X亿美元,同比增长X%。
这一数据显示出浙江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对外贸易的积极发展。
五、创新驱动发展浙江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浙江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研发实力强劲。
这为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六、发展潜力与挑战浙江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其次,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浙江需要加强养老、医疗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也对浙江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
七、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浙江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浙江将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水平,加强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优度评价摘要:本文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优度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得出了关于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综合评价一、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区域经济内的产业构成和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比例,以及其相互间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它从两个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内在作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了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作用方式演化的规律,二是从“量和比例的关系”角度静态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产业间技术经济数量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具有三大特性,即层次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区域经济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三次产业分类法便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
本文中所说的产业结构,主要侧重于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通过产业的产值比重而体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则主要表现为各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
本文采用Moore结构变化值来测定产业结构变动。
该指标将区域经济划分为多个产业部门,各部门的产值比重构成一组多维向量,两时期所构成的两组向量间的空间夹角θ即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
计算公式为:式中:θ即为产业结构向量夹角,即为所求Moore值;Qi t表示第t期i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重;Qi t-1表示第t-1期i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重。
θ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动越大。
依据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选取浙江省1991-2011年的三次产业比重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产业结构θ值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1991年与1992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最大,其θ值分别为0.067和0.069,在这之后,产业结构变动幅度骤然减小到1994年的0.019,直到1999年,都保持在这一水平左右,在2000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结构变动值上升到0.041,到2003年又回落到0.025,此后变动幅度逐渐减小,到2009年产业结构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变动,其θ值达到了0.044,之后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0.007。
总的来看,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出现过三次短期的大幅度变动,其余时间内,产业结构一直处于较小幅度的波动之中。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度评价从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但如果要对产业结构的现状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和了解,则必须对产业结构的优度进行研究。
(一)产业结构优度的内涵产业结构优度是指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水平和层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具体包括区域产业间的协调程度、产业发展的效率、产业结构的效益等。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过程。
从产业结构的结构比例看,高度化过程指在整个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
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看,高度化过程包括产业高附加值化、产业高技术化、产业高集约化和产业高加工度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动态过程。
它要求在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使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二)产业结构优度指标体系的功能和设置原则基于对产业结构优度内涵的分析,可以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度进行评价。
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力图以比较简明的方式,比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信息,其基本功能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判断功能。
产业结构优度指标体系的指标所要判断和度量的问题正是被评价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指标体系通过其总体效应来刻划被评价地区的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
②控制功能。
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引导决策者在制定各项制度和决策时,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
③选择功能。
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决策者关注与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的关键问题。
④预警功能。
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和预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和发展态势,有利于决策者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系统改进。
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而是根据特定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能够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状况的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集。
设计产业结构优度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①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该能够计量、可比,指标应当简明,计算所需数据易于获得并且可靠。
②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当比较完备,它作为一个整体应该能够基本反映产业结构状况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征,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度有一个全面的反映。
③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能充分表述产业结构优度的内涵,准确而系统地描述和把握产业结构优度的实质。
④稳定性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应该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和预测其发展趋势。
(三)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根据前文所提到的产业结构优度评价基准以及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构建以下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
各指标的具体含义为:X1:区域的人均生产总值反映了区域的生产效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
X2: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的国家和地区必然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因此,可以用城市化水平指标反映产业结构优化水平。
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X3: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三次产业比重不断变化,最终第三次产业将占优势比重。
X4:是指区域制造业产值占区域基础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因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包含产业的高加工度化内容,所以可用区域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来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X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的进步,高技术在产业中的普遍运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X6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它反映区域产出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即单位产值消耗能量越少,表明区域的产业结构效益水平越高。
X7:劳动生产率反映了社会的生产效率,一定程度上是表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度水平。
(四)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产业结构优度进行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是一个重要的多元统计方法,可以通过对多个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把多指标的统计计算问题转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变量,从而用尽量少的综合指标代替众多的原始指标,并能通过这些综合指标尽可能多的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为:①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主要是为了消除数据中存在的量纲的影响,从而得到标准化的矩阵,本文中采用均值和标准差来进行处理。
②计算标准化矩阵的相关系数,并计算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然后根据方差累计贡献率来选择主成分的个数。
③确定因子计算公式并计算因子得分。
依据前文所建立的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整理收集包括浙江省在内的全国18个省市的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这18个省市的产业结构优度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的优度水平。
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的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Z=0.5388y1+0.2030y2+0.1221y3由此,可以得到各省市产业结构优度综合评价值以及排序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四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度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综合得分达到了1.0以上,而浙江省与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优度水平最为接近,综合得分分别为0.8265与0.8737。
在选取的18个省市中,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优度水平排在第6位,优度水平处在中等偏上的位置,但与产业结构优度水平较高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江苏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18个省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四个地区,其产业结构优度高,第二层次包括广东、浙江、山东三个地区,其产业结构优度较高,第三层次包括吉林、重庆、湖北、黑龙江、湖南、陕西六个地区,其产业结构优度较低,第四层次包括安徽、广西、河北、河南、青海五个地区,其产业结构优度很低。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通过对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分析以及对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优度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看出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逐渐地趋向于合理化和高度化,而近年来,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程度逐渐变小,产业结构逐渐趋向于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浙江省的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影响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
从产业结构优度的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到,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虽然比较高,但是相对于北京、上海、江苏等产业结构优度高的城市而言,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相对于与浙江省同处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和江苏省而言,其产业结构的优度水平明显不及,这表明,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仍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从而提升浙江省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浙江省在农业自然禀赋上具有鲜明特色,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通过采用农业新科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充分利用浙江省的沿海地理环境,发展蓝色渔业,从而将浙江省的传统农业提升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效生态农业。
浙江省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快改造传统制造业,改进传统的优势制造业行业,提升高新技术含量,不断推动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实施小企业成长计划,整合提升开发区和重点园区,增强研发、信息、培训、营销等服务功能,为制造业的发展构筑优良的产业集聚平台。
伴随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节能减排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浙江省的部分产业能耗水平高,污染排放量大,但是经济效益水平低,这样的行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潜力,应该通过制定惩罚性政策,促进其引进高技术,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污染。
浙江省的服务业一直处在快速的发展之中,是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行业部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优化服务业的产业体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参考文献:[1] 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 毛键.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优化[J].产业经济研究,2003,(02):26-36.[3] 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 张平、王树华.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