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之欧阳德创编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一、总则(一)目标与任务1. 总体目标。
本次规划的目的是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规划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任务要求。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
图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二)规划思路 1. 总体思路。
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节约用水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配置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需水预测 水资源调查评价 供水预测 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建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专题研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 规划重点。
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为制定规划方案及水资源管理措施奠定基础。
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在此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
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议。
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的思路、格局、方向和措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 规划技术路线。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一、总 则(一)目标与任务1. 总体目标。
本次规划的目的是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规划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任务要求。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
图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二)规划思路1. 总体思路。
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节约用水 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配置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需水预测 水资源调查评价 供水预测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专题研究规划实施效果评价2. 规划重点。
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为制定规划方案及水资源管理措施奠定基础。
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在此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
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议。
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的思路、格局、方向和措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1 综合说明2 流域概况3 水资源调查评价3.1 降水3.2 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3.3 河流泥沙3.4 地表水资源量3.5 地下水资源量3.6 地表水水质3.7 地下水水质3.8 水资源总量3.9 水资源可利用量3.10 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4 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4.1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4.2 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4.3 供水量调查统计4.4 供水水质调查分析4.5 用水量调查统计4.6 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4.7 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4.8 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4.9 用水水平分析评价4.10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4.11 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4.12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4.13 现状供需平衡分析5 需水预测5.1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5.2 经济社会需水预测5.3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5.4 河道内其他需水量预测5.5 需水量汇总6 节约用水6.1 现状用水水平分析6.2 节水标准与指标6.3 节水潜力6.4 节水方案7 水资源保护7.1 水功能区划7.2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7.3 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7.4 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7.5 地下水保护7.6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8 供水预测8.1 地表水供水8.2 地下水供水8.3 其他水源开发利用8.4 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9 水资源配置9.1 基准年供需分析9.2 方案生成9.3 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9.4 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9.5 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制定10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10.1 总体布局10.2 实施方案10.3 非工程措施11 结论及建议。
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试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二〇一二年九月目录一、总则 (1)(一)目标与任务 (2)(二)规划思路 (4)(三)规划范围 (5)(四)基本规定 (7)二、现状调查与评价 (9)(一)基本要求 (9)(二)水质现状评价 (10)(三)入河排污口调查评价 (12)(四)内源与面源调查评价 (13)(五)生态需水满足程度评价 (13)(六)水生态状况评价 (13)(七)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 (15)(八)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 (17)(九)水资源保护监测现状评价 (18)(十)水资源保护管理现状评价 (19)三、总体规划 (21)(一)基本要求 (21)(二)总体规划构架 (21)(三)功能区划分与调整 (22)(四)规划控制指标 (23)(五)总体布局及对策 (25)四、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29)(一)基本要求 (29)(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复核 (29)(三)水功能区达标分析 (30)(四)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31)五、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 (34)(一)基本要求 (34)(二)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方案 (34)(三)入河排污口整治 (35)六、内源治理与面源控制 (38)(一)基本要求 (38)(二)污染调查与估算 (38)(三)控制措施 (40)七、生态基流及敏感生态需水 (42)(一)基本要求 (42)(二)控制断面选取 (43)(三)计算方法 (43)(四)生态用水配置 (44)八、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46)(一)基本要求 (46)(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 (46)(三)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 (47)九、地下水资源保护 (53)(一)基本要求 (53)(二)浅层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 (53)(三)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53)(四)地下水各规划分区现状及保护目标 (54)(五)地下水保护总体方案 (55)(六)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修复方案 (56)(七)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 (56)(八)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 (58)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60)(一)基本要求 (60)(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60)十一、重点流域(区域)水资源保护与综合治理 (65)(一)基本要求 (65)(二)重点流域(区域)选取 (65)(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方案措施的主要技术要求 (66)十二、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 (69)(一)基本要求 (69)(二)水资源保护监测系统和能力建设方案 (69)(三)水资源保护监控管理系统建设 (70)十三、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 (72)(一)基本要求 (72)(二)法规与制度建设 (72)(三)监督管理体制与机制 (72)(四)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72)十四、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73)(一)基本要求 (73)(二)水资源保护规划项目汇总 (73)(三)近期工程实施安排 (73)(四)投资需求 (74)(五)实施效果分析 (74)十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6)(一)基本要求 (76)(二)组织保障 (76)(三)资金保障 (76)(四)监督考核 (76)(五)技术保障 (77)(六)协作机制 (77)(七)社会参与 (77)附表 (78)附录 (123)附录1部分规划控制指标计算方法 (123)附录2水生态状况评价主要指标计算方法与标准 (131)附录3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 (140)一、总则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修改试行稿)(一)目的与意义1.编发水资源公报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定期向社会各界公告我国水资源情势、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引起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的关注,提高全民的节水、惜水、保护意识,是编发水资源公报的主要宗旨。
2.编发水资源公报是推进水资源统一规划和强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所提供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决策和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所积累的资料,是编制各级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1.水资源公报的编制工作,应考虑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兼顾水资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所需基础资料的要求,全面调查统计来水、蓄水、用水、耗水、水质等有关资料,分析水资源变化情势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
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用水指标及用水效率和效益,揭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为了满足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要求,应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提出两套数据成果。
从2003年度开始,水资源公报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分区体系,详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3年5月印发的《全国水资源分区(修订稿)》。
各省、自治区可按地级行政区套水资源三级区编制,应按地级行政区套水资源二级区上报;各直辖市可按区(县)套水资源三级区编制,应按区(县)套水资源二级区填报(城市中心区可以合并)。
3.编制水资源公报的资料来源,应以收集利用有关部门已有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典型调查、观测试验和专题研究工作。
人口、产值、产量采用统计主管部门的数据;水利工程、农田灌溉面积、林牧渔用水面积采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数据。
来水、蓄水、用水、水质统计分析所需资料以水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的为主,并收集其他有关部门的资料进行补充。
4.根据水资源公报编制内容拟定的20张表格,是反映水资源情势及开发利用状况的主要定量依据,是编制水资源公报的基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项目含义,全面收集资料,按时逐项填报,不得随意改变表格形式或增减项目内容,更不可缺表漏项,以免影响流域和全国汇总。
水资源规划提纲

•
•
•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 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配置 • 湖泊、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湖泊、 • 地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重点领域与重点地区水资源保障
• 饮水安全 • 粮食安全 • 城市供水安全 • 重点地区供水安全
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 基本原则 • 总体布局
– 流域和区域水利工程总体布局 – 骨干水利枢纽工程
保障措施
水资源形势
• 水资源禀赋条件及水资源演变 • 缺水分析 缺水分析——现状供需平衡分析 现状供需平衡分析 • 水资源利用效率 • 水污染形势 • 水生态状况
水资源规划指导思想、 水资源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 指导思想 • 基本原则 • 目标和任务
需水预测
• 基本原则与要求
– 需水预测的基本规定 – 需水预测的影响因素 – 需水预测的方法及流程
• 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包括: 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包括:
–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开采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供水量包括供水工程分类、数量及供水能力;各种供水水源包括地表水源 (蓄、引、提、调)、地下水源的供水量、供水水质等 – 用水量包括农业(农田灌溉、林牧渔)、工业、生活(城镇生活、农村生 活)、生态(城镇、农村)的用水量 – 用水消耗量:各项用水的耗水量以及非用耗水量调查分析与估算 –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包括定义,计算方法
• 水资源数量
– 主要包括:降水量、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 水资源总量及其时空分布情况
• 水资源质量,主要包括 水资源质量,
– 地表水水质:河流泥沙、水化学特征、河流水质、湖泊(水库)水质和富营 养化状况、底质、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等方面的调查评价; –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化学类型、地下水水质、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 质等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二)规划思路
1.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
3. 可持续利用。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调水、水利工程供水与多种其它水源供水。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6.科学治水。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配置水资源,缓解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科学管理水资源,制订出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水资源综合规划。
(四)工作要求
1.协调各类规划关系。为保障规划工作的有序进行,一要协调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突出综合规划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综合规划应涵盖有关专业规划的原则、任务与总体方案等,对各专业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具有指导作用,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并与综合规划成果相衔接;二要协调好全国规划与流域规划、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的关系,本次规划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规划,各流域机构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各尽其职,组织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规划工作,经协调后,在形成流域规划初步成果基础上,进行全国平衡和协调,最后形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究
设
保障措施
完整版pt
12
四、 总 体 结 构 及 相 互 关 系
水资源规划信息系统
水资源评价 资源量核算 资源利用上限界定 资源转换规律与参数
开发利用潜力 节水、污水处理回用
及开源潜力与方案
节约用水规划 潜力估算
节水规划的制定
减少需求 方案
调整 结构
提高 效率
总则 提出总要求 提出总思路 提出基本要求
河道内与河道外进行
• 供需分析尽可能采取长系列演算,多方案比较
• 利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完整信版p息t 管理系统汇总
16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工作机制
综合规划 综合集成
全国 流域
基
专
专
汇
础
题
项
总
工
研
规
分
作
究
划
析
完整版pt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技术大纲
(送审稿)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年5月
完整版pt
1
汇报提纲
• 任务与要求 • 规划特点与突破口 • 技术大纲的作用 • 总体结构及相互关系 • 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完整版pt
2
一、任务与要求
• 水资源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 资源需求性加剧
• 资源竞争性加剧
• 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置方案的具体体现 • 保障措施是调节、规范水事行为的必要手段
完整版pt
14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总则
• 总体目标-任务与要求 • 基本要求-统一要求 • 总体思路-各部分工作相互关系 • 技术协调机制-规划技术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1 综合说明
2 流域概况
3 水资源调查评价
3.1 降水
3.2 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3.3 河流泥沙
3.4 地表水资源量
3.5 地下水资源量
3.6 地表水水质
3.7 地下水水质
3.8 水资源总量
3.9 水资源可利用量
3.10 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4 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4.1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2 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
4.3 供水量调查统计
4.4 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4.5 用水量调查统计
4.6 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4.7 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
4.8 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4.9 用水水平分析评价
4.10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4.11 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4.12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4.13 现状供需平衡分析
5 需水预测
5.1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5.2 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5.3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5.4 河道内其他需水量预测
5.5 需水量汇总
6 节约用水
6.1 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6.2 节水标准与指标
6.3 节水潜力
6.4 节水方案
7 水资源保护
7.1 水功能区划
7.2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7.3 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
7.4 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7.5 地下水保护
7.6 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8 供水预测
8.1 地表水供水
8.2 地下水供水
8.3 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8.4 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9 水资源配置
9.1 基准年供需分析
9.2 方案生成
9.3 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9.4 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9.5 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制定
10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0.1 总体布局
10.2 实施方案
10.3 非工程措施
11 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