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集》读后感

合集下载

戴望舒诗集读后感

戴望舒诗集读后感

戴望舒诗集读后感戴望舒(1914-1945),原名曾小婵,江苏无锡人,诗人、翻译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深情笔触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戴望舒的诗集包含了许多经典的作品,读完这本诗集,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和哲思。

首先,戴望舒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思念、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等情感。

这些情感通过他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富有感受力的世界。

他的诗作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我对生活与人性的深思。

其次,戴望舒的诗作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在面对困境和痛苦时,并没有抱怨和退缩,而是寻找着生活中的美好和欢乐。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颂扬,展现了诗人别样的情感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读完这些诗歌,我仿佛听到了戴望舒的心声,他带给我了力量和勇气去面对困难。

在戴望舒的诗集中,我还发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诗作并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感受,更是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批判。

他用朴素而真实的笔触,道出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疾苦和苦难。

“白昼之死”,这是他其中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即使只有短短的几行,却能激发出无限的思考。

通过这些诗作,我认识到了戴望舒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个关怀社会的思想家。

最后,戴望舒的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象。

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形象的描绘方式,让他的诗作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美感。

他的诗歌通常以简约的语言、流畅的韵律和美丽的意象为特点,给人一种清新而独特的感觉。

读完这本诗集,我对诗歌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而言之,戴望舒的诗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歌充满了感情、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自己的思考,而且其艺术风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这本诗集,我对戴望舒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诗歌创作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戴望舒的诗歌,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哲思。

戴望舒诗集读后感

戴望舒诗集读后感

戴望舒诗集读后感戴望舒诗集读后感(一)前些日子,我刚带着孩子们学了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

在诗人笔下,泥路、小草、小白菊等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从那一行行的诗句中,我能感受到的是诗人心中的那一丝丝愉悦,那对生活的真切的爱。

我虽说不会写诗,但很喜欢读诗,便从学校图书室借了《戴望舒诗集》来读。

很喜欢读戴望舒的诗。

从诗集中,我感受到戴望舒是一个感情至上的人。

他写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之情,对祖国名山的向往之情,对昔日恋人的爱恋之情,都让人为之动容。

“表现一种意思或思想,就去表现一种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或情绪。

”受这种诗学思想,他的诗也无不把感情放在首位。

这种观念使得他的作品大多意境回肠,但却缺乏应有的现实态度。

尤其诗人面对抗日战争的残酷现实,虽然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反映现实的诗作,但也不能完全反映出诗歌直面现实。

这或许是因为诗人多年来徘徊在自己的感伤世界,或许因为诗人盛年早逝,还来不及抒写更多的作品。

但不论怎样,戴望舒仍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优秀诗人。

他的诗歌中所包含的多种思想,都预示着新诗的发展种种动向。

他不断探索的足迹,为年轻的中国新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和一笔艺术财富。

戴望舒诗集读后感(二)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特点的着名抒情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别致的审美追求而享誉诗坛。

他的诗作在语言风格上体现了他独特的音乐美和散文美。

一、戴望舒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戴望舒诗歌语言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音乐美。

戴望舒曾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

”这里所说的“巧妙的笔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筑造诗歌,让人阅读琅琅上口,富有乐感。

戴望舒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在借鉴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基础上,还有其独到的创造。

其早期诗作《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该作被名家名人赞不绝口,全诗共七节,每节有六行,每行长短不等,但长不过十个字,最多出现的是五言、七言,更有三言成行,五、七言又断成几处的。

《雨巷》读后感5篇

《雨巷》读后感5篇

《雨巷》读后感《雨巷》读后感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读后感1读得懂,亦或不懂,读完之后,总有这么一种场景横在脑海里重复不断地演绎:姑娘、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默默彳亍、走近、走近、投出、远了、远了、到了走尽这雨巷……或许,苦于理解你的彷徨是无济于事的,在这被白色恐怖洗刷的只剩下提心吊胆的日子里似乎容不下一丝随意。

时代的气息逼着你只能在这雨巷里彳亍,你无法仰头高呼,黑色而敏感的云压着所有人在这段时期内都集中精力于仔细自己的命运更或是生命。

或许,磨平你的棱角躲进你所塑造的姑娘的影子里委曲求全是无可奈何的,但在这连呼吸之间都得提防统治者的肆意妄杀的祸水是否会殃及自己。

那时那刻,如何能言语,如何能以其毫无价值的丧生去挑战统治者的无知与残暴,如何能把满腔惆怅对着一群不解人事的统治制度宣泄,如何……如何……亦或是,坐忘于这寂寥的雨巷舒散满满以致已经外溢的惆怅是情不自禁的。

全身渗透着的不是欢愉,更甚连一点自在的意味都不曾有,只得在这雨巷中将心在散开,让所有的发霉了的事都消散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呼吸到一丝丝清新吧。

拂袖转身……静观,那姑娘,你数笔即出的素影:“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愁怨”你像一个自己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在两边的高墙之中,没有性别的阻隔,没有空间的距离。

高强隔开的争论与喧嚣已散去,隔不开的感慨与无奈幻化作这丁香般姑娘的素影,你们猜不到各自的心情,却明白,眉间的“愁怨”像阴霾天的压抑一样无法轻易朗然。

素影,无论是隔着几秒钟的空间,还是抹过几世纪的的尘埃,都在此刻的雨中清晰起来,就完全是从你体内剥离出来的集彷徨、寂寥、愁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于一身的,携着你的沉重踽踽独行,载着你的坎坷与辛酸渐行渐远。

戴舒望雨巷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戴舒望雨巷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戴舒望雨巷读后感3篇《雨巷》之于戴望舒,就像《洛神赋》之于曹子建,《滕王阁序》之于王勃,《长门赋》之于司马相如,《再别康桥》之于徐志摩,《边城》之于沈从文,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来看看戴舒望雨巷读后感吧!戴舒望雨巷读后感篇一:戴望舒以《雨巷》一诗出名,又以“雨巷诗人”的美誉名扬诗坛,可见《雨巷》一诗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有多么显赫的地位。

可是,细读戴望舒的诗,不难发现他是一位诗情横溢、才华出众的诗人。

他的许多诗歌都很优秀,犹如散落在世事尘埃中的粒粒珍珠。

拂去浮躁,静下心来,捧一杯清茶去读隔了大半个世纪的戴望舒的诗,依然能感觉到他诗歌中所散发出的不可抵挡的璀璨光芒。

戴望舒的一生是动荡的一生。

在他短短的四十五年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与磨难。

命运的多舛,国难的当头,腥风血雨的黑暗社会的摧残,使得他孤独、彷徨、愤怒、绝望,这些人生的不幸都造成了他诗歌的基调——忧郁、苦闷。

中国古典诗歌的滋养、外国各流派诗歌的影响,人生履历的不断更变,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历经了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风格也从浪漫派转到了象征派,又从象征派转到了现代派和超现实主义派。

戴望舒认为:诗应该处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他的诗注意给读者留下一个进入的窗口,在朦胧中有一种透明感(注①)。

因此,读他的诗,能从诗句传达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信息中领悟超出一般思想主题的情绪内涵来,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诗的多解性与深刻性吧”。

很喜欢读戴望舒的《印象》,诗中那幽微的铃声,那航到烟水去的渔船,那颓唐的残阳无不透着古意的悲凉与幽远,如袅袅不觉的萧在低回,意境空灵而洒脱。

(附诗:是飘到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珍珠;/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它轻轻敛去了/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也喜欢读他的《古意答客问》。

寻梦者戴望舒读后感

寻梦者戴望舒读后感

寻梦者戴望舒读后感诗的开头就很抓人,“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哇塞,梦能开花?这想法真是又新奇又美好。

就好像在说,咱们心里那些个梦想啊,可不是干巴巴的东西,它们有着像花朵一样的魅力和生命力呢。

这一下子就把人给吸引住了,感觉自己心里那些个藏着掖着的梦想,都被他给照了一道亮光,变得闪闪发光起来。

然后诗里又说“去求无价的珍宝吧”,这珍宝其实就是梦想的象征啦。

这就像是有人在你耳边大声喊:“你那些梦想可都是无价之宝啊,值得你去拼命寻找!”这寻找的过程可不简单。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这大海听起来就深不可测,要在那么深的地方找东西,肯定得费好大的劲儿。

这就好比我们追梦的时候,会遇到好多好多困难,有时候感觉那梦想就像藏在世界上最隐秘的角落,怎么找都找不着。

可是呢,诗里的这个寻梦者并没有放弃。

他“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这里的“桃色的珠”就是他在追梦途中找到的一点点收获吧。

虽然还没有找到最终的那个“无价的珍宝”,但这些小收获也给他带来了希望和安慰。

这就像我们在追梦的时候,可能不会一下子就实现大目标,但一路上那些小小的进步和成果,也能让我们有动力继续向前。

到“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这简直就是在描述追梦路上的巨大挑战嘛。

九年的冰山、九年的旱海,光是听着就觉得难到不行。

但戴望舒笔下的这个寻梦者还是勇往直前,这就告诉我们,追梦就是要有这种不怕困难、不怕漫长等待的决心。

当最终“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才会找到那真正的梦想。

这时候我就想,梦想可真是个折磨人的小妖精,但也是个最迷人的小妖精。

它让我们付出了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但当我们真正抓住它的时候,那肯定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满足感。

读完这首诗,我就觉得自己好像也被注入了一股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不管是大是小,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被现实打得灰头土脸,觉得梦想遥不可及。

但是戴望舒就像一个过来人一样,拍拍我们的肩膀说:“别怕,追梦就是这样,虽然难,但值得。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导语:戴望舒雨巷读后感(一)第一次读到《雨巷》,它给我的感觉不怎么美,但我却深深的喜欢上它。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雨巷》就是这样!《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点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没好的希望。

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到象征。

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四·一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有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就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

这显然是首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

戴望舒之为戴望舒,恐怕大抵是因为《雨巷》,这并非是说他别的诗不好,或有质疑他的才华。

《戴望舒集》读后感

《戴望舒集》读后感

《戴望舒集》读后感《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次听到戴望舒的名字,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伴随着雨巷的丁香气味,和着雨打油纸伞的声响,以一种别样的触觉在我的心里弹起了琴曲。

那时候的我,不明白什么叫凄婉迷茫,不懂得什么是颓圮的篱墙,只是这样一幅永恒的油画就足够打动那时的我。

后来,参加了诗歌朗诵比赛,这一首诗歌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连同戴望舒的生平一起映入眼帘。

我记住了这段充斥着热血和惆怅的复杂的生命,短短四十五年光阴,依旧打动人心。

然而这一次细读戴望舒精选集,让我真正去探听他的世界。

【旧居安乐】曾经有这样一个安乐的家,妻子如玉女儿似花,熟稔的温暖,就像是一个天堂。

曾经有一个临海的园子,过着“蠢”的生活,最是快活。

曾经这里“白天有朋友,晚上有恬静,岁月在窗外流,不来打扰。

”这座旧居,昨天今天,隔着无数的变迁,阳光伴着寂寞。

难道就此沉沦么?不会的,戴望舒是一个诗人,不仅能写诗,更要能将不够美好的生活也过得像诗歌一样美丽。

他告诉自己的大女儿“爸爸仍旧会回来,像往日,守护你的梦,守护你的醒”,告诉自己的妻子“不要寂寂地过一世”,告诉自己“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一个家的温暖幸福,或许不在于拥有什么,在于彼此给予了什么。

戴望舒就这样描绘着自己家庭的幸福温暖,带着诗人的情怀,拉起了晕皱的溪水、闲游的云,留守住旧居的安乐温馨。

【流浪夜歌】残月是已死的美人,而我要和残月同沉。

戴望舒的诗歌中常常有这样悲哀的曲调,带着颤抖的眼神从书中幽幽看着我,看得我心生悲凉。

或许他是这样悲天悯人的情怀,连一草一木都舍不得,带着黛玉葬花的理想。

诗歌中有那落月的沉寂残花的泪,淡红的.酒沫衰老的猫,似乎是诗人代替了那些花草去流泪悲伤。

还有日本的舞女,带着忧郁思乡或者火热的目光落在纸上……懂得了哭泣的人,一定学会了珍惜。

作文汇编之初中读后感范文精选(戴望舒诗集)

作文汇编之初中读后感范文精选(戴望舒诗集)

作文汇编之初中读后感范文精选篇一:《戴望舒诗集》读后感他的灵魂永远藏匿于忧伤的诗中,给人一种幽静的美----题记诗,是一种艺术,是由人创造的,细细品味,我们能看见作者高贵的灵魂。

而戴望舒——一个艺术流派的著名诗人,他也拥有着一个寂寞又狂热的灵魂。

戴望舒原名叫戴梦鸥,戴望舒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

所以,在他的诗里,多带有伤感的情感,这一份孤独融入到诗里,让人禁不住的心灵触动。

作为杭州人的戴望舒,也有一份江南人的细腻之美。

戴望舒写的诗,都带有浓浓的颓废与伤感之情,形成了特有的韵味,戴望舒也被世人所称赞。

戴望舒的《雨巷》是他最出名的诗,这是一首好的抒情诗,也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读过《雨巷》,不禁让我思绪膨胀,那种哀怨、那种凄清、那种惆怅…脑海中浮现出朦胧的画面。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首诗中,我独爱着一句。

它带给我深思,给我的想象装上翅膀。

想象起当时的忧郁环境,诗人独自漫步在小巷中,心便宁静了,身边凉丝丝的,斜斜的雨丝打落在油纸伞上,无助的彷徨,漫步在这落寂的小巷中,直到后来遇见了那位丁香一般,令他记忆深刻的姑娘。

因此,戴望舒也被世人称为“雨巷诗人”。

我也爱写诗,也爱写如同戴望舒一般伤感的诗。

它带给人一种美感,如纱巾一般飘渺却又是那样现实。

穿插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可望不可求,愈是失望,希望也就愈大。

对希望的一份渴求,对和平的一份向往,戴望舒在诗中把这份感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戴望舒,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的灵魂永远藏匿于忧伤的诗中,给人一种幽静的美。

戴望舒,他永远存于我心中。

篇二:《波莉安娜》读后感我们对生活应该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寻找美好的一面----题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读完《波莉安娜》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书中的主人公波莉安娜所打动,让我受益无穷,让我明白怎样乐观的面对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
《戴望舒精选集》读后感
第一次听到戴望舒的名字,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伴随着
雨巷的丁香气味,和着雨打油纸伞的声响,以一种别样的触觉在
我的心里弹起了琴曲。

那时候的我,不明白什么叫凄婉迷茫,不
懂得什么是颓圮的篱墙,只是这样一幅永恒的油画就足够打动那
时的我。

后来,参加了诗歌朗诵比赛,这一首诗歌再一次出现在我的
眼前,连同戴望舒的生平一起映入眼帘。

我记住了这段充斥着热
血和惆怅的复杂的生命,短短四十五年光阴,依旧打动人心。

然而这一次细读戴望舒精选集,让我真正去探听他的世界。

【旧居安乐】
曾经有这样一个安乐的家,妻子如玉女儿似花,熟稔的温暖,就像是一个天堂。

曾经有一个临海的园子,过着蠢的生活,最是快活。

曾经这里白天有朋友,晚上有恬静,岁月在窗外流,不来打扰。

这座旧居,昨天今天,隔着无数的变迁,阳光伴着寂寞。

难道就此沉沦么?不会的,戴望舒是一个诗人,不仅能写诗,更要能将不够美好的生活也过得像诗歌一样美丽。

他告诉自己的
大女儿爸爸仍旧会回来,像往日,守护你的梦,守护你的醒,告
诉自己的妻子不要寂寂地过一世,告诉自己在天晴了的时候,该
到小径中去走走。

一个家的温暖幸福,或许不在于拥有什么,在于彼此给予了
什么。

戴望舒就这样描绘着自己家庭的幸福温暖,带着诗人的情怀,拉起了晕皱的溪水、闲游的云,留守住旧居的安乐温馨。

【流浪夜歌】
残月是已死的美人,而我要和残月同沉。

戴望舒的诗歌中常常有这样悲哀的曲调,带着颤抖的眼神从
书中幽幽看着我,看得我心生悲凉。

或许他是这样悲天悯人的情怀,连一草一木都舍不得,带着
黛玉葬花的理想。

诗歌中有那落月的沉寂残花的泪,淡红的酒沫
衰老的猫,似乎是诗人代替了那些花草去流泪悲伤。

还有日本的舞女,带着忧郁思乡或者火热的目光落在纸上
懂得了哭泣的人,一定学会了珍惜。

我们呢?
【残损手掌】
萤火萤火/你来照我。

黑暗中的中国,正在寻找这样的光芒,
哪怕只有萤火这样一小点。

谁能够想象,看似一心只有儿女情长的诗人,竟然用自己的
血泪写下了抗击侵华日军的诗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
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因为那里有太阳,
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在一路寻找伊甸园的路上,手无缚鸡之力的诗人毅然转身,想要凭灵魂的力量撑起支离破碎的河山。

在香港,他写下抗日歌谣,教民众传唱,唱出一身豪情,满心壮志。

日军监狱里,立起铮铮铁骨;战火纷飞中,留下了不朽传奇。

读到《偶成》时,眼前似乎展现出这样一幅场景:日军战败,香港的街头巷尾处处是欢腾的人群。

书桌前,阳光经树叶滤过,从窗户之中闯进来,洒下碎金。

稿纸上,留下几行有力的字迹: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借用戴望舒先生的高论:竹头木屑,牛溲马勃,运用得法,可成为诗。

罗绮锦绣,贝玉金珠,运用得法,亦可成为诗。

诗的假劣不在形式而在内容。

我读不懂诗歌之中的复杂的格式写法,只是看到诗人的生活他的热爱,他的守护,他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