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计算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一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实验一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实验一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一、实验背景
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的基础,也是电力系统优化设计的前提。

它是一种求解受非线性条件制约的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方法,能够求解电力系统的稳态潮流,即电力系统在其中一种操作或运行状态下的电压、电流大小和方向。

潮流计算可以为电力系统的综合分析、可靠性分析、功率调度、故障分析、电压控制、电源接入分析、调节器诊断、可调装置分析等提供重要的输入参数。

二、实验步骤
(1)系统参数设置:确定潮流计算模型中的系统参数,包括拓扑结构、主变参数以及节点馈电和负荷数据。

(2)特性参数选择:确定潮流计算模型中特性参数,包括电抗器、变压器的损耗参数、电容器的补偿方式以及可调节装置参数等。

(3)潮流程序的编制:根据模型结构,以及确定的参数,编制潮流计算程序。

(4)潮流计算的运行:运行潮流计算程序,得到电力系统中的线路电流、电压、有功、无功等参数。

(5)潮流计算结果分析:分析潮流计算结果,验证潮流计算模型和输入参数的准确性,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和优化设计。

三、实验过程
此次实验采用PSCAD/EMTDC软件。

仿真潮流实验报告

仿真潮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MATLAB/Simulink在电力系统仿真中的应用。

3. 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潮流计算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二、实验原理与内容1. 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的重要手段,用于计算电力系统各节点的电压、相角、功率等参数。

其基本原理如下:(1)根据电力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参数,建立节点方程和支路方程。

(2)利用节点方程和支路方程,求解节点电压和相角。

(3)根据节点电压和相角,计算各节点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2. 仿真实验内容本次仿真实验采用MATLAB/Simulink搭建一个简单的2机5节点电力系统模型,并利用PowerGUI进行潮流计算。

(1)建立电力系统模型首先,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电力系统模型,包括发电机、负荷、线路等元件。

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发电机参数、负荷参数和线路参数。

(2)潮流计算利用PowerGUI进行潮流计算,设置求解器参数,如迭代次数、收敛精度等。

运行潮流计算,得到各节点的电压、相角、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等参数。

(3)结果分析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验证潮流计算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比较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潮流计算结果,分析系统稳定性。

三、实验方法1. 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电力系统模型。

2. 利用PowerGUI进行潮流计算。

3. 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启动MATLAB/Simulink,新建一个仿真模型。

2. 在仿真模型中,添加发电机、负荷、线路等元件,设置相应参数。

3. 将搭建好的电力系统模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4. 打开PowerGUI,选择潮流计算模块。

5. 在潮流计算模块中,设置求解器参数,如迭代次数、收敛精度等。

6. 运行潮流计算,得到各节点的电压、相角、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等参数。

7. 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验证潮流计算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潮流计算结果本次仿真实验中,潮流计算结果如下:(1)节点电压:U1=1.02p.u., U2=1.05p.u., U3=1.03p.u., U4=1.00p.u., U5=1.01p.u.(2)节点相角:δ1=0.5°, δ2=1.0°, δ3=0.7°, δ4=0.0°, δ5=0.6°(3)有功功率:P1=100MW, P2=100MW, P3=100MW, P4=100MW, P5=100MW(4)无功功率:Q1=20Mvar, Q2=20Mvar, Q3=20Mvar, Q4=20Mvar, Q5=20Mvar2. 结果分析(1)节点电压和相角在合理范围内,说明潮流计算正确。

基于PSASP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创新实验设计

基于PSASP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创新实验设计

基于PSASP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创新实验设计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潮流计算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

基于PSASP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成为了目前电力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项基于PSASP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创新实验。

1.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基于PSASP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电力系统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实验内容(1)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实验课程将通过讲解和资料介绍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包括功率平衡方程、节点电压方程、支路功率方程等,使学生对潮流计算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2)PSASP软件介绍随后,学生将学习PSASP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建立电网模型、输入数据、设置参数、运行仿真等,使学生熟悉PSASP软件的使用方法,并了解PSASP软件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的重要作用。

(3)基于PSASP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设计接下来,实验将设计一个基于PSASP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实验。

该实验将选取一个具体的电力系统案例,设定不同的工况参数,如负荷增减、风电并网、输变电设备故障等,通过PSASP软件进行潮流计算,分析系统节点电压、支路功率以及其他重要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对比不同条件下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学生将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结合所学的潮流计算理论知识和PSASP软件的运用,学生将说明不同工况下系统的潮流分布情况,分析系统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讨论潮流计算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3.实验要求和方法(1)实验要求学生需要具备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知识,了解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熟悉PSASP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动手操作,主动探索潮流计算的创新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BPA潮流计算实验指导书

BPA潮流计算实验指导书

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实验1——潮流计算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电力系统计算机算法的相关原理。

2.了解和掌握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稳态分析方法(即潮流计算)。

3.了解并掌握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单线图和地理接线图的使用。

二、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电网通过互联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使系统稳定问题越来越突出。

无论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还是运行,对其安全稳定进行分析都是极其重要的。

PSD-BPA软件包主要由潮流和暂稳程序构成,具有计算规模大、计算速度快、数值稳定性好、功能强等特点,已在我国电力系统规划、调度、生产运行及科研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课程基于PSD-BPA平台,结合《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算法》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相结合,掌握电力系统稳态、暂态分析的原理、分析步骤以及结论分析。

清晰认知电力系统分析的意义。

三、原理和说明1. 程序算法PSD-BPA电力系统分析程序稳态分析主要是潮流计算,软件中潮流程序的计算方法有P_Q分解法,牛顿_拉夫逊法,改进的牛顿-拉夫逊算法。

采用什么算法以及迭代的最大步数可以由用户指定。

注:采用P-Q分解法和牛顿-拉夫逊法相结合,以提高潮流计算的收敛性能,程序通常先采用P-Q分解法进行初始迭代,然后再转入牛顿-拉夫逊法求解潮流。

2. 程序主要功能可进行交流系统潮流计算,也可进行包括双端和多端直流系统的交直流混合潮流计算。

除了潮流计算功能外,该软件还具有自动电压控制、联络线功率控制、系统事故分析(N-1开断模拟)、网络等值、灵敏度分析、节点P -V、Q-V和P-Q曲线、确定系统极限输送水平、负荷静特性模型、灵活多样的分析报告、详细的检错功能等功能。

3. 输入、输出相关文件*.dat 潮流计算数据文件*.bse 潮流计算二进制结果文件(可用于潮流计算的输入或稳定计算)*.pfo 潮流计算结果文件*.map 供单线图格式潮流图及地理接线图格式潮流图程序使用的二进制结果文件*.pff,*.pfd 中间文件(正常计算结束后将自动删除。

潮流计算实训报告

潮流计算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步骤和常用算法,提高解决实际电力系统运行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内容1. 实训背景实训选取我国某地区典型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该系统包含若干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和负荷,采用双绕组变压器和单相交流系统。

2. 实训步骤(1)建立电力系统模型根据实训提供的系统参数,建立电力系统节点、支路和设备模型,包括节点电压、支路阻抗、变压器变比、负荷等。

(2)选择潮流计算方法本实训采用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潮流计算,该方法适用于大型电力系统计算,收敛速度快,精度高。

(3)编写潮流计算程序利用编程语言(如MATLAB、Python等)编写潮流计算程序,实现牛顿-拉夫逊法的基本步骤,包括计算雅可比矩阵、求解修正方程等。

(4)进行潮流计算运行潮流计算程序,对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得到各节点电压、支路电流、功率损耗等数据。

(5)分析计算结果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包括节点电压是否满足要求、支路电流是否越限、功率损耗是否合理等。

3. 实训结果(1)节点电压通过潮流计算,得到各节点电压值,并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大部分节点电压满足要求,但部分节点电压略低于设计值,需进一步分析原因。

(2)支路电流计算各支路电流,并与额定电流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大部分支路电流未超过额定电流,但部分支路电流接近额定值,需注意运行安全。

(3)功率损耗计算系统总功率损耗,并与设计值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系统功率损耗略高于设计值,需优化运行方式,降低损耗。

三、实训总结1. 实训收获通过本次实训,我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牛顿-拉夫逊法的基本原理和编程实现方法。

同时,提高了分析电力系统运行问题的能力。

2. 实训体会(1)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运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重要基础,掌握潮流计算方法对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2)编程能力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熟练掌握编程语言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psasp潮流计算实验说明-2014

psasp潮流计算实验说明-2014

PSASP 潮流计算实验一、实验目的理解电力系统分析中潮流计算的相关概念,掌握用PSASP 软件对系统潮流进行计算的过程。

学会在文本方式下和图形方式下的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二、预习要求复习《电力系统分析》中有关潮流计算的内容,了解有关潮流计算的功能,理解常用潮流计算方法,了解PQ 、PV 和V θ(平衡节点,在PSASP 中称为Slack 节点)的设置。

三、实验内容(一) PSASP 潮流计算概述潮流计算是根据给定的电网结构、参数和发电机、负荷等元件的运行条件,确定电力系统各部分稳态运行状态参数的计算。

通常给定的运行条件有系统中各电源和负荷点的功率、枢纽点电压、平衡点的电压和相位角。

待求的运行状态参量包括电网各母线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以及各支路的功率分布、网络的功率损耗等。

PSASP 潮流计算的流程和结构如下图所示:潮流计算各种计算公共部分图形方式文本方式以一个图所示9节点系统为例,计算其在常规、规划两种运行方式下的潮流。

规划运行方式即在常规运行方式下,其中接于一条母线(STNB-230)处的负荷增加,对原有电网进行改造后的运行方式,具体方法为:在母线GEN3-230和STNB-230之间增加一回输电线,增加发电机3的出力及其出口变压器的容量,新增或改造的元件如下图虚线所示。

(二)数据准备1. 指定数据目录及基准容量双击PSASP图标,弹出PSASP封面后,按任意键,即进入PSASP主画面:在该画面中,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指定数据目录第一次可通过“创建数据目录”按钮,建立新目录,如:F:\CLJS。

以后可通过“选择数据目录”按钮,选择该目录。

(2)给定系统基准容量系统基准容量项中,键入该系统基准容量,如100MVA。

建立了数据之后,该数不要轻易改动。

2. 录入系统潮流计算数据基础数据(系统参数)如下:母线名基准电压(kV) 所属区域电压上限电压下限发电1 16.500 2 18.150 14.850 发电2 18.000 1 19.800 16.200 发电3 13.800 1 15.180 12.420 GEN1-230 230.000 2 253 207 GEN2-230 230.000 1(5)负荷数据母线名所属数据组母线类型单位P Q电压幅值电压相角STNA-230 常规PQ p.u. 1.250 0.050 0.00 0.00 STNB-230 常规PQ p.u. 0.900 0.300 0.00 0.00 STNC-230 常规PQ p.u. 1.000 0.350 0.00 0.00 STNB-230 新建PQ p.u. 1.500 0.300 0.00 0.00 (6)区域数据区域名区域号区域-1 1区域-2 2在PSASP主画面中,点击“图形支持环境”按钮,进入图形支持环境,再点击“编辑模式”按钮,即进入系统单线图编辑窗口,分别录入系统母线、交流线、变压器、发电机和负荷的数据,以下以变压器为例:注意:变压器是发I侧为标准侧, I、J侧互换后,变压器的等效π型等值电路不同,故其I、J侧不能互换。

psasp潮流计算实验

psasp潮流计算实验

PSASP 潮流计算实验一、实验目的理解电力系统分析中潮流计算的相关概念,掌握用PSASP 软件对系统潮流进行计算的过程。

学会在文本方式下和图形方式下的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二、预习要求复习《电力系统分析》中有关潮流计算的内容,了解有关潮流计算的功能,理解常用潮流计算方法,了解PQ 、PV 和V θ(平衡节点,在PSASP 中称为Slack 节点)的设置。

三、实验内容(一) PSASP 潮流计算概述潮流计算是根据给定的电网结构、参数和发电机、负荷等元件的运行条件,确定电力系统各部分稳态运行状态参数的计算。

通常给定的运行条件有系统中各电源和负荷点的功率、枢纽点电压、平衡点的电压和相位角。

待求的运行状态参量包括电网各母线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以及各支路的功率分布、网络的功率损耗等。

PSASP 潮流计算的流程和结构如下图所示:潮流计算各种计算公共部分图形方式文本方式以一个图所示9节点系统为例,计算其在常规、规划两种运行方式下的潮流。

规划运行方式即在常规运行方式下,其中接于一条母线(STNB-230)处的负荷增加,对原有电网进行改造后的运行方式,具体方法为:在母线GEN3-230和STNB-230之间增加一回输电线,增加发电机3的出力及其出口变压器的容量,新增或改造的元件如下图虚线所示。

(二)数据准备1. 指定数据目录及基准容量双击PSASP图标,弹出PSASP封面后,按任意键,即进入PSASP主画面:在该画面中,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指定数据目录第一次可通过“创建数据目录”按钮,建立新目录,如:F:\CLJS。

以后可通过“选择数据目录”按钮,选择该目录。

(2)给定系统基准容量系统基准容量项中,键入该系统基准容量,如100MVA。

建立了数据之后,该数不要轻易改动。

2. 录入系统潮流计算数据基础数据(系统参数)如下:母线名基准电压(kV) 所属区域电压上限电压下限发电1 16.500 2 18.150 14.850 发电2 18.000 1 19.800 16.200 发电3 13.800 1 15.180 12.420 GEN1-230 230.000 2 253 207 GEN2-230 230.000 1母线名所属数据组母线类型单位P Q电压幅值电压相角STNA-230 常规PQ p.u. 1.250 0.050 0.00 0.00 STNB-230 常规PQ p.u. 0.900 0.300 0.00 0.00 STNC-230 常规PQ p.u. 1.000 0.350 0.00 0.00 STNB-230 新建PQ p.u. 1.500 0.300 0.00 0.00 (6)区域数据区域名区域号区域-1 1区域-2 2在PSASP主画面中,点击“图形支持环境”按钮,进入图形支持环境,再点击“编辑模式”按钮,即进入系统单线图编辑窗口,分别录入系统母线、交流线、变压器、发电机和负荷的数据,以下以变压器为例:注意:变压器是发I侧为标准侧, I、J侧互换后,变压器的等效π型等值电路不同,故其I、J侧不能互换。

潮流计算实验

潮流计算实验

PSASP 潮流计算一、实验目的理解电力系统分析中潮流计算的相关概念,掌握用PSASP 软件对系统潮流进行计算的过程。

学会在文本方式下和图形方式下的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二、预习要求复习《电力系统分析》中有关潮流计算的内容,了解有关潮流计算的功能,理解常用潮流计算方法,了解PQ、PV和Vθ(平衡节点,在PSASP中称为Slack节点)的设置。

三、实验内容(一) PSASP 潮流计算概述潮流计算是根据给定的电网结构、参数和发电机、负荷等元件的运行条件,确定电力系统各部分稳态运行状态参数的计算。

通常给定的运行条件有系统中各电源和负荷点的功率、枢纽点电压、平衡点的电压和相位角。

待求的运行状态参量包括电网各母线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以及各支路的功率分布、网络的功率损耗等。

PSASP 潮流计算的流程和结构如下图所示:潮流计算各种计算公共部分文本方式图形方式结果的编辑和输出计算结果库执行计算图形方式文本方式计算作业的定义(运行方式和计算控制)方案定义(电网结构)文本方式图形方式用户自定义模型库电网基础数据库图形方式文本方式数据录入和编辑以一个图所示9节点系统为例,计算其在常规、规划两种运行方式下的潮流。

规划运行方式即在常规运行方式下,其中接于一条母线(STNB-230)处的负荷增加,对原有电网进行改造后的运行方式,具体方法为:在母线GEN3-230和STNB-230之间增加一回输电线,增加发电机3的出力及其出口变压器的容量,新增或改造的元件如下图虚线所示。

(二) 数据准备1. 指定数据目录及基准容量双击PSASP图标,弹出PSASP封面后,按任意键,即进入PSASP主画面:在该画面中,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 指定数据目录第一次可通过“创建数据目录” 按钮,建立新目录,如:C:\CLJS。

以后可通过“选择数据目录”按钮,选择该目录。

(2) 给定系统基准容量系统基准容量项中,键入该系统基准容量,如100MV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一: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clear;n=10;nl=10;isb=1;pr=0.00001;B1=[120.03512+0.08306i0.13455i10;230.0068+0.18375i0 1.023811;140.05620+0.13289i0.05382i10;450.00811+0.24549i0 1.023811;160.05620+0.13289i0.05382i10;460.04215+0.09967i0.04037i10;670.0068+0.18375i0 1.023811;680.02810+0.06645i0.10764i10;8100.00811+0.24549i011;890.03512+0.08306i0.13455i10] B2=[00 1.1 1.101;001002;00.343+0.21256i1002;001002;00.204+0.12638i1002;001002;00.306+0.18962i1002;001002;0.50 1.1 1.103;00.343+0.21256i1002]Y=zeros(n);e=zeros(1,n);f=zeros(1,n);V=zeros(1,n);sida=zeros(1,n);S1=zeros(nl);for i=1:nlif B1(i,6)==0p=B1(i,1);q=B1(i,2);elsep=B1(i,2);q=B1(i,1);endY(p,q)=Y(p,q)-1./(B1(i,3)*B1(i,5));Y(q,p)=Y(p,q);Y(q,q)=Y(q,q)+1./(B1(i,3)*B1(i,5)^2)+B1(i,4)./2;Y(p,p)=Y(p,p)+1./B1(i,3)+B1(i,4)./2;enddisp('导纳矩阵Y=');disp(Y)%----------------------------------------------------------G=real(Y);B=imag(Y);for i=1:ne(i)=real(B2(i,3));f(i)=imag(B2(i,3));V(i)=B2(i,4);endfor i=1:nS(i)=B2(i,1)-B2(i,2);B(i,i)=B(i,i)+B2(i,5);endP=real(S);Q=imag(S);ICT1=0;IT2=1;N0=2*n;N=N0+1;a=0;while IT2~=0IT2=0;a=a+1;for i=1:nif i~=isbC(i)=0;D(i)=0;for j1=1:nC(i)=C(i)+G(i,j1)*e(j1)-B(i,j1)*f(j1);%Σ(Gij*ej-Bij*fj)D(i)=D(i)+G(i,j1)*f(j1)+B(i,j1)*e(j1);%Σ(Gij*fj+Bij*ej) endP1=C(i)*e(i)+f(i)*D(i);Q1=C(i)*f(i)-e(i)*D(i);V2=e(i)^2+f(i)^2;if B2(i,6)~=3DP=P(i)-P1;DQ=Q(i)-Q1;for j1=1:nif j1~=isb&j1~=iX1=-G(i,j1)*e(i)-B(i,j1)*f(i);X2=B(i,j1)*e(i)-G(i,j1)*f(i);X3=X2;X4=-X1;p=2*i-1;q=2*j1-1;J(p,q)=X3;J(p,N)=DQ;m=p+1;J(m,q)=X1;J(m,N)=DP;q=q+1;J(p,q)=X4;J(m,q)=X2;elseif j1==i&j1~=isbX1=-C(i)-G(i,i)*e(i)-B(i,i)*f(i);X2=-D(i)+B(i,i)*e(i)-G(i,i)*f(i);X3=D(i)+B(i,i)*e(i)-G(i,i)*f(i);X4=-C(i)+G(i,i)*e(i)+B(i,i)*f(i);p=2*i-1;q=2*j1-1;J(p,q)=X3;J(p,N)=DQ;m=p+1;J(m,q)=X1;q=q+1;J(p,q)=X4;J(m,N)=DP;J(m,q)=X2;endendelseDP=P(i)-P1;DV=V(i)^2-V2;for j1=1:nif j1~=isb&j1~=iX1=-G(i,j1)*e(i)-B(i,j1)*f(i);X2=B(i,j1)*e(i)-G(i,j1)*f(i);X5=0;X6=0;p=2*i-1;q=2*j1-1;J(p,q)=X5;J(p,N)=DV;m=p+1;J(m,q)=X1;J(m,N)=DP;q=q+1;J(p,q)=X6;J(m,q)=X2;elseif j1==i&j1~=isbX1=-C(i)-G(i,i)*e(i)-B(i,i)*f(i);X2=-D(i)+B(i,i)*e(i)-G(i,i)*f(i);X5=-2*e(i);X6=-2*f(i);p=2*i-1;q=2*j1-1;J(p,q)=X5;J(p,N)=DV;m=p+1;J(m,q)=X1;J(m,N)=DP;q=q+1;J(p,q)=X6;J(m,q)=X2;endendendendendfor k=3:N0k1=k+1;N1=N;for k2=k1:N1J(k,k2)=J(k,k2)./J(k,k);endJ(k,k)=1;if k~=3k4=k-1;for k3=3:k4for k2=k1:N1J(k3,k2)=J(k3,k2)-J(k3,k)*J(k,k2);endJ(k3,k)=0;endif k==N0break;endfor k3=k1:N0for k2=k1:N1J(k3,k2)=J(k3,k2)-J(k3,k)*J(k,k2);endJ(k3,k)=0;endelsefor k3=k1:N0for k2=k1:N1J(k3,k2)=J(k3,k2)-J(k3,k)*J(k,k2);endJ(k3,k)=0;endendendfor k=3:2:N0-1L=(k+1)./2;e(L)=e(L)-J(k,N);k1=k+1;f(L)=f(L)-J(k1,N);endfor k=3:N0DET=abs(J(k,N));if DET>=prIT2=IT2+1;endendICT2(a)=IT2;ICT1=ICT1+1;enddisp('迭代次数:');disp(ICT1);disp('没有达到精度要求的个数:');disp(ICT2);for k=1:nV(k)=sqrt(e(k)^2+f(k)^2);sida(k)=atan(f(k)./e(k))*180./pi;E(k)=e(k)+f(k)*j;enddisp('各节点的实际电压标幺值E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E);disp('-----------------------------------------------------');disp('各节点的电压大小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V);disp('-----------------------------------------------------');disp('各节点的电压相角sida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sida);for p=1:nC(p)=0;for q=1:nC(p)=C(p)+conj(Y(p,q))*conj(E(q));endS(p)=E(p)*C(p);enddisp('各节点的功率S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disp(S);disp('-----------------------------------------------------');disp('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Si为(顺序同输入B1时一致):');for i=1:nlp=B1(i,1);q=B1(i,2);if B1(i,6)==0Si(p,q)=E(p)*(conj(E(p))*conj(B1(i,4)./2)+(conj(E(p)*B1(i,5))...-conj(E(q)))*conj(1./(B1(i,3)*B1(i,5))));Siz(i)=Si(p,q);elseSi(p,q)=E(p)*(conj(E(p))*conj(B1(i,4)./2)+(conj(E(p)./B1(i,5))...-conj(E(q)))*conj(1./(B1(i,3)*B1(i,5))));Siz(i)=Si(p,q);enddisp(Si(p,q));SSi(p,q)=Si(p,q);ZF=['S(',num2str(p),',',num2str(q),')=',num2str(SSi(p,q))];disp(ZF);disp('-----------------------------------------------------');enddisp('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Sj为(顺序同输入B1时一致):');for i=1:nlp=B1(i,1);q=B1(i,2);if B1(i,6)==0Sj(q,p)=E(q)*(conj(E(q))*conj(B1(i,4)./2)+(conj(E(q)./B1(i,5))...-conj(E(p)))*conj(1./(B1(i,3)*B1(i,5))));Sjy(i)=Sj(q,p);elseSj(q,p)=E(q)*(conj(E(q))*conj(B1(i,4)./2)+(conj(E(q)*B1(i,5))...-conj(E(p)))*conj(1./(B1(i,3)*B1(i,5))));Sjy(i)=Sj(q,p);enddisp(Sj(q,p));SSj(q,p)=Sj(q,p);ZF=['S(',num2str(q),',',num2str(p),')=',num2str(SSj(q,p))];disp(ZF);disp('-----------------------------------------------------');enddisp('各条支路的功率损耗DS为(顺序同输入B1时一致):');for i=1:nlp=B1(i,1);q=B1(i,2);DS(i)=Si(p,q)+Sj(q,p);disp(DS(i));DDS(i)=DS(i);ZF=['DS(',num2str(p),',',num2str(q),')=',num2str(DDS(i))];disp(ZF);disp('-----------------------------------------------------');endfigure(1);subplot(1,2,1);plot(V);xlabel('节点号');ylabel('电压标幺值');grid on;subplot(1,2,2);plot(sida);xlabel('节点号');ylabel('电压角度');grid on;figure(2);subplot(2,2,1);P=real(S);Q=imag(S);bar(P);xlabel('节点号');ylabel('节点注入有功');grid on;subplot(2,2,2);bar(Q);xlabel('节点号');ylabel('节点注入无功');grid on;subplot(2,2,3);P1=real(Siz);Q1=imag(Siz);bar(P1);xlabel('支路号');ylabel('支路首端注入有功');grid on;subplot(2,2,4);bar(Q1);xlabel('支路号');ylabel('支路首端注入无功');grid on;B1 =1.00002.0000 0.0351 + 0.0831i 0 + 0.1346i 1.0000 02.00003.0000 0.0068 + 0.1838i 0 1.0238 1.00001.0000 4.0000 0.0562 + 0.1329i 0 + 0.0538i 1.0000 04.00005.0000 0.0081 + 0.2455i 0 1.0238 1.00001.0000 6.0000 0.0562 + 0.1329i 0 + 0.0538i 1.0000 04.0000 6.0000 0.0422 + 0.0997i 0 + 0.0404i 1.0000 06.00007.0000 0.0068 + 0.1838i 0 1.0238 1.00006.0000 8.0000 0.0281 + 0.0664i 0 + 0.1076i 1.0000 08.0000 10.0000 0.0081 + 0.2455i 0 1.0000 1.00008.0000 9.0000 0.0351 + 0.0831i 0 + 0.1346i 1.0000 0 B2 =0 0 1.1000 1.1000 0 1.00000 0 1.0000 0 0 2.00000 0.3430 + 0.2126i 1.0000 0 0 2.00000 0 1.0000 0 0 2.00000 0.2040 + 0.1264i 1.0000 0 0 2.00000 0 1.0000 0 0 2.00000 0.3060 + 0.1896i 1.0000 0 0 2.00000 0 1.0000 0 0 2.0000 0.5000 0 1.1000 1.1000 0 3.00000 0.3430 + 0.2126i 1.0000 0 0 2.0000导纳矩阵Y=Columns 1 through 69.7177 -22.8591i -4.3185 +10.2135i 0 -2.6996 + 6.3834i 0 -2.6996 + 6.3834i-4.3185 +10.2135i 4.5104 -15.3311i -0.1964 + 5.3083i 0 0 00 -0.1964 + 5.3083i 0.2011 - 5.4347i 0 0 0-2.6996 + 6.3834i 0 0 6.4271 -18.7292i -0.1313 + 3.9744i -3.5993 + 8.5110i0 0 0 -0.1313 + 3.9744i 0.1344 - 4.0690i 0-2.6996 + 6.3834i 0 0 -3.5993 + 8.5110i 0 11.8891 -32.7444i0 0 0 0 0 -0.1964 + 5.3083i0 0 0 0 0 -5.3984 +12.7660i0 0 0 0 0 00 0 0 0 0 0Columns 7 through 1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0-0.1964 + 5.3083i -5.3984 +12.7660i 0 00.2011 - 5.4347i 0 0 00 9.8514 -26.9275i -4.3185 +10.2135i -0.1344 + 4.0690i0 -4.3185 +10.2135i 4.3185 -10.1462i 00 -0.1344 + 4.0690i 0 0.1344 - 4.0690i迭代次数:4没有达到精度要求的个数:17 18 17 0各节点的实际电压标幺值E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Columns 1 through 61.1000 1.0757 - 0.0207i 1.0050 - 0.0780i 1.0772 - 0.0175i 1.0171 - 0.0631i 1.0762 - 0.0152iColumns 7 through 101.0112 - 0.0666i 1.0778 - 0.0051i 1.0996 + 0.0304i 1.0177 - 0.0814i-----------------------------------------------------各节点的电压大小V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1.1000 1.0759 1.0080 1.0773 1.0191 1.0763 1.0134 1.0778 1.1000 1.0209-----------------------------------------------------各节点的电压相角sida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0 -1.1046 -4.4373 -0.9283 -3.5503 -0.8106 -3.7665 -0.27181.5822 -4.5707各节点的功率S为(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Columns 1 through 60.7165 + 0.2587i 0.0000 + 0.0000i -0.3430 - 0.2126i -0.0000 + 0.0000i -0.2040 - 0.1264i -0.0000 + 0.0000iColumns 7 through 10-0.3060 - 0.1896i -0.0000 + 0.0000i 0.5000 + 0.0089i -0.3430 - 0.2126i-----------------------------------------------------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Si为(顺序同输入B1时一致):0.3485 + 0.0932iS(1,2)=0.3485+0.093157i-----------------------------------------------------0.3441 + 0.2420iS(2,3)=0.34409+0.24201i-----------------------------------------------------0.1904 + 0.0760iS(1,4)=0.19038+0.07599i-----------------------------------------------------0.2044 + 0.1400iS(4,5)=0.20445+0.13999i-----------------------------------------------------0.1777 + 0.0895iS(1,6)=0.17767+0.089525i------------------------------------------------------0.0163 - 0.0055iS(4,6)=-0.016305-0.0054856i-----------------------------------------------------0.3069 + 0.2128iS(6,7)=0.30686+0.21281i------------------------------------------------------0.1477 - 0.0234iS(6,8)=-0.14767-0.02338i-----------------------------------------------------0.3443 + 0.2509iS(8,10)=0.34427+0.25091i------------------------------------------------------0.4925 - 0.1508iS(8,9)=-0.49251-0.15077i-----------------------------------------------------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Sj为(顺序同输入B1时一致):-0.3441 - 0.2420iS(2,1)=-0.34409-0.24201i------------------------------------------------------0.3430 - 0.2126iS(3,2)=-0.343-0.21256i------------------------------------------------------0.1881 - 0.1345iS(4,1)=-0.18815-0.13451i------------------------------------------------------0.2040 - 0.1264iS(5,4)=-0.204-0.12638i------------------------------------------------------0.1755 - 0.1482iS(6,1)=-0.17551-0.14815i-----------------------------------------------------0.0163 - 0.0413iS(6,4)=0.016326-0.041272i------------------------------------------------------0.3060 - 0.1896iS(7,6)=-0.306-0.18962i-----------------------------------------------------0.1482 - 0.1001iS(8,6)=0.14824-0.10014i------------------------------------------------------0.3430 - 0.2126iS(10,8)=-0.343-0.21256i-----------------------------------------------------0.5000 + 0.0089iS(9,8)=0.5+0.0089402i-----------------------------------------------------各条支路的功率损耗DS为(顺序同输入B1时一致):0.0044 - 0.1488iDS(1,2)=0.0044095-0.14885i-----------------------------------------------------0.0011 + 0.0294iDS(2,3)=0.0010897+0.029445i-----------------------------------------------------0.0022 - 0.0585iDS(1,4)=0.0022306-0.058518i-----------------------------------------------------0.0004 + 0.0136iDS(4,5)=0.00044972+0.013613i-----------------------------------------------------0.0022 - 0.0586iDS(1,6)=0.0021584-0.058629i-----------------------------------------------------0.0000 - 0.0468iDS(4,6)=2.1344e-005-0.046758i-----------------------------------------------------0.0009 + 0.0232iDS(6,7)=0.00085804+0.023186i-----------------------------------------------------0.0006 - 0.1235iDS(6,8)=0.00056584-0.12352i-----------------------------------------------------0.0013 + 0.0384iDS(8,10)=0.001267+0.038353i-----------------------------------------------------0.0075 - 0.1418iDS(8,9)=0.0074931-0.14183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