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道德观
道德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冲突

道德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冲突在当代社会中,道德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道德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不同的道德观点在此引发了巨大的冲突。
道德多元主义认为每个文化和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不可相提并论;而相对主义则认为道德观念是主观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道德观点的不同之处,同时梳理出两者的冲突所在。
道德多元主义强调了不同文化和个体的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这种多样性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
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孝道和忍让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独立则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道德多元主义认为,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道德观念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而应该具有相对性。
相对主义则强调了道德观念的主观性。
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标准是基于个体的感觉和信念,没有绝对的真理。
从这个角度看,道德观念只是人们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形成的一种主观评判。
相对主义强调了道德观念是相对于个体和文化的,没有普遍的准则。
道德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冲突。
首先,道德多元主义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同时,是否容忍那些违背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行为?例如,如果某个文化将种族歧视视作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多元主义是否会默认接受这种观念?而相对主义则认为,由于道德观念的主观性,种族歧视在某些文化中可能是被接受的,而在其他文化中是不被接受的。
其次,道德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在对道德进步的看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道德多元主义强调了道德观念的发展和变化,认为不同的文化和个体会不断地形成新的道德标准。
而相对主义则认为,没有一种道德观点绝对正确,每个人都有权利坚持自己的道德观点。
这种相对性可能导致道德观念的相对稳定性,没有进步的可能性。
最后,道德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对道德责任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道德多元主义认为每个文化和个体都有自己的责任,不应该被其他文化和个体的标准束缚。
相对主义则认为,由于道德标准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功利论伦理观和义务论伦理观

何谓功利论?功利论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
凡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
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
所谓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便是道德的。
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的结果的行为即为道德行为。
义务论,又称为道义论。
义务论与功利论相反。
它主张人与行为道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
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
义务论亦可分为行为义务论与规则义务论。
所谓行为义务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
规则义务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行为。
功利论和义务论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两种不同的道德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支配其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原则,有功利论,也有义务论。
只要仔细观察、研究人的生活就不难发现这个道德真理。
人的行为、思想,包括对未来的预测、企划,受功利论道德观念支配,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是大量存在的现象。
但人的思想、行为是否完全如此呢?不是。
人的思想、行为也常常受义务论的支配。
不论人们意识到与否、自觉与否,两种规范伦理观同时并存,每时每刻都在支配人的思想与行为,并评价人的思想与行为,不过时而是功利论,时而是义务论而已,有时同时并用。
功利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物质生活相关。
义务论则与人们的心理需要、精神生活相关。
从人们的道德生活看,两种规范伦理学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意义。
人们在生活中不能脱离功利论,也不能脱离义务论,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如此这般的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呢?我们从功利论与义务论的特点来讨论一下。
功利论有三个特征:一是注重思想、行为的绩效、效果或结果,不计较行为的动机,或不大注意思想端正与否、动机纯洁与否,只要有好的效果,就可以了。
2一,务实道德观

一,务实道德观中华民族在久远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道德文明。
华夏道德的表述形式包括两种:即“理性”道德观及“务实”道德观。
1,理性道德观德性:仁、义、礼、知、信;德行:温、良、恭、俭、让。
由于理性道德观比较概念化,多受王侯智士们的热捧。
故高谈阔论者多,审理力行者难。
致些许“张口仁义道德,滿腹男盗女娼”者,涌登大雅之堂,行其“鱼目混珠”之利,令人唏嘘也!故此,中华民族在悠久的现实社会生存中,形成了更加直观的务实道德观,传承永继。
2,务实道德观表述为:*真*善*忠*孝*廉*忍*勇*耻*学*悟*1) ,真:实、诚、不虚假、不诈伪---真人,真话;真心,真意;真事,真物。
以真诚换真实,以真实明真诚。
只有真,才能展现事物本质;必须真,才能相互信任;依靠真,才能诚实可靠,有了真,才能实事求是;追求真,才能实话实说。
真,是宇宙自然的本质;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立足点;是社会成员和睦共处的依据。
故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实乃至理名言。
2),善:好、良、吉、仁、慈、友、爱、不恶、不邪---善者,以仁义之心,实施其社会行为。
以利施人,以利惠众,以利奉国。
遵纪守法,乐善好施。
2—13),忠:正直、敬上、竭诚、尽心,无私---忠者,忠于婚姻,忠于家庭,忠于民族,忠于国家,敬重上级,无欺下属,正直无私。
4),孝:敬、奉---孝者,小孝奉老,中孝奉族,大孝奉国,扶老抚幼。
5),廉:清、俭、洁、察---廉者,清廉奉公,谦恭尽职,洁心修身,不贪财色。
6),忍:坚柔、承受、強耐、克制---忍者,不威胁自我生存(命)时,能忍受各种苦楚与磨难。
7),勇:猛、敢、銳盛、不怕---勇者,有胆识,敢担当,知错即改;見义勇为,不惧强敌;当仁不让,不畏強暴。
8),耻:辱、愧、惭、羞---耻者,知羞辱,自惭愧;以耻为戒,知错必改;日三省己身,视损人利己以为耻。
9),学:受教、效仿、求知、多问---学者,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代,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在皮亚杰长达几十【关键词】儿童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学校德育一、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幼儿童以及认知能力低下者都不具备较强的道德运算能力,只有到了具体运算阶段以后,儿童的道德运算能力才能获得本质的发展,皮亚杰的道德理论发展正是建立在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
二、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中两种主要的道德观人制定道德规则并以他律的方式强加给儿童的道德,所谓协作的道德是指主要由儿童在“游戏”中以平等的精神所自发和自主地达成的道德规则。
约束性的道德与协作的道德分别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约束的道德是成人权威的体现,协作的道德则是儿童自主制定的道德;第二,约束的道德倾向于惩罚性的公正,而协作的道德则追求平等的公正;第三,约束的道德是他律的道德,协作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
1、成人的权威与儿童的规则社会学鼻祖孔德和著名的社会学学家涂尔干都倾向于认为,社会是一系列的世代,每一代都压制它下面的一代,一代对另一代的压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成人的权威及其对儿童的约束所导致的。
成人的权威及其对儿童的约束导致了皮亚杰所谓的“道德实在论”,所谓道德实在论也就是儿童的道德规则来自于外在的、客观的成人的权威。
除了成人的权威造成儿童的“约束的道德”之外,儿童还存在一种“协作的道德”。
儿童的道德规则在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受着成人的约束,另一方面却在“儿童内部”或者儿童同龄人之中得以完成。
皮亚杰认为,除了约束道德以外,儿童还能自发和自主地形成一种协作的道德,并且这两种道德还是互相冲突的。
2、惩罚的公正与平等的公正所谓惩罚的公正,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被称为是惩罚的公正。
主要由这几种情况:(1)成人是通过惩罚实现某种公正的。
这是惩罚的公正最本质的特征。
(2)成人对儿童的惩罚不解释理由。
这是导致儿童不断重返错误的重要原因。
(3)成人不合理地偏爱儿童。
惩罚的公正反映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不平等的关系。
功利主义与德行伦理的平衡

功利主义与德行伦理的平衡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面临道德选择,而功利主义和德行伦理是两种常见的道德观。
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幸福原则,强调结果;而德行伦理更注重行为与品德的培养。
这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即要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道德规范和他人的利益。
在功利主义的观点下,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实际结果。
功利主义主张追求最大的幸福,这意味着人们的行为应当能够带来最大的好处,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按照功利主义的观点,做出能够造福更多人的选择是道德的。
例如,在一个紧急情况下,为了拯救五个人的生命,我们不得不牺牲一个人的生命。
这种情况下,按照功利主义的观点,我们应该选择拯救更多人的选择,即使这意味着牺牲一个人的利益。
这样的选择可以被认为是道德的,因为它带来了更大的幸福。
然而,道德伦理观点则主张人们应该根据道德规范和自律来决定行为的道德性。
德行伦理更注重对个体品德的培养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的行为应该基于正直、善良和公正的原则。
无论其结果如何,只要该行为符合这些原则,就可以被认为是道德的。
比如,即使一个行为没有带来最大的幸福,但如果它符合诚实和正直的标准,那么按照德行伦理的理论,这种行为仍然是道德的。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功利主义和德行伦理并不是两种完全独立的观点,而是存在一种平衡的可能性。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权衡个人利益和道德规范来做出合适的选择。
例如,在商业决策中,可以利用功利主义的原则追求最大利润,但同时也应该遵守道德规范,不违背法律和道义。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但也要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关键在于,在行动之前,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自身利益和道德标准,找到一种平衡点。
实际上,功利主义和德行伦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彼此相互依赖。
功利主义追求的最大幸福,需要依靠人们的德行伦理意识来实现。
只有人们具备道德良知和自我约束能力,才能合理地追求个人利益,并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需求。
李泽厚“两种道德论”评析

10海外文摘李泽厚一直对伦理学有持续的关注和思考。
他在90年代提出了“两种道德论”,之后不断撰文完善。
该理论受到学界关注,对其研究的文章不少,有表示支持和赞同的,同样也有质疑和批评的。
下面拟从该理论提出的背景、内涵、价值意义以及相关评价几方面展开论述。
1 “两种道德论”的背景1994年的《哲学探寻录》首次提到“两种道德论”。
李泽厚针对康德的伦理绝对主义,将“绝对律令”称为“宗教性道德”,后文又提出“社会性道德”与其对应。
1999年发表的《内在自然人化》将“伦理绝对主义”、“伦理相对主义”与“宗教性道德”、“社会性道德”相对应。
2001年专门撰文,题为《两种道德论》,对该理论做了系统详细的解释。
2006—2009年的《伦理学答问》中谈到了“情本体”与“两种道德”的关系,“情本体”主要与“宗教性道德”有关。
西方自由主义大肆鼓吹现代性普遍价值对于全球所有国家及地区的普适性,而忽视不同国家自己不同文明传统的影响。
李泽厚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提出了“两种道德论”。
“社会性道德”大致相当于自由主义所提倡的普世价值。
但还要在此基础上加上“宗教性道德”,这取决于个人自由选择,任何政府及组织都无权强迫个人接受或改变。
除了受到自由主义的影响,中国传统儒家长期以来“政教合一”的情况也促使李泽厚提出该理论。
他在《论语今读》中反复提到,儒家将本属于当时社会环境规定的必须由个人遵守的伦理法则即“社会性道德”上升为“天道”“天理”等具有神圣性的、为渺小的个体不敢反抗的“宗教性道德”,两种道德合为一体,长期压抑着个体的自由选择。
现代经济的发展,劳动雇佣关系的出现,自由意识的普遍增强,这种两德合一的状况需要改善。
“两种道德论”的出现是针对该情况提出的,将会在思想和现实上给我们以启发。
2 “两种道德论”的内涵“道德”的定义莫衷一是,对于伦理学的讨论也从未中断。
李泽厚对“道德”的定义是:“道德”是个体对社会人际关系(某群体如家族、宗族、民族、国家、党派等等)在行为上的承诺和规范。
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在当今世界,人们对于道德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这种不同的观点可以归结为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标准是相对的,而道德绝对主义则坚持道德标准是绝对的。
这两种观点在许多领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
他们认为,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会有自己独特的道德准则。
例如,一个行为在一个文化中可能被视为道德的,但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道德的。
道德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体的自由选择,认为道德标准应该与特定文化和个人价值观相适应。
然而,道德绝对主义则认为,道德标准是普遍、不变的。
他们坚信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道德原则,无论文化背景如何,它们都是适用的。
道德绝对主义主张,道德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体和文化的主观意识左右。
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有其合理性。
毕竟,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尊重和容纳不同文化的道德观点,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此外,道德相对主义还能够避免将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维护了个人自由的权利。
然而,道德相对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如果道德标准完全取决于个人或文化的主观意愿,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判断某个文化的行为是不是道德的呢?如果一个文化实行种族歧视或压迫妇女,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如果我们都接受道德相对主义,那么我们就无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批判,因为我们无法用一个普遍的标准来衡量。
另外,道德相对主义也面临着道德退化的风险。
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那么就可能导致道德标准的混乱和相互冲突。
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谎言是道德的,那么他就可以欺骗他人,而其他人则可能受到伤害。
这种相互冲突和混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瓦解。
相比之下,道德绝对主义提供了一种更为稳定和可靠的道德基础。
它认为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文化。
尽管在具体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争议,但这种普遍的道德标准能够提供一种相对客观的衡量准则。
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思辨

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思辨道德,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基本规范,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争论。
两种主要的道德观念,即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一直是辩论的焦点。
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标准是相对于文化、社会和个人的,而绝对主义则坚持道德标准是普遍适用的,不受时间、地点和个人喜好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种道德观念,并思考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相对主义强调道德标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根据这种观点,道德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在道德问题上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并且没有任何一种观点是绝对正确的。
这种相对主义观念常常被用来对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持。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对同性恋的歧视被视为道德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同性恋被接受为正常和合法。
然而,相对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批评。
首先,如果道德观点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如何评判不同文化和社会的道德关于人权的违反?难道我们不能对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进行价值判断吗?如果我们接受相对主义,那么我们将无法追求正义和平等,因为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此外,相对主义还可能导致道德混乱和道德沦丧。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道德标准,那么社会将缺乏一种共同的道德准则,人们的行为将变得不可预测。
相反,绝对主义主张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不受文化、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根据绝对主义的观点,某些行为是绝对错的,而某些行为是绝对对的,无论它们是否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得到接受。
这种观点常常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认为道德规范源自于超越人类的力量。
然而,绝对主义也有它的问题。
首先,如何确定这种普遍适用的道德标准成为一个难题。
不同的宗教和哲学系统可能对道德问题有不同的观点,这使得找到统一的标准变得复杂。
此外,绝对主义倾向于强调道德规则的执行,而忽视了背后的道德原则。
它过于关注行为的对错,而较少考虑背后的动机和道德发展的过程。
那么,面对这两种道德观念,我们应该如何取舍?也许,存在一种折中的道德观念,既不完全偏向相对主义,也不完全偏向绝对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则的道德与德性的道德
”规则的道德“是现代式的道德观,“德性的道德”是古典 式的道德观。这两种道德观及理论标志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 际。
现代式的道德观
从总体上来看,现代的“规则的道德”蕴涵下列两点看法 1:道德的工具化取向 2:道德知识的技术化
古典式的道德观
从总体上看,古典的“德性道德观”蕴涵下列两点看法: 1:道德即目的 2:道德的应然取向
德性道德觀VS規則道德觀
(二)德性之知與智慧
道德實踐依賴----將道德內在化---結果:德性
eg.好醫生 背了許多書本上的知識 在每次診斷中作出最正確的判斷 道德的存在 背誦道德規則的人 知道什麼時候應怎麼作的人
(道德生活) 1.掌握和了解
道德規則
2.把規則內在 化
3.把規則在生 活中應用出來
德性道德觀VS規則道德觀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
• 人的活动 达到目的 • 人的生命 实现目标
=
人生的终极好处:幸福
构成好处(GOOD) (EUDAIMONIA) 金钱、名誉、权力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
• 幸福主义(EUDAIMONISM):人类活动是目的性的
???
∴要为形式化的目的观填上内容——什么是构成幸福的要素 亚里士多德提出‘ERGON’理念——功能 肯尼則在文章中認為‘ERGON’指特有的活動
麥肯泰尔對“實踐”的闡釋
例:
教小孩下象棋 內在好處:象棋本身給他帶來的樂趣 外在好處:得到皮球 小孩目的純粹是皮球 體會不到 採取欺騙手段得到 慢慢了解象棋這個遊戲後 了解下象棋其中的優越標準並努力想達 到 不会再在乎是否得到了皮球,皮球與棋
這個對內外好處的區分也有力的闡釋了“德性”--就是那些在達致內在好處時所必須要 藝沒有任何內在聯繫 具備的一些人類的特質。
道德契約下
自利主義者 著重個人利益 有限資源 跟隨規則解決衝突
現代式道德觀
VS.
古典式道德觀
范围: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 • 道德领域=公正(JUSTICE) >德性 • 德性=服从道德规则的性向
范围:如何达致美满的人生 • 道德实践依赖:德性 • 德性=达到实现最终极好 处所必须的一些品质 • 道德实践=达致美满人生 的过程 • 例子:儒家式道德观、亚 里士多德道德理论
最後個人道德及德性的培養被縮減成性向(道德原則的服從)
古今道德哲學的轉變
• 古代道德哲學最重要的問題 「怎樣才算一個美滿的人生?」 • 現代道德哲學中終極難題 「為甚麼我應該道德?」
道德的工具化
契約道德論 (霍布士)
以一組規則組成
自然狀況 (起點)
自利主義者 著重個人利益 有限資源 以暴力解決衝突
பைடு நூலகம்
德性道德觀VS規則道德觀
(二)德性之知與智慧
德性道德觀最終目的 培養體現道德的人 掌推某些道德規則 ∴德性道德觀注重的是使我們養成習慣,令道德成為我們的第二性 • • • • 道德規則就像法律 (普遍性的) 道德實踐 每一個特殊及具體的場合 需要判斷的能力 遵循一種規則 從書上學到 應用道德規則的能力 死記道德規則
現代道德哲學趨勢
• 集中在道德原則/規則
• • 提出實質性道德原則 建立及提出理據
•
探究價值與事實
•
很少提及德性
建立道德規則
康德- 可普遍化性(universalizability) • • • • • 是一種測驗 有普遍性、必然性 任何格言(maxim)能通過便能成為道德律
米爾(Mill) - 傷害原則(the harm principle) 不傷害其他事物 沒有違反就不是不道德
——試論儒家倫理的形態
161903 蔣惠雯 160015 陳浣樺 160036 許啓銘 滙智 16S001 赵哲楠 15P029 鄧煜霖 15P003 袁
兩種道德觀
韦伯的现代性思想
理性化,是韦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韦伯现代性思 想的核心术语。他认为其基本含义是指理智的思考和计算。同时, 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
與課堂相關内容
米爾 (J.S. Mill)
• 傷害原則 (自由主義) • “不涉及他人利害的行爲,他人都無權干涉” • “人類之所以有理有權地可以個別地或者集體地對其中人任何分子的行動進行干涉,唯 一的目的只是為了自我防衛” • 作者用以指出現代哲學家集中討論道德原則
米爾 (J.S. Mill)
例:孔子稱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也說明孔子充分意識到什麼是內在的好處的意義的。
儒家的方向
哈伯瑪斯在《知識與人類的興趣》中將科學分為三種,並將各種知識與人類的某一方面興 趣聯繫起來。 經驗--分析的(以普通定律的形式出現)
科學
歷史--詮釋的(對對象的解釋)
• • • • 兩者均爲現代的道德觀 “規則的道德” “維持人類社會存在所不可或缺的最低限度的條件” 强調道德的工具化以及技術性的知識
德性與蘇格拉底
道德本身就是目的 德性
• 追求終極好處及幸福 • 道德實踐及德性培養
蘇格拉底
• 追求美善生活 • 倫理,道德的討論及自我檢查
德性與蘇格拉底
德性之知與智慧 德性
事實與價值
• • 兩者之間不具邏輯上的推論關係 價值是人主觀地賦與事實,而事實本身不其價值
E.g. 甲認為極其價值,乙可能認為不具價值,甚至有害。
• •
所以價值不其普遍性 只有自由主義能解釋普遍的價值觀
價值
• • • • • 價值因人而異 組成社會必須依賴規則 各自追求利益只會引致混亂 • 維持社會穩定存在及茁長 →道德規則 • 有害於社會穩定存在及茁長 →道德上的錯誤
在目的論的道德理論中,德性占什麼位置?德性與最終極好處的關係?
•德性=达到实现最终极好处所必须的一些品质 •德性與幸福的關係=工具與目的之間的關係 •現代觀念—>純粹外在的關係(用因果關係界定) A是B的工具 導致 B
A 創造A
(技術性的關係)
B 要得到B (目的)
德性與幸福的關係
• 德性 -> 幸福 技術性的手段與目的的關係 我們要做什麼應該做的事? 指導人生 ∴無法將德性與幸福分開概述
儒家倫理的型態
「儒家的倫理型態不是現代式的道德觀。」 兩個理由: 1、经典书籍像《论语》等几乎很难发现有像现代道德典籍中那种结构做的很工整的道德 原则。不是以律则的形式出现的,更多的讲的是如何实践。 2、儒家的道德观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培养而不是解决利害冲突的。
儒家倫理的特性
「強調德性,相對的不重視原則」 1、儒家典籍中經常提到的一些形容人德性的概念不是規則性的,很難進行具體的定義。 例:孔子面對不同弟子對“仁”會有不同的闡述方式--“愛人”、“能行五者於天下為 仁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剛、毅、木、訥近於仁”。 这种定義的随机性也表明這些儒家倫理的概念是不能被定义化的,不具有原则的普遍性的 特征,所以也就不能構作成一個如現代道德觀中的原則。
道德實踐和人類其他實踐活動一樣有內在的好處。 這個好處本身也和其他的內在好處一樣,不能用其他方法得到。 所以只有具備德性的人才可以得到內在的好處。
如何闡釋德性在儒家倫理系統中的中心位置?
德與福的結合 認為發生概率 判斷原因 現代人 偶然 對好處是效益式的理解 儒家 必然 了解到“福”是一種內在的好處
儒家倫理的特性
「注重美善人格/德性的培養」
道德觀 現代式的道德觀 儒家倫理觀
道德的應用側重 解決利害衝突 培養人具有德性 點 (道德問題=分配公正的問題) (實際最終目的是成聖成賢) 例:《大學》中有“德潤身”這樣的說法,這鮮明的體現了儒家的整個學問是一套“內聖
之學”,始終將道德實踐以及德性的培養作為目的,最後成聖成賢。 結論:德性在儒家倫理觀中是中心觀念。
如何闡釋德性在儒家倫理系統中的中心位置?
「有德性之人才可以獲得道德實踐所帶來的內在的好處。」 孟子“四端說”以及“性善說”,與亞里士多德的“ergon”(特有的活動)有相同的 地方,孟子認為道德是人類特有的活動。 道德實踐 修養、獲得德性 使道德實踐不斷的進步 德性
如何闡釋德性在儒家倫理系統中的中心位置?
(二)德性之知與智慧
歐克夏:實踐性的知識 被傳授 在書本上學到 eg.《 庄子》天道篇:輪匠與齐恒公的對答 輪匠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無法記載的 像作輪子時,下刀時,力道的大小一樣,也無法傳授給兒子 透過在生活中的實踐來體驗才能領會 在道德活動體驗的結果 德性的內在化 成為有智慧的人 有知識的人 掌握達到目的的手段,但對自己的目的並不清晰 有智慧的人 掌握達到目的的方法,更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
儒家倫理的特性
「強調德性,相對的不重視原則」 2、規則是寫在書本上的,學習規則最可靠的途徑就是書本。但是要想成为有德之人,看 书可能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是实践道德这种行为。
從書本學到科學知識
看許多關於道德的書
自己寫書討論科學問題
寫有關道德的書
能夠成為科學家(有規則的)
不能夠成為有德性的人(無規則,需實踐)
批判的(透過自我反省,衝破內在以及外在的阻力)
儒家的方向
「可以用哈伯瑪斯的第三種形式的科學來了解儒家的方向。」
儒家是一种由自我解放的兴趣作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一套学问,目的是达到德性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内外的阻力会逐渐的被排除掉,并从这个活动过程中得到内在的好处。 例如,在德性實踐活動中,他可以得到德性實踐所能夠給人帶來的內在好處,他能夠做到 “仁者安仁”。
• 政治理論 (自由主義) • “讓人類按照他們自己認為好的方式生活,比強迫他們按別人認為好的方式生活,對人 類更有益” • 解釋道德原則
霍布斯 (T. Hobbes)
• • • • 社會契約論 作者用以表現古代道德觀與現代道德觀的差別 凸顯道德的工具化 强調現代道德觀是“規則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