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早期临床干预研究论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理用药方案分析1500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理用药方案分析1、研究目的当今社会环境正处于流感疾病多发期,即使刨除气候多变带来的影响,流感仍会从呼吸道进入身体内部,对身体肺部、鼻腔等地方造成病毒感染,这就是流感引发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因此,从疾病成因方面来看,感冒极易引起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医院就医时,看诊医生通过诊断判断病症发展状态,在病发初期都会配合药剂治疗,本文针对有效医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配合用药方案进行深入研讨。
2、研究方法针对这项病症的研究,在本市随机选择医院于2019年1月开始两年半内收治的4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根据患者病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治理方案。
通过统计这48位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病例及就诊档案的病状、用药后表现等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研讨。
总结患者就诊用药步骤为:首先,依据患者患病具体状况、患病史,咨询患者过敏药物、治疗倾向,然后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患病史等进行联合用药方法,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记录并调整用药方案。
3、研究结果在本次48例研究对象中,可根据治疗患者的用药方案进行分类,共分为四组。
第一组,治疗方案为布洛芬胶囊等用药患者21例;第二组治疗方案为头孢克肟和阿莫西林联合用药10例;第三组治疗方案为抗病菌、抗菌类联合用药6例;第四组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3例。
在以上四组不同用药方案,不同方案治疗效果有明显区别。
其中该病症以第一组用药普及范围最广,治疗效果有效率能达到96%,而其他三组用药的药物表现效果相似,基本都保持在83%上下,具体情况统计在下表1、2。
表1 4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方案[n(%)]组别例数比例(%)复方氨酚烷胺片,布洛芬21 43.75胶囊阿莫西林、头孢克肟10 20.83抗病菌、抗菌类 6 12.5静脉注射 3 6.25表2 不同联合用药方案的疗效表现[n(%)]组别显效有效一般无效有效率(%)复方氨酚烷胺片,布洛芬胶囊14(66.67)6(28.57)1(4.76)0(0.0)96.0 (n=21)阿莫西林、头孢克肟(n=10)5(50.0)3(30.0)2(20.0)0(0.0)80.0 抗病菌、抗菌类(n=6)3(50.0)2(33.33)1(16.67)0(0.0)83.33 静脉注射(n=3)1(33.33)1(33.33)1(33.33)0(0.0)66.674、研究结论通过本次48位患者治疗方案研究表明,针对于急性上呼吸道的临床药物选择非常广泛,很多药品都可以纳入治疗范围,在这其中以布洛芬胶囊和复方氨酚烷胺片的联合用药最为广泛,患者用药普及率占所有用药方案的将近一半,因为这类药物能够有效治理感染引发的病症。
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与研究论文

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研究【摘要】研究与探讨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发病因素以及控制措施。
上呼吸道感染的基本症状为上呼吸道卡他和身体发热、腹泻、流涕以及咽部充血等症状,基本症状的表现形式和感染病毒的轻重有直接关系。
根据我国诸多次的死亡原因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人类呼吸系统疾病在农村地区占据居第一位,而在城市当中则占据则是属于第四位。
上呼吸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毒一直都是居高不下,而且还会因此导致身体发生许多慢性疾病,使人类的肺功能遭到严重损害,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研究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69-01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无论是从自身的免疫情况,还是从天气变化上,以及空气传播等多方面因素,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越来越多,所以上呼吸道感染无论季节、年龄都会有发病的可能。
上呼吸道的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飞沫经空气传播或者是通过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来接触传播的。
它常常在人们身体抵抗力降低的时候就开始侵袭,比如有:感冒、劳累、伤风、淋雨以及受寒等情况。
当人类的机体已经存在或者是当外界细菌或者病毒侵入的时候致使细菌开始迅速地生长并且繁衍,导致人类上呼吸道感染,进而情况加重。
1 临床表现症状全身主要有发热、全身不适、腰背四肢酸痛、乏力、头痛、头昏、耳鸣等,局部主要有喷嚏、鼻塞、流涕、咽炎等,现分为两种类型,分别如下:11 一般类型上感一般情况下,年长儿童症状通常都比较轻,只有局部症状如流清涕、鼻塞、打喷嚏、流泪、干咳、咽部不适等,也可能会出现阵发性的脐周痛,可能与肠系膜淋巴结炎或阵发性肠痉挛有关。
多于3-4天内自然痊愈。
而婴幼儿多全身症状比较严重,可骤然起病,烦躁、高热、头痛以及全身不适,甚至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可引起高热惊厥。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护理与分析论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与分析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人民医院,河南焦作454191【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效果及意义。
方法: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病毒、抗生素等治疗,采取生活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对症及用药护理和健康教育。
结果:本组96例,经正规抗病毒、抗感染及中医药治疗,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加强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及护理,对于降低整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25-0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
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
特别是在冬春季节,其发病率增多。
在气候突变时较易引起流行,如,sars,甲流感干等。
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共诊治护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96人,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6例,男46例,女50例;年龄5-76岁,平均36.6岁;普通感冒34例,急性病毒性咽喉炎12例,急性疱疹性咽峡炎8例,急性咽结膜热16例,急性咽-扁桃体炎26例;临床表现:普通感冒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伴有发热流清水样鼻涕,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有咽痛、咽鼓管发炎使听力减退。
急性咽喉炎临床特征为发热、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咽部疼痛;急性咽结膜炎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结膜充血;咽-扁桃体炎起病较急,咽痛明显,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c以上。
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下颌淋巴结肿大,压痛等,肺部无明显异常。
并发症:急性鼻窦炎3例,中耳炎3例,气管-支气管炎2例。
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论文(共2篇)

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论文(共2篇)第1篇:关于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思考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另有20%~30%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以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常见,其次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
大部分病毒性感染是自限性疾病,即使不进行特殊治疗,在一周内也能自行痊愈,而儿科用药的目的是由于患儿身体的特殊性及家长的高期望,意欲通过用药缓解症状、减轻患儿及家人的痛苦。
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易感。
所以,在其治疗中以抗病毒药物结合抗感染中成药为主,其次采用抗病毒药物与抗菌药物联合治疗,但实际应用中存在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本文旨在对医院儿科上呼吸道感染门、急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从医院信息系统(HIS)中提取我院儿科2014年5月-2015年4月,共12个月的处方,筛选出明确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600张,进行统计分析。
1.2方法应用WPS2013版Excel工作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筛选出的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对我院儿科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所使用的药物种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
2结果2.1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600张处方中,男263张(43.83%),女337张(56.17%),年龄分布在6个月~16岁。
2.2常用药物类别共用药品56种,13类,菌药物处方(71.67%),中成药制剂处方(33.26%),抗病毒药物处方(26.40%)(15.40%)排名第五。
2.3复方制剂组分分析上呼吸道感染理论上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少部分为细菌感染或继发性细菌感染,目前临床上没有治疗的特效药,因此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而普通复方制剂含有多种成分,每种成分专针对某种症状的治疗,因此这些药物也常常受到临床医生的亲睐,我院常用的复方制剂及组分门。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年2月第10卷第4期作者简介:吴长兰,1987出生,女,汉族,福建福州人,本科学历,护师,主要从事护理工作。
护理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吴长兰(福州市第一医院,福建福州350004)【摘要】目的探究及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处理,设置为观察组。
另外50例采取常规护理,设置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预后。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且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CK、CK-MB、LDH、cTnI值均有所下降,并且观察组下降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心肌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干预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可自愈,或经抗生素治疗几日后痊愈,但有少数患者可进展为心肌炎,以病毒感染为主。
心肌炎患者早期常表现高热、恶心呕吐、咽痛、全身酸痛等,进展期可以心悸、胸痛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严重患者可迅速发展为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1-2]。
心肌炎患者病情进展较快,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差异较大。
常规护理可能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的心肌炎患者的针对性较差,常规护理更加适用于轻症,慢性疾病。
护理欠佳可能会不利于患者恢复,甚至加速病情的恶化,笔者希望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可缓解病情恶化,此次探究通过将运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与行常规处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探究早期护理干预能否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详细如正文展示: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处理,设置为观察组。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参与者及方法包括XX名患者接受XXX干预措施,进行XX周的随访观察。
结果显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心肌炎症程度,改善心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部分强调早期护理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中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临床效果的显著性。
建议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干预措施的具体优化策略,以提高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临床效果观察、参与者、干预措施、并发症、数据分析、重要性、研究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肌肉疼痛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疾病,大多数患者可在数天内自愈,但有一部分患者因感染后心肌受累,发生心肌炎的并发症。
心肌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宣教,指导患者规范用药及休息,及时进行心电监测,监测心肌炎的进展情况,可以有效减少心肌炎的发生率及减轻病情。
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和管理,旨在减少心肌炎的发生率、降低心肌炎的严重程度,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为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研究共纳入XX名患者,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护理干预并设立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心肌炎症程度较对照组有所减轻,心功能指标也呈现改善的趋势。
结果分析表明,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认为早期护理干预在这类患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加精准的干预方式,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临床效果观察、参与者与方法、护理干预内容、临床观察指标、观察结果、结果分析、结论总结、进一步研究建议、临床应用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引起心肌炎的发生,心肌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目前,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护理干预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关注。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验证。
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的护理方案。
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护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本研究还可以为相关临床疾病的护理干预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护理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护理干预与常规治疗对比分析,评估早期干预在减轻患者症状、促进病情恢复和改善预后方面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护理措施。
研究将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降低心肌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心肌炎患者的康复与健康。
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文章首先介绍了早期健康干预的概念和意义,然后重点讨论了该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接着介绍了效果评价方法并分析了临床试验结果,探讨了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早期健康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能有效缓解症状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最后给出了展望和建议,强调了早期干预在提高住院病人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费用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该研究,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指导和决策参考,推动早期健康干预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早期健康干预、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效果评价、临床试验、影响因素、效果、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医院内接受治疗的患者中。
这类感染通常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症状包括发热、喉咙痛、咳嗽、流感等。
在住院病人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针对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情况,早期健康干预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早期健康干预是指在疾病出现初期即开始干预,通过控制感染扩散、提高免疫力等手段来促进病人康复。
在住院病人中进行早期健康干预,不仅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还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效果和应用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是当前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情况,并评估其在改善病人健康状况和减少住院时间方面的效果。
通过分析临床试验结果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对病人疾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临床干预研究
【摘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鼻腔、咽部和喉部的急性炎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
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轻者可自愈等特点,多年来人们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存在一定误区。
本文通过研究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早期临床干预的研究来论述如何正确采取措施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早期治疗。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38-01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误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可发于四季且发病不分年龄、性别和地区。
据统计,一个成年人每年平均会感染2-4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但发病率高,经常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还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人们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有两大误区。
一是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所以被人们所忽视,认为根本不用采取治疗,病发期过后自然会痊愈的。
虽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果病情较轻,确实存在短期内可以自愈的情况,但并不是如同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完全没有治疗的必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引发包括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脑炎在内的多种并发症,而患者通
常不具备甄别并发症的能力,所以一味地拒绝检查和治疗很可能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恶化。
二是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必须通过输液才能痊愈。
由于害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并发症,一切患者认为只有通过输液这种治疗方式才能彻底治愈,而不论病情的轻重一律采用输液方式。
一些医院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也过分使用输液治疗方式。
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治疗费用,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易引起体内正常的菌群失调,引起耐药菌生长、繁殖,产生众多隐患。
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临床干预研究
本文选取吉林省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诊于本院的18岁以上65岁以下的198名患者为研究对象。
为了使得数据更具普遍性,要求选取的患者对象需要进行心电图、胸部x光检测,并且排除患者对象平时患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
为了更加细致地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临床干预进行研究,本次研究将患者按照就诊时的发热体温分为两类,384度及以下为轻度患者,385度及以上为重度患者。
将选取的患者对象随机分成三组。
其中,第一组为一般治疗组,对于该组中的轻度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每天口服三次氨伽黄敏胶囊,每次2粒;对于该组中的重度患者则除上述治疗外,同时间断肌肉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2ml,肌肉注射疗。
第二组为抗病毒治疗组,是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抗病毒药物配合治疗,具体做法为对于该组中轻度患者在第一组治
疗的基础上,每天加用三次病毒唑,每次02克,对于该组中的重度患者则同样在第一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静脉注射06克病毒唑。
第三组为抗生素治疗组,是对于患者在前两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抗菌素治疗方法,具体做法为对于该组中的轻度患者在第二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加服3次的阿莫西林,每次10克,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每天加服2次的罗红霉素,每次015克;对于该组中的重度患者则在第二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静脉注射2次青霉素,每次400万u,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每天注射1次05克的左氧氟沙星。
对于上述三组的治疗患者对象,在入院时记录下他们的体温、咳嗽、流鼻涕、头痛等症状,治疗三日后对于患者进行同样身体状况的记录,并对于三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21 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轻度患者,三种治疗方案在治愈率、有效率上并无明显的差异,患者的临床症状的缓解也基本相同。
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分析来看,该病症的主要诱因为受凉、劳累等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多由病毒引起,病情的轻重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破坏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免疫能力有关。
所以对于轻度患者,由于所感染的病毒病不强,加之自身免疫系统的运行,可以通过一般性基础治疗,使患者个体的免疫功能逐渐恢复,驱除病毒,实现痊愈。
对于轻度患者添加抗病毒或者抗菌素药物治疗,并不能起到增加治愈率和节省治愈时间的效果,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但是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会引起包括心肌炎、肾炎和脑膜炎
在内的多种并发症,因此不可忽视对于治疗过程的观察,应该对于患者进行一般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22 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重度患者,在早期临床治疗中采用抗病毒治疗,对于早发病初期控制病毒的复制,控制病情起到明显的作用。
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而重度患者自身免疫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从而造成体内器官组织的损伤,严重时会引起多种并发症。
因此采用抗病毒治疗对于阻断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和扩散,控制病情,恢复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3 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菌素对于病毒感染的治疗是无效的,因此不对症使用抗菌素,不但会造成治疗成本的提高,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使耐药菌增加和集体易感性增加,造成感染菌的暴发流行。
因此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该谨慎、对症、适量使用抗菌素,坚决杜绝滥用抗菌素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易洁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用药调查与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2)
[2] 卢敏利,韩秋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生素处方策略的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