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风俗+图片资料
桂林全年民俗节庆大全

焰火节
未知
未知
1月-2月
荔浦银子岩景区
观赏田园风光,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绚烂的焰火将让您享受其中。 (网络上 内容仅此)
3龙脊民族美食节
2月 龙脊景区 品尝少数民族美食,推广龙脊饮食文化。到龙脊农家做客杀猪吃泡汤、腊肉、三 角酿豆腐、鲜冬笋、壮家五色饭、 竹筒鸡、瑶家串串肉、 厥粑酿等少数民族美食。 还可参与打过年糍粑、打珍珠油茶活动。
11温泉浴花节2005年 第5届3-4月 龙胜
被誉为“人间瑶池”和“神州第一泉”的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景点龙胜温泉在整 个3月至4月成了花的海洋, 整个美妙的春季, 龙胜温泉为前来观光游览的宾客 摆下了花的盛会。
温泉是龙胜旅游花环上美丽的鲜花。 经过一年多时间精心打造的温泉景区 重新面客,给龙胜旅游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如今,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 受用世界上最美妙的“森林之浴”、 “矿泉之浴”。 而越来越多的桂林市民也在 双休日赶到这里, 呼吸清纯的空气, 洗去都市的繁忙与疲惫。 此次温泉景区隆重 推出的浴花节, 为传统的温泉之浴增加了新的内容, 更加迎合都市人求新求浪漫 的要求。整个浴花节的活动可谓缤纷多彩, 从3月8日美人鲜花浴专场,到农历 三月三民族歌舞盛会,鲜花处处,歌舞处处,欢乐处处。
6
桃花节
2003年
第7届
3月
恭城 恭城桃花节是桂林每年一度的旅游系列活动的开春首个活动。 恭城瑶族自治县地 处中原与南岭结合部,北进三湘、南望粤梧,距桂林市108公里。隋未大业置县 以来,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
恭城西岭近年来已经成为桂林春季旅游的一个品牌, 每年开春都吸引无数 游客踏青、赏花。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恭城桃花节伴着春天的脚步,带着春天 诱人的气息, 款款而至。恭城桃花节把美丽的自然风光, 融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 化,突出民族特色,向世人尽展瑶乡春天的多情与妩媚。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广西三传统风俗是众多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这些文化体现了广西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也是广西人民独特的精神符号。
三传统风俗由黎族的“赛龙船”、壮族的“歌圩”的“月牙龙”和“牛鬼节”组成,它们经历了岁月沉淀,历久弥新,成为了广西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下面将对这三项传统文化一一阐述。
一、赛龙船赛龙船,是广西黎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和运动项目,也是世界三大龙舟赛之一。
据传赛龙船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华民族时期的江南地区,通过世纪的演变和升华,后来来到了广西黎族的生活中。
赛龙船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是黎族人民纪念其挣脱寒冬、迎来春暖花开的重要节日。
这个节日,所有的村子都会组织自己的龙船队,展开角逐。
龙船体长9-11米,表面装饰着用鲜艳的锦缎制成的五颜六色的龙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赛龙船比赛是几十人的队伍共舞,掌舵技能和船员之间的协同配合相当关键,讲究的是“人齐、划一、行一、停一”。
特别是在比赛的最后一刻,“划一、齐一”两声口令,船员们会齐木弛划,一同向前冲刺,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成为年度龙舟赛的冠军,也为广西黎族人民增添了一份节日气氛。
二、歌圩歌圩,是壮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是壮族人民举办集会、耍技能、大快朵颐、恋爱交友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歌圩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开始,为期三天。
这时,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广场,感受到了壮族招财进宝的文化特色。
歌圩场上,男女老少都会参加,有刀枪骑射、歌舞、戏剧和抢茶、赛龙等民间特色文艺节目。
各色面点和美食也令人难以抵挡,车水马龙,德高望重之家经营的店铺生意兴隆。
在歌圩中,壮族人民更看重的是交友和恋爱,这也是歌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战”、“莫借故而约”等情诗经典在歌圩中一遍遍传唱,从中流露着壮族人民的热情、乐观和豁达。
三、牛鬼节牛鬼节,是广西南宁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南宁独特的文化表达和民俗遗产。
它是源于当地僵尸传说和土地神信仰,被共同认为是祭祀偎灵神的一种活动。
桂林瑶族风俗习惯

桂林瑶族风俗习惯(5张)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谢谢观看
婚礼第二天,男女双方签订《婚姻合同书》,确定婚后奉养双方父母及子女姓氏的安排(一般第一个小孩随 母姓,第二个小孩随父姓,以下类推)。
解放后,入赘风俗仍沿袭至今,惟男方无须改同女方姓,婚礼比过去从简。
服装特色
服装特色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 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热情好客
热情好客
外地人路过借宿,瑶民必热情挽留,以好酒好菜款待,如客人客气,主人反而不高兴。客人到来,如主人不 在,只要将随身携带的东西挂在厨房门上,主人回来就会招待客人食宿。
打茅结
打茅结
瑶族人民有路不拾遗的传统。在瑶山,不需要带的物品如放个黄茅结作标记,可随意放置路旁,路人不会拿 走。如是食物,行人只要放个黄茅结就可拿来吃,主人不会责怪,但不能吃完,以示对主人的礼貌。80年代后, 平原地区进入瑶山的人渐多,良莠不齐,黄茅结所起的作用已不如以前。
桂林瑶族风俗习惯
广西桂林瑶族的风俗习惯
01 热情好客
03 搭凉棚 05 服装特色
目录
02 打茅结 04 入赘
基本信息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平乐 县毗邻,西接阳朔、灵川县,北临灌阳县。县城距桂林市108公里。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 南部,东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灵川县,北临灌阳县。县城 距桂林市108公里,全县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3镇6乡 117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3个社区,总人口28.5万人。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 县。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是瑶族一大特色。在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过程式中,当地的 瑶族歌舞,与朝代同歌共舞,既有传统的纯朴韵味又有现代的活泼气息。瑶族婚恋风情表演是瑶族歌舞的经典, 包括:情歌对唱、挑新郎、找新娘、哭嫁、背新娘、拜堂成亲、过棒头关等一些瑶乡风情,还有有两千多年历史 的“傩舞”、“同乐舞”、“竹竿舞”、“油茶歌”等。恭城人是擅长用山歌的形式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山 歌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期间各种大型的民族歌舞表演充 分体现了多姿多彩瑶乡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瑶族服饰令人赏心悦目。
桂林风俗文化礼仪

桂林风俗文化礼仪桂林有着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
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沉迷。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桂林风俗习惯,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桂林的婚俗龙胜侗族抹黑脸婚礼龙胜侗族年轻人结婚,婚宴过后还要进行一次奇怪的婚礼——抹黑脸。
据传一来是表示对新郎新娘爱戴,以此驱邪除秽日后平安无恙;二来女伴男伴相近亲昵,相互萌发喜爱之心,两家族可亲上加亲,更加亲热。
侗族定亲茶龙胜县侗族婚俗。
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
男方要预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
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状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状况。
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便悔婚。
壮族夜婚桂北部分壮族地区婚俗。
也称壮族火把婚。
婚期晚上,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
到女家村寨边,先与新娘女伴对唱,一般总是让男方赢,男方再派一口齿伶俐的小伙子进寨,走近女方家门,又被姑娘们挡住,用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准进门迎亲。
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边走边与迎亲男青年们对唱,在歌声笑声中,分散新娘,到达男家拜堂成亲。
新人进洞房后,男女青年连续对唱,直到天明。
通过对唱,他们相互熟悉、了解,有的交上伴侣。
进而缔结夫妻良缘。
重阳节习俗1重阳节的来历九月九的重阳节,也是中国的老人节。
九九重阳有登高避邪的习俗,从前有钱人家就带起食品、供果,全家人上山进庙敬香摆菊花宴克。
一般老百姓也会登高望远,演绎成一种户外活动,中秋佳日,风和日丽,出克放风筝,荡秋千耍,在城里头,还要举办菊花展,赋诗、猜谜子,习俗各地都差不多,桂林也不例外。
登高作为一种户外活动,强身健体,很受老人家的欢迎,九九重阳,秋高气爽,老年人结伴出游,带起子孙登高望远,感怀天地,抒发鹏程万里的豪情,于是重阳日就演绎成了中国老年人的节日了。
2重阳节,桂林人爱吃什么?从前,桂林人重阳节早晨吃千层糕、喝菊花茶;夜饭吃白果炖老鸭,喝菊花酒。
桂林龙胜景区的传统节日

桂林龙胜景区的传统节日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桂林龙胜景区。
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龙胜景区的传统节日。
作为桂林地区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这些节日不仅富有深厚的民俗底蕴,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一、春节 - 辞旧迎新,热闹非凡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龙胜景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每逢农历年末,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买年货,贴彩灯和春联,以期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龙胜景区,人们会举行各种盛大的庙会和民俗活动。
比如,舞龙舞狮、花车巡游、放烟花爆竹等传统活动都会让整个景区焕发出欢乐的气氛。
二、清明节 - 缅怀先祖,祭扫墓地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清明节,这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纪念先人的日子。
每逢农历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献上鲜花、食品和酒水,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龙胜景区,人们还会借此机会参观一些名人墓地,比如“龙胜烈士陵园”,向为国家献出生命的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端午节 - 龙舟竞渡,纪念屈原我们再来介绍一下端午节,这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传统佳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比赛,以纪念屈原投江和捐躯救国的壮举。
在龙胜景区,人们可以欣赏到激烈的龙舟竞渡比赛,同时还能品尝到美味的粽子,这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之一。
四、中秋节 - 月圆人团圆,赏月品月饼最后,我们来到中秋节,这是中国传统的月神节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欢度佳节。
在龙胜景区,人们会举办中秋晚会,展示传统文化表演、舞狮、舞龙等活动。
夜晚的月色更是美不胜收,让人沉醉其中。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桂林龙胜景区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传承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在未来的旅行中,如果有机会来到桂林龙胜景区,希望大家能够亲自体验这些传统节日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谢谢大家!。
广西桂林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广西桂林中元节习俗有哪些广西桂林中元节习俗农历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这是一个祭祖的节日。
桂林人俗称之“七月半”、“鬼节”。
当地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七月里来七月花,七月十二鬼回家,有子有孙化纸钱,无子无孙空回家。
”节日的人情味极为浓厚,仿佛联起了人间、冥间的情份,充满了人们对祖先的缅怀方情。
在桂林的乡间,每家每户在七月十二就整理神台。
有些地方从七月七就安放祖宗神位。
这时候家人一早就弄茶弄饭,到屋外放上一串鞭炮,烧些香火纸钱,将祖先接回家来,然后在神台供上香火、食品。
祭祖期间,每天早晚还供上香茶,就餐时供上饭菜,让祖上过一个丰盛愉快的“鬼节”,享受后代一年一度的敬奉。
到了七月十四日(或十五)那一天,不管城里还是乡村,家家杀鸡宰鸭,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全家聚在一起祭祀祖先。
就餐时,除了放上家人的碗筷外,还要放上故去未满三年的或上一辈的祖先的餐具,给他们留下座位。
就餐前,供祖宗牌位,将桌上敬祖先的酒杯斟满,然后将杯中酒洒在地上。
三巡过后,家人方可进食。
桂林人称此礼为“敬老爷”。
在祭祖期间,子孙后代,包括已嫁出去的女儿、孙女都要为已故祖先制作纸衣、纸钱、纸箱子,女儿回娘家时还要带上一只鸭子回来供祖先。
到了中元节的晚上,主妇带上这些纸钱、纸衣到河边或偏僻之处焚烧,谓之给阴阊的亲人送钱,送衣。
焚烧时,要将这些东西放在一个用石灰划好的圈子里,以免被“野鬼”抢走。
每逢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两个晚上,漓江两岸都有堆堆火光在神秘的跳动,这就是人们在祭祖烧纸钱。
烧纸钱时还要洒些水饭。
人们对祖先的缕缕怀念之情在火光中摇曳,直到淡淡的青烟飘散在夜空中,心理方得到了平衡。
这两个夜晚,漓江格外宁静,水中倒映着跳动的火光,夜空下蝙蝠低飞拍打着翅膀,风吹旷野,点点星火如灵光闪动。
传统的中元节,寄托着人们深沉的哀思。
湖南醴陵的中元节习俗:七月半,鬼打仗醴陵俗语:七月半,鬼打仗。
说的是七月十五中元节,醴陵叫做鬼节、烧包节。
相传每到农历七月初一,阎罗王就要打开鬼门关,把平常禁锢在阴曹地府的鬼怪们放出来享受人间的供祭,直到七月的最后一天,才会重关鬼门,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桂林的风土人情

苗族服饰
• 苗族的挑花、刺绣、 织锦、蜡染、剪纸、 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 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 艺已有千年历史。苗 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 多种,可以同世界上 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 相媲美。
苗年
• 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在农历十月 的第一个卯日(兔日)、丑日(牛 日)或亥日(猪日)节日当天早晨 放鞭炮,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 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 有些地方伴随举行盛大的斗牛、赛 马活动。其中芦笙踩堂活动最为精 彩,届时,小伙子芦笙嘹亮,悦耳 动听,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 龙凤银角、银簪、银梳,踏着笙歌 节拍,翩翩起舞。通过踩堂,男女 青年可以目田选择情侣。苗年的时 间各地不一样,基本都是在秋收结 束以后。苗族风情还有六练草鞋、 对歌十八规、斗马和赛马、“游方” 和赛芦笙、走寨等。
瑶族
• 龙胜的瑶族主要分布在泗水乡、 和平乡境内,有人口26000人。 龙胜的瑶族有红瑶、盘瑶、花 瑶三种,主要以服饰来区别, 龙胜以红瑶为主,红瑶因其红 衣服而得名。红瑶是一个古老 而优秀的民族,红瑶妇女自古 有储长发的传统习俗,红瑶嫂 头上的盘发,从结婚伊始留到 今天,象征着红瑶嫂的富贵和 美丽,象征着瑶族妇女生命的 茂盛和吉祥。 • 黄洛红瑶寨、三门红瑶寨、细 门红瑶寨、白面红瑶寨是龙胜 比较有代表性的红瑶寨。
侗族服饰
• 侗族素有种棉花,纺纱、 织布、印染的传统。一家 人的衣着,专靠妇女织布 缝制。男子上身穿青色布 衣,无领斜襟宽袖,束腰 带;下身青色便裤;头扎 侗布头巾,赤脚。晚上沐 浴后,穿草鞋或布鞋。 • 侗族妇女颈戴银圈,手戴 银镯戒指,衣襟绣花,下 身穿青色百褶裙,长过膝; 小腿缠三角脚绑,脚穿厚 底红花翘尖鞋。
苗家习俗
• 进苗家“三忌”,吃油茶有规。 进入苗家请千万记住一忌吃 “豆腐酒”,二忌穿湿草鞋进 木楼,三忌倒水下廊檐。所谓 “豆腐酒”是苗家把在异性亲 属之间讲粗话、脏话、鄙话、 叫挨吃“豆腐酒”。所以入苗 家讲话要文明,特别见到异性 长辈更不可以说脏话。 • 苗家用浓香的油茶款待客人, 不过当你接过油茶碗时,就不 只喝一碗两碗便罢休,而是三 碗、四碗、六碗。素有“三碗 油茶三冬暖,四碗油茶四季香, 六碗油茶人和六畜绵兴旺,水 陆平安幸福长。”因此,你不 可拒绝主人的好意,否则主人 就疑你嫌他贫寒,难于交攀, 若你尽情而食,吃得越多,越 表明你对苗家的情谊深刻了。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广西壮族民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美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地方不仅风景如画,而且还保留着浓厚的民族文化。
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吧。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以节日庆典为主要形式。
每年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这一天被视为壮族人民的节日,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赛龙船”比赛,龙舟比赛是壮族人民传统的体育项目,也是他们展示团结和力量的重要方式。
除了“三月三”节外,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也是壮族人民重要的节日,“七夕节”被称为“壮族情人节”,当晚人们聚在一起观赏烟花表演,共同庆祝这个浪漫的节日。
除了节日庆典,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
比如婚礼上的“接新娘”仪式,新郎需要骑马前往新娘家中接新娘,途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关卡等待着他。
婚礼现场的“对歌”也是壮族婚俗中的重要环节,男女双方通过对歌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和祝福。
另外,壮族人民还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表演,比如“拉丝芦笙”和“舞旗袍”等,这些歌舞表演反映了壮族人民喜庆、热情的性格。
此外,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中还有一些独特的饮食习俗。
壮族人民以米饭为主食,他们会用特制的竹篾叠在一起的“竹筒饭”煮米饭,再搭配当地的美味佳肴,如辣椒炒肉、螺蛳粉等。
在壮家人的餐桌上,酒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会用“瓦罐酒”款待来宾,瓦罐酒是壮族人民传统的酿酒工艺,有着独特的风味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是一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融合了庆典、习俗和饮食等多个方面。
这些家乡风俗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更彰显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文化贡献更多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榕津古镇妈祖民俗节距平乐县城25公里的国道323线旁,有一座始建于宋治兴元年距今约1000多年的古圩——榕津古镇。
古圩千年古榕成群,塘泽星罗棋布。
古榕、古街,还有镶嵌在古圩里明珠般的塘泽,相映相辉,构成了岭南古圩特有的景致,古圩因此而得“榕津”美名。
古圩交通便利,东、南、北三面被一条清水碧绿的榕津河环绕着,国道323线由东向西横贯而过。
古圩内,三纵两横的街道,把全城民居划分六大块。
主街内建有4座闸门,其他各小巷共有闸门5道。
走进古圩,但见长街深巷,店铺林立;民居青砖黛瓦,飞檐画栋,至今尚保存有宋、明、清和民国建筑遗风。
各时代风格的建筑融合一体,赋予了古圩深厚的文化积淀。
从宋代开始,就有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商到榕津古镇经商,并在榕津古镇修建妈祖庙、信奉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渗透到了榕津的各个角落。
在众多的古文化建筑物中,粤东会馆是最宏大,最气派,也是保存最完好的。
整个会馆有大小厅堂40余个之多其中最为壮观的是妈祖祠堂。
这座明清建筑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
内设雨亭、画廊、天井、后正宫等,各建筑物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走进堂内,只见重檐门楼,巍峨壮观。
堂内那栩栩如生的妈祖像,形象地再现了妈祖生前济世扶贫的慈爱。
传说妈祖(太婆)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10年)出生在福建浦田县湄州岛,有姐妹6人,她排行最小取名默。
林默自幼聪慧,8岁启蒙读书,16岁得神灵点化而获神奇的理念。
她心地慈善,一生济贫,受历代君皇封赐。
榕津人为纪念她,把每年的农历3月22日定为纪念日,是日,榕津人将“妈祖”塑像从庙中请出,抬上街游拜,以示纪念,称为“太婆出游”。
这天,家家户户做年糕,杀鸡宰鸭,招待亲朋好友。
圩里日夜唱戏,好不热闹。
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到2001年已升华为“妈祖文化旅游节”。
期间举办各种民间民俗艺术表演,吸引了区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使得榕津在桂林旅游圈内格外耀眼夺目。
桂林市区有回族近9000人,分好几个聚居点,每个聚居点都有清真寺。
这些清真寺或坐落在青山之下的桂花林中,或在闹市中寻得一处宁静所在,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堂堂皇皇的美感。
清真寺内所进行的宗教活动,是与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密切相关的。
回民远道迁来桂林定居,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回族简史简志会编》一书中提到:“伯笃鲁丁的孙子伯龄,在明初游到广西,在桂林落藉,改伯为白,逐渐成为一个大姓,分布在桂林的城里及好几个乡村里。
”伯龄把“伯”改为“白”,或许是为了更桂林化吧。
白姓回民桂林确有不少。
其它姓氏的回民,各自也有迁徙的历史。
桂林的清真寺,最有名的是崇善路清真寺。
它坐西朝东,有1218平方米,是回族群众集资始建于雍正末年,竣工于乾隆初年的一座建筑,后虽经几次重修,规模无多大变化。
该寺兼有中国传统式样和伊斯兰建筑的特点,墙壁为青砖结构,门首墙壁的等腰斜坡山形,显示出清真寺的特征。
在门首墙壁上的竖式长方形白色壁龛内,有“清真寺”三个苍劲沉雄的大字,透出了清真寺的庄严肃穆。
寺内结构一进三开间。
南北两厢为历任阿訇办学讲经的地方:南厢房内有做礼拜前沐浴净身的水池;北厢有停放丧葬用的公棺的房子。
正屋是大殿,殿顶建有一个直径2.5米八角形拱顶,正西墙壁镶嵌一块镂刻红底髹金的《古兰经》阿拉伯文节录的木板。
大殿是穆斯林敬奉“安拉”的场所。
这个礼拜用的大殿纤尘不染,宁静整洁。
清真寺天井的花圃四时花开,几根朱红圆柱立起,更添崇善路清真寺的宗教色彩。
桂林清真寺中最有传奇性的要数玛坪街清真寺。
玛坪街清真寺坐落在漓江东岸的骆驼山下。
绿瓦雪墙,幽雅美观、辉煌庄严。
它在初建时曾有过一段斗争的历史。
明清年间,有不少回族同胞从外地迁来桂林,聚居在东郊的穿山脚下,因初建的清真寺太小,一到聚礼的日子只好分批礼拜,大家都希望再建一座大清真寺。
当地的财主恶霸说回民占了他们的地盘,硬要回民离开这一带,不让他们建寺。
回民到处找建寺的地方,处处都受到刁难,后来他们终于在骆驼山下找到了一块建清真寺的地方,一个无主的水塘。
谁知回民要在骆驼山建寺的消息传到了一个恶霸的耳朵里,他想:塘虽不属我家,但骆驼山下有我祖宗的几棺坟,若让回民建寺,祖坟风水就被破坏了,于是他就倚仗着权势,来了个恶人先告状。
谁知府台深知回民齐心的厉害,没有当即下结论,他对恶霸说:“待本官实地勘查再作论处。
”恶霸只好乖乖等待。
回民知道恶霸状告他们,又气又急,气的是偌大个天下,回民连建寺的地方都没有;急的是府台大人明天就要来察看,现在大伙还没有想出对策。
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定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计划。
天刚黑,骆驼山下就全是挖泥、挑担的人群,等到第二天一早水塘不翼而飞,一片绿油油的菜地在朝阳下生机勃勃。
当府台大人前呼后拥地来到骆驼山前,这里哪有水塘?认为恶霸欺骗了他,把恶霸骂了个狗血喷头,便坐着轿子打道回府了,留下恶霸在骆驼山下一个劲地筛糠。
斗争的胜利鼓舞了回民,他们更加齐心协力了,不久,玛坪街清真寺就在这块菜地上建起来了。
几经修葺,如今的的玛坪街清真寺已经和七星公园的景致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特点的宗教场所。
桂林回民的清真寺还有院落纵深66米、横宽21米的六塘清真寺、五通清真寺及清真女寺等。
若是逢上回族人民的三大节日,清真寺里热闹桂林的清明节习俗因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而显出自己的特色,既体现了节日的社会民俗性格,也体现了文娱、体育的民俗特点。
每逢清明节前后,通向尧山路上的人流络绎不绝,他们或上坟祭祖,或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到著名风景区尧山踏青。
清明上坟,还有一定的规矩。
清明节前三天和后三天,为上坟的日子,此时动坟“百无禁忌”。
那些带着三牲(鱼、猪肉、鸡),脸带悲伤的是去上新坟的;那些只带些点心、粽子、水果等食品的是去上旧坟。
上坟的人们都少不了要带上纸钱、爆竹和整坟的工具。
他们到了墓地,先修整坟茔,修整完毕,锄泥块,把纸钱压在坟顶,作为已上坟的标志。
接着在坟前摆上一应供品,然后子孙们在坟前跪下磕头,表示对祖先的悼念。
祀毕,鸣放爆竹、焚化纸钱。
《临桂县志卷八·舆地志·风俗》中对清明风俗有这样的记载:“清明祭墓,供乌米饭。
”乌米是当地种植的一种产量不高的大米,乌米酿制的酒,可以补气血,平常并不以此为主食。
清明用乌米饭祭墓,饱含着人们对祖辈的深情。
如今时过境迁,乌米饭虽为现代食品所代替,但清明祭祖的风俗却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过。
上坟后人们手中的篮子都是空的,这是因为上坟的祭品不能带回家,也是清明节上坟的一个规矩。
清明时节,草木繁茂,尧山杜鹃鲜红似火,令人赏心悦目。
柳亚子先生在《题“尧山图”兼示琴可·白风》这首诗中盛赞尧山的春色:“好是西南春意茁,尧山红遍杜鹃花。
”诗中提到的尧山,横贯桂林市东郊和灵川县,历来是著名的风景区。
它南北走向,常年绿树成荫,树木葱茏。
它的主峰突起,两侧逶迤,山势雄大,巍然磅礴,与城中四周的挺拔青峰风景相异。
春季攀登尧山,常使踏青的人们流连忘返。
中秋节习俗中秋夜,桂林的大地洒满银辉,月光勾勒出峭挺山峰清晰秀雅的轮廓,环绕青山的漓江,宛如银练缓缓南去。
赏月的人们在山水间徜徉,寄情于这美丽的大自然。
此夜,你若在峰巅看桂林,桂林宛如灯的海洋。
路灯亮了、江心灯亮了,远处山顶的灯光闪闪烁烁……在这片灯海中,还可见一束束似萤火虫般的光点,那是人们中秋月夜祈月的柚子香。
“柚子香祈月”这种中秋节古俗,源于何时,难以考究,只知道很久以前,当地的少数民族就是这般祭祀月亮的。
目前壮族地区仍有这种习俗。
柚子香,是在本地产的酸柚子上插满点燃的细香,祈月时将它放在户外摆有糖果、月饼的八仙桌上,朝向月亮,似乎那袅袅轻烟能带着人间的祈愿,向月亮仙子飘去。
中秋夜,大人们也常常用酸柚子给小孩制作传统的节日玩具一一酸柚子灯笼。
它的制作工艺很简单,选用肥大皮厚的酸柚子,在上部切开一个小口,将柚子心掏空,然后在柚子皮上镂刻“欢度中秋佳节”、“花好月圆”等节日祝辞,在柚子里点上一根小蜡烛,烛光透过镂刻的缝隙漏出来,使得柚子灯小巧典雅,别有趣味。
此夜,孩子们喜欢提着柚子灯笼结队在村头巷尾游戏,那柚子灯笼上下起舞翻飞,就象一条游龙。
中秋之夜,青年们的游戏更为独特,他们拿着酸柚子在街上滚掷,你来我往,极为热闹。
更有些人以登山赏月、江边篝火赏月、月夜乘船游两江四湖为节目的娱乐方式。
游船载着赏月的人们缓缓而行,天上月、水中月相互辉映,月中仙子、江上游人情感相通。
此时此刻,城里城外,江岸江心,笑语盈盈,这是桂林最有魅力,最为迷人的夜晚。
桂林的中秋节习俗古朴而又情感丰富,使山水动情,柚子飘香。
朋友,你若在中秋节踏上桂林的土地,可千万别错过到漓江岸边去欣赏这美丽的月色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
即上元三官大帝中的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的生日,俗称“元宵节”,又称“灯节”。
每年正月十五,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要向天官祈福,设香案祭拜,而后开展众多的娱乐活动。
桂林市各县志书对昔日民间开展的元宵活动和礼俗都有记载。
《灵川县志》中记载:“元宵”,指各神庙进香,或以舞狮游龙之戏,所至之村,皆供以牛烛,或设烛燃爆欢待之。
元月内,备至戚密友均往来相贺,互送礼物物相送。
《全州志》载“元宵”,悬灯于庭,乡市各作龙灯,往来以为戏。
为龙者,龙属木,所以达少阳之气也。
又,或以童子扮走马,好友联臂踏歌,多采茶歌,俗谓“逻灯”。
《全县志》载,“元宵”张灯,裁缝剪纸扎,鱼龙、花鸟以为戏。
以童子扮好女联臂歌采茶,笙箫鼓乐前导,在城者遍游街市。
在乡者遍游村邻,邻村必备酒会,烛爆以迎之,谓之“闹元宵”。
《平乐县志》载:十五日为“元宵节”。
礼神祗,祀祖先,以粉制团,以糖为馅,加糖水熟之,曰“汤圆”。
圆元谐音,取“元宵”之意也。
自“元旦”至“元宵”半月之间,亲眷担载成甜糕、果饼之属,加之以腊肉一方,及烹熟大肥鸡剖其中为二,于翼腋间横断,取其下截腿股之一边置诸品物上,肩而往以相馈,曰“送年礼”。
肉与鸡虽非贵重礼物,盖以敬老,非至亲尊长不敢受也。
答礼必以整条之蔗,邑人呼为甘蔗.取其甘而有头有尾也。
眷酒宴会,以亲友中于上年结婚之新夫妇为重要来宾。
当此,春日多暇,少壮丁男昼则舞狮,表演武艺,夜则舞龙,大放光明,聚而观者若堵墙。
锣鼓镗镗声,爆竹砰訇声、卜昼卜夜、震耳欲聋,至十六日而休止焉。
《荔浦县志》载:“元宵”自初十至十六,各悬一灯,选清秀孩童艳妆女子,携茶篮,唱采茶歌,或演故事,赛龙灯,嬉戏为乐。
《修仁县志》载:十五日,“上元节”。
自初八至既望,民间竞尚龙灯,或令童子改装女郎,各持彩灯踵门欢唱,笙歌之声喧街达旦,名日“闹元宵”。
从各县的各种县志中看出,“元宵节”在桂北地区,祭拜天地,悬灯结彩,巡街扮装游乐,是甚为热闹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之所以在城乡都很隆重,除了这日是新年第一个十五,是我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民间最盛兴的节日外,更重要的是,新年伊始人们由初一到十五,经过半个月的欢庆活动,走亲访友贺年完毕,加之当时季节开始立春,一年的耕作需立即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