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逸的南国风说课稿

合集下载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飘逸的南国风》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号考生祖文韬,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飘逸的南国风》。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的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本课主要有三部作品,分别是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浙江民歌《对鸟》以及湖北民歌《幸福歌》,这几首歌体现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以及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二,说教学内容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浙江民歌《对鸟》湖北民歌《幸福歌》,三,说教学目标让学生们对南方的民歌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南方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

让学生们喜欢上南方民歌,乐于主动的去了解南方的音乐文化。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欣赏南方民歌,了解南方民族的风格特点,了解南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的区别。

学唱《弥渡山歌》。

五,说教法学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中感到乐趣,学唱时采用跟唱法,加强体验,以乐动情。

六,说教学过程1.话题导入,引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来考考你们的地理知识,有谁知道南北的划分是怎么样的?学生们思考后回答。

老师:对了,是秦岭淮河以南称之为南方,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飘逸的南国风》,下面老师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云南。

一说道这,大家都知道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而且云南的大理、丽江都是非常美丽而又适合度假的地方,你们可能有的跟着父母去过,但是你们没有听过地道的云南民歌吧。

学生们回答老师:好,那么现在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在大家欣赏的过程中思考几个问题(1.分析这首歌曲的内容,它歌唱的是什么?2.这首歌曲的创作特点以及风格特点是什么?)下面开始听音乐吧。

2.播放歌曲《弥渡山歌》,欣赏完毕。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对了,你们说的很对,这是一首爱情歌曲,可是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是一首爱情歌曲的呢?在歌词里并没有“爱情”的字词啊。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教案标题:飘逸的南国风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南国风的特点和魅力;2.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南国元素来创作作品;3. 学生能够展示对南国风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南国风的特点和魅力;2. 南国元素的运用和创作;3. 欣赏和评价南国风作品。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 教师用南国风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南国风的特点和魅力。

2. 让学生观看一段描绘南国风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述他们在南国的感受和体验。

Step 2 探究1.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南国风的特点,如温暖湿润的气候、郁郁葱葱的植被、多样的动植物等。

2. 教师展示一些南国元素的图片,如棕榈树、芒果、海浪等,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元素与南国风的联系和意义。

Step 3 实践1. 学生根据自己对南国风的理解和想象,选择一种表现方式,创作一幅画或写一篇短文,展示他们对南国风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和技巧来表现南国风的特点和魅力,如水彩画、剪纸、手工制作等。

Step 4 展示和评价1. 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用简短的话语介绍自己作品中所表达的南国风特点和魅力。

2. 学生互相观赏和欣赏作品,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Step 5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创作作品的过程和体会,以及对南国风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根据自己的总结,思考如何将南国元素运用到其他创作中,如音乐、舞蹈、服饰等。

Step 6 拓展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南国风的传统节日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 学生可以组织南国风主题的展览或表演,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参观和欣赏。

教学资源:1. 南国风音乐;2. 南国风景图片或视频;3. 南国元素的图片;4. 创作用的材料和工具。

评价方式:1. 学生的创作作品;2. 学生的展示和介绍;3. 学生的观赏和评价的能力。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的音乐特征。

(二)、聆听、演唱并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学会演唱《弥渡山歌》,尝试用地方方言演唱《对鸟》,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重点
重点:聆听三首云南民歌,感受、体验相同地域、不同风格民歌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的形成进行探究。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歌曲《彩云之南》,以此导入。

(二)、欣赏《弥渡山歌》、《槐花几时开》,感受音乐情绪。

学唱《弥渡山歌》(三)、知识学习:简介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聆听《对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分析其旋律与当地方言和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五)、聆听并演唱《幸福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思考这首歌的内容及时代特点,了解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一)、能够演唱《弥渡山歌》、《幸福歌》或其它几首南方民歌,能与同学进行演唱交流。

(二)、能够尝试用方言演唱《对鸟》片段。

(三)、能够归纳总结出南方民歌的基本风格特征。

(四)、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

习题:
1、通过学习《弥渡山歌》,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分析《弥渡山歌》的旋律特点,探讨人们的生活环境对音乐风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通过本课的学习,思考歌曲内容与时代特点,说说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音乐经典说课稿《飘逸的南国风》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音乐经典说课稿《飘逸的南国风》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音乐经典说课稿《飘逸的南国风》中学校老师职业道德规范老师资历证报名条件一、说教材《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其次单元"口音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按照《一般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以及"应将我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同学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加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任何文化都是属于民族的,本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

而本节课中的南方地区民歌是母语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婉转、细腻、抒情的旋律,含蓄的歌词都给我们以美的感触,美的传承。

在前面几节课分离观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触体验南方民歌音乐心情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索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缘由。

二、说学情同学音乐双基较薄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比较片面,特殊是对民歌学问了解甚少。

大多数同学不喜爱?民族音乐,但同学对音乐布满奇怪与热烈,喜爱?歌唱并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多数同学能够主动参加音乐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心情、音乐风格的感触与理解,激发同学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同学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办法目标】倾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触、体验歌曲的音乐心情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抒情、细腻的风格特征,运用研究、体验法、图象法等多种教学办法,引导同学在了解民歌的音乐特征同时自主参于各项学习活动,从而使同学能感知歌曲的心情、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乐风格,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力和理解力。

【学问与技能目标】学唱过程中,深化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高中音乐鉴赏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教飘逸的南国风[教学目标]:1.对南方民歌有初步的了解,了解南方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

2.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3.学会唱一首具有江南特色的民歌。

[教学重点]:音乐欣赏南方民歌,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南方民歌民族的地方风格与区别。

[教学方法]: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学唱时采用跟唱方法,欣赏加强体验,以乐动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1.课前音乐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2.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民歌?大家讲一下自己心里的民歌是什么样子的?(提问,5,6)个同学。

师:对了,民歌也称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和自己演唱的歌曲。

他是以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和加工,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趋完美。

★体裁分类:劳动号子: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

山歌: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民歌。

小调:各种日常歌唱的小曲师:民歌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所以在内容上有比较鲜明的一个人民性,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很多方面。

像对劳动的歌颂,对穷苦人的同情,对爱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又有56个民族,所以我国的民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游览南方的好风光,听一听南方动听音乐。

感受一下南方的民歌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那么我考一考大家的地理知识了,有谁知道南北方的划分是什么样的吗?师:恩,对了,是秦岭淮河以南称为南方。

好现在请大家说说,南方有那些民歌?(可以说说自己家乡的民歌)生:…………(提问5,6个同学)师:今天先要带大家去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大家还记得课前放的音乐吗?有谁知道这首音乐是那里的民歌?恩,对了是云南。

一说到云南大家会想到云南的大理,丽江,都是非常美丽的地方哦。

好,那么现在就来一起随着这首《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景色。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

飘逸的南国风教案飘逸的南国风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飘逸的南国风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构思:1、《飘逸的南国风》是本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因而这节课一方面重点感受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带领学生探讨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是本节课考虑的重点。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真正的感受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呢?根据实际情况,重组和整合了教材,溶入了较为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采用与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对比、分析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民歌来感受南方民歌的音乐特点。

3、本节课中,重视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和情感体验,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聆听本课的几首民歌,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风格特点,初步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2、初步认识民歌与人们生活环境、地方方言、社会发展的联系。

3、根据东莞本地情况,溶入部分广东民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听视野,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

教学重点: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西北民歌(1)聆听民歌《走西口》让学生分辨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西北民歌,请同学来谈谈西北民歌都有什么音乐特点呢?(2)师生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对西北民歌的复习,加深学生对西北民歌风格的印象,为新课南方民歌的风格对比做好铺垫的作用)(3)播放云南民歌《绣荷包》,设问:这是不是西北民歌?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2、出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二、新课教学(一)感受南方音乐风格的特点及民歌的地域特征1、简单介绍南方民歌2、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听听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

高中音乐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高中音乐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高中音乐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一、教学目标1.理解南国风格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2.唱响南国风格歌曲,感受南国的气息和情感。

3.了解南国风格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南国风格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2.南国风格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3.南国风格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1.南国风格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2.南国风格歌曲的情感表达。

3.南国风格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步骤1.导入:播放南国风格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理论讲解:介绍南国风格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让学生初步了解南国风格音乐。

3.演唱训练:选择一首南国风格歌曲,带领学生进行声乐练习和情感表达训练。

4.分组演唱: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南国风格歌曲的演唱练习,引导学生找到歌曲中的情感感受和表达方式。

5.范唱示范:选择一位学生进行南国风格歌曲的范唱,让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点评,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交流。

6.历史文化解读:通过讲解南国风格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南国风格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南国风格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2.学生能够正确演唱南国风格歌曲,感受南国的气息和情感。

3.学生能够了解南国风格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六、教学反思南国风格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中的精华之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对南国风格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了理论探究和实践演练,通过分组演唱和范唱示范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南国风格音乐的情感表达。

同时,在历史文化解读环节,我们也让学生了解到南国风格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学内容:1.欣赏: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2.科学知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3.开拓与探究:教学目标:体会﹑体验﹑重新认识﹑认知我国南方民歌的地域风格及民族风格;体会﹑体验﹑认得识﹑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体裁;学习掌握“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及“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认知我国南方民歌的地域风格及民族风格。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有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道别!2.检查有没有缺席学生!二.引入新课:1.教师动情地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风格特点,为节音乐课建立良好的开端。

2.介绍“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见课本第37页)3.介绍“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见课本第37页)4.恳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本课,比较南、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就要我们共同来到妩媚的南方民歌世界。

(出具课题)三.新课教学:1.云南民歌《弥渡山歌》欣赏:①地域分析:凤庆地处滇西高原。

它的北部存有云岭和怒山,南部存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之距离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堪称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就是蕴含民歌的大好地方。

②《弥渡山歌》作品欣赏:(见课本第34页曲谱)歌词:山对山来岩对岩,蜜蜂桑叶顺山去,蜜蜂本为采花死,梁山伯为祝英台。

山对山来岩对岩,小河隔着过不来,哥抬石头妹兜土,花轿抬起走过来。

《凤庆山歌》的歌词共八句,前六句或启或比,直至最后两句才瞄准主题。

前面的兴、比,暗示着爱情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点题却整体表现了崇尚善良爱情的决意。

极具南方的含蓄色彩。

歌曲的旋律抑扬顿挫、妩媚,表现手法精妙而充满著美感,富于南方山歌的独有风格。

③倾听《凤庆山歌》,体会、体验其音乐情绪。

分析《凤庆山歌》的旋律特点,深入探讨人们的生活环境对音乐风格可以产生怎样的影响。

云南民歌所推荐:《小河淌水》《缀荷包》2.浙江民歌《对鸟》观赏:①作品分析:在我国,以对花名为题材的民歌到处都有,“对花”、“反对花”比比皆是;而以“对鸟”为题材的民歌,大概全国仅此一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飘逸的南国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云南民歌《弥渡山歌》和浙江民歌《对鸟》以及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2.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②聆听并分析两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
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3.教学重点、难点:
①一聆听《弥渡山歌》、《对鸟》两首民歌,感受、体验相同地域、不同风格民歌的形
成和特点。

②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小河淌水》和《放马山歌》的音频,配合南方的风景图片导
入,营造氛围,将两首不同风格的民歌进行对比,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小河淌水》和《放马山歌》这两首歌曲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
哪位同学能够用几个词,形容一下这两首歌曲的旋律特点” 学生回答,我来总结“南方民歌的旋律多表现的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③接下来完整聆听《弥渡山歌》,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让你联想和
想象到了什么?
④总结:①《弥渡山歌》的歌词共八句,前六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
极具南方的含蓄色彩。

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

⑤接下来我将提问:学生中有没有会说或听过浙江方言的同学。

哪位同学能够说上两
句。

聆听《对鸟》,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尝试用浙江方言演唱歌曲,同时解释乐曲中一些专有名词,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⑥最后再次聆听《弥渡山歌》、《对鸟》两首民歌,由师生共同归纳南方民歌的基本特
征,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

四、拓展
分析《对鸟》旋律与当地方言和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并讨论其他地区的民歌中有无此类似情况。

五、总结
通过欣赏《弥渡山歌》、《对鸟》两首民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