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业发展史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

【盐的史话】中国历代盐政史略中国历代盐政史略一、古代盐政中国盐业源远流长。
远古时代,政事简易,国用不繁。
盐与百物同等,官不统制,任民自由产制运销。
夏、商、周三代,始在产地设虞衡之官,掌其政令,加以管理,许民以时采制。
周代并设太宰,掌诸侯邦国之贡赋。
诸侯岁有常贡,各以其地土特之产贡于王室,而盐为贡物之一。
史籍虽记周有“盐人”之设,“掌盐筴之政令,以供百官之盐”;考其职掌,大概不过分管诸侯贡盐之事,故此时尚无专门盐政。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
于是兴盐铁之利,推行“官山海”政策,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对食盐的生产买卖加以管理,开中国盐政之始。
其法以民制为主,官制为辅;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运销,寓租税于官府专卖盐价之中,因其产盐于官制之外复有民制,盐史学者称为“部分专卖制”。
齐国由是富强,称霸诸侯。
所作《管子·海王篇》,为百代论述盐政之祖。
秦国自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发展生产,民得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而征税。
沿至始皇,一统天下,盐制未改。
惟征税过重,盐价昂贵。
史载,秦时盐利二十倍于古,盐商富累巨万,人食贵盐,小民贫困。
西汉初年,因循秦制未改,允许私人经营盐业,国家征税,税入归主管皇室财政的少府;但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收入不归中央。
武帝时,内修法度,外拓边疆,连年用兵,国库大空。
而盐商财累万金,不助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元狩四年(前119)采用御史大夫张汤建议,笼罗天下盐铁之利归官,排富商、锄豪强。
以齐地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南阳大冶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并采纳其建议,派他们乘传车举行天下盐铁,在各地设置国家的盐铁机构,任命从前以经营盐铁致富的人为吏;将原由豪富占有的产盐滩灶收归国家,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的生产、转输与销售,并不借手商贩。
其制盐法,由官府置备煮盐器具,雇民煮盐,给以工费;其卖盐法,设盐吏坐列市肆,贩物求利。
盐业发展历程

盐业发展历程
1. 古代盐业起源于人类狩猎和采集时期,当时人们凭借自然资源中的盐矿石,通过晒晒制作出盐。
2. 盐业的发展进入农耕时期,人们开始在盐碱地和海滩上开凿盐田,用来种植咸菜或者设立盐场进行晒盐。
3. 在商业时代的出现中,盐业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国际间的盐贸易也开始兴盛起来。
4. 在中国古代,盐业被国家垄断管理,设立了盐务院,实行盐政制度,盐税成为了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
5. 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盐业开始工厂化生产,传统的晒盐方式被蒸发法和萃取法所取代。
6. 20世纪初,化学合成盐的方法被发现,而且产量越来越大,致使传统盐田的生产逐渐减少。
7. 20世纪末,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盐业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
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到各种类型的盐产品。
8. 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盐业也开始推出低钠盐、有机盐等新型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9. 同时,盐业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出了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关于盐的国家历史

关于盐的国家历史
盐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白色的黄金”。
下面是一些关于盐的国家历史的重要事件:
1. 中国:中国盐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盐
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盐被用作货币和国家税收的来源,并且盐业经营由政府垄断。
盐也曾被用来制作火药、保存食物和药物。
2. 印度:在古代印度,盐的生产和贸易活动非常繁荣。
印度的盐业曾经成为著名的行业,印度盐湖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盐产区之一。
盐也是印度独立运动中的重要符号。
圣雄甘地领导的盐法抗议运动,挑战了英国对盐的垄断权,成为印度独立斗争的象征。
3. 美国:美国的盐资源丰富,尤其是在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的盐盆地。
19世纪初,盐成为美国西部拓荒者的重要需求之一。
盐湖城以其丰富的盐湖而闻名,为当地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和盐产品。
4. 罗马帝国:古罗马帝国在欧洲对盐的生产和交易有着重要的影响。
罗马帝国发展了盐的加工技术,改善了其保存和运输方法,并在罗马军队的运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盐的供应对于罗马帝国的贸易和军事战略至关重要。
5. 日本:盐在日本的历史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日本的食盐
生产开始于古代,并且在江户时代(17世纪至19世纪)的盐业发展达到了高峰。
江户时代的盐业经营由政府垄断,并成为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以上是关于盐的一些国家历史的重要事件,说明了盐在许多国家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盐的发展历程

盐的发展历程盐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下面是对盐的发展历程的简要描述:1. 早期手工制盐:最早的盐是通过将水蒸发来制成的。
在古代,人们将海水或盐水倒入浅盘中,让水慢慢蒸发,留下白色的盐结晶。
2. 小规模盐产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需求的增加,盐的生产开始规模化。
古代社会发展起来的城市附近通常有一些盐场和盐井,用于生产盐并满足当地人的需求。
3. 盐的商业交易:随着贸易的发展,盐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
一些地区因为盐资源丰富而成为盐的重要产地,并通过贸易将盐输送到其他地区。
4. 盐的储藏和运输:古代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储藏和运输盐以满足长途贸易需求。
他们通常使用石罐或木桶来储藏盐,并使用动物力量或人力来运输盐。
5. 盐的生产技术改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研究和改进了盐的生产技术。
例如,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盐井,可以从地下提取盐水,大大提高了盐的生产效率。
6. 盐的纳税和垄断:在某些时期,国家对盐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垄断,并以此作为收税的手段。
这种垄断权通常在封建社会中被统治者或贵族所掌握。
7. 盐的现代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盐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蒸发盐池被工业化的盐矿所取代,使得盐的产量大大增加。
8. 盐的多样化用途: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食物味道的不断追求,盐也被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例如食品加工、化工和医药等。
9. 盐贸易的国际化:现代社会中,盐已成为一种国际贸易商品。
许多盐产地将盐出口到世界各地,满足全球人民的需求。
总结起来,盐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手工制盐、小规模盐产业、商业交易、储藏和运输、生产技术改进、纳税和垄断、现代生产、多样化用途以及国际贸易等阶段。
这些发展推动了盐产业的进步和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盐是什么朝代出现的食用盐有哪些种类

盐是什么朝代出现的食用盐有哪些种类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人类文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是关于盐的历史及其食用盐的种类的详细讨论。
盐是由一种叫做氯化钠的化学物质组成的。
氯化钠是一种晶体,当它溶解在水中时,会形成盐水。
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认识到盐的重要性,盐被广泛用于食物的调味和储存。
在古代,盐被广泛用于保存食物。
在没有现代冰箱和冷冻技术的情况下,盐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储存方法。
盐的抗菌特性使得它可以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从而减少浪费。
此外,盐还具有食欲促进作用,有助于增加食欲和消化。
在中国,最早的食用盐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年。
那个时候,人们开始用陶土制作盐炉,将海水煮沸蒸发后得到盐。
到了商代和周代,盐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商品,被广泛用于食物调味与保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盐业逐渐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盐种类。
其中一种是豆腐盐,是一种用于制作豆腐的特殊食用盐。
它通常由海水蒸发制成,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豆腐盐呈现灰白色,因其在豆腐制作过程中起到了除菌和调味作用,因此在豆腐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一种中国的食用盐是苏盐,得名于中国江苏省。
苏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盐种。
苏盐的生产过程独特,是通过将海水注入盐田进行自然晒盐得到的。
苏盐因其口感细腻、纯度高和特殊的风味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古代的欧洲,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罗马帝国时期,盐是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被称为“白色黄金”。
古罗马的士兵经常以盐作为工资的一部分,这就是“领取薪水”的由来。
在中世纪,盐的需求持续增长,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人们开始使用不同的方法来产盐,比如煮沸海水、开采盐矿和通过蒸发地下盐水等。
除了这些传统的盐种类,现代社会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食用盐种类,比如海盐、岩盐、喜马拉雅粉红盐、黑盐、洋盐等。
每种盐都有其特殊的风味和用途,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烹饪和调味中。
综上所述,盐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食用盐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盐种类,如豆腐盐和苏盐。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制盐技术我国盐业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
在古代,盐是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被称为“白色黄金”。
最初的盐是通过自然蒸发海水或盐湖、盐井、盐矿中提取的。
古代制盐技术主要有日晒法、煎熬法等。
日晒法是最早的制盐方法之一,主要是利用太阳能使海水蒸发,从而得到盐。
煎熬法则是在铁锅等容器中将盐水煮沸,使水分蒸发,留下盐分。
这些方法得到的盐含有较多的杂质,与现代精盐相比,质量较低。
二、近代制盐技术的变化进入近代,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制盐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改进。
19世纪末,开始使用真空蒸发法制盐,这种方法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高效地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盐。
20世纪初,这种技术传入,我国的制盐业开始迈向现代化。
真空蒸发法的引入,使盐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盐的品质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洗涤法、电渗析法等制盐技术,这些技术可以进一步去除盐中的杂质,生产出接近现代精盐的产品。
三、现代精盐的生产与发展盐业作为重要的国计民生行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50年代,开始大规模建设现代化的盐厂,采用真空蒸发、洗涤、干燥等工艺,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精制盐。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精盐的生产工艺不断优化。
例如,引入了连续结晶器、逆流洗涤塔等设备,提高了盐的纯度和白度。
同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使得精盐的生产更加稳定和高效。
在盐的品质管理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
对食用盐的氯化钠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这些标准的实施,保证了精盐产品的安全和卫生。
四、精盐的多样化发展除了传统的食用盐,精盐产品还向多样化发展。
例如,调味盐、低钠盐、加碘盐、加钙盐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工业盐、畜牧盐等特种盐的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盐业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挑战。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盐业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
一些企业还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精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在中国古代,盐就是一种珍贵的商品,因为它不仅用于食品调味,还被广泛用于防腐和医疗。
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相传商王盘庚在位期间,曾经采取过一系列措施来管理盐业,确立了中国古代盐业最早的制度。
在秦汉时期,盐的生产和贸易已经非常发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管理盐业,制定了盐铁法,将盐厂与铁厂合并,实现了盐铁统一,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汉武帝时期,盐业发展更加迅速,盐业的管理更加规范,盐制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隋唐时期,盐业继续蓬勃发展。
唐代政府统一盐铁业,加强了对盐业的监督管理,确保了盐的质量。
唐代时期,盐业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盐井温泉盐、煮盐、晒盐等不同的生产方式。
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为中国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中国盐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盐业规模巨大,盐商、盐铺遍布全国各地,盐税成为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宋代盐业在经济和政治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盐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宋代盐商风采贩卖盐,其中以钱塘为盐商的集散地最为繁荣,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盐商区域。
明清时期,盐业进一步发展。
明代盐业得到了更加严格的管理,盐政逐渐规范化,盐商也开始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阶层。
清代则继续完善了盐政制度,加强了对盐业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盐业的稳定性。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盐业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化。
盐的生产和销售也逐渐由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方式。
盐业也逐渐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
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今,中国盐业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
中国的盐业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开始走向国外市场。
中国盐业的品牌也在逐渐崭露头角,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盐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一个完全不同于古代的现代化盐业。
中国的盐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人民的饮食和生活提供了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盐业发展史(1)发布时间:2010-8-2 15:59:49 被阅览数:346 次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文字〖大中小〗)中国盐业历史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
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最早的发现,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盐起源发生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夙沙部落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汉代:盐铁论引发的变革汉昭帝在始元六年期间召开“盐铁会议”,贤良文学为一方,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以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展开辩论。
贤良文学全面抨击了汉武帝时制定的政治、经济政策。
在经济方面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
而贤良文学还提出“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的放任主张。
他们的重本抑末说,实际上是要抑官营工商业,而为私人工商业争夺利权。
汉武帝为了掌握全国经济命脉,从经济上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抗御匈奴的军事侵扰,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推行了以桑弘羊为主所制定的盐铁官营,为西汉王朝奠立了坚实的财政经济基础。
隋唐:海盐和池盐技术的进步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盐业史发展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食盐的生产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较大进步。
井盐开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专卖制度也实现了由直接专卖向间接专卖为主的变革性过渡,出现了若干新的政策和专卖运行方式。
井盐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主要包括凿井、汲卤、煎制等工序。
宋代:海盐晒制的起源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
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
煎盐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
从北宋开始,海盐出现晒法,由于技术的原因,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煎盐仍多于晒盐。
在南方如海南岛地区,阳光充足,是晒盐理想的场所。
最简便的方法是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存在池中,在阳光下蒸发结晶成盐。
明代:池盐与盐井的长足发展到了明代海盐生产在整个盐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并且晒盐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盐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盐产量不断提高。
池盐是西北地区“盐湖”所产之盐,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陕西、宁夏等地。
而井盐则分布在四川及云南境内。
在井盐业中,井盐钻井工艺出现了明显的突破。
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凿井的程序化、固井技术的提高和治井技术的初步发展这三个方面。
这对井盐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清代:盐业成财政收入四大支柱之一清代盐业的较大发展是在康熙之后。
清代的食盐生产是一种严格的计划性生产,在各产盐区及各盐场都有“额定产额”。
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清代的盐业开始呈现繁荣的景象。
有人推算清代食盐产量最高可能突破20亿公斤。
盐业成为了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支柱。
特别是立式蒸汽汲卤车成功研制之后,使中国的制盐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引发了行业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的巨大变革。
在盐业小生产者中间开始分化出一部分用雇工经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但是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盐业始终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仍然是大量的小生产和少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并存。
这样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制盐业才迎来广阔发展的春天。
中国盐业发展史(2)发布时间:2010-8-2 16:05:21 被阅览数:176 次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文字〖大中小〗)历史上与盐有关的名人中国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古圣先贤与盐的不解之缘是中国盐文化的一个亮点。
据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自中华民族始祖起,轩辕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尤于逐鹿,均涉及到争夺盐池的战争。
炎帝属下的部落夙沙氏还是海盐生产的创始人。
自此之后,古圣先贤与盐的记载不绝于史。
舜:心系盐民的古代圣君在历山的西南方有个盐池叫解池。
是最早开发利用、“自然成盐的大盐池”。
舜十分关注盐的采集和盐民生活,他来到解池,见到南风吹来,沿岸的盐水迅速蒸发,凝结成盐颗粒,朝取暮生,暮取朝复,取之不竭。
舜身体力行,与大家一起取盐,虽然累得精疲力竭,十分辛苦。
但有了盐,可以换回很多其它物资,老百姓因此而解除了贫困的痛苦和烦恼;有了盐,可增加财政收入,为治理天下办更多的好事。
由于舜心系盐民,心系天下百姓,故受到老百姓衷心拥戴,舜治理的天下也由此进入远古文明的鼎盛时期。
胶鬲:第一位盐商胶鬲是孟子直接点出“举于鱼盐之中”的名人。
胶鬲原为商纣王时的大臣。
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
昔日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胶鬲是其中之一。
管仲:食盐官营的创始人管仲是中国盐业史上最有名气的人之一。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名相,他辅佐齐桓公40年,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其重要原因就是对盐实行了官营。
其创立的食盐民产、官府统购、统运和统销的食盐官营制度,虽有不利于民的一面,然而却大利于国,“为富国之大大计”,是以各朝统流者无不重视。
诸葛亮:制定盐政蜀汉经济之所以能够较为迅速的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且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是与诸葛亮治理蜀汉的经济思想和依照其经济思想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分不开的。
诸葛亮很注意盐业和丝织业的生产,实行盐业官营和开展蜀锦贸易。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历史朝代,大凡是中央政府需要掌握雄厚财力的,大都要实行盐铁官营和开展贸易事业。
西汉时期桑弘羊之所以主张盐铁官营即是这个道理。
柳永:创作《煮海歌》北宋词人柳永,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词坛上与苏东城为首的豪放派交相辉映,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熠熠生辉的佳作。
许多人熟知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好象只是一位沉沦风花雪月的才子,其实他还创作有《煮海歌》,其主题非常严肃、探讨杜会问题相当深刻,对劳动人民充满了深切同情,同时也展示了当时海盐生产的技术水平。
曾国藩:整顿两淮盐务曾国藩,从咸丰十年至同治九年,屡任两江总督,例兼两淮盐政。
当时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被太平军所占领,淮南盐的生产、运销大受影响。
曾国藩力筹对淮南盐务进行整顿,他奏请所有楚、西各岸,自应赶紧设法运盐济售,抓紧整顿。
淮盐不行,盐税无着,以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减,这对清政府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为解决难题,曾国藩提出整顿盐务的建议。
一为轻本,“既减厘以便商,又先售而后纳”;二为保价,凡商贩都是挟资图利者,无不愿意盐价昂,保而不失。
三为梳销,对邻私加厘征税,使邻私本重而淮盐本轻,这样做可以使邻盐化私为官,而淮盐亦得以增加销量;四为杜私,对明目张胆的私枭,可以派兵缉拿;而对包内重斤,船户之夹带,所谓官中之私的偷漏,查禁却极难。
中国盐业发展史(2)发布时间:2010-8-2 16:05:21 被阅览数:176 次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文字〖大中小〗)历史上与盐有关的名人中国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古圣先贤与盐的不解之缘是中国盐文化的一个亮点。
据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自中华民族始祖起,轩辕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尤于逐鹿,均涉及到争夺盐池的战争。
炎帝属下的部落夙沙氏还是海盐生产的创始人。
自此之后,古圣先贤与盐的记载不绝于史。
舜:心系盐民的古代圣君在历山的西南方有个盐池叫解池。
是最早开发利用、“自然成盐的大盐池”。
舜十分关注盐的采集和盐民生活,他来到解池,见到南风吹来,沿岸的盐水迅速蒸发,凝结成盐颗粒,朝取暮生,暮取朝复,取之不竭。
舜身体力行,与大家一起取盐,虽然累得精疲力竭,十分辛苦。
但有了盐,可以换回很多其它物资,老百姓因此而解除了贫困的痛苦和烦恼;有了盐,可增加财政收入,为治理天下办更多的好事。
由于舜心系盐民,心系天下百姓,故受到老百姓衷心拥戴,舜治理的天下也由此进入远古文明的鼎盛时期。
胶鬲:第一位盐商胶鬲是孟子直接点出“举于鱼盐之中”的名人。
胶鬲原为商纣王时的大臣。
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
昔日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胶鬲是其中之一。
管仲:食盐官营的创始人管仲是中国盐业史上最有名气的人之一。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名相,他辅佐齐桓公40年,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其重要原因就是对盐实行了官营。
其创立的食盐民产、官府统购、统运和统销的食盐官营制度,虽有不利于民的一面,然而却大利于国,“为富国之大大计”,是以各朝统流者无不重视。
诸葛亮:制定盐政蜀汉经济之所以能够较为迅速的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且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是与诸葛亮治理蜀汉的经济思想和依照其经济思想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分不开的。
诸葛亮很注意盐业和丝织业的生产,实行盐业官营和开展蜀锦贸易。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历史朝代,大凡是中央政府需要掌握雄厚财力的,大都要实行盐铁官营和开展贸易事业。
西汉时期桑弘羊之所以主张盐铁官营即是这个道理。
柳永:创作《煮海歌》北宋词人柳永,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词坛上与苏东城为首的豪放派交相辉映,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熠熠生辉的佳作。
许多人熟知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好象只是一位沉沦风花雪月的才子,其实他还创作有《煮海歌》,其主题非常严肃、探讨杜会问题相当深刻,对劳动人民充满了深切同情,同时也展示了当时海盐生产的技术水平。
曾国藩:整顿两淮盐务曾国藩,从咸丰十年至同治九年,屡任两江总督,例兼两淮盐政。
当时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被太平军所占领,淮南盐的生产、运销大受影响。
曾国藩力筹对淮南盐务进行整顿,他奏请所有楚、西各岸,自应赶紧设法运盐济售,抓紧整顿。
淮盐不行,盐税无着,以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减,这对清政府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为解决难题,曾国藩提出整顿盐务的建议。
一为轻本,“既减厘以便商,又先售而后纳”;二为保价,凡商贩都是挟资图利者,无不愿意盐价昂,保而不失。
三为梳销,对邻私加厘征税,使邻私本重而淮盐本轻,这样做可以使邻盐化私为官,而淮盐亦得以增加销量;四为杜私,对明目张胆的私枭,可以派兵缉拿;而对包内重斤,船户之夹带,所谓官中之私的偷漏,查禁却极难。
中国盐业发展史(2)发布时间:2010-8-2 16:05:21 被阅览数:176 次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文字〖大中小〗)历史上与盐有关的名人中国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古圣先贤与盐的不解之缘是中国盐文化的一个亮点。
据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自中华民族始祖起,轩辕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尤于逐鹿,均涉及到争夺盐池的战争。
炎帝属下的部落夙沙氏还是海盐生产的创始人。
自此之后,古圣先贤与盐的记载不绝于史。
舜:心系盐民的古代圣君在历山的西南方有个盐池叫解池。
是最早开发利用、“自然成盐的大盐池”。
舜十分关注盐的采集和盐民生活,他来到解池,见到南风吹来,沿岸的盐水迅速蒸发,凝结成盐颗粒,朝取暮生,暮取朝复,取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