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非尼在我国肝细胞癌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CC)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CC)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许智婷【摘要】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进展快、复发早和预后差的临床特点,临床发现时大多已属晚期.随着对HCC分子信号通路研究的不断深入,靶向治疗在治疗晚期HCC方面已表现出明显优势,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菲尼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归纳了HCC 治疗的分子靶点、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毒性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联合治疗方面的进展,并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临床用药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9(046)002【总页数】5页(P276-280)【关键词】肝细胞癌(HCC);靶向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子靶点;索拉非尼【作者】许智婷【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上海200032;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最常见的原发形式,也是仅次于肺癌和胃癌的全球第三大致死癌症类型。
全世界每年因HCC死亡人数超过74.5万,中国占55%[1]。
常用的肝癌治疗方案包括肝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和放射性栓塞术,但大多数肝癌患者在晚期才被诊断,BCLC C期患者大多已丧失手术机会。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性地与致癌位点结合并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死亡。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enib)是目前唯一被美国FDA批准的HCC靶向治疗药物[2]。
在HCC的发生过程中,有几种分子相关的信号通路可以被激活,这些通路参与细胞分化(如Wnt)、增殖(如EGF、IGF、HGF/C-MET、RAF/MEK/ERK)、存活(如Akt /m-TOR)、血管生成(如VEGF、PDGF、FGF),有助于肿瘤生长和转移[3],为HCC 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
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安全性和预后因素分析

..—
—
2 2 2 . . . — —
丝 堂叁查
年 旦; 3 卷笫 3 期 J I n t e r v e n t R a d i o l 2 0 1 4 , V o 1 . 2 3 , N o . 3
・
肿瘤介入
T u m o r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
术 后 序 贯 索 拉非 尼 治 疗 可 获 得 较 长 的生 存 时 间和 疾 病 稳 定 状态 。 口服 索 拉 非 尼 不 良反 应 大 多 可 以 耐受 。
【 关键词 】 癌 , 肝细胞 ; 索拉非尼 ; 治疗
中 图 分 类号 : R 7 3 5 . 7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7 9 4 X( 2 0 1 4 ) . 0 3 . 0 2 2 2 0 4
S o r a f e n i b f o r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i n t e r me d i a t e—a d v a n c e d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a s :i t s s a f e t y a n d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疗效的Meta分析

・
4 8・ 9
中 国卫 生 统计 2 1 0 0年 1 第 2 O月 7卷 第 5期
索 拉 非 尼 治疗 晚期 肝 细胞 癌 疗 效 的 Me 分 析 t a
复旦大学公共卫 生学 院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 , 公共卫生安全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00 2 203 )
余 勇夫
金
欢
赵 耐青
【 提
有效 的治疗手 段 , 晚期 的肝细胞 癌患者 预后较 差 , 期 长
以 ( 拉非 尼或 多吉美 或安慰 剂 ) ( 癌 或肝 细胞 癌 索 和 肝 或肝癌 或肝 肿瘤 ) 主题 词检 索 中国生 物 医学 文献 数 为
据库 和 中国学术期 刊全 文数 据 库 获得 全 部 相关 文献 ,
效应 观察 指标 为 随访 时 期 的死 亡 率 , 整观 察 人 调 数 n :观察人 数 n一失访人 数/ 。 2 纳入 标 准 : 入对 象 均 为病 理 分析 证 实 的 的晚 期 纳
肝 细胞癌 患者 , 往没有 接受过 系统 治疗 , 能进行 手 既 不
察 到的效应 差值 的 2 % ~ 0 , 阳性 对 照药 优 效性 0 5% 而
肝 细胞癌 是全 球 癌症 最 常 见 的死 亡 原 因之 一 , 肝
P b d we f n wl g 数 据库 , 索语 言 为英 文 ; u Me 、 bo o e e k d 检
细胞癌 恶性程 度高 , 病 隐 匿 , 期 诊 断 率低 , 者 首 发 早 患 诊时多 处于 中晚期 , 已经 失去一 期手术 时机 , 由于缺 少
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式,近年来也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肝细胞癌是由肝细胞发生恶性肿瘤形成的肝癌。
分子靶向治疗是通过特异的靶点,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侵袭等生命活动的过程,以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其基本原理是针对肿瘤细胞内的某些特异性分子或信号传导途径进行干预,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常用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蛋白激酶抑制剂、抗血管生成素药物、T细胞增强剂等。
二、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的现状目前,针对肝细胞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经有多个产品问世。
其中,西罗莫司、索拉非尼、利妥昔单抗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西罗莫司是一种以抑制VEGF受体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成人晚期肾细胞癌和一些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
索拉非尼可以同时抑制肝癌细胞内的VEGFR、PDGFR、VEGFR-2等多个分子靶标,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新血管生成,已被用于肝癌的治疗。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地结合肿瘤细胞表面上的HER2,并携带免疫效应分子对肿瘤进行杀灭。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正在研发和临床试验中。
例如,宫颈癌疫苗、CD147单抗等药物都具有抗肝癌的潜力。
同时,针对肝细胞癌细胞内的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靶标进行联合靶向治疗也成为了研究热点。
近年来,各种新型联合治疗策略不断涌现,如光动力疗法、纳米技术等平台系统都被用于肝癌治疗,以期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未来展望随着分子靶向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肝细胞癌分子靶向治疗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是:一方面深挖肝癌细胞内生长和转移的分子机制,发现更多的靶标和信号途径,并加以针对性地干预;另一方面将分子靶向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结合使用,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索拉非尼联合立体定向精确放疗治疗肝癌肺转移疗效观察

索拉非尼联合立体定向精确放疗治疗肝癌肺转移疗效观察尹小兰;许青【摘要】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Sorafenib combined 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with pulmonary metastasis,an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combine treatment.Methods:Sixty primary HCC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metastasis were recruited from June 2011 to June 2013.The patient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combine treatment group,which received Sorafenib combined SBRT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with only SBRT treatment.The curative effect,adverse reaction after three months of treatment,and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1 year,2 years survival rate and median survival time)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After a three months of follow-up,the total efficiency rate of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was 80.2%,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of 73.3%(P= 0.045).The 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 in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was 8.5 months,and control group was 4.6 months (P= 0.02).The one year survival rate in combined treatment was 53.3%(16/30),two year survival rate was30%(9/30);and in control group,one year survival rate was46.7%(14/30),two year survival rate was 20%(6/30).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was 13.2 months,and that of control group was 11.8 months(P= 0.019).The toxicity in the two groups was tolerated,and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Conclusions:TheSorafenib combined with SBRT can improve the time to progression and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HCC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metastasis without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s of adverse events.%目的:观察靶向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联合立体定向精确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治疗原发性肝癌(HCC)肺转移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联合治疗的安全性。
索拉非尼的药物研究

索拉非尼的药物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近年,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使用,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临床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
2005年底,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CC)的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多吉美)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研究成果。
临床试验证明索拉非尼能有效治疗有效治疗肾癌、肝癌、肺癌、黑色素瘤等疾病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它与其他药物联用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和治疗前景。
本文对索拉非尼的药物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我国今后分子靶向药物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分子靶向药物;分子靶向治疗;索拉非尼;药物化学索拉非尼(Sorafenib),又名多吉美(Nexavar)是拜耳与ONYX公司共同研制的一种多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2005年经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肾细胞癌(RCC)。
2006年,我国临床医师成功地将该药用于晚期RCC患者,从此开创了中国晚期RCC靶向治疗新时代。
1 药物结构和命名索拉非尼是一种新颖的二芳基尿素,临床使用的是索拉非尼的甲苯磺酸盐[1](图1),此存在形式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从而有效达到作用部位,同时也可以降低药物对作用系统的刺激,从而可以增加药物的摄入途径。
化学名称为4(4{3[4氯3(三氟甲基)苯基]酰脲}苯氧基)吡啶2甲酰胺对甲苯磺酸盐,分子式为C28H24ClF3N4O6S。
2 性状甲苯磺酸盐索拉非尼是无味,介于白色和棕色之间的固体。
热稳定性良好,不吸水。
在水溶液中溶解度低,在强酸条件下溶解度稍增加,略溶于酒精,溶于聚乙烯甘油400[1]。
索拉非尼片为一种红色、薄膜衣片剂,规格为每片200mg。
图1 索拉非尼化学结构3 药物代谢索拉非尼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酶CYP3A4进行氧化代谢,以及通过UGT1A9进行葡萄糖苷酸化代谢。
主要以原形物(占总剂量51%)和代谢物方式随粪便排泄,有部分葡萄糖苷酸化代谢产物(占总剂量19%)随尿液排泄。
多靶点抗肿瘤新药索拉非尼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中 国药 理 学 通报
C i s P am cl i l uli 20 u ; ( ) 1 1 2 hn e h r ao gc l t 0 8A g2 8 :17- 0 e o a B en 4
‘1 ・ 17 1
◇小 专论 ◇
多靶 点抗 肿 瘤 新 药 索 拉非 尼 的 研 究进 展
王 芳, 符立 梧
( 南肿瘤学 国家重点实验 室, 华 中山大学肿瘤 防治中心 , 广东 广 州 5 06 ) 100 殖。索拉非尼也可抑制 F T L 3和 cKT这两种受体酪氨酸激 .I
酶 活 性从 而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的 增 殖 … 。 索 拉非 尼抑 制 肿 瘤 新 生 血 管 生 成 。肿 瘤 的 生 长 依 赖 新
癌、 乳腺癌 、 黑色素瘤 、 甲状 腺癌 、 胰腺癌 、 白血 病和卵巢 癌 、 索拉非尼抑制 R f 和 B R f ad —a 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的活 性 , 而抑制 R S R F ME / R 从 A / A / K E K信号传导通 路 , 抑制肿瘤 细胞的增殖。许多肿瘤的发生与 R S R F ME / R A / A / K E K信号 通路的 异常 相 关。索 拉 非 尼能 够 抑 制 R f a 1及 野 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型 和 -
的推荐剂量为 4 0 m , 日两次 。 Ⅱ及 Ⅲ期 临床 实验 表 明 0 g 每 索拉非尼对肾癌 、 肝癌 、 黑素瘤 和非 小细胞肺 癌都有一 定 的
肝癌的靶向治疗与药物研究进展

肝癌的靶向治疗与药物研究进展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
传统的治疗方式如切除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在某些情况下效果有限,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肝癌治疗的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靶向治疗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上特定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治疗效果。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更低的毒副作用,因此备受关注。
在肝癌的靶向治疗中,多种靶点及相应的药物正在被研究和应用。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的靶向治疗VEGF是一种介导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关键因子,它是肝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驱动因子之一。
阻断VEGF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索拉非尼(Sorafenib)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VEGF受体激酶抑制剂,已经被批准用于肝细胞癌的治疗。
此外,贝伐单抗(Bevacizumab)和阿帕替尼(Apatinib)等药物也在临床研究中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治疗EGFR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其过度活化与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相关。
因此,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也备受关注。
目前,靶向EGFR的药物主要包括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这些药物通过抑制EGFR激酶活性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三、丝裂霉素调控激酶(mTOR)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mTOR信号通路在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
雷帕替尼(Rapamycin)及其类似物(雷帕霉素类)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mTOR抑制剂,它们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此外,阿伦替尼(Everolimus)等药物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四、多靶点联合治疗肝癌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因此,单一的靶向治疗效果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索拉非尼在我国肝细胞癌治疗临床研究进展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多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的系统性药物,是目前唯一可显著延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生存时间的有效治疗药物。
国外两项大型、随机对照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SHARP 和Oriental 为索拉非尼治疗晚期HCC 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者为证实索拉非尼作为辅助性治疗预防HCC 切除术后高复发转移中安全性及疗效而随即开展了一项全球多中心临床III 期试验STORM 研究,2014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STORM 研究阴性结果的公布令业界哗然,研究结果似乎预示索拉非尼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撼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索拉非尼在国内上市应用7 年多,国内学者开展的大大小小的索拉非尼治疗HCC 临床探索研究均说明了索拉非尼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在就来具体回顾下我国临床研究探索的成果。
1. 索拉非尼联合手术切除肝切除依然是目前HCC 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即使是早期HCC,术后5 年的复发率高达70%,导致早期HCC 的根治性切除疗效陷入瓶颈期。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回顾分析了81 例行手术切除中晚期HCC 患者资料,观察组(n = 27)平均在术后19.8(6~58)d 开始服用索拉非尼,平均服用7.33(1.8~18.0)个月,对照组(n = 54) 为同期仅行手术切除治疗,行1:2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随访期间,总共63 例患者死亡,其中观察组18 例,对照组45 例。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6 个月11.9 个月(P = 0.014); 肿瘤复发时间为7.4 个月:5.0 个月(P = 0.2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根据BCLC 分期行亚组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BCLC B 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3 个月:12.5 个月(P = 0.017),两组BCLC C 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6 个月:10.4 个月(P = 0.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结论得出,对于中晚期HCC 患者,尤其BCLC B 期患者,手术切除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治疗方案。
进展期HCC 易侵犯门静脉而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PVTT),手术切除的根治率低,术后复发率高,进展期HCC 的治疗手段有限及疗效欠佳。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程树群教授、吴孟超教授探讨了提高进展期HCC(BCLC C 期)疗效的有效途径,以门静脉癌栓的「程氏分型」为基础,采用术前放疗降期后切除癌栓、术后早期使用索拉非尼及重视术后抗病毒治疗等手段能够有效提高HCC 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疗效。
2. 索拉非尼联合肝移植HCC 患者肝移植术后仍有一定HCC 复发率,严格遵循米兰标准的HCC 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率高达30%,复发后5 年生存率首次报道约22%~23%,而超米兰标准的HCC 患者移植术后复发率更高,肝移植术后HCC 复发是影响手术疗效、威胁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尚无对于肝移植后HCC 复发的公认有效治疗方法。
北大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中心黄磊等选取超米兰标准的肝移植HCC 患者30 例,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于卡培他滨和索拉非尼口服,索拉非尼组 1 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卡培他滨组(53.3% : 86.6%),1 年的生存率亦高于后者(93.3% :46.6%)。
何晓顺教授等回顾分析了44 例超出米兰标准的肝移植HCC 患者,治疗组(n = 22)于术后4 周病情平稳后口服索拉非尼,对照组(n = 22) 为同期原发病和免疫抑制方案相似但不予服用索拉非尼治疗的患者。
分析移植术后 1 年的无瘤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急性排斥反应率和移植存活率,同时评估索拉非尼治疗的安全性。
研究结果示,44 例患者全部具有完整的随访资料。
术后 1 年,治疗组 4 例肿瘤复发,其中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 2 例;对照组共8 例复发,因复发死亡 5 例。
治疗组较对照组 1年的DFS 81.8%(18 例):63.6%(14 例)、OS 90.9%(20 例):72.7%(16 例)均得到明显改善(P 均两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率13.6%(3 例):18.2%(4 例),P = 0.524 和移植物存活率86.4%(19 例):72.7%(16 例),P = 0.086。
治疗组总的药物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68.1%(15 例):31.8%(7 例)治疗组索拉非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45.5 % ,10 例) , 肝功能异常(40.9%,9 例), 手足皮肤反应(31.8%, 7 例) 和头部及四肢疼痛(22.7%,5 例)。
该研究观察得出,索拉非尼可以明显延缓超米兰标准的HCC 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并延长复发后患者总的生存期,并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率和减少移植物存活率。
3. 索拉非尼联合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我国HCC 非手术治疗的最常使用方法之一,然而TACE治疗后不可避免地导致肿瘤细胞及周围组织缺氧,从而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活化,导致肿瘤易于复发、转移,成为TACE 术后患者出现肝内转移以及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施纯朝等选取首次接受HCC 治疗的患者90 例,其中男51 例,女39 例,年龄(43.6±19.6 ) 岁。
随机分为 2 组,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临床分期、体力状态及肝功能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n = 45)仅TACE 治疗,术后予营养等支持治疗,每6~8 周进行一次TACE,至疾病进展不能耐受为止;观察组(n = 45)在此基础上于接受TACE 治疗后第4 天服用索拉非尼。
2 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血清甲胎蛋白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
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率得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5.6%:20.0%, 疾病控制率为73.3%:53.3% (均P 0.05);观察组患者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P 但治疗后均得到缓解。
中山大学李家平教授在对79 例巨大HCC(>1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分为 3 组,分别为T+S 组(n = 24,TACE 联合索拉非尼),T 组(n = 35, 单纯TACE 治疗)和S 组(n = 20, 单纯索拉非尼治疗)。
T+S 组患者首次于常规TACE 术后3d 开始连续服用索拉非尼,直到再次TACE 术时当天暂停服用,术后第 2 天继续服用。
S 组患者诊断明确后开始服用索拉非尼,每月随访观察1 次,依据不良反应调整剂量。
治疗效果评价依据影响学和AFP 评估。
疗效评价得出:T+ S 组影像学评估(n = 24):2 例CR (8.3%),5 例PR (20.8%), 13 例SD(54.2%), 4 例PD (16.7% ),7 例RR 为29.2。
AFP 评价(n = 22):2 例CR(9.1% ),7 例PR(31.8% ),8 例SD(36.4% ),5 例PD(22.7%),9 例RR 为40.9%,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6.0 个月。
T 组影像学评估(n = 35 ):1 例CR(2.9 % ),4 例PR (11.4 % ),4 例SD(11 .4 % ),26 例PD(74.3%),5 例RR 为14.3%。
AFP 评价(n = 32 ):l 例CR(3.1%),3 例PR(9.4%),10 例SD(31.2%),18 例PD(56.3%),4 例RR 为12.5%,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3.0 个月。
S 组影像学评估(n = 20):13 例SD(65.0%),7 例PD (35. 0%)。
AFP 评价(n = 14):9 例SD(64.3%),5 例PD(35.7%),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2.5 个月。
三组中位生存期为15 个月:10 个月:5 个月(P = 0.000);12 个月存活率分别为18/24 (75.0%)、14/35 40.0% )、3/20(15.0%);18 个月存活率11/24(45.8%)、5/35(14.3% )、1/20(5.0%);24 个月存活率6/24(25.0%)、1/35(2.9%)、0;36 个月存活率2/24(8.3%)、1/35(2.9%)、0;48 个月存活率1/24(4.2%)、0、0。
T+S 组与S 组的索拉非尼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为手足皮肤反应、腹泻和脱发,无4 级以上的严重不良反应。
严以群教授回顾性研究了76 例中期HCC(BCLC B 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组(n = 38)行TACE 后索拉非尼联合治疗,首次服用均在第 1 次TACE 术后的30d 内,重复TACE 治疗前均在第 1 次TACE 术后的30d 内,重复TACE 治疗前1~3d 暂停索拉非尼用药。
对照组(n = 38)为同期单纯行TACE 治疗的中期HCC 患者。
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中位生存期为l5 个月(95% CI: 8.4 ~21.6 个月), 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1 个月(95%CI:7.4 ~14.6 个月),P = 0 .019。
安全性观察结果示,所有试验组患者均发生了至少 1 种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腹泻(50.0%,19/38)和手足皮肤反应(39.5%,15/38)。
7 例(18.4%)患者出现了3 级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未见 4 级及更高的不良反应出现。
小结HCC 是我国高发、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何延长中晚期HCC 生存期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对指导重晚期HCC 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深远意义。
索拉非尼是唯一获得批准用于晚期HCC 的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已广泛应用并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未来中晚期HCC 治疗新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荚卫东教授安徽省立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安徽医科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外科学博士生导师●国际肝癌协会会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ERAS 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外科医师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委●中国外科医师分会MDT 专委会委员●《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临床外科杂志》等编委肿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