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单元测试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单元测试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吹沙填海”是在一定的海域打桩后用沙袋将该海域圈围起来,再用工程船的压力泵及管线将圈外海底的泥沙和海水一起“吹”进目标圈,淤积成陆。下图为某海域“吹沙填海”施工现场图,沙袋最主要的作用是()

A. 圈定填海范围

B. 抵御海浪侵蚀

C. 运输设备,方便施

工 D. 过滤海水,滞留泥沙

2.与东北平原相比,下图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 土壤肥沃

B. 地形平坦

C. 水源充

足 D. 热量丰富

3.小李在上海某商场购买某品牌服饰,发现标签上的产地不再是“中国制造”,而是“越南制造”、“缅甸制造”,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 环境容量

B. 资源供给

C. 工资水

平 D. 市场需求

4.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按照同一类指标进行归类的是( )

A. 热带、温带、寒带

B. 湿润地区、低纬度地区、江南丘陵

C. 黄河流域、东南丘陵、干旱地区

D. 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

5.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

法,正确的是

A.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 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6.读图,左图所示著名的古代建筑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回答下列小题。

(1)该建筑位于右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右图中①②③④四地自然条件相比()

A. ①②两地均为荒漠

B. ④地比①地气温年较差大

C. ②地年降水量最少

D. ③地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7.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当地时间2019年8月5日~21日在巴西原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下图为里约热内卢及著名的地标—基督山雕像。雕像外部材料为滑石片岩(由超基性岩或富含镁质的碳酸盐岩经高温高压作用而成),具有柔韧性高、能够抵抗各种恶劣天气的特点。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雕像外部材料的岩石属于()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侵入

岩 D. 喷出岩

(2)促使巴西将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的主要原因是()

A. 里约热内卢水热资源短缺,巴西利亚水热资源丰富

B. 巴西利亚地处巴西高原,气候更适合人居住

C. 迁都后可以更好地保护巴西高原的生态环境

D. 缓解沿海城市压力,加快内陆地区开发

8.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 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 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9.读图“某旅友暑期期间自行车骑行途经地点的手机截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A. 亚热带地区

B. 珠江三角洲地区

C. 江南丘陵

区 D. 江西省

(2)该旅友骑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是()

A. 海拔高,易发高原反应

B. 临近海洋,易遭遇海啸

C. 人烟稀少,易迷路

D. 气温高,易中暑

10.读某国产业结构变化图,完成下题。

(1)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该国()

A.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B. 对外开放程度降低

C. 高科技为主导力

量 D. 内部发展差异缩小

(2)若图中数码表示该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从地域分布看,产业转移合理的是()

A. Ⅲ区到Ⅰ区

B. Ⅳ区到Ⅱ区

C. Ⅴ区到Ⅵ

区 D. Ⅵ区到Ⅲ区

11.截至2019年6月9日,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达100亿立方米,受水区覆盖京津冀豫苏鲁等省级行政区。完成下题。

(1)南水北调东、中线的优势和劣势是()

①东线工程设计输水量大于中线②东线工程需要新开挖输水河道

③中线工程可基本自流输往北方④中线工程沿线治理污染压力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2)南水北调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其中对北方的生态效益是()

①回补地下水②保护生物多样性③提供优质的水源④抗旱减灾增效益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2.读“我国传统民居邮票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我国传统民居典型分布省份的简称是()

A. 甲-秦、晋

B. 乙-陕、吉

C. 丙-苏、

皖 D. 丁-浙、赣

(2)从图示四地传统民居的取材和外形结构可以推知()

A. 甲地土层深厚,植被茂密

B. 乙地地形平坦,草类茂盛

C. 丙地降水量大,河网密布

D. 丁地气候湿热,台风频发

13.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依次示意()

A. 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

B. 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

C. 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

D. 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

(2)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

A. 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

B. 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

C. 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

D. 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

14.图乙为图甲中P地拍摄的民居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为防风采光,该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朝()

A. 西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西南方

向 D. 东南方向

(2)该地民居地板高出地面,主要目的是()

A. 通风防湿

B. 预防海啸

C. 便于冬季出入家门

D. 预防冻土融化

15.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基础。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 热量、水源

B. 光热、降水

C. 风向、地势

D. 地形、河流

(2)关于甲、乙两地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地河流多有凌汛现象

B. 甲地河流水流急,水能丰富

C. 乙地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小

D. 乙地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大

二、综合题

16.我国为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建设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四大工程。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工程①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何积极影响?

(2)工程②的建成,使得东部地区的企业向青藏地区输出________、技术、管理更加方便。

(3)工程③的起点是________水库,对受水区有何积极影响:________。(4)工程④输送的主要是________ (水电/火电),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大量调出,会产生哪些问题:________。

(5)四大工程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________;

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________;

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________。

17.图甲为“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简图”,图乙为图甲中“部分自然要素统计值沿A—B剖面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沿A—B线自西向东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其农业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与A地相比,B地农业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主要有哪些?(3)目前,黑龙江北部是世界上种植水稻纬度最高的地区,其分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

18.当某一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时,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中国为3870美元,美国为10645美元。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的省级行政区,其中西藏达到93.94%,新疆达到59.43%,汉族人口比例小。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进入老龄化时,GDP比美国低的主要原因是()

A. 我国人口众多

B.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慢

C. 我国国土面积

大 D. 我国的人口政策

(2)西藏和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汉族人口比例小的最重要自然原因分别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可看出,“吹沙填海”是指利用沙袋将一定面积的海域圈起来,再用压力泵及管线将圈外的海底泥沙和海水一起“吹”进圈内,海水流出圈外,泥沙沉积在圈内,淤积成陆,故与固定填海范围、抵御海浪侵蚀、运输设备,方面施工无关,A、B、C项错误;沙袋的主要作用是“过滤海上、滞留泥沙”,D正确。

【点评】学生学习能力,昼夜长短的判断

2.【答案】D

【解析】【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雨热同期,即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期所需的水分和热量条件。而东北平原:夏季温暖多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土地平坦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水源充足;人口较少,余粮较多;接近工业区,市场广阔;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械。热量不足,农作物生长期较短;内涝严重

【点评】区域的对比分析。

3.【答案】C

【解析】【分析】普通服装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价格不断提升,生产优势降低,产业转移到越南和缅甸等东南亚劳动力廉价国家,所以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

故答案为:C。

【点评】产业转移直接因素有:A.劳动力因素B.内部交易成本C.市场因素D.国家政策的调整E.原生产地用地紧张F.地价昂贵。

4.【答案】A

【解析】【分析】热带、温带和寒带都属于温度带的划分,应属于同一类指标进行的归类,A项正确;湿润地区属于干湿度的划分;低纬度属于纬度位置的划分;江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B项错误;黄河流域属于河流流域的划分;东南丘陵属于地形区的划分;干旱地区属于干湿度的划分,C项错误;广东省和广州市都属于行政区划分,云贵高原属于地形区的划分,D项错误。【点评】本题难度较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能直接根据地域单元的名称判断其区域划分的基本依据即可判断。

5.【答案】B

【解析】【分析】由图甲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说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点评】本题组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发展阶段。

6.【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图示建筑为泰姬陵,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即乙图中的③,故答案为C。(2)②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丰富,景观不是荒漠景观,故A项错误;④地位于孟加拉湾沿岸,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温度较低,而①地夏季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冬季④地降水①地多,大气的保温作用更明显,气温较高,所以④地气温

年较差小于①地,故B项错误;①地位于尼罗河沿岸的北非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与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是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故C项错误;③地位于南亚北部山区,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故D项正确,选D。

7.【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提示:雕像外部材料为滑石片岩由超基性岩或富含镁质的碳酸盐岩经高温高压作用而成,可知碳酸盐岩经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所以形成岩石属于变质岩。(2)里约热内卢是港口城市,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巴西利亚地处巴西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更适合人居住,所以气候是促使巴西将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的主要原因。

8.【答案】C

【解析】【分析】区域之间有一定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模糊的,故C项错误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属于基础性试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需要对课本基础内容加强记忆。

9.【答案】(1)D

(2)D

【解析】【分析】(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范围有大有小,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一般来说行政区域界线明确,而经济区域、自然区域界线模糊。江西省为行政区域,有明显的界线,故选D。(2)由图示和题目可知,该旅友在暑期进行的自行车骑行,骑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是

气温高,易中暑,D对。而所经地区主要为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低,不会发生高原反应,A错。海啸是海底强烈地震诱发的,所骑行地点离海岸线较远,且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B错。图示所经过地区多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C错。故选D。

10.【答案】(1)A

(2)D

【解析】【分析】⑴该国1990年以第一产业为主,2019年以第二产业为主,2019年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长。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该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A正确。

⑵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占比重大,表示区域经济水平高,第一产业比重大,表示区域经济水平低。若图中数码表示该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根据三角坐标图,从地域分布看,产业转移合理的是Ⅵ区到Ⅲ区。D正确。

故答案为:(1)A (2)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转移。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对学生读图判图的能力要求较高。

11.【答案】(1)D

(2)A

【解析】【分析】⑴南水北调规划建设中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达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东线工程可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但沿途工农业较发达,治理污染的压力最大。中线工程需要新开挖输水河道,可基本自流到北方地区。西线工程线路最短,但沿途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量最大。D正确。

⑵回补地下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提供优质水源,抗旱减

灾,这些都是南水北调对北方的综合效益。本题要求回答生态效益,③④属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A正确。

故答案为:(1)D (2)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我国的南水北调三线工程的比较,跨流域调水产生的生态效益。属于对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12.【答案】(1)A

(2)B

【解析】【分析】(1)民居往往反映了自然环境特征。甲图是窑洞,分布于黄土高原一带,乙图是蒙古包,分布于内蒙古草原上;丙图为北方地区的四合院,丁图为云南傣家竹楼,据此选A.(2)根据上题可知,甲地为黄土高原一带,地表植被不茂密;乙为内蒙古草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草类茂盛;丙地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性缺水严重,河网密度小;丁地为云南,受台风影响小。选B。

故答案为:(1)A(2)B。

【点评】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是聚落形态。

13.【答案】(1)A

(2)D

【解析】【分析】⑴从餐馆的位置分析,川菜馆的集中区应在四川;湘菜馆应集中在湖南;粤菜馆应集中广东省;西餐馆应集中在大城市。故选A。

⑵各类餐馆分布既集中,有分散,既体现了地域文化,又有扩散现象;而餐馆的原料基本是就地取材;因不会影响当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所以也不会影响地域类型;餐馆的扩散,只会缩小城市的服务范围。故选D。

故答案为:(1)A;(2)D。

【点评】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类餐馆分布既集中,有分散,既体现了地域文化,又有扩散现象。

14.【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结合经纬度可知,P处位于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常年盛行东北风,该地区位于北极圈以内,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会出现极昼现象,阳光大部分从南方照射过来,为了防风采光,民居门窗不可能朝东北方向。(2)加拿大东北部纬度高,气候寒冷,湿度较小,多冻土层,冻土融化造成地基不稳,造成地板破裂,甚至导致房屋倾斜。

15.【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读图,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判断甲位于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生长,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光照、热量不足。乙位于中亚地区,图兰平原,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蒸发量大,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降水少。所以B对。A、C、D错。故选B。(2)乙地由于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蒸发量大,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土壤中盐分含量增加,引发土壤盐碱化。C对。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降水多的山区,A错。沙尘暴与灌溉无关,B错。这里降水少,蒸发下渗多,不会有洪涝灾害,D错。故选C。

【点评】河流水文特征分析:1.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2.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

大);3.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4.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5.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二、综合题

16.【答案】(1)加速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居民生活质量。(2)资金

(3)丹江口;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利于回补地下水,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4)水电;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

(5)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东部地区能源供不应求;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相对落后

【解析】【分析】⑴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部地区产生的积极影响有: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调整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耗,从而减轻酸雨等大气污染;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管网等基础设施建,从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东部经济发展。

⑵东部地区具备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优势,青藏铁路的建成,将有助于东部地区援藏的力度。

⑶南北北调中线工程南起汉江上丹江口水库,输水干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重点解决4个省、直辖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沿线十几座大中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和工农业用水。对沿线干旱缺水地区回补地下水,对生态环境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拉动建材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输水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⑷西电东送中线工程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形成中部“西电东送”通道。

对自然方面的影响:煤炭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大量调出会使煤炭储量急剧减少。进行露天矿表土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建设等都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面沉降,占用土地,水污染等自然生态环境问题。

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大力开采煤炭输出,产业结构单一低下,没有对其深加工,附加值低。

⑸主要受降水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空间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

我国能源分布不均,大致呈西多东少、北多南少。东部经济发达,能源短缺;而我国西部常规能源丰富,需求量较少,供大于求。

我国东部地区背靠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历史悠久、便利交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使东部地区的工农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中、东部差距较大。

故答案为:(1)加速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居民生活质量。(2)资金。(3)丹江口;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利于回补地下水,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4)水电;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5)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东部地区能源供不应求;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相对落后。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由图可知,工程①是我国的西

气东输工程,工程②是我国青藏铁路工程,工程③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④是我国的西电东送中线工程。

17.【答案】(1)草地;林地;耕地;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黑土肥力下降(退化)

(2)海拔较低,平原广阔;土壤肥沃;积温较高,作物生长期较长;降水较多;灌溉水源较多

(3)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雨热同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的相关知识。(1)A对应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以草地为主),B对应东北平原(以耕地为主);A—B线中间位大兴安岭(以林业为主);在A地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而造成土地荒漠化;B地位于东北平原,近些年来,因过度使用化肥和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而造成黑土肥力下降。(2)呼伦贝尔高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齐齐哈尔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形成这种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由沿海向内陆水分递减),这种差异所体现的地带性规律是经度地带性(或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3)目前,黑龙江北部是世界种植水稻纬度最高地区,其自然原因主要表现在气候和水源上:黑龙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较多;该省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8.【答案】(1)D

(2)D

【解析】【分析】

【小题1】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受人口政策的影响形成的,美国是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不是受人口政策影响形成的。所以导致经济水平还较低时,人口已经老龄化,人均GDP低,D对。我国人口多,但不是GDP低的主要原因,A错。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快,B错。我国国土面积大,不是GDP低的原因,C错。

【小题2】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容易发生高原反应,环境恶劣,②对。新疆相对湿度小,气候干旱,沙漠面积广,不适宜生存,④对。历史上少数民族受汉族统治者欺压,才到这些环境恶劣地区生活,D对。西藏高寒气候,与纬度高的地区相似,不是主要原因,①错。新疆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不是汉族人口少的原因,③错。所以D对。A、B、C错。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测试题附答案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右图是我国沿北回归线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a岛和b经济特区分别是 A.海南岛、深圳B.台湾岛、厦 门 C.台湾岛、汕头D.海南岛、汕头 2.b地与f地所在省级行政区分属于 A. 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 B.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C.东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D.均为东部经济地带 3.有关a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岛为珊瑚岛或火山岛B.该岛多地震 C.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D.该岛属于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据此完成4~5题: 4.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D.60% 5.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下面是我国某地(大致位于东经1180,北纬300附近)等值线图,回答6~8题。 6.若是等值线图,且比例尺较小,右图所属 地形是 A.山地B.丘陵 C.高原D.集水线 7.该山麓地带的典型植被是 A.热带草原 B.热带季雨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8.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考虑,该地农业发展方向应是 A.植树种草,栽种苹果、荔枝 B.以种植业为主,种植春小麦、油菜 C.以畜物业为主,适宜饲养羚羊、长颈鹿 D.以林业为主,栽种板栗、马尾松、茶树等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方(①一④)的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四地均位于平原,且受东部雨带影响。读图回答9~12题: 9.四地夏季降雨均主要是由于 A.海洋湿热气团受迫抬升B.地形的影响 C.热带气旋过境D.地面强烈增温 10.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般位于 A.北京到南昌一带B.钱塘江口到珠江口一带 C.青岛到西安一带D.上海到重庆一带 11.一般情况下,位于6月中、下旬我国东部雨带所处地区内的地方是 A.①B.② C.③ D.④ 12.图中,①地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B.松嫩平原 C.成都平原D.河套平原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第十二讲第一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枣庄一中东校高三 赵娟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探究总结、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诱导点拨】:人地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高考案例】

1、(1)图中A表示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 (1)土地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考点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①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 ②人类活动的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典型题目】 2、图 12-7 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 题 (1).人地关系中“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在图中 的( ) A .①箭头中 B .②箭头中 C .③箭头中 D .④箭头中 (2).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符合()A .公 平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D 公开性原则 考点三:环境问题

高三地理专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考纲要求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运输方式间的合理分配,都必须全面考察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其功能。 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首先,要求运载量大、成本低、投资少,以便节省用于运输方面的开支;其次,要求货物到达快,以便缩短运输时间,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再次,要求尽可能保证持续不断地、安全地运输。不同运输方式对上述经济指标的满足程度不同。 下表是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的比较(按数序由小到大,表示优劣的大体次序)。

(1)交通运输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最基本条件,不同的交通运输线,有不同的区位因素。影响铁路区位的决定性因素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如南昆铁路。在具体选择线路的走向时,经济因素仍然起主导作用。一般而言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经济效益最好。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投资,以及建成后的运输成本和运营费用支出,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交通运输网中的点是客货流的集散地,是完成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如上海港。航空港和车站的区位也要受到自然、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航空港的机场占地面积很大,对自然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地形、地质、气候、鸟类等),航空港与城市的距离取决于城市用地、交通联系、环境等综合因素;公路汽车、长途客运站的区位,要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要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交通方式有方便、直接的联系。可以在市中心边缘设站。在大城 市中,可以在市中心边缘不同方向设置两个以上的长途客运站。 (3)交通枢纽是若干条交通干线在重要的客货流集散地衔接,形成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综合体,是交通运输网的中枢点。分单一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两种类型。交通枢纽的区位选择,主要受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经济因素和城市建设等条件和因素的长期影响。对枢纽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是地理位置和地形;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利用有利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尤其表现在水利枢纽方面;经济因素是枢纽形成和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因为在国家和区际主要联系方向上会形成强大的客流与货流,如我国的主要交通枢纽均分布在南北和东西向的交通干线上;交通枢纽一般与城市共生,城市是区域内政治、 经济等的中心,枢纽设置在城市中的位置,会影响城市的对外交通,工商活动,以及城市人民的生活。因此交通枢纽的布局应与城市布局密切配合。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 班级___组号___姓名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自主学习】: 二、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东部季风区以___________________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 2、区域差异 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发 三、西部大开发 1、目的:缩小_____________,加速西部地区的_____________发展。 2、范围:10+2+3。①西部地带的______个省(自治区、直辖市);②中部地带的__________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______________治区;③湖南_______土家族苗族、湖北_________土家族苗族和吉林________朝鲜族3个自治州。 3、开发条件 (1)优势:自然资源丰富,_________资源、________资源、________资源、_________资源等丰富,发展潜力大。 (2)劣势:______________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匮乏;__________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4、措施:①抓好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建设;②加快_____________开发,发展

特色产业;③发展______________,积极推进科技创新;④扩大______________;⑤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5、意义:①将西部的__________优势转化为_________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②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_________发展;③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______________,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④扩大国内______________; ⑤实施__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学习过程】 活动1:完成教材P21活动题,对比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 活动2:完成教材P23 活动题。 【课堂练习】 ()1、关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方无干旱地区,北方无湿润地区 B. 南方地区农作物的生长期长于北方 C.南方冬季多雨,北方夏季多雨 D. 南方以粮食作物为主,北方以经济作物为主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2~5题。 ()2、关于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 景观描述的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3、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 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4、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5、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A.从①到②B.从②到④C.从③到⑤D.从⑤到⑥ 答案B D B C B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2 第Ⅰ卷(选择题)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属于( ) A.湿润区、亚热带B.湿润区、热带 C.半湿润区、亚热带D.半湿润区、暖温带 2.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 A.云贵高原B.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D.高原 读我国沿32°N地形剖面图甲和我国各类地形所占比例图乙,回答3~4题。 3.图甲中③山脉是( ) A.太行山脉B.巫山山脉C.秦岭山脉D.横断山脉 4.图甲中B所代表的地形类型是图乙中的( ) A.a B.bC.c D.d 读“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演变趋势图”,完成5~6题。

5.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水淹没围扩大B.泥沙沉积湖底抬高 C.流域多年降水量大增D.流域土壤含水率增大 6.近期,省计划在鄱阳湖湖口修建水闸。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有( ) A.调节湖泊汛期最高水位B.湖底会持续降低 C.减少本省水资源利用量D.增加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问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7~9题.

7.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A.1970年~1976 年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 年D.1989年~ 2000年8.该支流流入( ) A.黄河B.长江C.辽河D. 9.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A.建设用沙量增加B.兴建水库的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D.连续干旱 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10~11题。 10. 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 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11. 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

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问题: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差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空间组织,是人地相互作用在空间上的反映。 一、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人类文明包括物质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经济或者说财富属于物质的文明,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目的和方式的认识,对于财富的管理和分配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政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有许多方面来自于文化的差异。 二、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 人口规模是世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人口的增长与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供养能力相联系,也是人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热量,水分和地形。当人口分布在克服恶劣自然条件下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用于克服严寒的气候和干旱,用于平整土地等)的地方,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也会形成密集的人口。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大陆”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 人口增长有阶段性的“过渡”规律,总体来说,供养能力的提高会带来人口增长的加快,而当供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对人口数

量的增长会产生控制,即控制能力的提高,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将放慢。可以从“费用、效用”角度来加以理解。当人口的生产成本(即用于生育、居住、食物、教育、卫生、娱乐乃至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费用)低下,而他们所能产生的效益(效用,即劳动收入)高于上述费用时,人口有加快增长的要求;反之就有放慢速度的要求。从“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出发,人口需求的层次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人口的“费用”是不断增加的。愈是经济发达,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就愈低。因此一方面看到我国城市人口和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却遇到很多困难的现象。这也就是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世界人口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①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②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③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第一种情况是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第二种情况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第三种情况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 城市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往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无论是传统的工业经济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编号:30---32 编者:杨广鹏审核:莫涛 课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2010高考说明要求与省教学要求 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二、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时代发展 3.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 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阅读P87知识窗,运输方式的选择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图4-1-7主要反映哪个因素的影响?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货物运输应如何选择? 5.阅读下表,说说下面货物运输应选择什么运输方式?

吨钢材从上海到重庆⑤50000个芯片从美国到瑞士 6.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 7.交通运输的专业化——集装箱运输 阅读P88知识窗,说出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三、通信 思考:通信被称为社会活动的“神经系统”,说说你的理解。 1.邮政通信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现代社会而言,邮政通信的主要业务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2.电信通信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相对邮政通信有哪些明显的优势?P90知识窗反映出现代电子通信有哪些特点? 四、商业贸易 什么是商业贸易?商业贸易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担任什么作用?在图4-1-13中存在五个环节,哪些不是商业贸易的范畴?

四、交通运输线 1.交通运输线的主要类型 2.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3.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 上面讨论的区位因素在交通线建设中的地位如何,在具体建设时遵循什么样的步骤? 4.案例分析——青藏铁路 (1) 青藏铁路线路和建设解决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2)分析青藏铁路选线原因 知识窗: 读书思考: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内河航道网,运输量大,且季节变化小,试从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层面分析形成原因。 五、交通运输站点 1.交通运输站点的主要类型 2.不同交通运输站点的功能和特征 读书,完成下面表格: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2)(1)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测试题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图1为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区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洋流属暖流 B.②处景观为荒漠 C.③处湿地为淡水沼泽 D.④处山顶有终年积雪 2.当太阳直射图中⑤所在纬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悉尼白昼将继续变长 B.雅典正值多雨季节 C.北京受亚洲低压影响 D.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共航行2.27万海里(1海里=1.852千米,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收集陨石5千多块。这次考察的行程相当于绕30度纬线多少圈?南极地区陨石丰富的原因是()A.2 圈多;降落的陨石比别的地区多 B.1 圈多;气候寒冷,陨石容易保存 C.2 圈多;磁场强、能吸引更多陨石 D.1 圈多;降落的陨石比别的地区大 图2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读图回答。 4. 两国的临海分别是() A. 红海、亚丁湾 B. 安达曼海、泰国湾 C. 地中海、波斯湾 D. 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5. ②图所示国家的自然特点是() A. 面临海洋、降水丰沛 B. 地势低平、植被茂盛 C. 冬温夏凉、四季如春 D. 沙漠广布、炎热干燥 6.一艘油轮从波斯湾驶往我国沿海。6月下旬经马尔代夫附近海域、马六甲海峡到新加坡,该油轮()A.先顺水航行,后逆水航行 B.桅杆的日影始终出现在南侧 C.可以不经过吉隆坡西南海域 D.航行期间,雨少晴多 7.起源于西亚地区的世界性宗教包括() A.基督教、佛教 B.基督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 D.印度教、伊斯兰教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55′N,11°56′E)建成。据此回答8~9题。 8.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 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B.西伯利亚 C.阿拉斯加 D.大不列颠岛 9.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 A.600千米 B.900千米 C.1200千米 D.1500千米 读上图沿南北半球分界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0 题。 10.a、b两地的陆地自然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 A.a受暖洋流的影响,b受寒流的影响 B.a地位盆地地形,b地为高原地形 C.a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少,b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D.a受赤道低压的影响,b 终年受信风的控制 某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之一,这里有阳光灿烂的海滩、五彩缤纷的珊瑚、独特众多的珍禽异兽……。据此回答11题。 11.该国最可能是() A.印度 B.英国 C.南非 D.澳大利亚 12.从自然条件考虑,图7中的甲、乙、丙、丁四地,可借鉴该国农业发展经验的是()

高二地理知识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归纳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图中可看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太阳辐射决定了各地热量和水分的分布:不同的热量和水分形成不同的气候;气候又影响植物、动物、土壤;反过来,植被与土壤又影响到气候(绿岛效应、反射率);气候影响水文,水文也影响 气候(湖泊效应);地形影响气候(“山高一尺,水冷三分”,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和河流(气候一水文特征,地形一水系特征),反过来,气候和河流又作为外力雕塑地表形态(流水地貌、风蚀地貌、冰蚀地貌),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还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虚线方框内),如自然带(自然带本身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均不相同,必然引起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引起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的自 然带(各自然带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差异。) 2.以图解与列表比较分析的方 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冰原气候冰原带 热带雨林气帳---------- 赤這热带雨林带 丸阳辐射 「韩痰检我海陆位耗 地球内能 ⑴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模 式图进行对照,掌握全球性地域分异 规律 气候是形成自然带最重要的因 素,比较图可知,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在空间分布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 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状 苔原气候苔原带 ---ME ■■亚寒带针叶林带 带 风 候 遍 季 气 温 带 大 陆 性 气 候 温 附 一 地 闫 热带沙模 气候 热带草原 带季 凤气 候 热带季瑰 气候 亚热芾 常绿阔 叶林带 £ 带 屈 叶 林 落 叶 亚 常 叶 —一北回归谨 热帯荒 热带草原带 I热带季雨林

区域地理测试题

区域地理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由18题单项选择题和8题双项选择题组成,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沿赤道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1~5题。 1.该地形剖面图所属的大洲是 A .亚洲 B .南美洲 C .大洋洲 D .非洲 2.剖面沿线B 范围内可信的自然景观有 A .热带雨林 B .热带草原 C .热带荒漠 D .热带季雨林 3.影响B 范围内出现该自然景观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 D .洋流 4.若A 范围内植被遭大规模破坏,则易导致 A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B .紫外线增强,皮肤癌多发 C .植被减少,地下径流增多 D .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 5.下列地区人口密度与A 地区相似的是 A .印度的德干高原 B .俄罗斯东北部 C .欧洲西部 D .中国东部 智利南部亚伊玛火山(38°S ,72°W )于当地地方时2008年1月1日18时爆发,向外喷发固体物质、浓烟和岩浆。当地数百民众紧急疏散。据此完成6~9题。 6.亚伊玛火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位于 A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B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C .美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 .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7.亚伊玛火山爆发时北京时间为 A .2日6时48分 B .1日5时12分 C .2日7时 D .1日5时 8.亚伊玛火山爆发时 A .太阳直射点正向南移动 亚伊玛火山

B .地球公转速度达一年最大值 C .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越来越短 D .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 9.亚伊玛火山附近海岸所属自然带为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温带草原带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读“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完成10~11题。 10.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 .盆地中部 B .平原地区 C .绿洲外缘 D .河流上游 11.造成西北地区土地严重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过度开矿 B .过度放牧 C .过度樵采 D .过度垦殖 右图阴影部分为我国某种水果优势产区,读图完成12~14题。 12.该水果优势产区所处的温度带是 A .亚热带 B .暖温带 C .中温带 D .寒温带 13.该产区种植的优势水果可能是 A .柑橘 B .香蕉 C .苹果 D .葡萄 14.与①水果产区相比,②产区的区位优势是 A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 .光热充足,水源丰富 C .廉价劳力多,科技水平高 D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① ②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末复习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的压力过大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大搞农田水利建设④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3.下列做法,不符合公平性原则的是( ) A.荷兰围海造田B.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限产 C.非洲国家进口粮食弥补口粮不足D.日本为保护本国森林大量进口木材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500亿元。据此回答4~6题:4.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5.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水源紧张的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降水量 7.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的是 ( ) A.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B.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 C.198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D.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8.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生态服务的是( ) ①空气和水的净化②旱涝的缓解③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④臭氧的减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

9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9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一、选择题 下表中数字1-5表示海运、河运、航空、公路、铁路5种交通运输方式优劣的大体排序(“1→5”表示“优→劣”)。分析表格数据,完成1~2题。 1.阿拉伯半岛各国缺少的运输方式是( ) A.②B.③C.④D.⑤ 2.2010年1月,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了罕见的雪灾,国家民政部向新疆灾区紧急调拨棉帐篷、棉大衣、棉被等救灾物资。此次救灾物资的调运所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解析 1.由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可判断:①为铁路,②为河运,③为海运, ④为公路,⑤为航空。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降水少,缺少河流,因此缺少河运。 2.水陆交通受雪灾影响,无法运送救灾物资,应选择航空运输。 答案 1.A 2.D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图示线路的运输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压输电线路B.水路交通线路 C.铁路运输线路D.管道运输线路 4.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运输方式特点的是( ) A.机动灵活B.损耗小、连续性强 C.运量大、投资少D.速度快、效率高 解析 3.图示为我国川气东送线路,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运输。4.管道运输的特点是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好,连续性强和管理方便。 答案 3.D 4.B 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率先建成的第一条最高时速可达350千米的城际铁路。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的影响,错误的是( ) A.促进了京、津两城市的经济发展 B.加强了两个城市的经济交流 C.缓解了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 D.会对天津市的本地商业造成冲击、破坏 6.结合图文材料以及地理区位理论,新北京的空间发展方向重点是向( ) A.东B.西 C.南D.北 解析 5.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可促进两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使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对两市商业的发展都会起到促进作用。6.新北京的空间发展将沿着京津城际铁路向东扩展。 答案 5.D 6.A 2009年9月1日,全球零售业老大沃尔玛在郑州的第二家店(紧邻郑州市商

区域地理测试题定稿版

区域地理测试题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区域地理测试题 本试卷共4页,二大题29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祝考试顺利 第I卷(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关经度和纬度的正确说法是( ) ①在地球仪上,0°经线就是本初子午线②180°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③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④纬度越高,纬线越长;纬度越低,纬线越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 ③ 2、读右图,图中符合下列条件的点为() ①该点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 ②该点以北为高纬度,以南为中纬度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读某地等高线图 (等高距:100米),回答3-4题。 3.右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东北流向西南 B.东南流向西北 C.西南流向东北 D.西北流向东南 4.X点和Y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290米 B.385米 C.550米 D.632米 5.下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读下图,回答6—7题。 6.图中按①②③的数字顺序排列,对应代表的大洋 是( )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7.对图中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大洲是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大的大洲 B.丙大洲是七大洲中跨纬度最大的大洲 C.乙为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D.七大洲中,与甲大洲相距最远的是丁大洲 8.四大洋中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是( )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9.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和面积最小的大洲分别是() A.亚洲、欧洲 B.非洲、南极洲 C.南极洲、大洋洲 D.北美洲、南美洲 读下图世界海峡位置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 四幅图中所示海峡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①英吉利海峡 B.②霍尔木兹海峡 C.③直布罗陀海峡 D.④麦哲伦海峡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总90-97节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3节) 【考试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课时解读】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物质流通和信息交流日益重要.(2) 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社会经济有效运行。 2、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1)优缺点比较 方 式 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 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 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 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 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 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 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 费较贵。 水 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 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 然条件影响大 航 空运输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 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 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用管 道运输货物(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 煤浆以及其他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 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 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 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2)单项比较(不需要死记硬背) ①按运量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 ②按投资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铁路、公路、航空、河运、海运。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课前复习】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有保障 1.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2.商品农业是一种面向________的农业地域类型;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________农业地域类型。 3.________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扩大了________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________工业和________工业是德国鲁尔区经济的基础。 5.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模式是中小型企业集聚的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经济生产。 6.是非判断。 (1)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力逐渐减弱。()(2)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和投入产出比。()(3)大牧场放牧业是自给自足的、粗放型的混合农业生产类型。()(4)经济、技术的发展,并不能改变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决定性影响。()(5)在山坡上修筑梯田,有利于扩大耕地,但不利于水土保持。()(6)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市场的影响却不断加强。()(7)瑞士的钟表工业既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又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8)世界性钢铁过剩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需求量下降的综合结果。()(9)由于工业集聚导致工业联系,从而促进了工业地域的形成。()(10)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其位置往往由核心工厂的区位因素而定。() 答案:1.地域季节周期 2.市场混合 3.交通运输市场 4.钢铁煤炭 5.工业小区规模 6.(1)√ (2)√ (3)× (4)× (5)×(6)√(7)√(8)√ (9)×(10)√ 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房屋的集合体就是聚落吗? 2.“聚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么差异? 4.你能分析乡村聚落兴起的根本原因吗? 5.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以从村落的形态上反映出来,你能举例说明吗? 6.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几乎同时出现的吗? 7.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的出现应具备哪两个基本条件? 8.为什么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在一些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学习目标】 1.通过历史线索的分析,了解乡村和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2.通过阅读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图示,体会农业发展对于城市起源的重大历史作用,并领悟地形、水源、气候等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的: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培养在地图上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问题: 墙体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建筑保温材料没有普遍使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居民的墙体厚度逐渐增大,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居民建筑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有什么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什么是概念, 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问: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会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人类的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分成两个方面: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人地关系不同,所以,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采集和狩猎阶段:图1.2.2 问题: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少数动植物资源丰盛地区 问题: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程度如何?人类崇拜自然,人类与自然是依赖与恐惧的关系。 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的主要人类活动为农业生产。 图1-2-3: 问题: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包括哪些地区? 问题: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 以上几方面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农业文明发祥地,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 例:古埃及。阅读“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小麦:11种5月收,雨季(汛期:6至10月) 3、工业社会阶段:此时期的主要人类活动表现为工业生产。 问题:影响此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工业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 问题: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传统工业区。 例:东营:不断“生长”的资源型城市 问题: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此时的工业区? 例: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