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李淑英宝鼎作品鉴赏与潮绣供给分析
西域风情 丝路古韵——李正淑国际博览会金奖作品《反弹琵琶》赏析

具 有广阔 的 升 值空间 。 C
J
此作名 日 《 反弹琵琶》,高 3 8 c m ,宽 2 6 c m ,厚 1 7 c m ,用
岫岩析 木河 磨 玉雕成 , 由辽宁 省 mE美 术大 师李 正淑女 士设计 、
玉雕 《 反弹 琵琶 》,是根 据敦煌 莫高 窟飞 天壁 回创作 而威 , 意在 表现 古 代 丝绸 之 路上 的歌 舞 风 , l  ̄ ; T n 传 统 的西 域 文化 ,歌 堪
云 ,翩 翩 起舞 ,手抱 琵 琶高 举过 顶 ,在项 后 反 向弹 奏。 令 观赏 身上的裙带,飘逸 、洒脱 ,动感极强。三是材质极佳。作品 者 仿佛 感 到 美妙 的 旋律 、悠 扬 的琴 声 在 空 中激荡 。仕 女 头 挽牡 材 质是 析 木河 磨 玉 ,这 是近 年 来在 岫 岩北 部析 木 河 中新 发现 丹 型 发髻 ,面似 桃 花 ,眉 清 目秀 ,身 饰 串 串珠 宝 ,肩披 条 条锦 带 ,飞舞 长空 ,流光溢 彩 。她 面带 微笑 ,边 弹边 舞 ,妩媚 动人 。 左脚 踏 云 ,右 腿抬 起 ,正 欲 转 身旋 舞 ,优 美 的舞 姿令 人 陶醉 。
一 带一路 ” 的伟 大战略 构想 , 既有历 史意 义 , 又有 现实 意义 c 睢 刻。 此作 于 2 0 1 4年 1 0 月2 0日在第 1 5届 中国工 艺美 术 大师 今天 “ 除 此之 外 ,作 品 还具 有 三 点特 色 。一 是构 思 巧 妙。 作 品 作 品暨 国际艺 术精 品博 览会 上获得 金奖 。 专 家评 委们一 致认 为 , 《 反 弹琵 琶 》,造 型优 美 ,线 条流 畅 ,舞姿 生 动 ,形 神兼 备 ,
一
种河磨 玉 ,与 新疆和 田玉子料 同质 , 特 别坚 韧 、细腻 、油润 ,
传统工艺中国刺绣精品多幅赏析

传统工艺中国刺绣精品多幅赏析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在中国差不多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
广绣山水渔读图【名称】:广绣山水渔读图【类别】:纺织品(广绣)【年代】:清乾隆年间【文物原属】:清宫旧藏【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纵44cm,横35cm。
山水渔读是历代画家经常选用的绘画题材。
此图以工笔将远山近景层次鲜亮地表现出来:恬适古朴的茅屋农舍,庄重肃穆的古刹,清幽的江水渔帆,迷漫的远山云蔼,天地之间,渔父书生各得其趣,表现了一派宁静安闲、典雅风流的意境。
此图景致宏富,构图繁而不乱,每一局部景色均可独立成图。
此图绣工除采纳广绣的铺针、直针、洒插针等传统针法外,还使用竹织针绣茅屋顶,以施毛针、网针绣乌篷船的篷,以方格网针绣墙面,以扭针绣云纹、水纹等,细微之处一丝不苟,均以最适合的专门针法真实地表现出来,这是广绣针法繁复、穷其巧变的特点。
全图以棕、褐、驼、香色为主色调,配以深绿、浅绿、蓝色等,典雅古朴而又不乏鲜丽明快,表达了广绣的配色特点。
图上方题有唐人诗句“飞泉挂碧峰”和绣工王田的题字,并绣“王田”朱文印。
粤绣《仙童献寿》粤绣(Guangdong embroidery)是指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此《仙童献寿》变为粤绣经典著作之一,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收录此幅绣画。
此绣轴以素绫为地五彩施绣,追求绘画的淡雅和细腻。
绣丫髻仙童着紫衣云裳,执双桃灵芝,引鹿前行,一只红蝠(鸿福)迎面飞来,寓“洪福齐天”的祝寿意味。
针法工整纤秀,配色散淡古雅。
清乾隆苏绣作品《福禄寿三星如意图》福禄寿三星公是众所周知喜闻乐见的吉庆图案,在绘画、织绣、瓷器及其他工艺品上都有使用。
此《福禄寿三星如意图》是清朝的乾隆时期的苏绣作品。
图正中绣的授人官禄的天神禄,他头戴如意翅冠,身着大红官袍,腰系玉带,怀抱如意;左为持杖捧仙桃的寿星,寿星即南极仙翁,以予人长寿的形象显现;右为一着道装高士,手执阴阳太极图道符极为福星。
浅谈潮绣的特征及艺术价值

李舒伟(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摘要:潮绣是粤绣中的其中一类,发源自广东潮汕地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绣是潮汕富有特色的传统工艺,属于民间艺术,大多数来自于民间艺人之手,又因为其受到潮州木雕、潮彩等民间工艺的影响,因此具有独特的风格技艺和强烈的地方色彩,被誉为“针线上的艺术”。
关键词:潮绣;传统工艺;艺术;文化中图分类号:J 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7-0086-01作者简介:李舒伟(1993-),女,广东化州人,服装与服饰设计,华南农业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1潮绣的历史起源潮绣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源并流行于潮汕地区。
从唐代开元起,潮绣主要用在佛庙堂的装饰和桌围、帷帐等,贯穿于人民的生活日常。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潮绣已经从佛庙堂的应用延伸到民间的服饰和装饰品,而且覆盖及其广泛。
形成风格于明、清、流传于国内及东南亚一带。
其精湛刺绣技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潮绣技艺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绣、钉、垫、贴、拼、缀六大技法。
精湛的技艺,立体地表现物象,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效果,这是潮绣对中国刺绣技法的一大贡献。
刺绣的物象在绣面上作凸起之效果,即在整幅画面的主要地方做立体效果,这样会使所表现的物象具有栩栩如生的效果,绣面饱满精致,具有强烈的浮雕感。
2潮绣的特征2.1“垫高立体”的工艺技法潮绣是粤绣(四大名绣之一)的其中一种,一般刺绣都以平绣为主,拿广绣来说,广绣主要是以绣画为主,其纹理清晰、造型饱满、形象逼真以及颜色艳丽,具有浓郁的广府文化特色。
而潮绣为了传达吉祥寓意,达到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主要是以垫高的技法以及金银线刺绣,使绣品更加有厚重质感、金光熠熠。
所谓垫高绣,它是一种能使物象形成立体效果的工艺技法,绣娘一般绣前先用纸丁、棉絮在需要垫高的图案上作立体造型。
可方可圆、可密可疏、可高可低,然后在上面用金银、丝绒线施绣,使立体的物象更加栩栩如生,富丽堂皇。
湘绣:美人迟暮盼新生

湘绣:美人迟暮盼新生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5年第11期文/本刊记者尹嫦月李瑚湘绣是一个美人。
她是锦绣潇湘最华美的代名词,是承载着千载湖湘文化的璀璨明珠。
从长沙战国楚墓、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000年前的丝织绣品中可以窥见她出身的华贵。
清朝光绪年间,平江绣女李仪徽首创独树一帜的掺针法,从此方有湘绣之名。
1898年,长沙“吴彩霞”绣庄开门,湘绣正式“出阁”,走上商品化道路。
就像一个少女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美丽,让无数的画家绣女忍不住为她梳妆打扮,从此,湘绣从四大名绣中脱颖而出,开始熠熠生辉。
1911年湘绣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上获最优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罗斯福绣像》摘获“誉满全球”金匾。
1933年至1977年间,仅长沙就有绣庄40家,绣工15000多人,绣品年产量3万件以上。
20世纪80年代初,湘绣曾创下年出口500多万美元的业绩,湘绣作品也常常被当作国礼馈赠外宾。
然而,繁华过后往往就是灯火阑珊。
曾经红遍国内外的湘绣,也没有逃脱这一戏剧性的变化。
从惊艳到迟暮,20世纪90年代后,湘绣开始走下坡路:面对市场化浪潮的冲击,曾经无比风光的湖南五大国营湘绣企业相继倒闭,仅剩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一家“独苗”。
目前,湘绣年销售产值只有5亿元左右。
在国际市场上,苏绣占高档装饰品的80%,湘绣仅占5%;在国内市场上,苏绣占75%,而湘绣只占10%。
一些湘绣生产厂家纷纷倒闭,产品销售受困,现有市场也是惨淡经营。
后备人才短缺,产品创新滞后,产业化畸形发展……湘绣发展桎梏重重。
许多业内人士纷纷感叹:“湘绣‘生锈’了!”湘绣行业的陈陈相因,在新形势下的无力应变,是不争的事实。
不断推陈出新,或许正是湘绣突破当前困境的良方。
“疲软的市场表现尚不足以伤及湘绣根本,最大隐忧来自人才的断层”。
几乎所有为湘绣发展冥思苦想的人都做出如此断言。
有资料表明,目前湖南在世的国家级湘绣大师只剩3位,且年龄都在70岁左右。
潮绣的艺术特色

潮绣的艺术特色潮绣的题材,极为广泛,除人物、花鸟、动物走兽、器皿、博古、龙风之外,经常配以海产鱼虾以及南国花果的佛手、菠萝、林檎等瓜果一类题材,甚有特色。
高明的画师们,在自然美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整理加工、提炼取舍,变为装饰性纹样。
潮绣的设计稿,线描是常用的一种技法,用线去表现形象,刻画出各种不同物象的质感。
既要求形似,更要求神似。
它以高度概括的凝炼线条,生动地勾画出各种物体。
人物则强调情势,花鸟则强调动态。
它在未经着色绣制之前,已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详见附图:清代彩眉白描图稿)。
强调装饰性,是潮绣图案构成的基本要求,是由潮绣的实用性决定的。
作为厅堂内的潮绣饰品,必须同整个建筑物的木石雕刻、金漆画相协调;作为戏剧服装的潮绣,义必然同整个戏台场面相和谐。
因此,饱满、均齐、瑰丽,生动,就是设汁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潮绣在纹样、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设计,既要求有变化,又要求统一。
如梅雀图,梅的枝梢的距离,高低疏密,必须多样而有变化;大梅干的穿插,则必须集中而统一。
否则,仅有变化而没有统一,则构图松散、软弱、混乱;反之,仅有统一而没有变化,则会呆板、无生气,使人感到单调、贫乏、生硬。
潮绣纹样的组织方法是比较科学的。
除了适合纹样,连续纹样之外,为了实用上的需要,还创造了长卷纹样。
它像绘画中的长卷一样,既有连续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我认为它是绘画同图案结合的一种装饰图案,这种图案,很像潮州木雕、石雕一样,它不受时间、空间和故事情节所制约,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视觉和联想,将人物一个一个地罗列在长卷画面上,然后以景物衬托,填充构图的空隙,但仍能保持着事件情节的先后主从关系。
这就既有主要纹样,又有次要纹样和补空纹样。
值得可喜的是前辈画师为潮绣出色地创造了许许多多补空纹样,像团龙图案之云纹之类,既起了活跃生动效果,又填补了构图之空隙,使其饱满丽匀称。
给人感到优美、生动又非常舒服。
这一类潮绣图案的作者,不是画家,而是长期扎根于民间工艺的画师,几百年来,画师们多数既是擅长刺绣画稿又兼拿手画佛画,画墙画,画鲎壳扇,有的更能彩绘花灯;在潮州的潮彩艺人同时又为绣庄画绣稿,如陈琼、鹅仝画师;更有不少能画善绣的画师,如著名的蔡戍子、林涛生,杜进茂等艺人,他们世代相传,辈辈都足出色刺绣名家和画师,在清末的潮绣繁荣时期,从事民间美术的专业画师数以百计,他们对潮州民间美术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和创造浓郁地方艺术特色,作出卓绝贡献。
潮绣,巧夺天工的非遗瑰宝

收藏·品味文 宋蓝燕潮绣,巧夺天工的非遗瑰宝[摘 要] 潮绣雅艳相宜、典雅华贵,绣艺巧夺天工、精妙绝伦,以其极高观赏与实用价值蜚声海内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关 键 词] 潮绣:历史;技艺;传承潮绣何时发展起来,历来说法不一,可上溯至唐宋。
我国自古以来就把刺绣与织布制衣紧连在一起,古籍《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衣画而裳绣”,唐宋时,织造业已有一种以蕉麻制成的“蕉布”,每年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据《广东新语》:这种布刚中有柔,疏密相间,“盛暑服之,轻爽不腻”,是一种高级衣料。
织布水准之高,与之相关联的刺绣的存在,应亦是顺理成章之事。
到过潮州开元镇国禅寺的人,会看到在大雄宝殿望到横挂于大佛前的彩眉,悬挂于佛顶的宝盖幢幡,那玫瑰红缎上描金绣彩的潮绣,鲜艳璀璨,让人陶醉,而追寻潮绣芳踪的人会触发遐思去到大唐盛世开元年间,潮州开元寺刚好始建此时,那时织绣生产正长足发展,粤绣已有辉煌成就,潮绣身为粤绣一大流派,还不算辉煌,可在本土建造寺庙派上用场,也在情理中事,那么仅由738年建寺至今,潮绣就有一千二三百年的历史。
国学大师饶宗颐的《潮州志》,有一则《鸳鸯》提及一女子“专刺绣”,最后留下“终日刺鸳鸯”的诗句,化鸳鸯飞去,说的是宋代故事,反映出那时潮州妇女已熟练掌握了绣艺。
到了明清时代,潮绣已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绣品不仅畅销国内,且已有规模出口,经海上丝绸之路,占领南洋市场。
潮绣真是历史悠久,魅力无穷。
潮绣之成瑰宝,离不开千万心灵手巧的绣工。
明清时,潮州有民谣唱道:“东门晒渔网,西门摆花规(绣花),南门削竹篱,北门挲脚腿(打绳索)”。
可见绣花为当时潮州人赖以谋生的主要手工艺之一。
古代潮州“凡女子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故织衽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这样城乡自然“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
可精于潮绣并不专属绣娘,出类拔萃的更有众多绣郎,他们不是依样画葫芦的工匠,而是艺师,他们刺绣时,绣花画稿只是个大轮廓,要使一件绣品成为称心合意的艺术品,全靠他们对所绣图案的心领神会,巧妙地进行再创造。
潮汕特色传统手工艺——钉金(珠)绣

由于大多具有潮汕传统钩针绣花手艺,纷纷加入
工艺服装厂,为外资企业出口创汇出一份力。高
大堆乱七八糟的话,我丧失了听力不知他在说什么。我知道我这是懒癌,为什么
中毕业的洪裕静便成为其中一员。当时由于是新 手,很多‘老工’都把一些难做的、 辛苦的活推给我。洪裕静说,就因为苦活累活, 我练就了一手的好‘绣工’。 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颇具经营头脑的洪裕 静走上了自我创业的道路。她和一帮钩花姐妹自
断提高,目前这种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正逐步 受到各界的青睐,潮汕绣画正随着各项民间交流 的馈赠活动而远传四方。
1cp0f4c9a 易博亚洲
潮汕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筹资择址创办 品裕虹潮绣研发传播中心。 记者在洪裕静的绣艺展室环视,有活灵活现 的画,但那是精工制作的钉金(珠)
绣画。随着特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
大堆乱七八糟的话,我丧失了听力不知他在说什么。我知道我这是懒癌,为什么
大堆乱七八糟的话,我丧失了听力不知他在说什么。我知道我这是懒癌,为什么
前从事潮绣,特别是钉金(珠)绣制作工艺的艺 人越来越少。面临的处境让洪裕静无比担忧。近 几年来,为了对潮绣特别是钉金(珠)绣进行传 承发展,洪裕静不仅向老一辈艺人们学习潮绣刺 绣中的各种针法和技巧,还师从获中国十大民间
艺人荣誉称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传承
筹资金创办裕虹工艺服装加工厂,吸引了不少潮 汕本地手工女加入。厂房从最初的数十平方米发 展到现在的 3000 多平方米。迈进 21 世纪,国内 服装企业竞争激烈,日新月异的热门领域备受新 生代年轻人的追捧,而民间传统工艺的拙朴似乎
显得较为土气,销路普遍低迷。作为潮汕地区的
【潮人风采】潮绣艺术大师李淑英:不愿潮绣断针无偿传艺后辈

【潮人风采】潮绣艺术大师李淑英:不愿潮绣断针无偿传艺后辈早已退休的李淑英仍坚持每天到潮绣研究所创作学习南粤工匠与广东共奋进在位于潮州市湘桥区牌坊街甲第巷16号的李淑英潮绣研究所内,已是古稀之年的李淑英仍坚守在自己最痴迷的潮绣事业上,用手上的针线将自己的苦乐年华编织在一匹长长的岁月之布上,也用一件件带着指尖温度的作品诠释着属于自己的工匠精神。
只是,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强烈冲击之下,如何更好地传承、振兴发展这门传统工艺成为这位中国潮绣艺术大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最为牵挂的心事。
自小学艺获封“针神”李淑英的潮绣研究所藏身于潮州古城甲第巷中,若不是特意寻找,很难发现。
这里既是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也是潮绣“不断针计划”的培训处。
作为负责人的李淑英,几乎每天早上8时就会准时到这里“上班”。
据李淑英介绍,她于1948年出生于潮州一个工艺美术世家,祖父李锦泉于清朝末期在潮州西马路开设了一家潮州铁枝木偶作坊,木偶产品远销东南亚和闽南粤东各地,人称“木偶李”。
而木偶身上所穿的戏服,就是李淑英家族传承手艺制出的精致潮绣作品。
从懂事起,李淑英就开始给父亲李文龙打下手了。
“小的时候还做不了刺绣,就在旁边跟着看和学……”李淑英说,得益于在家中的耳濡目染,她很快就迷上了潮绣这门手工艺,并且展现出了相当的天赋。
公私合营后,李淑英于1965年随父母一同在潮州潮绣厂工作五年后,因才艺出众,被升为刺绣技艺组组长。
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淑英被调入潮州市刺绣研究所任刺绣技艺辅导员,并开始踏着自行车,到潮州丁厝洲等农村地区教当地妇女学习刺绣,为潮绣的发展而努力着。
1982年,李淑英将潮绣与木偶制作相结合,其独立设计制作的“刺绣铁枝木偶”一屏套,包括帝后、文武大臣、宫女太监等十个人物的绣品被国家文化部选送出国展览并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潮绣中的“垫-浮-勾-勒”技法是现代机械无法替代,而潮绣的“二针龙鳞转针”技艺不仅是潮绣的独门绝技,更是刺绣工艺中的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李淑英宝鼎作品鉴赏与潮绣供给分析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324-04摘要一对龙凤宝鼎充分利用了潮绣的龙凤转针,过桥针,将龙凤等用棉花垫底浮凸起来以达雕塑的感觉,用纸杆垫底再用绒线覆盖达到青铜铸造的效果。
绣作品供给的局限使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需要保护的话语境下,在政府努力保护下一直有其自身的生命力。
关键词潮绣宝鼎供给意境长期以来人们将潮绣定义为一种工艺美术,本人斗胆将它看成是用线材料制作而成的中国画。
它用“垫——浮——勾——勒”技法表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代表,独特之处是钉金垫浮绣也是现代机械唯一无法替代的绣品,“二针龙鳞转针”技艺达到了刺绣工艺的顶峰。
李淑英194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祖辈四代人从事刺绣艺术,八岁随父亲李文龙学艺,现擅长粤榜传统刺绣艺术和木偶制作技艺。
1982年,其独立设计制作的“刺绣铁枝木偶”一屏套帝后、文武大臣、宫女太监等十位人物绣品被国家文化部选送出国展览,1986年她制作的一屏套十件被国家选送出国展览后由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1990年被国家授予特级绣师,退休多年后坚持不懈从事刺绣工艺美术,整理频于失传的潮绣针法技艺,并将个人整理的技艺汇集成编,发表论文“论潮绣的针法技艺”。
李淑英的潮绣作品立体垫高绒绣《狮嬉图》荣获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览银奖;《宝鼎系列》绣品被选送澳门全球第13届潮人联谊会展示,引起轰动。
作为潮绣艺人的代表,李淑英曾赴杭州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夺得“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殊荣。
2008年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潮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李淑英绣品的展厅里,她的潮绣精品有全国获奖的2.4米《大战甲》、《龙凤宝鼎》、《梅凤》、《香永泽长》等。
本文只对其代表作宝鼎进行鉴赏研究。
粗漏不周恭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龙凤宝鼎鉴赏一对龙凤宝鼎是其成名作品,设计复杂,做工精致,宝鼎工艺流光异彩,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鼎是中国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为传国重器,有国灭则鼎迁的历史,潮州远离中央经济,李淑英的宝鼎作品自然以其生活经验为基本,原型是当地官宦及富贵人家的礼器或摆设。
李淑英的宝鼎作品承继了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的特色,表现出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记载盛况的态势。
表面上不是那种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的霸气的物象,并没有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的态势。
但中国内敛式的思维情绪特征,看到鼎自然就将其引申国家、权力、尊贵、显赫等意义联系在一起。
宝鼎工艺丰富且复杂,精致间力尽骨气形似,在点滴的变化中突出了其原生的神秘与奢华。
龙的生气凤的吉祥相映成趣,反衬出作者温良的个性。
构图以九龙九凤为核心,九龙蕴藏着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也与传说相关即龙有九子,各有不同的形象,并在不同地方保佑着中国人的生活。
大龙盘座中间昂而不怒,真实地突出一个大龙头在中间表现出唐代张彦远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龙颜安祥且威居中构成了整个作品的重且和旭的态势。
龙分大小,中心向两边向下面对称来表现龙的不同形象和变化,使龙产生上下层次和左右对称形势,两耳小龙欢欣鼓舞且调皮。
每条龙都和颜悦色,但每条龙用其身体辗转的变化来表达其不同的活力和竞相呼应的整体。
以中央龙为核心九龙紧密构成完整神圣地整体,中国人习惯了八方以中央为核心的模式,这就是闻一多先生:“龙族文化做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
”二龙戏珠,这里火珠作太阳解,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阳出海了。
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是东方的神物。
这是对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二龙对称,共争火珠,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和动感。
凤是凤凰的简称。
凤凰与龙、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是原始社会人们想像中的保护神,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而来。
形象美姿的凤凰居百鸟之首,融合了古时各个不同氏族所崇拜自然物的特征。
宝鼎以花朵为中心左右上下对称的方式来表现美好吉祥与和平。
局部放大每只凤头似锦鸡、身如鸳鸯,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等都能精确地表现出来,整体看凤精致栩栩如生各有不同的神态。
由于凤是古代先民的一种鸟图腾崇拜,在百姓心中它应当是庄重中的活泼,庄重中的轻盈。
两对大凤飘然凤冠精神,一种集众动物大成之美与传说遗留在人们内心感受之美自然融合,淋漓尽致地将中国人最渴望的圆满想像呼唤了出来。
两只小凤亮翅舜间降落瞬间虽历经坚辛但筋骨立形以示其勇敢,以神情润色。
宝鼎上部小凤呈祥云直飞下来、大张的翅膀强劲有力、伸直的颈、警惕的美目与紧张勾起的小嘴,完整动态地表现了小凤坚定与执着。
百鸟之王的凤舞翩跹如果没有在百花之王牡丹就失去了百姓心中的经典吉祥、富贵常在、荣华永驻。
所以牡丹就一定要色泽金黄绚丽缤纷华美。
与龙的宝鼎中的沉稳思想相对的是借助凤的羽毛的飘构成了凤的整体灵气和美态。
龙的磐凤的灵是这对龙凤宝鼎的气概所在。
花团锦簇龙凤呼应,双双对对正是中国人要的和谐,没有尖锐没有空白,团团地紧密簇拥,即有中心又有周围,中心突而不锐,周围远而不孤。
两两出现,阴阳平衡,它不是借助西方画中的光的力量,而是借助中国人心中愚意的力量,实现了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强调的”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
大胆地借用书法上的计白当黑.以线存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认真的推敲和处理龙凤造型从宇宙中呼之欲出直接进入欣赏者的心底,潮绣宝鼎与天地与欣赏者完全舒适自由地交流这就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以形写神”。
一对龙凤宝鼎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潮州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整体认识。
一对龙凤宝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意存心先,绣尽意在,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一对龙凤宝鼎是中国画,但与水墨不一样的是不留空白。
民间工匠总是朴实的心来表现生活中的物件,读书不多的生活实在总是在作品中将画面充实满满地才能表达尽绣者内心的诚意。
它不是骚客作品中的有计谋的空白让欣赏者想像或者给自己一个解释的空间。
抛开背景独立地表达,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经营构图以表达稍有的自由和灵活。
用云彩、花朵、海洋来表达空间的三维使绣品不合逻辑地表达出凤与龙的与众不同。
作品借助绣线的走向堆积一种现实效果,在似与不似之间产生奇妙的内心真实。
一对龙凤宝鼎充分利用了潮绣的龙凤转针,过桥针,将龙凤等用棉花垫底浮凸起来以达雕塑的感觉,用纸杆垫底再用绒线覆盖达到青铜铸造的效果。
绣艺程序复杂,以龙头为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川白描勾画出龙头的轮廓和结构;二是垫棉、垫各种形制的纸钉,突出了骨骼鬃须;三是在垫料的上面铺绣金线,目、眉、舌则绣上绒线;四是用包上各色丝绒的纸钉勾勒出线条结构。
尤其是钉金垫浮绣的二针龙鳞和鱼鳞技法,即用金线作漩涡状钉绕成小于图钉盖园片,片片相叠盖,鳞之下端可翻动,真如鱼鳞,模样生动。
这种立体针法是刺绣工艺中难度较高的技艺,在我国刺绣同行中,独树一帜。
在龙凤构图时经常用s形、之字形,制造龙凤不同的势感,中间的大龙头有壮势,两耳小龙弱势、最底端的大凤流畅、从底端计算第二层次的中凤略迟滞,双龙戏火宝贝则有起伏和生气,他们上面的双龙则平叙其向上而不急于暴露,有抑扬顿挫,张翅小凤节奏刚劲快旋律,龙争往来曲折,彩云隐现断续。
整个龙势凤灵在引、回、伸、堵、泻过程中达到某种状态想像的精致。
二、潮绣作品供给分析一对龙凤宝鼎从设计到成品生产时间完全由李淑英这样熟练高技师一人制作可能需要1年的时间。
潮绣在一定程度上可分工制作,有些作品完全不能分工,可分工的作品是工艺进步也会提高产量。
完全的手工使潮绣作品供给有限,市场开发长期积累不够,导致市场利率不高。
供给能力严重制约潮绣发展。
供给弱伴随能生产的强技艺的群体减少而更严重地制约着供给能力。
完全手工使新手难在短期内投入生产过程,针脚的细致整齐如同机械化制作的水准不是新手很快能达到的。
老技艺师受到自然条件限制,制作细腻功夫精深却不能保障生产量,显然,潮绣生产辅助工具尤其帮助手工达到机械化水准的辅助工具需要深入开发。
潮绣生产能力弱的另一原因是工艺的复杂,浮雕与铸造之美的效果需要在同一绣点上或借助棉花或借助纸棍或借助几重底线或同时借助几种附加工序最后完成,稍有差错有时影响全部作品,有的可拆解重来,但有的一拆解就意味着整体的损毁,工艺的复杂难成与难拆解性是老工艺师们理所当然地不寻找新的机械来替代部分工作,只能老老实实地按照传统呕心沥血地一针一针地将作品绣出来。
第三个原因作品的内容相对较窄,重复的内容作品个性不明显,差异性不强,时代感不强。
潮州是一个文化古城,长期远离中央经济与文化,积淀的多的是中央文化的最开始的影响波,每个最始的文化波的最未端由潮州承载并积淀。
当中央文化已经发生变化并将最初的文化消化转化时,潮州可能才开始受到此文化的影响并长期地保持下来。
它蕴藏了中国最深的每个原始变化,也正是这种中央文化的最未端边缘力量的存在使其成长中有着中原经济中所没有的民众自主式的开放,最始的承载与自主式的开放冲突与挣扎能在这座小城市里形成平衡。
这种平衡给潮绣的影响就是民众无法象中原人们那样较早地体会到工业文明,对机械化的认识与需要不强烈,平时的生活变迁不明显,外来人口也无法伴随工业进程进入并对小城产生冲击。
老技师们的文化知识不高,西式文明的影响局限于身边人海外生活的道听途说,辩证与创新无法跳出自身生活实际,将手中的工艺做到精致是基于平时的竞争需要,如何将作品内容丰富提升就受到生活环境的极大限制,遵循传统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方式。
第四个原因是潮绣只在民间,曾经辉煌时期每家六岁或八岁以上的女眷都忙于刺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也有工业生产组织,至今仍然存在工艺美术潮绣研究所,潮州人生活固有的延存在工艺的改进工艺精致而非生产设备的研制和创新。
本城市缺乏工业技术人才是历史造就,城市外的工业技术也同样失措链接潮绣精致的传统工艺。
潮绣理论研究的贫乏加上体制导致的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紧密合力同样不能形成高技艺高生产并举的供给效果。
也正是它在民间,当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改进使众多女子接受教育,这冲淡了家庭严格要求女子刺绣的压力,本城市经济产业集中于刺绣的利率降低而被其它产业相对高利率替代,就业刺绣者转移。
特别伴随抽纱工厂的效益低下转移出大量优秀工人。
潮绣元素的工业品扬弃了传统潮绣的技艺手工精致与复杂,慢慢地高艺师的培养方式断开,潮绣作品的生产总量也随之下降。
第五个原因是国画类作品市场局限。
国画类作品市场在国内在国际至今处于上升的初阶段。
潮绣曾经比国画的市场环境还好,曾经伴随潮剧和寺庙类文化在区域内繁荣而繁荣,特别是潮州人在海外社团文化的需要而构成一定的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