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

合集下载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一、土地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土地经济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用、配置以及相关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税收政策,以及土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等。

二、土地的特性与经济价值土地具有多种特性。

首先,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等。

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无法像其他商品那样随意移动,这也使得土地的利用具有很强的区位依赖性。

面积的有限性则意味着土地资源是稀缺的,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

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块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适宜性和价值有所不同。

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体现在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以及土地资产的增值性等方面。

土地的供给相对缺乏弹性,而需求则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

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使得同一地块可以有多种利用方式,但其最优用途往往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土地的自身条件。

土地资产的增值性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需求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等因素导致的。

土地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农业领域,土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其价值取决于土地的肥力、灌溉条件等因素。

在城市中,土地是工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其价值受到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周边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三、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它包括土地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土地的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的市场。

在我国,国有土地的出让主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

这一市场的运行对于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的二级市场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间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市场。

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土地资源的流转效率和利用效率。

土地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地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金融政策、人口流动等。

土地经济学(全本)

土地经济学(全本)

2、人地关系的实质内涵



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人地关系: ①基本层次 : 人地关系可简称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如人均土地、人 均耕地等等。 ②中间层次 : 人口与食物供应的关系,即目前经 济学家和地学家研究的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人口承载量等等。 ③综合层次 : 指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人口、 环境(土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指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实现的发 展。 1、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 2、 生活质量的改善 3、 国家的独立意识的提高 二者的相同的缺陷:忽视了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 展的作用——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耗竭和 环境的恶化 1、 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资源日趋枯竭 2、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二、人地关系的概念和实质内涵




1 、人地关系 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所产 生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其实质就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 交换的关系。 人地关系可分为两种: ①土地利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 可成称为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人是主体(为 土地利用和生产提供人力资源);土地是客体, 为生产发展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 ②在人类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人与人的 关系,称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
影响土地经济利用的三方面因素

自然物质和生物因素

经济因素

制度因素
四、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和 现状

依据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土地经济 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古代社会
先是地广人稀,没有土地问题;继之人口大量增 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逐渐产生了地权关系、 土地分配和土地利用问题,并引起人们对土地问 题的研究。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

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经济学中的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培训在经济学领域中,土地经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土地资源的产出、分配和利用等与经济有关的问题。

土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土地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在经济学培训中土地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土地经济学概述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土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土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的价值和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

在土地经济学理论中,土地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空间性等特点。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配置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和社会公平等问题。

二、土地经济学原理1. 土地供给与需求土地供给受制于自然地理因素、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等多种因素。

土地供给的弹性决定了土地的稀缺性和价值。

土地需求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价格和利用效率。

2. 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土地利用效果的重要指标。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和效益。

土地的利用效率与土地的适宜性、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增加农业产量、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生态保护。

3. 土地价值和价格土地价值是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土地的价值受到地理位置、土地质量、开发潜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价格是土地市场上交易的价格,通过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形成。

土地价格的波动对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地经济学在经济学培训中的教学内容在经济学培训中,土地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重点教授以下内容:1. 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介绍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讲述土地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因素和关系,分析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平衡的形成过程。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引言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价值和利用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并讨论土地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基本概念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部分,由岩石、土壤和水组成。

在经济学中,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

土地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需加以合理利用。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土地的价值、利用和分配问题,研究土地资源的供需关系、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理论与模型土地价值理论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市场中所具有的价格和价值。

土地价值理论主要有劳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地租理论等。

•劳动价值理论(Smith)认为土地的价值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开发和利用土地所需的劳动成本。

•边际效用理论(Ricardo)认为土地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经济产出的边际效用,也即土地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

•地租理论(Ricardo)认为土地的价值由土地所能提供的收益决定,土地的地租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而产生的。

土地利用模型土地利用模型是用于描述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影响因素的模型。

常见的土地利用模型有扩散模型、权衡模型和多因素决策模型等。

•扩散模型(Von Thünen)基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运输成本,描述了农业用地从城市向外延伸的过程。

•权衡模型(Alonso)基于土地用途之间的相对吸引力和竞争关系,描述了城市中不同土地用途的空间分布。

•多因素决策模型(Landis)综合考虑了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个因素,用于预测和规划土地利用。

应用与政策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

土地经济学作为研究土地利用、土地价值、土地所有权以及与土地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的学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地的定义土地在经济学领域被定义为地球表面及地下的自然资源,包括陆地和水域。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

在经济活动中,土地的供给是固定的,无法增加,而需求则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

土地价值的形成土地价值是指土地在市场上取得的价格或者价值。

土地的价值是由供求关系、位置、土地用途、土地品质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不同地区的土地价值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城市土地的价值要高于农村土地,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价值会不断增长。

土地利用土地的利用关系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土地所有权的制度安排不同,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等多种形式。

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是土地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会影响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土地市场的运作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以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

土地经济学的意义土地经济学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资源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引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土地的利用、管理和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能够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1.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土地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学科。

2.土地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3.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理论。

4.土地市场:土地产权交易流通中发生的供求双方关系以及整个交易领域。

5.土地产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土地产权体系构成及其实施方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7.土地价格:购买土地所有权的价格,是指出让土地所有权所应获得的报酬或购买土地所有权应付出的代价。

8.土地税收:指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地、强制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9.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资金、物质、劳动和技术以提高集约度的土地经营方式。

10.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信用保证,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而进行的资金筹集、融通、清算等金融活动。

1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指在技术和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对相同的面积的土地联系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下降的规律。

12.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

(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

(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

(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

(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

(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

(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经济学完整版.doc

土地经济学完整版.doc

一绪论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利用经济、土地经济学、土地价值。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观赏功能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P7)土地的功能(一)承载功能(二)生产功能(三)资源(非生物)功能4.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简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二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概念与内涵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和早期表述(P50)二、近代土地报酬规律内涵的扩展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分析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内涵二、应用生产函数对土地报酬运动物质数量关系的阶段分析三、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P55)一、我国土地集约经营的必然趋势二、我国实行土地集约经营的客观要求及其途径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肥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量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2.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

土地经济学的概述

土地经济学的概述

土地经济学的概述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为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资本)经济问题,分别涉及到土地实物、土地财产以及这二者的货币表现。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地关系(生产力)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关系(生产关系),或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济学,又是“土地科学”(含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法学等多门学科)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学科。

土地经济学系应用经济学之原则原理以探讨土地问题产生之原因背景,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之影响,研究其解决途径,借此促进地利,增进社会福利,改善人们之居住环境,使得更能接近于理想的境界。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由人类经济行为而造成的人与地、人与人、地与地之间的种种关系,研究课题包括土地的分配、利用、买卖、交换、佔有、赠与、继承、租赁、抵押等。

土地经济学中的边际土地有三种:•超边际土地:再生产时,总收益TR>总成本TC,则有超额利润。

•边际土地:生产时,TR=TC,则利润等于零。

•次边际土地:生产时,TR<TC,则利润小于零。

[编辑]土地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与成就土地经济学学术研究的重点及其基本成就如下:(1)在土地价值问题的研究上,形成了土地无价值论、土地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等三个派别,其探索的广度和深度都已大大超过前人;(2)关于地租、地价问题的研究,涉及到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量化问题,其深度是空前的,而且与土地估价的理论、方法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价值;(3)关于土地有偿使用制的研究,应用了地租、地价理论研究成果,探索了具有灵活性的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国有土地使用制的改革;(4)关于土地产权与土地管理体制的研究,对于完善土地管理体制起了重要的作用;(5)关于农村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深入地论述了农户承包制、农地规模经营、农地入市、农地产权、农地保护等针对性很强的问题;(6)关于土地资源经济问题的研究,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7)在土地经济学科建设方面,已全面涉及到土地经济学原理、城市土地经济与农村土地经济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第二节 土地的功能与分类 第三节 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5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一、土地概念 从横的角度看四种观点:
(1)土地即土壤。即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的、有肥力的、可以 生长植物的表层部分。
(2)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3)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
土地经济学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许月明 王军 刘秀娟 赵金龙 何玲 葛文光 董谦 1
教学目的
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2、掌握中国的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土地价值的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中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方针 政策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涉及土地的其它经济问题; 能够利用土地经济学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提出解决建议。 3、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浏览网站
1、 中国土地网 2、 国土资源部 3、 中国知网
3
土地承载着人类,滋养着生命,蕴涵着资 源,谁有了土地就有了发展的源泉,为此,过 去,农民为之革命,战争因土地而发生,现在, 土地可以换和平,土地可以使国家强盛,土地 是经济,土地是政治,土地上的社会发展是一 种艰难的文明······
2
使用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四版)
(毕宝德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教材
《土地经济学》王克强等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土地经济学》周 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土地经济学》刘书楷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土地经济学》冯玉华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自然土地的功能(1) 承载万物,(2)供给资源, (3)养育人类
5. 数量的有限性
空间有限 物质数量有限 供给有限
保护与重复利用
13
( 二 ) 土地的经济特性 1.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p
S
O
Q
图1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
14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 p
是有静态无弹性的。 经济供给是动态有弹 性的。
SE SP
自然供给中 人类实际利
24
课堂练习
1、供给稀缺性
投资适度,改进技术提高效率
2、利用方式相对分散性
勘察、规划、效益评价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区位选择与综合效益
4、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土地投机,地价猛涨
5、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管理,监督和调控
25
课堂练习
判断: 1. 土地是国家的财产,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可归
单位和个人。 2.荒山野岭沙漠也属于国家,空气阳光和风力不属
用部分
O
Q
图2 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
15
2. 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16
17
雪线 草甸线
18
3. 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耕作投入增大
林 生物蓄积量减少

固定资产投入 生态损失巨大

城 市 建


生长周期更长
经济损失大
用 地
19
4.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在术不变的条件下,一 定土地面积上,某一生产要 素连续投入产出会逐渐达到 最高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 位投入,产出(或边际产出) 将减少,最终成为一个负数, 总产量的变化先递增后递减。
三、经济土地与土地二元论
1 .经济土地:由自然土地与人工土地相结合而成的自 然经济综合体。 2. 人工土地:即人工附属物或改良物。 3 .经济土地不等于“不动产(real estate)”和“房地产 (lands property)”
包括地上农作物和永久建筑物
包括土地和附着物还包括相应权利 23
三、经济土地与土地二元论
其在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陆地水面。 (4)土地即地球表面,即地球的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都包括
在内。
6
从纵的角度看不同的观点。
英 国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马 歇 尔 (A.Marshall) 认
为:“ 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 , 在陆地、海上、
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伊利 (R.T.Ely) 认为:“ 经济
这个原理就称为报酬递减律。
20
5. 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每一区域土地利用的后果 , 不仅影响本区域内 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而且影响到邻近地区甚 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产生巨大 的社会后果。 如污染的工厂市中心的仓库、停车场。
21
劣地若要自然恢复成林地需要很多年时间 22
4.二元论观点
(1)未经开发利用的的为自然土地;投入劳动的的土 地为人工土地。
(2)自然土地为基础,人工土地是附加。 (3)自然土地数量面积固定,人工数量可增减。 (4)自然土地具有使用价值,人工土地具有使用和劳
动价值。 (5)两者都可衍生出经济、社会、生态价值。 (6)两者的地租、地价 本质上不同。
9
二、土地的特性
( 一 ) 土地的自然特性
就地利用
1. 位置固定性 2. 面积有限性
节约、集约地利用
人类可以改良土地 , 改变土地形态 , 提高土地 质量 ( 由贫癖变为肥沃), 以至在沿海地区通过填海 少量扩大陆地面积,但一般不能无限扩大土地面积。
3. 类型的差异性
因地制宜
10
11
12
4. 功能永久性
于国家、单位和个人。 3.土地财产用于抵偿债务,有偿征用、出让使用权,
构成了土地资产,而无偿拨给的只能是土地财产。 4.投入运营的的土地即土地资本。
水文和植被等。它还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结果,
例如围海造田 清除植被, 以及反面的结果, 如土壤
盐碱化。然而纯粹的社会特征并不包括在土地的概念
之内; 因为这些特征是社会经济状况的组成部分。”
8
综上所述,土地的概 念是:土地是由地球陆地 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 石、矿藏、土壤、水文、 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 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 自然附属物。
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 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
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
予的东西。 ”
马克思曾说过:“ 只要水流等等有一个所有者,
是土地的附属物, 我们也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 。"
7
联合国粮农组织1976 年制定的《土地评价纲要》
中对土地作了如下 定义: “土地是由影响土地利
用潜力的自然环境所组成, 包括气候、地形、 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