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婚礼习俗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家乡的婚礼习俗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家乡的婚礼习俗中国的传统习俗很多,像一个百花园。
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家姐姐结婚的习俗。
结婚的前一天,客人就已经来全了,大伯请来了一个唢呐艺术团,从早上一直吹到晚上近十二点。
到了第二天早晨,姐姐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大伯家等着男方来接。
一会儿,一阵唢呐声由远而近---男方来了!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共有八辆车。
第一辆车上有许多鲜花装饰着,这辆车叫花车,一会姐姐就要坐上这辆车。
新郎下来了到了姐姐家,要和我们全家人依次照相。
照好相后,新娘要“上轿”了,要等家里最大的大哥背她上车,客人和邻居在旁边撒“金片”和彩条。
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新娘新郎上了车,但车还不能迅速开走,要由爷爷奶奶的孙子们站在花车旁,手扶花车两旁一路护送姐姐出村。
然后弟弟们坐上车和姐姐一起去男方家。
同时还有姐姐在村里的四个好伙伴也一起去,她们都是“伴娘”。
等姐姐走后,由村里有名气的人来记账。
所为记账,就是登记客人们给的红包,给了多少。
然后把红包和记过的客人名单交给爷爷,再由爷爷交给大伯。
中午,等客人们都吃好了饭,弟弟们也都从姐姐的婆家回来了,并且每人都有一份红包。
其实爸爸和其他几位大伯也去送姐姐了,但是现在还没回来,原来是留在那里吃饭,这是“送客”。
男方要特别盛情款待的。
第二天,姐姐回来了,还带着新郎。
他们要给长辈们带好多酒、肉等礼品。
这叫“回门”。
爷爷、爸爸和大伯要给姐姐红包,叫做“压篮钱”。
新郎和新娘要在这吃饭,大家对新郎特别热情。
吃过饭,新郎新娘不能久留,有个说法是,如果天黑之前不走的话,婆婆的眼会瞎的。
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不是真的。
新郎新娘走后,客人们也都散了,婚礼才算结束。
家乡的婚礼风俗作文600字

家乡的婚礼风俗作文600字English: In my hometown, the wedding ceremony is a significant event filled with distinctiv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The entire process usually begins with the engagement, where the two families meet to discuss and agree on the marriage. Then, the groom's family will prepare the betrothal gifts, which are usually a token of their sincerity and goodwill towards the bride's family. On the wedding day, the bride will be picked up by the groom and his friends who will accompany her to the ceremony, where the couple will pay respects to their ancestors. The wedding banquet is a grand affair, with elaborate decorations, sumptuous dishes, and lively entertainment. It is common for guests to present red envelopes containing monetary gifts as a token of their blessings and well-wishes for the newlyweds. Finally, the ceremony concludes with the couple paying respects to their elders, symbolizing their gratitude and respect for their guidance and support.中文翻译: 在我的家乡,婚礼仪式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充满了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家乡的风俗婚礼,作文五百字详略得当

家乡的风俗婚礼,作文五百字详略得当My hometown's traditional wedding customs are a beautiful and sacred part of our culture. 家乡传统的婚礼风俗是我们文化中美丽而神圣的一部分。
The wedding ceremony in my hometown is a grand affair that symbolizes the coming together of two families. 在我的家乡,婚礼仪式是一场盛大的盛会,象征着两个家庭的团聚。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stoms is the exchange of betel nuts between the two families as a symbol of goodwill and unity. 最重要的风俗之一是两家互相交换槟榔作为友好与团结的象征。
Another significant aspect of the wedding is the traditional rites and rituals that must be followed to ensure a successful and happy marriage.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必须遵循的传统仪式和仪式,以确保婚姻的成功和幸福。
The bride and groom are adorned in traditional attire, with the bride wearing a beautiful red dress symbolizing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新娘和新郎身穿传统服饰,新娘穿着漂亮的红色礼服,象征着好运和繁荣。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gather to celebrate the union of the couple, with music, dance, and feasting that last for days on end. 家人和朋友聚集在一起庆祝这对夫妻的结合,伴随着音乐、舞蹈和持续数天的feast。
丽水的风俗

丽水的风俗丽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善良友善,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美食,更喜欢分享。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丽水的风俗文化。
一、独特的婚礼习俗在丽水,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新娘子要穿上一身红色的嫁衣,头上戴着一顶红盖头,手里拿着一束红色的鲜花,神态庄重,美丽动人。
新郎要穿上一身黑色的西装,手里拿着一束百合花,走到新娘面前,两人互相交换戒指,庄严宣誓,最后热烈地拥吻。
在丽水,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婚礼习俗,就是“抢亲”。
在这个习俗中,新郎要带着一群好朋友,去新娘家里“抢亲”。
这个过程非常热闹,新郎要和新娘家里的亲戚朋友斗智斗勇,最终才能娶到新娘。
二、独特的过年习俗在丽水,过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比如扫尘、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等等。
除了这些常规的准备工作,丽水还有一些独特的过年习俗。
比如,每到年底,人们就会把自己家里的老鼠打扫干净,然后放生到外面去。
这个习俗的寓意是希望新的一年里,家里不要再出现老鼠,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就是“放炮”。
每到除夕夜,人们就会点燃鞭炮,放烟花,喜迎新年。
这个习俗的寓意是希望新的一年里,家庭生活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三、独特的美食文化丽水的美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
这里的人们喜欢吃辣,喜欢吃鱼。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丽水的几道经典美食。
首先是丽水的“烤鱼”。
这是一道非常有特色的美食,以鲜嫩多汁的鱼肉为主要原料,蘸着各种调料烤制而成。
这道菜色香味美,非常受欢迎。
其次是丽水的“莼菜汤”。
这是一道非常清爽的汤品,主要原料是莼菜和鱼肉,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为功效,非常适合夏天食用。
最后是丽水的“毛蟹”。
这是一道非常鲜美的海鲜,以螃蟹为主要原料,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是丽水人民喜爱的美食之一。
四、独特的民间艺术丽水还有一些非常独特的民间艺术,比如“龙船文化”、“山歌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都是丽水人民的精神财富,代表了丽水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家乡的风俗 婚嫁习俗的特色

家乡的风俗婚嫁习俗的特色家乡的风俗,婚嫁习俗的特色家乡是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地方,其中的风俗习惯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在家乡,婚嫁习俗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人们对家庭、婚姻的尊重和祝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家乡独特的婚嫁习俗吧。
一、结婚仪式在家乡,结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结婚仪式也是极其隆重的。
一般来说,结婚的时间是由家长们商量决定的,通常会选择在农历的某一吉日举行。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要穿着传统的婚服,在家长陪同下举行隆重的仪式。
仪式中,有祭拜天地和祖先的环节,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未来生活的祝福。
此外,还有交杯酒、抛绣球等环节,寓意着新人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二、嫁妆习俗在家乡,女孩出嫁前家人会准备一些“嫁妆”,以示对新娘的关爱和祝福。
嫁妆通常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这些东西代表着幸福、快乐和美满。
在过去,嫁妆的准备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需要家人们提前精心准备,以确保新娘在新的家庭中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三、迎亲习俗迎亲是结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由新郎一家前往新娘家中迎亲。
在迎亲队伍中,会有一位称为“大红布”的女性,她手持红纱巾,象征着新娘的美好未来。
在抵达新娘家门前,新郎要跪拜新娘父母,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
而新娘则要在门口行三拜九叩,以示对新的家庭的敬重。
四、喜宴习俗喜宴是结婚仪式中的压轴节目,通常在结婚当天的晚上举行。
宴会上,除了亲朋好友的祝福之外,还有丰富的文化表演,如唱戏、舞龙等。
宴会菜肴也是精心准备的,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比如鱼代表“年年有余”,糖藕代表“甜甜蜜蜜”,寓意着新人未来生活甜蜜美满。
五、送嫁习俗结婚之后,新娘会随着新郎离开娘家,去新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在送嫁的过程中,新娘家人会为新娘准备一些送行的礼物,如新衣、钱财等。
送嫁的路上,还有许多象征吉祥的仪式,如撒红彩、放鞭炮等,以祈求新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在家乡,婚嫁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凝聚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美好向往和祝福。
家乡婚礼习俗调查报告

家乡婚礼习俗调查报告一、简介婚礼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盛事,常常伴随着各种特色的习俗。
本报告旨在对家乡的婚礼习俗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分析并展现我家乡独特的婚礼文化。
二、背景家乡位于中国南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婚礼习俗在我家乡被广泛保留和传承,代代相传,形成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三、婚前准备家乡的婚礼准备工作一般需提前数月开始,以确保一切准备工作万无一失。
首先,男方需要拜访女方家长,表示婚姻的诚意,并传递彩礼。
接着,双方家庭会商议以确定婚期,同时女方家庭会着手准备婚礼筹备的各项事宜,如酒席预订、婚车布置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传统仪式,如挑选吉日、布置喜字等。
四、迎亲环节在家乡的婚礼中,新郎通常会在婚礼当天前往新娘家迎亲。
这一环节是整个婚礼中最热闹的部分。
迎亲队伍由新郎带领,手持鲜花和红包,有时还会有舞狮等表演,喧闹而热烈。
到达新娘家后,新人会参拜先祖并行礼,然后将金钗交给新娘,象征永结同心。
五、婚礼仪式婚礼仪式在家乡一般由婚庆公司策划和主持,以保证仪式的流程和效果。
仪式开始前,主持人会宣布新娘出嫁,并介绍双方家庭背景。
紧接着,新人会进场,穿越长长的红地毯,伴随着烟花和音乐声,登上主台。
接下来,双方家长会宣读结婚证书,代表双方家庭的祝福。
然后,新人交换戒指,并进行誓言。
最后,新郎新娘会向双方家长敬献茶叶,表示尊敬和感恩之情。
六、酒席宴请酒席是家乡婚礼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般来说,酒席分为宴请亲友和迎宾两个环节。
宴请亲友的酒席通常会有精心准备的菜肴和丰富的酒水。
亲友们会祝福新人,嘉宾也可以逐一上台表演节目,尽情享受喜庆的氛围。
而在迎宾的酒席上,新人会准备红包,以感谢亲朋好友的到来。
七、婚礼小插曲家乡的婚礼中,总是会有一些小插曲,给婚礼增添趣味和欢笑。
比如,在酒席上,参与婚礼的朋友会起哄,要求新人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又比如,在新房门前,新娘被要求忍着情绪哼几首歌才能进入房间。
这些小插曲都是家乡婚礼习俗中的一部分,更增添了喜庆和欢乐。
家乡的传统习俗与礼仪

家乡的传统习俗与礼仪一、家乡的传统习俗家乡是一个充满了传统习俗的地方,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我们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以下是我家乡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习俗。
1. 春节的拜年春节是我家乡最重要的节日,拜年是其中的一项传统习俗。
在大年初一,人们会穿上盛装,按辈分逐家拜访亲朋好友,以表达对他们的祝福和尊敬。
人们互相拜年时通常会送上红包,这象征着祝福和好运。
2. 红娘婚礼习俗我家乡的婚礼习俗非常独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红娘的作用。
在婚礼筹备期间,新郎的家人会找一位熟悉他们家庭的老人来担任红娘,负责联络婚礼细节和撮合新郎和新娘。
这一传统源于古代媒人的角色,体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传统婚姻观念。
3. 清明节的扫墓每年的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祭拜。
这是一个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和怀念之情的方式。
在墓地,人们会整理墓地周围的草木,烧纸钱,并且供奉食品和酒类。
这是一种表达对先人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死者的尊重和追思的传统习俗。
二、家乡的礼仪除了习俗,我家乡也有独特的礼仪,这些礼仪在社交场合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客人到府的接待礼仪在我家乡,接待客人有一套独特的礼仪程序。
当客人到府时,主人先要主动迎接并致以深深的鞠躬,然后带领客人入座,并亲自倒茶递水。
在交谈时,主人要注意表现出客气和尊重,不插话打断客人讲话,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2. 婚礼上的排场务必庄重在我家乡,办婚礼是一个十分庄重和隆重的场合。
从仪式到酒席,每个环节都要经过精心安排和布置。
新娘新郎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在主持人的安排下完成鞠躬、祭拜和敬酒等环节。
家人和亲友们也要穿上正式的服装,以示对这一盛事的重视。
3. 恭敬长辈的尊重礼仪在我家乡,尊重长辈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礼仪准则。
当我们见到长辈时,要以双手轻轻合十,低头致意。
在用餐时,我们要等长辈动筷才能动筷,同时要问候长辈的身体状况。
这些行为体现了我们对长辈的尊重和关怀。
总结家乡的传统习俗与礼仪是一座宝藏,它们代代相传,将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家乡的婚礼风俗作文

家乡的婚礼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安华,那里还保留着传统的结婚典礼风俗习惯。
新娘一到,新郎家就“噼里啪啦”响起鞭炮声,“呜里哇啦”吹起唢呐,热闹极了。
吹唢呐的有七八个人,他们穿着一色的演出服,鲜艳夺目,吹出来的曲子节奏欢快,铿锵有力,高亢明亮,那场面真是用语言无法形容。
你瞧,从花轿上轻轻下来一位穿着结结婚典礼服的大姐姐,接着一位老婆婆马上扶她走进大厅,新郎早已在那里恭候多时啦!那老婆婆拿起一根红绸带,让新郎、新娘握在手中。
司仪大喊一声:“肃静”,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司仪清了清嗓子,接着喊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然后旁边的人立刻端上来一盘食盐和一盘山石,寓意他们夫妻的婚姻海誓山盟。
咦!这时大家的目光怎么都投向一个小男孩身上?原来那个小男孩正在向新郎、新娘献上两个红彤彤的鸡蛋,鸡蛋寓意“早生贵子”,这两个鸡蛋寄托了亲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接下来该是敬茶的时候了,新郎、新娘端起伴娘托盘中香味郁浓的茶,走向父母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茶敬给他们。
父母高高兴兴地接过茶,一面细细地品味着,一面从怀里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新人,这又是长辈对他们和睦相处、白头到老的衷心期盼。
“送入洞房!”司仪大喊道。
顿时这个大厅人声鼎沸起来,新郎、新娘在众人的欢笑声中走向自己快乐的天地。
新房门前,摆放着两盆生机勃勃的石竹,寓意这对新人的生活蒸蒸日上。
我家乡的结婚典礼真是热闹隆重,又很有意思,让人回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总是会寄予着人们的美好祝福。
我的家乡——湖北省随州市洪山镇,在婚礼方面有着它独特的风俗。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媒婆在家乡人们的婚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们在当时是以一种职业的形式存在的。
如果哪家有女孩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就会有媒婆受到家里有男孩的人家的委托来上门提亲,但是具体去哪一家那就是媒婆自由决定了,不过也会受到“门当户对”这个规则的制约,也不是完全自由的。
当媒婆去女方家时,会带着男方的“庚贴”——写着生辰八字的字条去,还有8根彩色的用丝和棉做成的线,寓意“丝和棉,万万年”。
媒婆在向女方家介绍了情况之后,就会带着女方的“庚帖”回到男方家,然后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看看这两个人在将来是不是可以和谐美满,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还要请算命先生来指点迷津,去烧香拜佛来保证婚姻的顺利。
不过不管怎么样,媒婆都会竭力促成这门亲事的,因为她们就是靠这来维生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虚报情况就成为媒婆的家常便饭了,俗语称之为“九个媒婆十个谎”。
在媒婆的穿针引线下,男女双方的家长多半都是会同意的。
然后男方就要向女方下聘礼了,主要包括:银子、衣服、喜饼、烟草等,其中各样的数量是看男方的具体经济情况而定,而喜饼则是用小麦面制成,外面还写有红色的“喜”字,代表吉祥喜庆。
当女方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双方家长就会选定一个黄道吉日来成亲,这个日期多半是带有六或者八的(以阴历为准),因为人们认为“六”,意味着顺利,而“八”则与发财联系在一起。
到了结婚的那天,男方就会雇上一顶四人抬的大花轿,在媒婆的带领下去女方家迎亲。
这个时候,男方还会准备一些鱼和鹅作为礼物,送到女方家。
而女方则会由新娘子的哥哥或者弟弟,如果都没有的话,就会由她的叔父伯父作为“送亲”将新娘子送到婆家。
当然了,还得带上嫁妆,多半是新娘子给未来的公公、婆婆、丈夫所缝制的鞋子、袜底(那时候的袜子都有着跟现在的鞋垫一样的底),除此之外还有蚊帐、被套以及锅碗等物什。
当新娘子乘着花轿后,就会由媒婆牵下轿子,然后新郎就会将一条系有花朵形状的红绸带的一端递给新娘予,自己则拉着另一端,将新娘子引进家门,拜堂成亲。
直到这个时候,新郎和新娘子才第一次见面,也才有了机会对媒婆之前的内容进行验证,不过即使不满意也晚了,两个人已经成为夫妻了。
这真可谓“媒灼之言”。
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新郎要陪着新娘回娘家,这被称做“回门”,一般是在新娘家吃一顿饭之后就再回到新郎家。
然后再过三天,新娘家的“送亲”会来把新娘子接回去住上九天,俗称“驻九”。
之后新娘回到新郎家就算是整个婚礼过程结束,开始他们的夫妻生活了。
当时间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家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而婚礼的风俗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是没有了以专门撮合别人成婚为业的媒婆了,但是婚姻的达成也不像是现在这样的自由恋爱,而是有了介绍人来作为中介。
所谓的介绍人,一般是一家的亲戚、朋友,当那家有孩子到了二十岁左右,这些热心人就会忙着替他们张罗婚事了,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但他们的作用也就仅在于介绍,当适龄的男女双方认识之后,他们就完全退居幕后了。
通过介绍人认识的两个人在交往一段时间后,如果还想进一步交往,就会由男方带着烟、酒、点心等礼物,和介绍人一起到女方家去拜访她的父母,同时也接受他们的考查。
这样的考查一般是在一顿饭的时间里完成的,女方家会从邻居、亲戚中找些年轻人来作为“陪客”,和来的男方一起吃顿饭,也借此机会来实际观察一下他的品行。
如果女方的家长觉得还不错,同意他们继续交往,那么男方以后就可以经常来约女方出去玩了;但是如果男方不幸没有通过考查,那么还要看女方的意见怎么样,如果她很坚持,家长也会尊重她的意见,但是一般说来父母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在进一步交往的过程中,女方也会去男方家一次,在家乡被叫做“上门”,目的则是去“看家”——实地考查一下男方的家境如何。
这个时候,男方家里都会精心准备,希望给女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促成这门亲事。
女方一般也是只在男方家吃一顿饭就会回去,这也是表明女方态度的时候了。
因为这时,男方家长一般会拿出一些钱(当时一般是100块钱)或者一些礼物来送给女方,如果女方接受了,那说明她对此行比较满意;但如果她一直坚持不收,那就说明有些地方她不大满意,不愿意继续交往下去。
但是也有当时接受了礼物,最后两个人却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走到一起的,这个时候两家还要把财务上的往来计算清楚,一并返还给男方,是一件颇为麻烦的事情。
如果还能继续交往下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男方女方又都到了法定年龄(男22岁,女20岁)就可以考虑结婚的事情了。
这需要男方带上烟、酒等礼物,还有100块或者200块钱去女方一趟,叫做“定夺”——对自己终生大事的定夺。
但这次过去就不需要介绍人陪着了,所以也有人戏称“新人进了房,媒人扔过墙”。
不过也不是那么没有人情味了,当婚事确定下来之后,男方一般会带些礼物去介绍人家答谢他的“介绍之恩”的,称为“谢媒”。
在“定夺”的时候,双方就会商定结婚的日期了,通常也是阴历带六、带八的日子。
在结婚的前一天,女方家会举办宴席来招待前来庆贺的客人。
客人一般会带着20块的礼钱,叫做“赶情”。
这一天男方也会来到女方家,不过可不是走着来的,而是会请一辆卡车,在车头前还扎上一朵大红花,作为“婚车”,还会带上一对鱼、一块肉、一只鹅和两只猪腿作为礼物,鱼寓问“年年有余”,那块肉则被称为“礼条子肉”;此外还有为女方准备的一年四季的全身的外衣。
当车到了女方家门时,车上的人就会拿出一串鞭炮来放,来通告自己的到来,听见鞭炮声的女方也会放一挂鞭炮作为迎接。
第二天是正式出嫁的日子。
这一天新娘子所穿的衣服都是由新郎前一天带过来的,红色的,而且是只准穿外衣的,因为之前家乡的人们称“内衣”为“短衣”,认为短字跟短命联系在一起,不吉利,所以就不让新娘子穿“短衣”。
吃过早饭后,就该出发了。
当新娘子到了家门口时,要把穿着的鞋子脱下来,换上新郎带来的新鞋,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把娘家的富贵气带走了。
而新娘的父母也是在门口等着自己的女儿的,新郎这时要向他们下礼,也就是磕头,来答谢他们对新娘的养育之恩,这时也往往是新娘的父母、新娘落泪之时。
这个时候,前来庆祝的亲戚、朋友们就会帮忙把蚊帐、被套、衣柜、茶几、写字台等嫁妆装上车。
然后由新娘的哥哥或者弟弟、叔父或者伯父作为“送亲”将新娘送到婆家去。
临上车前,新娘的母亲都会在新娘的口袋里装上一些红枣和棉籽,希望她可以早生贵子、多子多孙。
当婚车快到新郎家时,新娘的“送亲”就会先下车,这是因为呆会儿到了新郎家,那些年轻的亲戚、朋友会对着新娘子起哄,他们在的话怕会不雅观,所以先让他们在这个地方呆一会儿,等拜完了堂,新郎再来接他们。
婚车到了之后,男方家就会放鞭迎接,而提前一天就过来的男方的亲戚朋友们都会涌出家门口来迎接新人的到来。
新郎家还会请两位有丈夫、儿女双全的有福人作为“牵引娘”,一边一个站在新娘子身边,将她迎下车,然后跟着新郎进家门。
进家门之后,新人首先就会进新房,那里早已有人点上了两只红蜡烛。
这个时候就会有两个小孩子,一个端着水,一个拿着毛巾,来让新娘子洗手。
不过这洗手可不是那么好洗的,新娘子是要给红包的。
而从车上拿着嫁妆过来的人也会过来“捣乱”,拿着东西站着门口不进来,只是望着新娘子,等着她来给红包。
这些红包都是由新郎事先准备好的,一般都是封着两块钱。
在牵引娘的陪伴下,新人喝过了交杯茶,新娘子就要拿自己的衣服来把那对红烛扇灭,而不能用嘴吹,具体是为什么,大家也都不知道,只是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然后就要到堂屋里去拜堂了。
拜堂的仪式是由“礼仗先生”来主持的,他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司仪。
在新人拜过堂之后(对着摆在堂屋上沿的神柜拜一下,算是拜过神),新郎的父母才出现在新娘的面前。
因为大家都认为,如果公公、婆婆在新人拜堂之前就出现在新娘面前的话,以后就会被新娘所“降服”。
礼仪先生这时都会带着大家要求新人交待恋爱的经过,或者想出一些办法来捉弄新人。
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很快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
午饭都是安排在十二点之前,过了这个点就觉得不吉利了。
午饭很慎重,一般都要专门请厨师来打理。
席间新郎与新娘是分开坐的,各由九个人坐陪,每桌都是十个人,取“十全十美”之意。
新郎桌上的客人都是与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而新娘桌上的九个人则是与牵引娘一般的有福之人。
当上了六个菜之后,厨房就会停止上菜,这时礼仪先生就会拿着一块红布,铺在地上,带着新郎到每一桌前去磕头“谢席”,感谢各位亲朋好友前来庆贺的深情厚义。
然后才会继续上菜,让他们好好享用。
吃过午饭之后,新郎就要到处去招呼客人,而新娘子就会由牵引娘陪着回到新房。
这时,各家的小孩子,还有什么七大姑八大嫂都会跑进来玩,或者是向新娘子要喜糖吃,或者是来和新娘聊天,总之热闹非常。
而晚饭则没有那么正式了,新郎新娘也不需要专门有人来陪伴了,只是需要招呼客人坐下吃饭就行了。
晚饭过后,就要开始喝“闹房酒’’了,但其实也不是在喝酒,而是进行一个游戏。
厨师这个时候会专门地准备十个菜,既有鸡鸭鱼肉,也会有大葱、辣椒之类的,但都是把它们放在一个碗里,然后盖上盖子,放在桌上。
这个时候最开心的就该是新郎的表兄弟们了,因为他们是闹得最肆无忌惮的人。
这个时候,新郎新娘分别坐在酒席的上席,而且是按着男左女右的顺序。
那些表兄弟们就开始用“喊四句子”的方式,希望借此打动新娘子,让她揭开一个碗盖,可以有机会吃到肉。
所谓“喊四句子’,就是要说出四句话。
如果新娘子觉得说得还不错,就会把一个碗盖打开,不过可不是全部打开,而只是会很快地打开一条小缝,刚刚够一双筷子伸进去。
如果碰巧打开的是个肉碗,那那个客人就有口福了,而且又是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的八十年代,就更让人羡慕了;不过要是遇到一个里面是辣椒面的碗,那就该周围的亲朋好友们哄堂大笑,费了好大的力居然只弄到了一些难以下咽的辣椒面。
“闹房酒”到了十一、二点的时候,大家都会知趣的散了,让新人好好休息。
婚后的第三天,新郎会带上白糖、面条、喜饼等礼物,陪着新娘去“回门”。
这趟回门的作用就是,如果新人决定以后要和女方的哪家亲戚继续保持走动,就会把一份喜饼送去他家,如果没有送的话,以后两家就不用亲戚的身份走动了。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家乡的婚礼习俗又有了变化。
婚姻的双方都有是靠自由恋爱,连介绍人这一关都省了,而且举行婚礼的过程也越来越简化,再也看不到“喊四句子”这样的方式了,并且婚礼越来越有西化的趋势。
其实我倒是挺希望可以多保留一些传统的东西,让大家可以有一个传统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