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嫁风俗
关于嫁女的礼仪

关于嫁女的礼仪
嫁女礼仪是指在中华传统婚礼中,女方离开自己的娘家,嫁到男方的家庭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些关于嫁女礼仪的常见内容:
1. 准备嫁妆:女方在嫁前将自己的嫁妆准备好,嫁妆包括衣物、首饰、家具、锦绣等物品,具体内容因地区风俗而异。
2. 迎亲仪式:男方家庭会派出一支接亲队伍去迎接新娘,队伍通常由男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组成。
3. 迎亲祭拜:新娘进入男方家门后,会先行祭拜祖先,以示尊重。
4. 丈母娘接见:女方进入男方家后,会由男方的母亲或长辈接见,接见过程中,女方必须示谦卑恭,表达对男方家庭的敬意。
5. 赞礼:女方家庭会为新娘垫付一筹礼金,作为嫁女的礼节。
男方则会以礼金回赠。
6. 三朝新娘:新娘需要在结婚当日三次向夫家的各位长辈行三叩礼,以示对家庭中各位长辈的敬意。
7. 新房入门:新娘进入新房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入门仪式,如踏入龙凤榻,接过三杯茶等。
8. 迎新娘宴:新娘进入新家后,男方家庭会举办一场迎新娘宴,邀请亲朋好友参加,以庆祝新娘的到来。
以上所提及的礼仪只是一些常见的内容,实际上,由于地域和家族的不同,嫁女礼仪可能会有所差异。
然而,无论具体细节如何,在整个嫁女仪式中,尊重和敬意是核心价值观,并且以和睦、喜庆的氛围为主导。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
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
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
我们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的婚俗历代主要沿袭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在有所简化。
下面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中的风俗画面。
1.女儿出嫁送嫁妆送嫁妆,即发奁。
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
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
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
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
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
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
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
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
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
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
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
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
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
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结婚风俗礼仪(最新6篇)

结婚风俗礼仪(最新6篇)结婚风俗流程篇一订婚:首先男方需要准备如下:1、聘金:根据地域差异1万、6万6、8万8、十万零一(寓意十万里挑一)、百万不等。
(据了解,唐山聘金一般为3万—8万,山西聘金一般为6万—10万,河北聘金一般为1万—3万,天津聘金一般为5万—10万)2、金饰(戒指、手镯、项链等),俗称“三金”3、订婚戒指(钻戒一只)3、礼饼4、十全十美,双份。
(囍盆、牙膏、牙刷、牙杯、针线、顶针、镜子、皂盒、梳子、手绢)5、酒水牲礼(酒一瓶、洗手鸡一只)。
女方需要准备如下:1、抬礼品礼:给帮女方抬男方行聘礼品者的红包礼。
2、甜茶。
3、甜汤圆、点心。
4、招待男方宾客的酒席。
5、回赠男方的礼品。
订婚程序:通常来说,订婚着重女方的礼俗,结婚着重男方的礼俗,不过现代大多由男女双方协商合意即可。
以下为一般礼俗,可视实际需要或地方习俗,酌情增加或省略。
1、订婚当天,男方将「行聘礼品」以二、六或十二个红大盒装盛。
2、男方亲友将甜茶喝完,并将红包置入杯中。
3、准新娘出堂收茶杯(过程和敬茶同)。
4、奉茶完毕,接着进行「戴订婚戒指」(或手指);将金、铜戒指以红线相系,取夫妇同体同心之意或以钻戒代替。
5、女方准备高椅、矮椅各一张6、准新娘入座,脸朝客厅大门,向外而坐,两脚踏在矮椅上。
7、准新郎站在在准新娘在右边,面对准新娘。
8、准新娘伸出右手,准新郎右手拿戒指。
宴请注意事项:举行完以上订婚流程后,女方家亲男方家以及女方诸位亲戚吃宴席,准新郎挨个拜见女方亲人,并接纳亲人给准新郎准备的见面礼金。
转天,准新娘要由伯母或者姑姑陪同,拜见男方亲友,吃宴席,并收见面礼。
(此时,男方注意要准备红包给女方的陪同每人一个。
)结婚风俗流程篇二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中国式个文化大国,自古注重礼仪,对于结婚的习俗更是多不胜数。
想了解这些结婚习俗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北京的婚嫁习俗:第一步:聘礼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往女家送彩礼,表明聘定女方为妻。
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酒、女方衣服钱)第二步:陪嫁女方在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某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
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
(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实用性强)第三步:娶亲吉期一到,喜轿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也多。
现代婚礼虽然没有古代的那些讲究,而且也轿子换成了汽车,也有了专门的司仪和婚庆公司来办理婚礼,但是整个娶亲和婚礼的仪式还是一直被沿用了下来了!第四步:洞房坐帐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
拜堂后要“闹新房”。
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啊、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一些仪式。
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兴旺发达的主题。
(闹新房、喝交杯酒这些习俗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明面了,不用到洞房里闹,婚宴的时候闹得是最热闹的了!)第五步:回门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
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
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
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
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
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太多繁杂的讲究,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包括婚嫁、葬礼、饮食、服饰、礼仪等。
这些古老的风俗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婚嫁习俗在古代中国,婚嫁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仪式,体现了家族传承和社会秩序。
婚礼通常包括聘礼、迎亲、拜堂等环节。
聘礼是男方送给女方家庭的礼物,代表着男方的诚意和经济实力。
迎亲是男方一家人去女方家中接新娘,象征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拜堂是新娘和新郎在正式结婚仪式上行拜之礼,家族长辈主持,并给予祝福。
二、葬礼习俗中国古代的葬礼习俗十分庄重和严谨。
在葬礼上,家人会穿上孝服,以示对逝者的哀悼。
在葬礼过程中,有各种仪式和礼节,如告别仪式、烧纸钱、领请客人等。
告别仪式是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送行的仪式,用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烧纸钱则是为了向逝者送去物质供应,认为逝者在来世也需要使用。
三、饮食习俗中国人对待饮食十分重视,古代的饮食习俗则更为注重礼仪和习惯。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饮食应该依据五谷为主,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每顿饭前,人们通常会行“举箸礼”,以示对食物的敬重和感恩。
在宴席上,酒桌上的规矩更是有条不紊,如不可自斟自酌,应等待长者和上级先行,严谨而又有序。
四、服饰习俗古代中国的服饰习俗丰富多样,其中之一是儒家文化中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in御俗、书主等艺术形式中,华皇家中产阶级代表,五个上等艺术形式,各自特点而闻名于丘强寻豁郁等艺术御俗时期传统社会,在道教、空王的配乐中属于饮食。
数学艺术和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通过书写和数学计算来加深对礼仪文化的理解。
五、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体现了尊重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师长是一种美德。
尊重和谦虚的态度在古代礼仪习俗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男女之间的交往中,也有着一系列的礼仪规矩,如男子应该率先行礼,女子则应该谦虚有礼,有时间地裹住嘴或装束高雅。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结婚风俗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1.婚前聘礼:男方要给女方家送聘礼,表达求婚之意,聘礼内容包括
金银珠宝、彩礼、礼品等。
2.婚礼日子的选择:中国婚俗认为,一年中有些日子是熏陶善良、有
利于婚姻的,比如春节、清明节、七夕节等。
3.喜字的使用:婚礼现场会使用大量的红色装饰,其中喜字是必不可
少的,代表着新人幸福和吉祥。
4.门当户对:婚姻合适与否,门当户对是关键因素之一,要选家境和
家庭文化程度相当的人。
5.迎亲:新娘的父母会在门外迎接新郎一家,传统上新娘不会露面,
由其他女亲友替代。
6.敬拜天地:在婚礼现场,新人要敬拜祖先和天地,以示尊重和感恩。
7.相互敬茶:新人亲友在婚礼上要相互敬茶,表示互相尊重和感激。
8.洞房花烛夜:新人进入洞房后,要待女方家长离开后燃起红烛,睡
在床上,寓意着新婚夫妻白首到老、幸福美满。
以上是中国传统结婚风俗的一些常见习俗,虽然有些地区的结婚风俗
略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新人能够幸福美满地生活在
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 轿Leabharlann 炮 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 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
盖 头
花烛
在婚礼中使用大红 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 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 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 故称“花烛”。
我国传统的结婚仪式
祭 祖 出 发 燃 炮 拜 别 出 门 燃 炮 牵新娘
婚礼基本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以昭示四邻。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婚嫁的发展
余《同 遂汉 立书中古 为上国代 皇官古成 后皇代婚 ,后早的 年传婚年 甫》的龄 六中现, 岁甚象各 ”至也朝 的有很代 记“严并 载月重不 相
. . ·
.
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古代妇女都不忌 讳再嫁,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 .而魏晋、唐宋时名门 之女再嫁之事,也屡见不鲜。并且,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 夫,或是后夫见到前夫,均不用回避。直到明清时期,妇女 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节、牌坊之说
颠死我了。 这婚我不结 了!!!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
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 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急死我了, 怎么还见不到 紫薇???
拜堂
夫 妻 对 拜 二 拜 高 堂
一 拜 天 地
掀盖头
用 秤 杆 挑 下 新 娘 的 盖 头
史上最吓人的婚纱照
其实我们也不 想这样!!!
总结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源于中国几
千年的文化积累 。传统婚礼习 俗总以吉祥、祝福、孝敬为婚 礼上的主旨 。几乎婚礼中的每 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 学思想。
喝交杯酒 敬茶改口
传统婚礼中的禁忌
结婚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 嫂与扫帚星的扫字同音,不吉利。 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大家要哭得越痛快越 好,因为哭发哭发,不哭不发,若是不哭的话, 反而犯了禁忌。 新娘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 由于鲜花容易凋谢,故婚事避讳,只有连招花不 禁。因为前者的红色花瓣开自叶心,其状可以意 喻闺女出嫁,诚待丈夫,后者则意多子多孙。
传统中式婚礼用品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典礼,所 以称为庆典。结婚典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 的婚礼物品来装饰。那些红色的吉祥物品 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 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挂翠有 着盖龙分 丝,轿四 穗上、人 。面凤抬 插轿、 龙之八 凤分人 呈。抬 祥轿二 ,身种 四红, 角幔又
中国传统婚嫁风俗
组长:李彤彤 组员:黄晓彤 刘映彤 李曌毓 陈思颖
结婚仪式的起源
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 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太白金星 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但他们认为两人是兄妹, 便不肯答应。但是如果不这样人类就会灭绝。女娲 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可以成 婚。结果,伏羲始终追不上女娲,一只乌龟教伏羲 从山的另一面沿著相反的方向追赶。女娲没有防备, 果然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怀里;两人只好成婚。由於 伏羲、女娲的成婚,才传下了后世的人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