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读后感 法国
《大国崛起》读后感【三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三篇】【篇一】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有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
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
《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
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
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
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
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
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
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但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
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其间使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化。
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曾记得小冰和我说过,她们的老师和她们说:如果世界让美国人来统治还好,如果让中国人来统治,那将会是一种灾难。
因为美国人大多有着坚定的信仰,而中国人没有。
一开始,我并不是很理解她的这些话,但是看了几集《大国崛起》,看到法国的时候,我慢慢开始明白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了信仰就会心存畏惧,就会有所顾虑,就不会恣意妄为。
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是什幺?!我们中国人一直引以为傲的东西是什幺?如果真的问得彻底一点,恐怕会没有答案。
法国,有他们引以为傲的巴黎铁塔,有他们引以为傲的革命思想,世界的启蒙运动,就是法国产生的,《人权宣言》就是出自法国人之手,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法国,他们有自己自豪的历史文化遗迹,有着多少宏伟的建筑?有着多少激励他们勇往直前的历史人物?他们榜样,并不远,就在近代。
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建造巴黎铁塔的故事没有?他们有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刺激着他们前进,有着清晰的伟人榜样让他们去效仿,让他们去追求。
再看看德国,德国是一个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的国家,那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
德国人有着自己优雅的精神寄托,因为那里曾经是古典哲学的圣地,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等这些现在为我们所熟悉的哲学家都出自德国,那里也曾经是古典音乐的天堂,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享誉世界的音乐家都来自德国。
德国人注重教育,他们高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
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 在德国,孩子们上课时免费的,反而不上课却要受到惩罚。
正是因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国家会大力支持和赞助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就是依靠着高素质的国民走到了世界强国的位置,就现在我们知道的,德国已有29位诺贝尔获得者。
反视我们中国,我们的精神寄托是什幺?我们的信仰是什幺?我们的榜样又是谁?是什幺激励我们前进?在一定程度上,落后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是,当一个民族的前进,仅仅是因为畏惧落后,那就显得有点可悲了!我们的这一代,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空虚的!我们的国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空虚的!正如美国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的一份对中国现状分析报告中所说的那样: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不知何去何从!报告还指出,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
大国崛起之法国篇

《大国崛起》法国篇读后感《大国崛起》法国篇重点介绍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及此后法国陷入长期社会动荡的情况。
1789年之后不到100年时间里,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三个共和国。
激烈而反复的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消耗着法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动荡的局势使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稳定的社会基础,法国的大国之路因而变得格外曲折。
法国的崛起,可以归结为“一个思想,两个事件,三个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一个思想”。
法国的思想用三个词概括就是: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体系,是直接传承于“启蒙运动”的进步思想。
.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令人民能享有真正的人权,并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正是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以及狄德罗等“启蒙先驱”思想的引导下,法国开启了大革命之路,也真正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之路。
1789年8月26日,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正式通过。
它宣称“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该事件从根本上推翻了皇权统治,为人权和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发展,并在全世界发挥作用。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两个事件”,即“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扩张”。
然而,这两个事件又无法脱离我们所说的“三个人物”,即,路易十四,拿破仑和戴高乐。
首先谈到的是路易十四。
路易十六通过高度的集中统治,将法国带入鼎盛时期。
他强调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他把他个人对艺术的喜好,带入了整个国家,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路易十四亲自创办了法兰西舞蹈学院,音乐学院,喜剧学院,建筑学院和科学学院。
这一时期的古典主义艺术发展到了高峰,也对后来思想的解放有着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路易十四对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也作出了“意外贡献”。
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其财政大臣柯尔培尔执行重商主义政策。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_纪录片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_纪录片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纪录片用短短的12集将9个世界性大国历的兴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法国,希望能帮到大家!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1先贤祠——如今存放法国名人骨灰的祠堂,从1771年至今,总共只有72位名人有幸安葬于此。
在此安葬的先贤大都对法国的自由民主思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众所周知,启蒙运动的著名人物伏尔泰和卢梭正安葬于此,且处在墓群最中心、最显赫的位置。
由此可见,在法国人的心目中,这两个人对于法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在他看来人人生而平等;卢梭则阐述了社会契约论,任何破坏人们自由民主权力的政府人民都可以将其推翻。
可以说,是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引领着法国人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同样,也正是他们的精神使得法国人民在革命这条曲折的道路上顽强抗争。
法国人民给予他们无人能及的赞誉是毫不为过的。
在伏尔泰的棺木前耸立着他的全身塑像,昂首目视虚空,非常形象的体现了他对天主教会的无视和批判。
不远处便是卢梭的坟墓,其坟墓被设计成小寺庙模样,从庙门缝中则伸出一只擎着火炬的手,象征着卢梭的思想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火。
伏尔泰和卢梭如两盏明灯,让当时正处于黑暗统治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同样,被我们所熟知的文学巨匠如雨果,左拉等人,也进入了先贤祠,然而,他们进入先贤祠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著作享誉全球,而是他们敢于同专制主义斗争的精神使他们赢得了这样的殊荣。
比如,同样是法国文学巨匠的巴尔扎克则并没有像雨果,左拉等人那样有幸安葬于先贤祠。
可见,法国人对于进入先贤祠的要求是极为苛刻的。
无论你多么出名,如果并没有对法国的思想和精神层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也无法进入先贤祠。
另外,能够进入先贤祠的伟人都是经历过时间的检验的,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他们的思想都对法国人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先贤祠中长眠。
即便是伏尔泰和卢梭,也是在其去世多年之后才进入先贤祠安葬。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大国崛起读后感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国崛起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1看完了《大国崛起》。
从中我了解了各国的发展历史,开阔了我的视野,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
在众多国家中,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治理方案,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
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
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中国亦是如此,经历过无数的教训,才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只有自己不断使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
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
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
而中国也只有铭记过去的教训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强大起来,在世界上立足,而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不断持续那份辉煌。
因此,中国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华民族要团结一心,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读大国崛起有感优秀6篇

读大国崛起有感优秀6篇《大国崛起》读后感篇一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世界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今天的世界中,成为大国的道路与途径也相应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么,在这些和变化中,那一点才是是值得而我们注意的呢?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现在的世界格局,实际上就是在历史上常见的世界性大国的衰落与崛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历史中并不多见的动荡时期,因为这标志着一个国家的衰落与另一个新的世界性大国的崛起,所以,现在是大国崛起的极佳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整体格局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在历史上,每个抓住了这个历史机会的国家都在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全世界都有着绝对的实力。
比如,这种机会对于葡萄牙和西班牙来说就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由于这两个国家敏锐的抓住了机会,他们便得到了崛起的机会;对于荷兰来说,就是海上贸易的繁荣发展,于是荷兰成为了海上贸易的垄断者;对于英国来说,就是工业化的开始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英国通过首先工业化,成为了当时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商业帝国和日不落帝国。
这些例子都深刻地告诉我们,只有抓住历史的机遇,才能在新一轮的世界格局洗牌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崛起,完成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
从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一次世界格局变化中,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事物,在不同的时代,这事物也不同,比如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这件事物就是工业发展,这种变幻莫测的事物在大国崛起中极为重要,哪个国家掌握并发展了他,就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可能。
那么,这种东西在这次的世界巨变中会是什么呢,这还有待现今的世人去好好探究了。
大国崛起读后感篇二五百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风云变幻,留下了各具特色的传奇发展之路,阅读《大国崛起》,品读历史的镜鉴,掩卷沉思,不由得想到,同样有着大国之称的中国走在脚下的是怎样的一条崛起之路。
日本——这个所谓“大国”的崛起背后是中国血泪的苦难史,这个“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小国,虽然资源匮乏,她域窄小,起初也不很发达。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600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600法国在其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以卓尔不群的气质,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60范文,小编为大家推荐。
欢迎阅读。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三百多年前,它凭借着路易十四的强大王权称霸一时,两百多年前,它依靠拿破仑的军功横扫欧洲,在19世纪,它拥有的海外殖民地仅次于英国,这里曾经孕育出影响近代世界的启蒙运动,曾经进行过各种社会理想的实践三百年来,无论世界格局如何变幻总是能够听到它在大国舞台上发出的声音。
法兰西,这个弥漫着激情和理想气息的国家,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进攻巴士底狱,巴士底狱被认为是专制王权的象征,摧毁它是推翻专制统治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行动。
这场革命被后世称作为法国大革命。
绝对君主制宣告结束。
1661年,就在中国的康熙登基的前一年,法国的路易十四(1638—1715)开始临朝亲政。
后人在这两位东西方的君王身上发现了诸多相似。
同样是幼年称帝,雄才大略,同样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掌握着高度集中的王权,并借此将自己的国家带到了一个高度鼎盛的时期。
凡尔赛宫,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正是当年路易十四表演绝对王权的硕大舞台。
年轻的刘易十四亲政后,第一个措施就是废除首相,一切国家事务的决定权都集中在他一个人手中。
然而这位君主去世72年后,大革命就推翻了曾经给国家带来巨大荣耀的绝对君主制。
原因何在呢?为了争夺欧洲的霸权,在路易十四亲政的54年间,打了31年的仗,国库被掏空,作为国家财政来源的税收逐渐成为矛盾的焦点。
当时法国分为三个等级,贵族、教士、平民,前二个等级的人不纳税,并拥有一定的特权,平民只有工作的权利,并且还需纳税。
特权阶层和第三等级的矛盾显而易见,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不断地战争需要的税收使得矛盾愈演愈烈。
路易十四统治末期,走向衰老的不只是他本人,还有绝对绝对权利的整个系统。
君主专制已经向君主本人一样筋疲力尽。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看完《大国崛起》----法国,对我的感觉是思想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有思想的支持,法国大革命正是有了启蒙思想的作用,才使民众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才会意识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道理。
思想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能给人们以启迪,让人们认识到“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的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启蒙思想是黑夜里的一颗启明星,他指引着人们向前行,去为了自由、平等而奋斗。
思想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没有思想的人,就想没有灵魂的肉体。
因此,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就必须培养有思想的人,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今天的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里是强大的,但是在世界强国面前,我们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虽然经济跟上去了,但是我们国民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②换个角度看世界,被我们称为列强的国家,最初也并非世界性的大国,有的甚至只是偏居一隅的弹丸之地。
但是,它们都成功地完成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社会发展过程。
遵循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③它们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历史机遇,该走出去就走出去,该革新的时候就要革新,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的活的灵魂”④在走出去和革新的过程中,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经济上的和政治上的现代化,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这一种历史进程绝不能因为其中一些国家后来衰落了,甚至像德国、日本一度走上歧途而被完全否定。
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去扎实的底蕴,直到今天,那些列强中大的仍是世界性强国,小的也依然位于最发达国家之林。
西方国家是曾欺侮过中国,可从现代化角度上说,它们强迫中国打开大门,也促使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的漩涡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
——激情岁月同绝大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法国的开始是贵族王权的专制统治。
有专制封建统治的地方,就一定有阶级的矛盾,而矛盾的升级想必就是底层的反抗。
而在早期的欧洲,法国人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进攻巴士底监狱。
监狱里当时只关押着7个人,但是市民们却为此激战了一天,牺牲了98个人。
因为巴士底狱被认为是专制王权的象征,摧毁它是推翻专制统治最具有象征意味的行动。
确实,路易十六的专制统治在极大程度上对第三阶层的普通劳动者可以说是苛刻的剥削。
在不断抱怨的同时,通过启蒙运动思想的熏陶,劳动人民自然产生了夺取政权的念头。
人民应当是国家的主人: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断头台。
然而简单的起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带来的弊病。
法国人民随即颁布了《人权宣言》:它彻底的否定了旧时代的王权、皇权和特权,并确立以人权和法制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
1789年8月从巴黎传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整个欧洲。
人们交流思想,传播平等自由意识。
欧洲的其他封建国家开始不安起来,战争一触即发。
法国随即启用拿破仑,在以武力征服欧洲各国的同时,宣扬着法国的先进制度法令,使得整个欧洲成为法国的天下。
但是,靠武力征服的国家统治不稳定。
欧洲国家的人民先是接受了这种法案,但又恰恰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选择了反抗。
滑铁卢一战,拿破仑的辉煌不复存在。
法国人民明白了:决不应该让他们的国家听任一个人的权力去摆布。
但是,一个鼎立世界的大国毕竟还是需要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二战期间,戴高乐“自由法国”运动又一次开启了法国的黄金时代。
今天的法国,已然成为了世界强国。
而在激情的背后,则是法国人民对和平、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