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600(20210223224745)
大国崛起之法国篇

《大国崛起》法国篇读后感《大国崛起》法国篇重点介绍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及此后法国陷入长期社会动荡的情况。
1789年之后不到100年时间里,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三个共和国。
激烈而反复的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消耗着法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动荡的局势使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稳定的社会基础,法国的大国之路因而变得格外曲折。
法国的崛起,可以归结为“一个思想,两个事件,三个人物”。
首先,我们来谈谈“一个思想”。
法国的思想用三个词概括就是: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体系,是直接传承于“启蒙运动”的进步思想。
.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令人民能享有真正的人权,并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正是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以及狄德罗等“启蒙先驱”思想的引导下,法国开启了大革命之路,也真正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之路。
1789年8月26日,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正式通过。
它宣称“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该事件从根本上推翻了皇权统治,为人权和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发展,并在全世界发挥作用。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两个事件”,即“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扩张”。
然而,这两个事件又无法脱离我们所说的“三个人物”,即,路易十四,拿破仑和戴高乐。
首先谈到的是路易十四。
路易十六通过高度的集中统治,将法国带入鼎盛时期。
他强调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他把他个人对艺术的喜好,带入了整个国家,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路易十四亲自创办了法兰西舞蹈学院,音乐学院,喜剧学院,建筑学院和科学学院。
这一时期的古典主义艺术发展到了高峰,也对后来思想的解放有着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路易十四对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也作出了“意外贡献”。
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其财政大臣柯尔培尔执行重商主义政策。
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观看体会范文5篇

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观看体会范文5篇《大国崛起》不厌其烦地向观众展示:大国“拥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荣耀”和“丰富多彩”的称霸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国崛起观看体会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大国崛起》观看体会范文一今天感觉好多了,开了电脑,顺便看了看前段时间下了却没看的纪录片——大国崛起。
再顺便写点感想。
西班牙和葡萄牙主要依靠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走向了世界中心。
这是一种勇气,海洋赐予了勇士荣耀,给予了这两个国家黄金。
我挺喜欢其中的一句话——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
荷兰是不走寻常路的,因为它太小、太贫乏了。
荷兰本着制度的创新赢得胜利。
证券交易所、银行、信用,现代经济的核心好像被他们创造的差不多了。
佩服,由衷地佩服。
当然,对他们最佩服的还要数他们对财富的渴望,这几乎就是一切的原动力。
想象不出除了他们还有谁会把国家的管理权和安全交给其他人,而仅仅保留追逐财富的欲望。
而当追逐财富被阻时,他们又再次揭竿而起。
可能只有偏执的人才会有偏执之举,而又只有偏执之举才可能达到不同的效果。
为自己争财富就是为国家争财富,胡适这句话或许就是对荷兰有感而发的吧。
荷兰的成功除了他们太太太爱财富之外,一种品质我认为是不能不提的:诚信。
海上遭遇风暴却不动委托人的财物,从而将品牌打造成钢板一块。
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他们的生意。
《大国崛起》观看体会范文二就要离开学校了,才突然发现,校园网那个好啊,啥都有。
于是,打算利用接下来仅有的在校的宝贵的一个多月时间,把该看的,该学的都给整完。
研一的时候,就听说了中央台的系列片〈大国崛起〉很好看,我忙不迭地下载下来。
今天看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部分,觉得拍得确实不错。
主要是很有逻辑感,把他们为什么兴盛,而后为什么又衰退的原因分析得比较透彻。
如果高中的历史老师能把历史的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讲清楚的话,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读文科。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_纪录片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_纪录片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纪录片用短短的12集将9个世界性大国历的兴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法国,希望能帮到大家!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1先贤祠——如今存放法国名人骨灰的祠堂,从1771年至今,总共只有72位名人有幸安葬于此。
在此安葬的先贤大都对法国的自由民主思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众所周知,启蒙运动的著名人物伏尔泰和卢梭正安葬于此,且处在墓群最中心、最显赫的位置。
由此可见,在法国人的心目中,这两个人对于法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在他看来人人生而平等;卢梭则阐述了社会契约论,任何破坏人们自由民主权力的政府人民都可以将其推翻。
可以说,是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引领着法国人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同样,也正是他们的精神使得法国人民在革命这条曲折的道路上顽强抗争。
法国人民给予他们无人能及的赞誉是毫不为过的。
在伏尔泰的棺木前耸立着他的全身塑像,昂首目视虚空,非常形象的体现了他对天主教会的无视和批判。
不远处便是卢梭的坟墓,其坟墓被设计成小寺庙模样,从庙门缝中则伸出一只擎着火炬的手,象征着卢梭的思想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火。
伏尔泰和卢梭如两盏明灯,让当时正处于黑暗统治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同样,被我们所熟知的文学巨匠如雨果,左拉等人,也进入了先贤祠,然而,他们进入先贤祠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著作享誉全球,而是他们敢于同专制主义斗争的精神使他们赢得了这样的殊荣。
比如,同样是法国文学巨匠的巴尔扎克则并没有像雨果,左拉等人那样有幸安葬于先贤祠。
可见,法国人对于进入先贤祠的要求是极为苛刻的。
无论你多么出名,如果并没有对法国的思想和精神层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也无法进入先贤祠。
另外,能够进入先贤祠的伟人都是经历过时间的检验的,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他们的思想都对法国人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先贤祠中长眠。
即便是伏尔泰和卢梭,也是在其去世多年之后才进入先贤祠安葬。
《大国崛起》观后感600字(精选5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600字(精选5篇)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要呈现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这个民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接纳新思想,学习新文化,最终创造新的强势文明。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大国崛起》观后感600字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大国崛起》观后感600字(篇1)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中国体内,贫弱的古国焕发出盎然生机。
短短30年,一个“一穷二白”的弱国以崭新姿态雄立世界强国之林。
30年征程,30年巨变,30年光辉历程。
30年,铸就一个民族千百年的梦想!过去30年,是创造奇迹的30年。
30年来经济蓬勃发展,昔日低矮土坯房、草房不复存在,幢幢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逢缝补补又三年”艰难时日一去不返,“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液晶电视、品牌电脑、摩托车甚至轿车,仿佛一夜之间“开”遍城乡。
中国经济成就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神话,数不清的“第一”凸现世人面前: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一条地铁开通,第一辆磁悬浮列车运行,第一艘航天载人飞船……中国发展创造无数奇迹,无数奇迹见证了中国的成长。
过去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
祖国的儿女结束了孤独的寄人篱下的生活,香港、澳门回归母亲怀抱。
南方罕见的洪水,令人闻风丧胆非典,四川诸县空前的地震灾害……天灾地祸,不能摧毁中华儿女顽强的意志。
大灾面前显大爱,13亿儿女心连心、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粉碎在脚下!过去30年,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曾几何时,奥运的历史写下中国的耻辱,但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的强国,体育的强国。
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勇夺51块“金镶玉”,高居金牌榜榜首。
奥运健儿们,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NO.1。
应该说我是幸运的。
我生而逢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阳光,一帆风顺地成长,我未曾目睹中国艰难困苦的日子,但是我亲见中国蒸蒸日上的辉煌时刻:香港回归,举国欢腾。
“神州”归来,英雄凯旋。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600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600法国在其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以卓尔不群的气质,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60范文,小编为大家推荐。
欢迎阅读。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三百多年前,它凭借着路易十四的强大王权称霸一时,两百多年前,它依靠拿破仑的军功横扫欧洲,在19世纪,它拥有的海外殖民地仅次于英国,这里曾经孕育出影响近代世界的启蒙运动,曾经进行过各种社会理想的实践三百年来,无论世界格局如何变幻总是能够听到它在大国舞台上发出的声音。
法兰西,这个弥漫着激情和理想气息的国家,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进攻巴士底狱,巴士底狱被认为是专制王权的象征,摧毁它是推翻专制统治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行动。
这场革命被后世称作为法国大革命。
绝对君主制宣告结束。
1661年,就在中国的康熙登基的前一年,法国的路易十四(1638—1715)开始临朝亲政。
后人在这两位东西方的君王身上发现了诸多相似。
同样是幼年称帝,雄才大略,同样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掌握着高度集中的王权,并借此将自己的国家带到了一个高度鼎盛的时期。
凡尔赛宫,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正是当年路易十四表演绝对王权的硕大舞台。
年轻的刘易十四亲政后,第一个措施就是废除首相,一切国家事务的决定权都集中在他一个人手中。
然而这位君主去世72年后,大革命就推翻了曾经给国家带来巨大荣耀的绝对君主制。
原因何在呢?为了争夺欧洲的霸权,在路易十四亲政的54年间,打了31年的仗,国库被掏空,作为国家财政来源的税收逐渐成为矛盾的焦点。
当时法国分为三个等级,贵族、教士、平民,前二个等级的人不纳税,并拥有一定的特权,平民只有工作的权利,并且还需纳税。
特权阶层和第三等级的矛盾显而易见,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不断地战争需要的税收使得矛盾愈演愈烈。
路易十四统治末期,走向衰老的不只是他本人,还有绝对绝对权利的整个系统。
君主专制已经向君主本人一样筋疲力尽。
中小学作文《大国崛起观后感》

中小学作文《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家都知道今年的世界杯获胜的国家是法国吧,这让我对法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好奇,一个国家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呢?首先,我觉得国家的皇帝一定要关注民生。
以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太君主专制,一切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那时战争连连,国家经济下降,并且把人们分为三个阶层,皇帝还从第三节层收入沉重的赋税,使民不聊生,引起了革命。
所以不关注民生的皇帝,是不会受人们的爱戴的。
像我们中国以前的好皇帝都在给农民减轻赋税。
第二,一个国家要达成统一战线,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起内讧。
社会安定和政治清明是最基本的。
当时法国所有人由于皇帝的极度君主专制,所有人民都和皇帝成对立面,都想着推翻皇帝。
在自己国家首先打起来了。
其他国家的皇帝由于怕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又与法国对战,最后法国大败,被德军占领。
都是一个国家的人,何必呢,皇帝为什么对自己国家的人民那么不好。
最后的结果让两方都不理想。
就像当时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成对立,抗日力量很弱,所以日本才敢那么肆意妄为。
最后法国社会稳定下来,还是皇帝那一方和人们群众各退一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同一国家的人互相打斗只会让国家力量越来越弱,我想皇帝应该要考虑这一点,对人们好一点,对国家负责,就会避免内讧。
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三,人民要有对国家的憧憬和变好的欲望。
法国人民正是有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和欲望才有了革命。
那些思想家觉得启蒙思想很重要,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是有了这样的启蒙思想,觉得法国一定要变强,法国应该变强,所以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法国有了合法至高的地位。
他觉得法国要独立,所以赶走美国殖民者,和它和解了,也和之前占领过他们国家的德国和解了,包括许多国家。
这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因为多一个盟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还可以避免战争与不必要的损失。
之后戴高乐靠着法国不应像前两位皇帝那样用武行事,觉得要发展经济的思想,让法国工业有了巨大的进步。
可见启蒙思想是多么的重要。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看完《大国崛起》----法国,对我的感觉是思想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有思想的支持,法国大革命正是有了启蒙思想的作用,才使民众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才会意识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道理。
思想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能给人们以启迪,让人们认识到“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的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启蒙思想是黑夜里的一颗启明星,他指引着人们向前行,去为了自由、平等而奋斗。
思想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没有思想的人,就想没有灵魂的肉体。
因此,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就必须培养有思想的人,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今天的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里是强大的,但是在世界强国面前,我们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虽然经济跟上去了,但是我们国民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②换个角度看世界,被我们称为列强的国家,最初也并非世界性的大国,有的甚至只是偏居一隅的弹丸之地。
但是,它们都成功地完成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社会发展过程。
遵循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③它们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历史机遇,该走出去就走出去,该革新的时候就要革新,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的活的灵魂”④在走出去和革新的过程中,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经济上的和政治上的现代化,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这一种历史进程绝不能因为其中一些国家后来衰落了,甚至像德国、日本一度走上歧途而被完全否定。
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去扎实的底蕴,直到今天,那些列强中大的仍是世界性强国,小的也依然位于最发达国家之林。
西方国家是曾欺侮过中国,可从现代化角度上说,它们强迫中国打开大门,也促使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的漩涡当中。
大国崛起之法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法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纪录片用短短的12集将9个世界性大国历的兴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今天我来谈谈我对其中的法国崛起的观后感。
法国,5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使它成为欧洲的天然大国;巴黎,文化、艺术之都,让每一个喜爱历史的人都流连忘返。
法国的崛起离不开思想的解放。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这为法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为法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法国的崛起还离不开科技的创新。
法国在科技方面有着众多的发明与创新,如巴士底狱的攻城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科学院的科学进步,这些发明和创新推动了法国的现代化进程。
《大国崛起》中的法国崛起,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600法国在其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以卓尔不群的气质,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60 范文,小编为大家推荐。
欢迎阅读。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三百多年前,它凭借着路易十四的强大王权称霸一时,两百多年前,它依靠拿破仑的军功横扫欧洲,在19 世纪,它拥有的海外殖民地仅次于英国,这里曾经孕育出影响近代世界的启蒙运动,曾经进行过各种社会理想的实践三百年来,无论世界格局如何变幻总是能够听到它在大国舞台上发出的声音。
法兰西,这个弥漫着激情和理想气息的国家,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1789 年7 月14 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正在进攻巴士底狱,巴士底狱被认为是专制王权的象征,摧毁它是推翻专制统治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行动。
这场革命被后世称作为法国大革命。
绝对君主制宣告结束。
1661 年,就在中国的康熙登基的前一年,法国的路易十四(1638 —1715) 开始临朝亲政。
后人在这两位东西方的君王身上发现了诸多相似。
同样是幼年称帝,雄才大略,同样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掌握着高度集中的王权,并借此将自己的国家带到了一个高度鼎盛的时期。
凡尔赛宫,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正是当年路易十四表演绝对王权的硕大舞台。
年轻的刘易十四亲政后,第一个措施就是废除首相,一切国家事务的决定权都集中在他一个人手中。
然而这位君主去世72 年后,大革命就推翻了曾经给国家带来巨大
荣耀的绝对君主制。
原因何在呢?为了争夺欧洲的霸权,在路易十四亲政的54 年间,打了31 年的仗,国库被掏空,作为国家财政来源的税收逐渐成为矛盾的焦点。
当时法国分为三个等级,贵族、教士、平民,前二个等级的人不纳税,并拥有一定的特权,平民只有工作的权利,并且还需纳税。
特权阶层和第三等级的矛盾显而易见,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不断地战争需要的税收使得矛盾愈演愈烈。
路易十四统治末期,走向衰老的不只是他本人,还有绝对绝对权利的整个系统。
君主专制已经向君主本人一样筋疲力尽。
1774 年,路易十六(1754 —1793) 继位,这是大清帝国正在安享乾隆年间的盛世,但路易十六却没有这么好运,先主留给他的难题要远远超过他的荣耀。
为缓解矛盾,国王尝试着向特权阶层征税,这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国王成为了全体国民的对立者。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1789 年5 月5 日,路易十六被迫召开已经中断了175 年的三级会议,但是单个等级的愿望都落空了,愤怒的代表们提出制定宪法的要求,路易十六却解散议会同时调动大批军队开往巴黎,国王与民众之间最后一次协商的机会丧失了,革命以汪洋恣肆之态快速蔓延,民众不仅推翻了国王,而且以新的理想来
设计自己
的国家方向
1789 年8 月26 日,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人权公民权宣言》正式通过,《人权宣言》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时代的王权、皇权和
特权,并确立以人权和法制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
8 月,从巴黎传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响彻整个欧洲。
1792 年9 月22 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和君主制一起消亡的还有君主本人,四个月后,路易十六身首异处。
与此同时,害怕革命蔓延的欧洲各君主国组成了反法同盟,对法国宣战。
路易十六被处死12 年后,法国选择了一位皇帝来领导国家,1804 年12 月2 日,巴黎圣母院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加冕典礼,拿破仑•波拿巴成为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这位皇帝是民众选举产生的。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革命、动荡和恐怖后,人们开始强烈的渴望社会的安定,企盼着强有力人物的出现,结束国家的混乱和危机。
在战场上节节胜利的拿破仑,让人们看到了恢复秩序和权威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宣誓效忠法律的行动,让已经饱受启蒙思想熏陶的法国人看到了延续思想的希望。
这部1804 年正式实施的《法国民法典》是由拿破仑下令起草的,后人把其称为是《拿破仑法典》在两个世纪后的今天,法国的现行法律仍基本遵循《拿破仑法典》。
1811 年,随着连续四次反法同盟的灰飞烟灭,整个欧洲都快要变成法国的了。
拿破仑自己兼任着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人和瑞士联邦的仲裁者,他的兄弟们分别担任了西班牙、葡萄牙、那不勒斯、
荷兰和威斯特伐利亚的国王,统领波兰的是他手下的元帅,奥地利和普鲁士是他的战败国,庞大的沙俄也成了卑微的小家伙,拿破仑把法国带到了自路易十四之后的又一个辉煌的顶峰。
但是,经俄国冰冻的荒原开始,最后经由滑铁卢的惨败,当了11 年皇帝的拿破仑在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终结了自己短暂的辉煌。
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占国的人民先是在拿破仑的指引下觉悟到了这一点,然后在这位导师的侵略行为背叛了革命原则时转而反抗。
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和民族压迫来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让法国从称霸欧洲的顶峰重重的跌落下来。
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国家的未来。
拿破仑留给法国一个虚幻的荣光和再次来临的动荡。
1789 年之后,不到100 年时间里,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还有两个共和国。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诞生,此时的法国,也刚刚完成了工业化。
但法国的工业化落后与德国和美国,正当它加紧
追赶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次影响了它的发展。
当纳粹
德国占领了整个法国时,法兰西彻底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在法兰西面临亡国之际,历史选择了孤身一人在伦敦组织抵抗运动的戴高乐,戴高乐将他的抵抗运动命名为“自由法国”。
1944 年,象征胜利的法国凯旋门终于迎来了一次真正的凯旋,在戴高乐的带领下,为了自由而战的法兰西民族不仅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为战后的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
作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戴高乐决心恢复法兰西应有的光荣。
在戴高
乐时代,法国的经济全面复苏。
除了经济实力,被世人所称道的是戴高乐带领战后法国做出了一条独特的大国之路。
1959 年,法国宣布接受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自决,由此开始告别殖民主义;1963 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签订《法德友好条约》从此与宿敌德国和解;1964 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966 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并限令美国在一年内撤出在法国领土上驻军和基地。
坚持鼓励外交政策的法国成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