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人失误与不安全行为

合集下载

事故预防原理

事故预防原理

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 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第8页
• 事故频发倾向论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 Greenwood)和伍兹(H. H. Woods)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如下三种统计分 布进行了统计检验: • 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 • 偏倚分布(Biased Distribution) • 非均等分布(Distribution of Unequal Liability)
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降低其危险性。
第39页
•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
3、隔离 预防事故发生的隔离措施有分离和屏蔽两种。 前者是指时间或空间上的分离,防止一旦相遇则可
能产生或释放能量或危险物质的两种及两种以上的
物质相遇;后者是利用物理的屏蔽措施局限、约束
能量或危险物质。
第40页
三、 安全技术措施
第37页
•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
1、消除危险源 消除系统中的危险源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 生。但是,人们不能消除系统中所有的危险源,只
能根据具体的技术、经济等条件,消除其中的部分
危险源。
第38页
• 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
2、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受实际的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有些 危险源不能被彻底根除,这时应该设法限制它们拥
第18页
• 系统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
系统安全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
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 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 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从事施工生产活动,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接触、克服多方面的危险因素。

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

在出现雷电、起重机超负荷时,如对它们失去控制,雷击、起重机倾翻事故可能随之发生。

探求事故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

从对人和管理两方面去探讨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失误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

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娄发生事故,造成伤害。

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

既使物的因素作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也不能排除隐藏在不安全状态背后的,人的行为失误的转换作用。

事故致因中,人的因素指个体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

个体人的行为就是个体人遵循自身的生理原理而表现的行动。

任何人都会由于自身与环境因素影响,对同一事故的反应、表现与行为出现差异。

不同的个体人在一定动机驱动下,为了某些单纯目的,表现的处理行为很不一致。

然而,不同的个体人都遵循同一程序,即行为起因(动机) ,激励(因素影响,目的目标)。

人的自身因素是人的行为根据、内因。

环境因素是人的行为外因,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条件,甚至产生重大影响。

(一)人的信息处理过程人在自身因素基础上,处理环境因素的刺激程度,是决定人的行为性质的关键。

人对环境因素或外界信息刺激的处理过程,称为人的信息处理过程。

可简单编成输入(知觉、选择、记忆处理(识别比较、判断、决策, 输出(行为指导)程序。

信息输入大脑,经处理后形成决策。

通过神经向相应的器官传达决策指令,转化为行为。

行为形成后,器官又通过神经把行为反馈给大脑,以对行为的正确程度进行监测。

人能够正确的执行决策所确定的行为,对创造良好的人机控制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失误已造成事故的行为,必定是不安全行为。

人失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可接受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影响的行为。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

15,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把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看作是现场失误,现场失误是由于管理失误,管理失误是由于管理体系方面的问题。管理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和发挥管理机能方面。
五、论述题
1,论述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的科学性和局限性。
答: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阐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连锁论,作为事故发生原因的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之间关系问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事故预防工作与企业其他管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基本责任,以及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工业安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数十年来,该理论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广大事故预防工作者的赞同,作为他们从事事故预防工作的理论基础。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认识的深化,许多新观点、新理论相继问世,但是该理论中的许多内容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现今的事故预防工作中产生重大影响。
3,亚当斯认为,管理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的( C )方面。
A,计划、指挥、协调 B,计划、组织、指挥 C,目标、组织、机能 D,目标、责任、机能
4,在事故统计分析时把物的因素进一步区分为( B )。
A,机械和物质 B,起因物和加害物 C,机械和物体 D,设备与环境
四、回答问题
1,人为什么会产生不安全行为?
不正确的态度,缺乏知识或操作不熟练,身体状况不佳,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不良的物理环境
2,怎样防止不安全行为?
3E原则。
3,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是人的缺点,基本原因是遗传和环境。
危险源及危险性,没有绝对安全,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的整个寿命期间,不可靠是不安全的原因,“内在的安全”而不是“附加上的安全”。

防止人失误与不安全行为

防止人失误与不安全行为
加强监控和预警
通过安装监控设备、传感器等手段,对重大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防止事故的发生。
04
防止人失误与不安全行为的 实践方法
制定明确的安全目标和指标
制定明确的安全目标和指标,确 保员工了解组织对安全的要求和
期望。
确保安全目标和指标具有可衡量 性、可达成性和可考核性,以便 员工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和
原因
人失误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通常与人 的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有关,如疲 劳、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培训和经验、 操作规程不完善等。
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培训不足、文 化氛围不良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人失误 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人的行为受到个人认知、情感、价值 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人失误与 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也可能与个人的性 格、态度和行为习惯有关。
强调安全责任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职责,建立安全责任制,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自 己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强化安全培训和教育
定期开展安全培训
针对不同岗位和工种,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作业指导书,并定期进行培训和 考核。
开展应急演练
模拟突发事件,组织员工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和操作规程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行业标准和地方规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 作规程。
严格执行制度和规程
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确保各项制度和 规程得到有效执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控
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和事故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评估,确定重大风险和重点监控对 象。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共14篇)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共14篇)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共14篇)篇1: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为规范井下人员操作,防止发生人身事故,提高职工在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一、人员不安全行为检查1、安全部作为本矿的安全管理专门机构,负责对全矿生产过程中各类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管理。

各级管理人员对人员不安全行为都负有监督检查、纠正的义务。

2、检查执行定期检查和动态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检查是每周两次,可适当增加检查频次;动态检查由小班安检工对各作业头面进行顶岗,对所顶头面进行实时管控。

3、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监督检查要依据本单位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岗位标准、岗位责任制等。

4、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作业行为,应现场予以纠正,并根据情节对当事人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提出相关考核意见。

5、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不安全行为,涉及人身安全或者作业区域存在无法保证人员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或者停止一切作业。

6、各级管理人员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等日常检查要使用文明用语,检查要遵循平等、尊重员工的原则,不能给被检违章人员造成心理压力,避免因心理因素引发二次违章造成事故。

7、各单位由单位正职牵头组织负责对本单位井下现场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的'纠查。

8、班组长为本班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要随时掌握本班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班前会上对职工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超前控制不安全行为和事故发生。

9、对每次检查出的人员不安全行为,由安全部建立台帐,具体要对“三违”人员姓名、所在单位、违章时间、违章情况等情况详细登记。

二、员工不安全行为举报1、所有员工有制止违章、拒绝违章指挥的权利,在生产作业中发现不安全行为,一经发现不安全行为必须立即制止,及时汇报。

2、接到举报后,安全部必须核查举报的情况是否属实,并追究相应的责任。

3、对由于不安全行为造成一定后果且隐瞒不报的单位,根据情节严重的,由安全部进行追查并通报处理。

事故预防原理

事故预防原理

一、事故相关基本概念
3.风险(Risk) 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和其 它损失的意外情况。 事件是造成或可能造成事故的情况。事故是意外 事件,事件包括事故。
一、事故相关基本概念 5.隐患 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 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而未能有 效控制的有可能引起事故的一种行为(一些行为)或 一种状态(一些状态)或二者的结合。 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隐患一旦被识别, 就要予以消除。对于受客观条件所限,不能立即消除 的隐患,要采取措施降低其危险性或延缓危险性增长 的速度,减少其被触发的“几率”。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
人 物 不安全状态 管 理 失 误 不安全行为 起因 物 加害 物 事故
行为人
现代安全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 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是人的缺点;根本原因是 管理失误。 预防控制事故首先要在管理上下功夫,从控制间接因 素入手,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最终 防止事故的发生。
当日早晨8时03分,282拖轮靠近“渤二”准备带缆,但 因海浪大,失败;8时59分,第二次带缆成功,随即降船。 10时44分开拖。20时以后,风力逐步增强,由于干弦低,甲 板没在水里。25日晨2时10分,通风筒被打坏,海水涌进泵 舱,3时10分至20分,“渤二”用明码报局电台“我船开始 下沉”,几分钟后,又用内部频率发出“SOS”(呼救信号)3 次,同时告282拖轮救人,3时35分后,282拖轮已看不到 “渤二”灯光,“渤二”已翻没海中。
(3)直接原因—征兆 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一 种表面的现象。但是,直接原因不过是深层原因的征兆。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只抓住了作为表面现象的直接原因 而不追究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就永远不能从根本上 杜绝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应该能够预 测及发现这些作为管理缺陷的征兆的直接原因,采取恰 当的改善措施;同时,为了在经济上可能及实际可能的 情况下采取长期的控制对策,必须努力找出其基本原因。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事故致因理论一、解释名词、概念1,事故致因理论:阐述什么是事故、事故为什么发生、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怎样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

2,事故频发倾向: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的倾向。

3,不安全行为:曾经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

4,比例1:29:300:根据事故统计,同一个人发生的330起同种事故中,300起没有造成伤害,29起造成了轻微伤害,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

说明事故发生后严重伤害只是极少数,大量的情况不会造成伤害;事故后果具有随机性。

5,3E原则:工程技术、教育、强制。

6,能量以外释放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

如果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作用于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则将造成人员伤害;事故发生时人体能否受到伤害,以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如何,取决于作用于人体的能量的大小,能量的集中程度,人体接触能量的部位,能量作用的时间和频率等。

7,系统安全: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程度。

8,“三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9,本质安全:机械设备、物理环境等生产条件的安全称作本质安全。

10,两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11,变化的观点:由于管理者的计划错误或操作者的行为失误,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或人的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破坏了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12,P理论:本尼尔认为生产活动中扰动,即外界影响的变化,将作用于行为者。

当行为者能够适应扰动时,生产活动可以维持动态平衡。

如果行为者不能适应这种扰动,则自动动态平衡过程被破坏,开始事故过程。

(新安全生产)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新安全生产)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四)安全技术措施的标准
安全技术是改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控制生产因素不安全状态,预防与消除危险因素对人产生的伤害的科学武器和有力的手段。安全技术包括为实现安全生产的一切技术方法与措施,以及避免损失扩大的技术手段。
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具体的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与消除事故危害。发生事故后,安全技术措施应迅速将重点转移到防止事故扩大,尽量减少事故损失;避免引发其他事故方面。这就是安全技术措施在安全生产中,应该发挥的预防事故和减少损失两方面的作用。
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为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在生产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冒险蛮干则表现的尤为突出。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省能、逆反、凑兴等心理所支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非理智行为的任务是相当重的,也是非常严肃、非常细致的一项工作。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技术措施
针对生产中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在进行施工设计、工艺安排、施工组织与具体操作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在生产活动进行之前,或引发为事故之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消除生产活动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又是。预防为主"方针落实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生产组织者的素质状况和工作才能。
人失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起因所引发的人失误、不属于同一类型。
(1)随机失误。由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引起的人失误,属于随机失误。与人的心理、生理原因有关。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也不重复出现的。操作时用力的大小,时间差,遗忘等现象,属于随机失误范围的不同表现。
(2)系统失误。由系统设计不足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发的人失误属于系统失误。系统失误与工作条件有关,类似的条件可能引发失误再出现或重复发生。在人形成习惯后,不能适应操作程序变化或偶然情况时,系统失误会明显出现。改善工作条件,加强职业训练可以克服系统失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