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的失误与不安全行为
人失误与不安全行为课件

认知偏差:对事 物的认识和理解 存在偏差,导致 判断失误
01
情绪波动:情绪不 稳定,容易受到外 界因素的影响,导
致行为失控
02
04
心理疲劳:长时间 工作导致心理疲劳, 注意力不集中,容 易发生失误。
03
心理压力:工作 压力、生活压力 等导致心理紧张,
影响行为表现
环境原因
01
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恶劣,如高 温、噪音、照明不足等
人失误可能导致不安全行 为,如事故、伤害等
02
人失误可以分为无意识失 误和有意识失误
04
有意识失误是指人在有意识 的情况下发生的失误,如违 反规定、操作不当等
不安全行为的定义
不安全行为是指 可能导致事故或
伤害的行为 1
不安全行为可能 4
导致人身伤害、 财产损失、环境
污染等后果
不安全行为包括 违反安全规定、
04 总结与反思:对事故进行 总结和反思,提高安全管 理水平
03
某建筑工地员工因违 规操作,导致建筑倒 塌,造成人员伤亡
04
某医院护士因疏忽大 意,导致医疗事故, 造成患者死亡
05
某学校学生因打架斗 殴,导致校园暴力事 件,造成学生受伤
06
某家庭因家长疏忽, 导致儿童溺水,造成 儿童死亡
4
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安全管
1 理制度,明 确安全责任
建立安全培
2 训制度,提 高员工安全 意识
03
工作流程:工作流程不合理, 导致员工操作失误
02
工作压力:工作压力过大,导致 员工疲劳、焦虑、紧张等
04
安全设施:安全设施不完善,如 防护设备、警示标志等不足
3
预防措施
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主要观点
---
----
控 制 不 足
根
直
受
本 原 因接 原 因Biblioteka 事 故伤 、 损 坏
管 理
起 源 论
征 兆
接 触
损 失
Frank Bird 博德 1970年 损失起因模型
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主要观点
损失
人、环境、财产、生产、声誉等
事故
接触危险能源或物质
直接起因
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
系统原因
程序不妥或未被遵守
缺乏控制
管理系统的缺陷
损失起因和事故调查模型
引发事故
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主要观点 现代因果连锁理论认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是人
的缺点;根本原因是管理失误。 预防控制事故: 首先要在管理上下功夫,从控制间接因素入手,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
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最终防止事故的发生。 该理论的贡献: 找到了控制事故发生的关键是管理。
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主要观点
博德的因果连锁理论主要观点
管
个
不安
理
人
全行
事
伤
失
原
为及
故
亡
误
因
状态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
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的基础上,博德提出了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 博德认为,尽管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事故的产生是由于个人的原因:
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最终防止事故的发生。 该理论的贡献: 找到了控制事故发生的关键是管理。
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人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最新版)【摘要】从人因失误的机理、分类和特点等方面,对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间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与探讨,笔者认为,应从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人机系统设计等方面预防人因失误,从建立和维持操作者对安全工作的兴趣、作业标准化、安全管理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以煤矿斜井提升事故为例,说明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的判定原则和方法,从而为预防、控制人因事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因失误;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对比分析;事故模式0引言人因失误及人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06376起,死亡101480人,其中,发生重特大事故86起,死亡1525人,由于人因失误或人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伤亡发生率就占70%以上。
目前,对人因失误及人不安全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理论模型和构建控制系统等方面。
即对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已从原先的确定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原因中占多大比例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归类分析上,发展到通过运用复杂性科学原理和方法,构建出切实有效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系统。
与之对应,有关人因失误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则是探究人的失误机理并建立理论模型,用人的认知可靠性分析与动作执行可靠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应用到第二代的人因可靠性分析(HRA,humanreliabilityanalysis)法,开发动态的人的可靠性分析模型。
第2章人因失误事故模型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
瑟利模型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
• 瑟利模型 3个部分,6个问题
– 1危险的出现(或释放)有警告吗?这里警告的意 思是指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状态与危险状态之间 的差异的指示。任何危险的出现或释放都伴随 着某种变化,只是有些变比易于察觉,有些则 不然。而只有使人感觉到这种变化或差异,才 有避免或控制事故的可能。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
• 能量转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在一 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人员 伤害,除了与能量大小有关以外,还与人 体接触能量的时间和频率、能量的集中程 度、身体接触能量的部位等有关。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
• 能量转移的观点分析事故致因的基本方法是: 首先确认某个系统内的所有能量源;然后确定 可能遭受该能量伤害的人员,伤害的严重程度; 进而确定控制该类能量异常或意外转移的方法。 能量转移理论与其他事故致因理论相比,具有 两个主要优点: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以 描述。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 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 • 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就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 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 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 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 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
• 劳伦斯模型 :
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
• 劳伦斯模型
– 矿山生产作业往往是多人作业、连续作业。行为人在 接受了初期警告、识别了警告并正确地估计了危险性 之后,除了自己采取恰当的行动避免伤害事故外,还 应该向其他人员发出警告,提醒他们采取防止事故的 措 施。这种警告叫做二次警告。其他人接到二次警告 后,也应该按照正确的系列对警告加以响应。 – 劳伦斯模型适用于类似矿山生产的多人作业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危险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而人 的控制能力相对有限,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惟一的对 策是迅速撤离危险区域。因此,为了避免发生伤害事 故,人们必须及时发现、正确评估危险,并采取恰当 的行动。
《人的不安全行为》课件

员工可能由于缺乏安全教育和培训, 或者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而忽略安 全规定和操作要求。这种意识上的缺 失可能导致不安全的习惯和行为,增 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04
人为失误与不安全 行为的关系
人为失误的概念
总结词
定义清晰,描述准确
详细描述
人为失误是指在生产、工作、管理等过程中,由于人的因素而导致的事故或事故隐患。人为失误可以表现为操作 不当、判断失误、违反操作规程等行为。
人为失误的分类
总结词
分类全面,逻辑清晰
详细描述
人为失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感知失误、判断失误、行为失误、技能失误和知识失误。 感知失误是指对事物的感知不准确或错误;判断失误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行 为失误是指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技能失误是指技能不足导致的失误;知识失误则是由于
知识储备不足或过时而导致的失误。
针对不同岗位和工种,开展专项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水平。
建立安全培训档案,对员工的培训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和持续 性。
制定并执行安全规定
制定完善的安全规定 和操作规程,明确员 工的安全职责和操作 要求。
建立安全规定执行情 况的监督检查机制, 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 行为。
加强安全规定的宣传 和培训,确保员工了 解并掌握规定内容。
总结词
缺乏安全培训
详细描述
该工厂工人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对操作规程不熟 悉,导致操作失误。
总结词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详细描述
工厂安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人 的不安全行为。
案例二:某航空公司的飞行事故
总结词
飞行员失误造成的失控
01
详细描述
02 某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在起飞过
《安全原理(1)》习题及参考答案

15,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把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看作是现场失误,现场失误是由于管理失误,管理失误是由于管理体系方面的问题。管理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和发挥管理机能方面。
五、论述题
1,论述海因里希工业安全理论的科学性和局限性。
答: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阐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连锁论,作为事故发生原因的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之间关系问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事故预防工作与企业其他管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基本责任,以及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工业安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数十年来,该理论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广大事故预防工作者的赞同,作为他们从事事故预防工作的理论基础。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认识的深化,许多新观点、新理论相继问世,但是该理论中的许多内容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现今的事故预防工作中产生重大影响。
3,亚当斯认为,管理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的( C )方面。
A,计划、指挥、协调 B,计划、组织、指挥 C,目标、组织、机能 D,目标、责任、机能
4,在事故统计分析时把物的因素进一步区分为( B )。
A,机械和物质 B,起因物和加害物 C,机械和物体 D,设备与环境
四、回答问题
1,人为什么会产生不安全行为?
不正确的态度,缺乏知识或操作不熟练,身体状况不佳,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不良的物理环境
2,怎样防止不安全行为?
3E原则。
3,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是人的缺点,基本原因是遗传和环境。
危险源及危险性,没有绝对安全,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的整个寿命期间,不可靠是不安全的原因,“内在的安全”而不是“附加上的安全”。
安全科学原理第二章4-6(杨宏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全工程研究所
10
2.4.1 瑟利模型
理论基础——人的信息处理过程
2020/3/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全工程研究所
11
2.4.1 瑟利模型
瑟利把事故的发生过程分为危险出现(危险构成) 和危险释放(危险输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 自包括一组类似的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知觉、认 识和行为响应过程。
(1)泊松分布 (2)偏倚分布 (3)非均等分布
研究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 更容易发生事故。
2020/3/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全工程研究所
20
2.5.1事故频发倾向论
其他证明
1926年,纽鲍尔德(E.M.Newbold)进行了检 验。随后,马勃(Marbe)跟踪调查了一个有 3000人的工厂
30
2.5.2变化-失误理论
扰动:事件的发生一定是某人或某物引起 的,如果把引起事件的人或物称为“行为者 ”,生产系统的外界影响是经常变化的,可 能偏离正常的或预期的情况。这里称外界影 响的变化为扰动,扰动将作用于行为者。
事故:当行为者能够适应不超过其承受能 力的扰动时,生产活动可以动态平衡而不发 生事故。如果其中的一个行为者不能适应这 种扰动,则自动动态平衡过程被破坏,开始 一个新的事件过程,即事故过程。
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频发倾向论可在人员选择时参考可在人员选择时参考202172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全工程研究所24252变化失误理论变化失误理论变化失误理论观点变化失误理论观点约翰逊把事故定义为一起不希望的或意外约翰逊把事故定义为一起不希望的或意外的能量释放其发生是由于管理者的计划的能量释放其发生是由于管理者的计划错误或操作者的行为失误没有适应生产错误或操作者的行为失误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的物的或人的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过程中的物的或人的因素的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所有员工,并包括企业外来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员工不安全行为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制度,导致事故和事故隐患的行为。
第四条本制度的目的是实施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管理的原则,通过制度的规范和管理的执行,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员工的安全责任第五条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必须承担起安全生产的责任。
第六条员工必须严格遵守本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正确使用和保管个人防护设备,做到主动发现和及时报告安全隐患。
第七条员工应当参加由企业组织的安全培训、演练和应急疏散演练,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八条员工在工作中发现他人存在安全隐患时,有责任及时制止并报告。
第九条员工需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人身防护,不能随意拆除、损坏安全设备设施。
第三章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分类和处罚第十条员工不安全行为分为轻微、一般和严重三个等级。
第十一条轻微不安全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未按照规章制度佩戴个人防护设备;未经授权私自进入危险作业区域;未经授权或未经培训搬动危险物品;操作设备不规范等。
第十二条一般不安全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私自抽烟或使用明火;在工作区域玩乐或嬉戏;对安全设备设施进行破坏或损坏等。
第十三条严重不安全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违反操作规程,造成重大事故;故意破坏、拆除安全设备设施,导致事故发生;酒后上岗作业等。
第十四条对于轻微不安全行为,可采取口头警告、书面警告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一般不安全行为,可采取罚款、扣除奖金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严重不安全行为,可采取停工整改、停工并进行追责等方式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对于多次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员工,可按照情节轻重采取警告、停工整改或辞退等措施。
第四章违反安全行为处理程序第十六条任何人发现员工有违反安全行为的情况,有权向所在部门或直接向安全管理部门进行举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信息处理过程模型
1960年,韦尔福德(A.T.Welford)根据人的认识、行 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的信息处理过程:
输入 → 处理 → 输出 输入是人经过感官接受外界刺激或信息的过程; 处理是大脑把输入的刺激或信息进行选择、比较、判 断和记忆,作出决策; 输出是通过运动器官和发言器官把决策付诸实现的过 程。
2 人的失误与不安全行为
2.1人失误概述
1.人失误定义 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
或超出了可按受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从系统可靠性的角度,人作为系统元素也有个可
靠性的问题。当人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没 有实行规定的功能时,则称发生了人失误。
2.人失误的性质 约翰逊(W.G.Johnson)认为: (1)人失误是进行生产作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物,
3.人失误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其主要区别如下: (1)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人失 误不一定直接导致事故。 (2)人的不安全行为主体是在事故现场的人员,一 般是生产操作者;人失误的主体可以是不在工作岗位的 人员、如设计者、制造者、维修者、管理者等。 (3)防止不安全行为采用3E原则中的教育和强制比 较有效;防止人失误采用3E原则中的工程技术和教育比 较有效。 (4)人的不安全行为本身往往是错误的(有意识的) ; 人失误时行为本身往住不错(无意识的) ,而是进行过 程中偏离了预定的目标。 实际中,某些不安全行为也是人失误的特例。
图1 驾驶员认知响应模式
2.2 人的信息处理过程
1.人的行为原理 人的原理:包括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文化原理
及社会学原理等。 早期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即,S(刺激) → R(反应)模式。 但是, S → R模式不能很好地说明个体的心理状态及
其所处的外界条件。因为,对于相同的外界刺激,不同的 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问的反应。
3.1 桥本模型
从生理、心理机制的角度描述了信息处理这一心理 学过程。
3.2 人的计算机模型
从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描述人的信 息处理过程
输入装置
输入CPU
新CPU
输出CPU
输出装置
记忆单元 旧CPU
内脏 图2-3 “人的计算机”
人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是有生 命的系统。
2.莱文行为原理模型
B f (P, E)
即,人的行为B(Behavior)是变量“人”P(People)和“环 境”E(Environment)的函数。
根据上述模型,鹤田提出了事故发生的模型为:
A f (P, E)
式中: A代表事故,则事故的发生是出于人的因素和环
境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
4.人失误的分类
人失误
按人失误原因分 类
按人失误的表现分 类
按人失误发的阶段分类生 的
随系偶
机统发
失 误
失 误
失 误
遗
做 规定
漏 或 遗
错 以外 动作
忘
设
操
制
维
检
贮
运
计
作
造
修
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存
输
失
失
失
失
失
失
失
误
误
误
误
误
误
误
工作任 务的要 求超出 人的能 力范围
操作程 序方面 的问题 力范围
弄
调
没
错
查
按
错
要
误
求
操
4.1 选择 感觉器官接受的信息以约每秒 109 比特的速度向大
脑中枢神经传递。另一方面,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最大仅 为每秒10 比特左右。在大脑中枢处理之前要对感官接受 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即对接受的信息进行选择。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人通过注意来选择输入信息。 莫瑞(Moray)认为,注意包括6种功能: (1)选择性。 (2)集中性。跟踪某种特定的对象而排除无关的信息; (3)搜寻。从一些信息中搜寻出一部分信息; (4)激活。应付一切可能出现的刺激; (5)定势。接受特定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6)警觉。对当前没被选择的强大的刺激或信息仍保持 警觉。
作
没 按 规
无 意
不 能
定 时 间
识 动
操 作
操 作
作
驾驶操作的人员行为模型与人误分析 驾驶过程体现为一个复杂的人- 机交互过
程,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始终处于一个高速变化的 系统中,必须对所采集的大量道路、环境及车辆等 信息进行快速的筛选、分析并作出准确的判断,从 而采取及时有效应对措施,其操控行为可用驾驶 员认知响应模型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驾驶员的 认知响应行为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感知:即对输入信号的探查和对刺激物的识别; ②认知判断,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 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决策; ③响应,即实施相应的响应行为(Response) 。这一 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将导致人误发生,并 可能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 人的因素是人的行为的内因。 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信息)的处理。
人对外界刺激的处理称做信息处理。
个人经验、技能、素质、性格等长时期内形成的特 性,以及人的疲劳、兴奋等状态,影响人的信息处理过 程。
➢ 环境因素是人的行为的外因。 包括生产作业条件,作业性质、机械、设备特性,
以及人际关系。
3.3 黑田模型 黑田把人的信息处理过程概括为:知觉、选择、
比较、判断、记忆、决策和操作七个环节,此外个人 态度制约选择、判断和决策环节,最终影响人的信息 处理过程。
109bit/s
知
选
觉
择
记忆 比较
1020bit
102bit/s
107bit/s
判
决
操
断
策
作
个人态度 图2-4 黑田模型
4. 选择、记忆和决策
可以测定失误率。 (2)工作条件可以诱发人失误,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来
防止人失误较对人员进行说服教育、训练更有效。 (3)某一级别人员的人失误,反映较高级别人员的职
责方面的缺陷。 (4)人们的行为反映其上级的态度,如果凭直感来解
决安全管理问题,或靠侥幸来维持无事故的记录,则不会 取得长期的成功。
(5)惯例的编制操作程序的方法有可能促使失误发生。
诺尔曼(Norman)认为,生命系统具有目的、愿望和动 机,能选择有趣的任务以及与目的有关的行为,可以适时 地开始或结束有关的活动。因此、在考察人的信息处理过 程时,尚需考虑情绪、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1)生物节律。当疲劳出现时,植物神经催促大脑休 息。
(2)本能与感情。当人得到快感时大脑活动兴奋;当 遇到不快时大脑活动受抑制;在恐惧、愤怒、焦虑等场合 大脑可能出现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