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物理学史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史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史必修1、必修2:(力学)1、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了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通过斜面实验外推并检验得出,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都一样;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推断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不受摩擦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并据此提出惯性的概念。
2、笛卡尔:法国物理学家,提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研究碰撞问题时,建立了“运动量mv”(标量)的概念。
3、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提出了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
4、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定了基础。
5、惠更斯:英国物理学家,研究了碰撞问题,提出弹性、非弹性碰撞概念,建立“动量mv”概念。
6、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提出了恢复系数概念,发现了牛顿速度公式。
7、亚当斯(英)、勒维耶(法):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发现了海王星;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了冥王星。
8、哈雷(英):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哈雷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9、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和地球平均密度,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10、齐奥尔科夫斯基: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科里奥利:建立科学的功的概念,并将功和能联系在一起。
模块3-1、3-2:(电磁学)1、富兰克林:美国科学家,首先命名正、负电荷。
物理学史(高三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学史归纳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学常识一、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物理学五大板块:1.力学(必修1、必修2、)2.电磁学(选修3-1、选修3-2)3.热学(选修3-3)4.光学(选修3-4)5.原子、核物理(选修3-5)三、自然科学三大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其中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统称为“质能守恒”,除此之外还存在电荷守恒)四、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1、伽利略对落体现象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
(P27)2、胡克研究得出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成正比——胡克定律(F=-kx)。
(P50)3、牛顿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三条规律:(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这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注: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P77)(2)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P89)(3)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
(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能】叫做【平衡力】。
)(P69)1、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描述——开普勒三定律:(P47)(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
(3)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T2/a3=c)。
2、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作出了结论:宇宙间任意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F引=G·(m1m2)/r2)。
高中物理学史(最全)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得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4、20爱因斯坦提出得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与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发现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得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悬浮在水中得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得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得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就是电得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得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与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得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得磁针偏转得效应,称为电流得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与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得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得条件与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7、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得定律。
18、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得存在,指出光就是一种电磁波,为光得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得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得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高中物理选修3-5物理学史

华人科学家丁肇中
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证实了人们对存在第四夸克的预测
夸克(quark)
1923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
发现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1924
法国物理学德布罗意
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德布罗意波(de Broglie wave)、物质波(matter wave)
1912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
证实伦琴射线就是电磁波
伦琴射线(X-ray)、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1913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提出了玻尔原子理论
电子轨道(electronic orbit)、能级(energy level)、定态(stable state)、基态(ground state)、激发态(excited state)、跃迁(transition)、电子云(electron cloud)
1914
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通过弗兰克-赫兹实验证明原子能量的量子化现象
量子化(quantization)
1896
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
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板感光
铀(Uranium)、射线(ray)、放射性(radioactivity)、天然放射现象(natural radioactivity)
高中物理选修3-5物理学史(总4页)
时间
人物
事件
相关专有名词
17世纪中叶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
提出动量概念
动量(momentum)
1668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
明确指出了动量的方向性和守恒性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必修l、必修2、选修3-1、3-2一、力学: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
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着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
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高中物理选修3-2物理学史

人物
生平
贡献
专有名词
1777年8月14日-1851年3月9日
汉斯·奥斯特
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
在物理学领域,他首先发现载流导线的电流会产生作用力于磁针,使磁针改变方向。
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1736 --180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库仑
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
1773年发表有关材料强度的论文,所提出的计算物体上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的方法沿用到现在,是结构工程的理论基础。1777年开始研究静电和磁力问题。研究中发现线扭转时的扭力和针转过的角度成比例关系,从而可利用这种装置测出静电力和磁力的大小,这导致他发明扭秤。他还根据丝线或金属细丝扭转时扭力和指针转过的角度成正比,因而确立了弹性扭转定律。他根据1779年对摩擦力进行分析,提出有关润滑剂的科学理论,于1781年发现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表述出摩擦定律、滚动定律和滑动定律。设计出水下作业法,类似现代的沉箱。1785~1789年,用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导出著名的库仑定律。库仑定律使电磁学的研究从定性进入定量阶段,是电磁学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库仑定律COULOMB’S LAW
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
迈克尔·法拉第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
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1]迈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是麦克思韦的先导。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
1804年~ 1865年2月10日
楞次
1830年被选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1834年选为院士
高中物理选修1-1知识点公式总结

知识点小结一、物理学史及物理学家1、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21800年春发明了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电堆”——最早的直流电源。
他的发明为科学家们由静电转入电流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揭开了电力应用的新篇章。
3发明和改进了电灯,改变了人类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习惯。
4、1820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对电与磁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预示了电力应用的可能性。
510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1831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奏响了电气化时代的序曲。
6他的理论,足以与牛顿力学理论相媲美,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
7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被誉为无线电通信的先驱。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单位。
二、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1、避雷针利用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避雷针上产生的感应电荷会通过针尖放电,逐渐中和云中的电荷,使建筑物免遭雷击。
23、在磁场中,通电导线要受到我们使用的电动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工作的。
4、磁场对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电视机显像管就是利用了电子束磁偏转_的原理。
5、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人们制造了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在现代化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而电磁炉和金属探测器是利7来加热食物。
8、电磁波可以通过电缆、光缆进行有线传播,也可以实现无线传输。
在进必要设备。
9、把声音、图像等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的过程,称为调制。
信号的调制强,因此高质量的音乐和语言节目,电视伴音采用这种信号调制方式。
10、下面列出一些医疗器械的名称和这些器械运用的物理现象。
请将相应的字母填写在运用这种现象的医疗器械后面的空格上。
⑴X光机 D ;⑵紫外线灯 C ;⑶理疗医用“神灯”照射伤口,可使伤口愈合得较好。
这里的“神灯”是利用了 E 。
高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学史物理必11.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正确地预言了哈雷彗星的回归。
P5 2.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发现,一个复杂系统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可能使结果产生巨大偏差。
P53.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和电灯。
贝尔发明电话。
居里夫人发现镭、钍、钋三种元素的放射性。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李政道和杨振宁指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
4.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人。
P30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他们的重量决定的。
P456.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
P47、48近代力学的创始人。
P497.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胡克定律。
P568.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止在一个地方。
P68伽利略斜面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P68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完善伽利略观点,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
P699.英国科学家牛顿,动力学的奠基者,提出牛顿运动定律。
P6810.吴健雄,华裔美国物理学家,用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密切联系。
P9211.美国J.韦伯首创用铝棒做“天线”接收天体辐射的引力波的方法。
P9212.J.H.泰勒等人观测围绕共同质心高速转动的双星,推测它们在辐射引力波时失去了能量。
P92物理必21.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星星观测记录。
发表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P29P322.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完善了理论:每个行星都沿着圆运动,这个圆叫做“本轮”同时本轮的圆心又环绕着地球沿一个叫做均轮的大圆运动。
P313.哥白尼(波兰)发表《天体运行论》,预示了地心宇宙论的终结。
P314.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观测证明了地球不是所有天体运动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人物
事件
相关专有名词
17世纪中叶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
提出动量概念
动量(momentum)
1668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
明确指出了动量的方向性和守恒性
动量(momentum)
1687
英国科学家牛顿
修改笛卡尔对动量的定义,明确地用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定义动量
动量(momentum)、速度(velocity)
中微子(neutrino)
1956
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振道
提出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实验验证的建议
弱相互作用(weak interaction)、宇称不守恒(parity non-conversation)
1957
华人科学家吴健雄
在的β衰变中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的论断
宇称不守恒(parity non-conversation)、β衰变(β-decay)
1927
美国物理学戴维孙和英国物理学家G·P·汤姆孙
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电子(electron)、波动性(volatility)
1926
德国物理学家玻恩
指出光波是一种概念波
光波(visible light)、概念波(probability wave)
1925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
发展了矩阵力学
矩阵力学(matrix mechanics)
1974
华人科学家丁肇中
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证实了人们对存在第四夸克的预测
夸克(quark)
1923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
发现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1924
法国物理学德布罗意
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德布罗意波(de Broglie wave)、物质波(matter wave)
1912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
证实伦琴射线就是电磁波
伦琴射线(X-ray)、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提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instein photoelectric equation)、光子(photon)
1907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
测量光电效应中几个重要的物理量,检验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instein photoelectric equation)、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黑体(lbackbody)、黑体辐射(blackbody radiation)、能量子(energy quantum)、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ant)
19世纪初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
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干涉(interference)
19世纪初
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
观察到了光的衍射现象
衍射(diffraction)
1897
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
证实阴极射线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这种粒子的比荷,发现了电子
阴极射线(cathode ray)、电子(electron)
1909-1913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
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电子电荷
电子(electron)
1903
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
发现原子不是实心球体
原子(atom)
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和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通过弗兰克-赫兹实验证明原子能量的量子化现象
量子化(quantization)
1896
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
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板感光
铀(Uranium)、射线(ray)、放射性(radioactivity)、天然放射现象(natural radioactivity)
1743
法国科学家达兰贝尔
指出动量和动能两种量度的同样有效性
动量(momentum)、动能(kinetic energy)
1920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
猜测原子中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
原子(atom)
1932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
发现了卢瑟福所预言的粒子——中子
中子(neutron)
1896
德国物理学家维恩
1926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
建立了波动力学
波动力学(wave mechanics)
1876
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
发现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cathode ray)
1890
舒斯特
测出了阴极射线微粒的比荷
阴极射线(cathode ray)
1897
考夫曼
测出了阴极射线微粒的比荷
阴极射线(cathode ray)
19世纪初
法国物理学家马吕斯
观察到了光的偏振现象
偏振(polarization)
19世纪60年代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从理论上确认了光的电磁波本质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1887
oelectric effect)
1905
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维恩公式
辐射(radiation)、波长(wavelength)
1900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
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瑞利公式
辐射(radiation)、波长(wavelength)
1900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
提出能量子假说,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并得出了黑体辐射的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
1898
波兰裔科学家玛丽·居里和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
发现新元素钋和镭
钋(Polonuim)、镭(Radium)、
1919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
发现了质子
质子(proton)
1928
德国物理学家盖革和米勒
研制成盖革—米勒计数器
盖革—米勒计数器(Geiger-müller counter)
1967
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英国物理学家萨拉姆和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
1913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提出了玻尔原子理论
电子轨道(electronic orbit)、能级(energy level)、定态(stable state)、基态(ground state)、激发态(excited state)、跃迁(transition)、电子云(electron cloud)
1914
1911
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
提出了核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
核式结构模型(nuclear structure model)
1814
德国物理学家夫琅和费
通过光谱分析发现了钠的谱线
光谱(spectrum)、谱线(line)
1859
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
解释了太阳光谱中暗线的含义
太阳光谱(the solar spectrum)
定义了核裂变
核裂变(nuclear fission)
1942
美国物理学家费米
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核反应堆”的装置
核反应堆(nuclear reactor)
1929-1930
华人科学家赵忠尧
发现硬γ射线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
重元素(heavy element)
1942
华人科学家王淦昌
提出证实中微子存在的一种实验方案
在格拉肖电弱统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弱统一的完善理论
格拉肖电弱统一模型(unified electro-weak theory)
1938
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他的助手特拉斯曼
在用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中发现生成物中有元素钡
中子(neutron)、铀(Uranium)、钡(Barium)
奥地利物理学家迈特纳和弗里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