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课文和课文分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前预习1.朗读①朗读课文共( )句话,我读了( )遍,能做到(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

②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生字,画生词,不明白的画上“?”。

2.概括本文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写的是一只兔子偶然撞死在田边的_____,一个农夫捡到了,从此就放下锄头整天_____,希望再有兔子撞死,可是他__________,田地也荒芜了。

3.生字词①读词语,不会读的在旁边做上标记。

守株待兔兔走触株折颈而死②认生字,在上面注上拼音。

宋耕释冀4.理解①借助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未而守株,冀复得兔。

②根据句子的意思,试着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因释其来而守株。

③这个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把相关的句子写下来。

5.搜集另一则寓言,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课文知识点我会写守(shǒu)把守守候守望守卫株(zhū)株守植株株距一株待(dài)期待接待等待担待(dāi)待会儿宋(sòng)仿宋南宋北宋宋瓷耕(gēng)耕种耕地耕耘触(chù)接触感触触犯触角颈(jǐng)头颈瓶颈颈椎释(shì)解释诠释阐释释放其(qí)其中与其其实尤其多音字:为wéi(为人)wèi(为什么)字义:①株:露在地面上的树的根和茎。

②走:跑。

③折:折断。

④因:于是。

⑤释:放下。

⑥来: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⑦冀:希望。

③复:再,又。

⑨身:自己。

了解作者:韩非(约前280一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出身韩国贵族。

师从荀子。

《韩非子》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

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

《五蠹》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代表作。

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在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切中要害。

3年级《守株待兔》丁秀

3年级《守株待兔》丁秀

三年级下册第5课《守株待兔》【教材分析】《守株待兔》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则短小精炼、言简意丰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故事讲的是宋国有位农夫,因为在自己田里捡到一只撞到木桩而死的野兔,就整日在木桩旁守着,等候兔子再一次撞死。

结果,他再也没有等来兔子,却最终被宋国人耻笑,告诉我们:不能抱着侥幸心理,要脚踏实地。

本课既是寓言故事,又是文言文,要引导学生明白寓言故事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部分学生已经读过白话文版的《守株待兔》,对故事有了大致了解。

但是,文言版的《守株待兔》学生还是第一次见。

他们理解文言中的关键词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准备】搜集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目标】1.会认“耒”“耕”等字,写好“株”“待”“耕”等字,背诵课文。

2.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懂,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

3.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读懂寓言,明白道理,懂得:不能心存侥幸,要脚踏实地,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懂,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读懂寓言,明白道理,懂得:不能心存侥幸,要脚踏实地的创造美好生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都喜欢读故事,平时读过哪些故事?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师指导“守”“株”“待”的写法。

(出示田字格,板书课题,生书空。

)3.看插图,猜一猜:“株”指什么?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学法指导:结合图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板书:结合图片)4.带着理解,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阅读经验谈起,学生有话可说,激发他们学习寓言故事的兴趣;结合插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文言中的关键词,教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初读寓言,读准读通1.《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是2300年前大思想家韩非子写的。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课文原文阅读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课文原文阅读

30 寓言两则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种田人。

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仓皇蹿(cuān)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哇!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

可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人教版课标本第四册课文]27 寓言两则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乐滋滋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29 守株待兔古代有个农夫。

有一天,他正在田里干活。

忽然,一只兔子跑过来。

兔子见了人,慌忙逃走,一不小心撞到地边的一个树桩上,把脖子撞断了。

农夫放下锄头,走过去捡起死兔子。

他想,这可是白捡来的便宜,不费一点儿力就能吃上美味的兔肉。

他越想越高兴,一路唱着歌,提着死兔回家了。

第二天,他又来到田里。

他想,说不定还会有兔子撞到树桩上,要是再得到一只就好了。

他干脆不干活了,整天守在旁边,等着兔子来撞树桩。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农夫再也没有等到撞树桩的兔子。

他的田也荒了。

5.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人教版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赏析《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赏析:
《守株待兔》是源自《韩非子·五蠹》的一则寓言故事,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

故事讲述的是宋国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一只兔子撞到了田中的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农夫看到这一幕,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期待能再次捡到撞死的兔子。

然而,他再也没有等到兔子,反而因此被宋国人笑话。

这篇课文通过农夫守株待兔的故事,寓言性地揭示了两个重要的道理。

首先,它批判了那种企图不劳而获、侥幸求成的思想。

农夫因为一次偶然的幸运事件,就放弃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寄希望于再次出现同样的好运,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生活中,我们应该明白只有通过辛勤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

其次,这篇课文也警示人们不要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或者侥幸的心理。

农夫基于一次偶然的事件,就认为可以持续获得同样的结果,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偏概全、盲目乐观的思维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策略,不能一味地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或者侥幸心理。

总的来说,《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教育我们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和依赖过去的经验,这对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注释

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注释

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注释守株待兔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则故事。

下面是《列子·守株》的原文及注释:原文:列子守株列子守株,有渔人之利。

视其所守,有兔而守之,有豚而守之,有狙而守之,有蛇而守之。

弟子曰:“夫子视亦不远矣。

亦曰‘守株待兔’,何谓也?”列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一手一株,莫知所以然。

彼既不知所以然,如何知吾所以然?注我其根,归我其株,申我以其间,导我以其广。

蕙草之宜,斩伐之故也。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适彼窅冥者,果何故而然也?试述之!’有始也者,有未始也者,有未有也者,有已有也者,小成若腰矣,大成若缁矣。

成者,有疵也;仁者,无疵也。

彼童子无教,无诲,故无有,童子之好杀,与我何干?所用者,与彼同也,所由者,皆出于我。

彼童子之牛,其状若何?焉取彼之血?注之而已矣!”注释:守株待兔:原意是指一个农夫守住一棵树,等待兔子撞死在树上。

这个寓言故事后来成为了一种形容某些人坐等机会而不努力奋斗的比喻。

在这里,守株待兔被引申为指不思进取,只依赖运气的心态。

列子:《列子》是古代中国哲学家列御寇的著作,是一部以寓言和对话为形式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道家思想的内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指人的生命有限,但知识无限。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味着人应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样就会有危险。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指做好事不一定能得到名声,做坏事也不一定会受到惩罚。

人应该追求道德善行,而不是为了名声或避免惩罚。

缘督以为经:以德行来自律,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是古代的厨师,文惠君是一个贵族。

这里用庖丁为例,说明人可以通过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来实现自我完善。

蕙草之宜,斩伐之故也:蕙草是一种植物,它的香气可以随风传播。

这里比喻人的言行可以通过模仿和学习来传播和影响他人。

三年级语文下册《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赏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赏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赏析
《守株待兔》课文原文: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再得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赏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成功需要付出努力,不能总想着不劳而获。

农民因为一次偶然得到一只兔子,就放弃农作,整天守着树桩等待兔子再次撞上来,这种行为是荒谬的。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不能总想着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农民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到得到兔子的偶然性,而采取了错误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失败。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总之,《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寓意深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注释

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注释

守株待兔课文原文及注释
《守株待兔》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源自《列子·汤问》。

故事讲述一个农民守株待兔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用来比喻不劳而获
的愚昧行为。

下面是《守株待兔》的原文及注释:
守株待兔。

【原文】昔者莊周梦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
知周也。

俄然觉,則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
為周與?周與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謂物化。

【注释】。

昔者,古时候。

莊周,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梦为胡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栩栩然,形容蝴蝶栩栩如生的样子。

自喻适志与,自以为达到了自己的愿望。

俄然,突然。

蘧蘧然,形容周围景物模糊不清的样子。

物化,事物相互转化的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莊周的梦境,表达了人们对于现实和梦境之间的疑惑和思考。

故事中的“守株待兔”也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盲目等待不切实际的事情发生的愚昧行为。

《守株待兔》课文原文阅读

《守株待兔》课文原文阅读

[语文S版第七册课文]30 寓言两则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种田人。

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仓皇蹿(cuān)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哇!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

可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人教版课标本第四册课文]27 寓言两则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乐滋滋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29 守株待兔古代有个农夫。

有一天,他正在田里干活。

忽然,一只兔子跑过来。

兔子见了人,慌忙逃走,一不小心撞到地边的一个树桩上,把脖子撞断了。

农夫放下锄头,走过去捡起死兔子。

他想,这可是白捡来的便宜,不费一点儿力就能吃上美味的兔肉。

他越想越高兴,一路唱着歌,提着死兔回家了。

第二天,他又来到田里。

他想,说不定还会有兔子撞到树桩上,要是再得到一只就好了。

他干脆不干活了,整天守在旁边,等着兔子来撞树桩。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农夫再也没有等到撞树桩的兔子。

他的田也荒了。

5.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株待兔》课文后附课文分析
古时候有个种田人。

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仓皇蹿(cuān)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哇!
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

可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课文内容分析:
1.课文摘自《韩非子·五蠹》,讲述了一个孩子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宋国一农夫,守着田里的一个树桩,希望能再得到撞上树桩而死的兔子。

故事说明不愿付出努力,想侥幸获得意外成功是行不通。

课文是文言文,寥寥数语,39个字,就把一个故事及议论写得清清楚楚。

它与“阅读链接”的《南辕北辙》一起,既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寓言提供了范本,又为“快乐读书吧”阅读《中国古代寓言》做了铺垫。

2.课后练习“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

”是三上“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的朗读目标提高,即学生需要在了解文言文的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基础上,在借助注释、插图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停顿,从而把课文读通顺。

3.课后的后两个练习题,指出了三下学习寓言的两个目标:(1)读懂故事内容,即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2)通过具体问题的回答,检测对寓意的感悟理解,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避免要学生高度概括寓意的要求。

学情分析:
1.课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通过三上文言文《司马光》的学习,再加上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古诗以及古代的名人名言,他们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词义与现代语言的异同有所了解,这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2.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乌鸦喝水》等数篇寓言故事,尤其是二下课文《寓言二则》更是直接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寓言”这种文体,这同样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