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传说

合集下载

锡伯族故事

锡伯族故事

锡伯族故事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锡伯族总人口为188824人,其中辽宁省132615人,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铁岭、朝阳、锦州、丹东、瓦房店、凤城等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4566人,主要聚居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及霍城、巩留、伊宁、乌鲁木齐等县市;黑龙江省8886人,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和双城市;吉林省3168人,主要分布在长春市;内蒙古自治区3023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其余分布在陕西、北京、上海等省、区、市。

呈现东(北)西(北)分居、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和西北的锡伯族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现在,东北锡伯族的语言和当地汉族、满族基本相同。

新疆的锡伯族,由于居住较为集中,在语言文字上保持了较多的特点。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

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一一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方向,被困在山里。

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方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

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

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2011年5月23日,辽宁省沈阳市申报的“锡伯族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沈阳市于洪区文化馆获得锡伯族民间故事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7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锡伯族

7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锡伯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锡伯族锡伯族,源于古代鲜卑。

锡伯是他们的自称,含义是瑞兽、带钩。

一直有供奉瑞兽(鲜卑兽)的习俗,神兽图案被称为锡伯族的标志。

锡伯由鲜卑音转而来,明清之际,锡伯由部落名称演变为民族名称。

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

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

锡伯族保留着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

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还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锡伯部落人出动围猎,留下老年人和18个孩子。

族人把小孩装在皮口袋里,挂在树杈上,由一个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着。

围猎族人一直不归,喜利姑娘战胜各种困难,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都组成了家族,保护了锡伯部落人繁衍兴旺。

玉帝认她为女儿并封为“喜利妈妈”,成为锡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宗。

大兴安岭、嫩江北部和嫩江左岸呼伦贝尔草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前郭尔罗斯等区域是锡伯族的发源地。

从直接来源上说,锡伯族是满族瓜尔佳氏迁徙到嫩江锡伯河的一支后裔。

早先,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以狩猎、捕鱼为生。

乾隆年间,抽调盛京的锡伯族1020人,连同家眷5000多人迁往新疆伊利驻守。

锡伯族与鲜卑族有渊源关系,进一步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东胡。

商代,东胡在商朝正北方,西周初年,在西周北方正东。

战国以后,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

胡服骑射就是赵灵王跟东胡人学的。

后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退居乌桓山的叫乌桓,另一部分退居鲜卑山,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称鲜卑。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人就是锡伯族的先民。

北魏时期,鲜卑族主体和汉族融合。

原地部落,开始被称为室韦(失韦)、乌洛侯、地豆于、契丹、库莫奚等,从此,鲜卑之称消失。

室韦是隋唐时期锡伯族的先民。

契丹兴起,有的融合,也有些发展成为锡伯族。

明代,受科尔沁蒙古统治,后投降努尔哈赤,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

锡伯族民间故事

锡伯族民间故事

锡伯族民间故事
锡伯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地区。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其中民间故事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介绍几个锡伯族的民间故事。

1. 赛里木湖的传说
赛里木湖是锡伯族传说中的圣湖,相传湖中居住着一种神秘的生物——湖妖。

湖妖外形美丽,但善恶难辨。

每年的冬至之夜,湖妖会变成一条金色的巨龙,出现在湖面上。

当地人民相信,如果有人能见到湖妖,并用心愿打动了它,那么他的愿望就会实现。

2. 马背上的神话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锡伯族的传统习俗。

相传,每逢盛夏时节,锡伯族人会举行马上祭祀的仪式。

他们会在马背上奔驰,在神圣的马背上祈祷神灵保佑他们的农作物和家庭平安。

这个仪式被认为是锡伯族与马神灵的联系,也是对马的崇拜和敬意的表达。

3. 传说中的勇士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锡伯族的勇士的传奇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个叫做阿利的勇士,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击败了邪恶势力,并把和平带给了人民。

阿利成为了锡伯族的英雄,他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成
为了锡伯族的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丰富了锡伯族的文化,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

同时,这些故事也传承了锡伯族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故事的传承,锡伯族人民继承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将其传递给后代。

锡伯族民间故事

锡伯族民间故事

锡伯族民间故事接生婆的奇遇——永寿林阿尔潭扎布大叔是我们村里最能讲故事的人,他肚子里有许许多多锡伯民间的传说。

这天,他又在给大家讲故事了:深秋的夜来的很早,刚吃过晚饭,就掌灯了。

户外时常听到狗的叫声,可叫了几声就歇了,也许狗也觉得天色已晚了吧?!突然,从村子的南边听到急切的马蹄声,这马蹄声虽有序而有些碎,由远而近,蹄声愈来愈逼近村口。

顿时,各家的狗用不同的声音叫了起来,狗的叫声淹没了马蹄声。

不到一会儿,这辆马车就到村东头的春花接生婆家门口停住了。

马车是前后四匹白色长鬃毛马,套在一辆俄国式的“皮力斯卡”车上,用白帆布罩起了蓬,车后面站立着两个人,看起来象是一个护兵。

有一个是赶车的,坐在前端,双手持着缰绳,鞭子横握在右手上,看上去象个木偶,只有看到白马的头部的摆动带动缰绳,赶车人的手联动才知道他是个活人。

也许这才是他们的规矩呢!这家是方圆百里皆知的接生婆家,女主人名叫春花。

主人家的女儿呵斥着拴在棚子下的狗,让客人进屋,两人一前一后地进到了春花接生婆的厢房。

前面的有个三十来岁,中等个头,目秀面善,精练聪明,微笑的眼睛里总是透露出丝丝温情友善和利落干练,看起来像个绅士。

可是春花大妈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

这位青年左手脱帽,双手放在膝盖上向春花接生婆一边作揖一边说:“我是南边水磨沟的,家里媳妇生小孩难产了,听说春花大妈接生手艺高超,特来邀请,现在产妇母子的安危就落在您的手中,请您救救他们母子吧!”这位青年人有些激动,双目凝视着春花大妈,眼睛里透出那种无奈并渴望的目光,立在门口边,用乞求的目光看着一会大妈,慢慢地低下了头,弓着腰,双手放在前胸。

他的随从紧紧跟在这位青年人的身后,低着头,帽子压得很低,看不清他的面目,双手托着一个大的包袱,这时候这位青年人从随从手中接过这包东西往前走两步坐在炕沿边说:“若春花大妈出诊接生,母子健康,日后将重重酬谢。

”春花大妈赶紧收一收手中的针线活儿,看着这位来客,努力辨认着,并非常有礼貌地请来客上炕就座,但来客的青年人伫立在门边,这时春花大妈理一理粗黑并有些凌乱的头发,抬头看到坐在炕头对面一直在吸烟的丈夫。

锡伯族的春节故事

锡伯族的春节故事

锡伯族的春节故事锡伯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节日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锡伯族也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讲述锡伯族的春节故事,带您领略这个民族的春节风情。

一、锡伯族的春节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凶猛的妖怪,每年春节都会来到锡伯族村子里捣乱,吃掉牲畜,破坏庄稼。

锡伯族人民为了保护家园,决定合力除掉这个妖怪。

在一次激战中,锡伯族勇士们用智慧和勇气打败了妖怪,从此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锡伯族人民在每年的春节都会举行庆祝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二、锡伯族的春节习俗1.贴春联:锡伯族人民在春节期间,会在门框上贴上红纸春联,寓意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2.放鞭炮:春节期间,锡伯族人民会放鞭炮来庆祝节日,驱赶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3.拜年:春节期间,锡伯族人民会互相拜年,互致祝福。

晚辈给长辈拜年时,要行跪拜礼,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4.饮食习俗:锡伯族春节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等。

此外,还会制作各种糕点,如糯米糕、年糕等,寓意着年年有余、步步高升。

5.舞龙舞狮:锡伯族人民在春节期间会举行舞龙舞狮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锡伯族的春节故事1.《勇士斗妖怪》:讲述了锡伯族勇士们合力打败妖怪,保护家园的故事。

2.《聪明的阿哥》:讲述了锡伯族一个聪明的小伙子,如何在春节期间用智慧解决难题,赢得村民们的尊敬。

3.《扶贫救困》:讲述了锡伯族一位富商在春节期间,慷慨解囊帮助贫困村民,传播爱心和正能量的故事。

锡伯族的春节故事丰富多彩,展示了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_童话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_童话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_童话故事阅读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也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1:后娘的故事锡伯族民间故事,流传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从前有个人,其妻突发暴病而死,留一七岁女儿。

父因在外当差,少回家,难顾女儿,后娶一寡妇为妻。

寡妇有一女八岁。

不久后娘便开始虐待孩子,将自己的女儿视作宝贝。

前妻的女儿越长越美,后娘之女越长越丑,后娘便起歹心,把她推进井里把井填掉。

父亲回来,后娘谎称女儿得急病死去。

悲痛的父亲发现从原井口长出的一棵柳树苗几天间长成大树,上有一只美丽的小鸟会唱九十九种曲调且极悲哀。

父亲将它放进鸟笼,后娘又使毒计害死它并丢进炉中烧成灰倒在外面。

第二天,邻居孤身奶奶在灰里找到一颗晶亮的绿宝石,后绿宝石变成一美丽的姑娘。

一天,姑娘备一桌饭菜,让老奶奶把父亲和后娘请去做客。

席间姑娘讲了一段悲惨故事,父亲才恍然大悟,大怒,即刻把后娘送官府严惩。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2: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

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

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

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

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

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

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

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

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

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

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3:三个大力士从前达斡尔族有一个名叫巴布嘎①的人。

试论锡伯族神话与民间传说

试论锡伯族神话与民间传说

述 了天 神造大 地与造人 的传奇故 事 。天神每 年 向人
问大 地撒 下雪 白的面粉 , 供人类 食用 , 使其 繁衍 。后
来 , 心 想 吞 吃 太 阳 和 月 亮 而 被 天 神 贬 剑 人 问 的 天 一
去后 , 神 又把 它 们 放 回大 地 . 天 使所 有 生灵 又 开始 繁衍生息 。 玉帝 安排圣灵 》 于此类神话 。 锡伯 《 属 在《
锡伯 族 的 自然神 话可 分为 宇宙 起源 神话 、 人类
起 源 神 话 和 自然 万 物 神 话 。其 表 现 有 两 大 特 征 : 一 是 宇宙 起 源神话 和人类起 源 神话往 往交 织在 一 起 : 二 是 自然 万 物 神 话 更 富 有 其 民族 特 色 。
( ) 宙起 源 神 话 和 人 类起 源 神 话 一 宇
在 《 国 少 数 民族 宗 教 神 话 辞 典 》 , 录 了 一 中 中 收 条 关 于 天 神 造 大 地 的 锡 伯 族 自然 神 话 , 则 神 话 讲 这
了一艘 大船 . 后从所 有 的生 灵 中各 选 出一 对 雄性 然
和 雌 性 , 它 们 放 到 大 船 上 以 躲 避 洪 水 。 待 洪 水 退 把

起 ; 锡 伯族 的 民间传说 源远 流 长 , 而 内容 丰 富 , 要 分 为J- 主 ,  ̄传 说 、 史事 件 传 说 和 地 方 风 物 传 4 历
说 。
关 键 词 : 伯 族 ; 话 ; 间 传 说 锡 神 民
中图分 类号 : 0 . I 7 2 9
文献标 识码 : A
在 锡 伯 族 的 人 类 起 源 神 话 中 . 了 有 天 神 造 人 除
的 神 话 外 , 有 洪 水 再 造 人 和 人 兽 结 合 的 神 话出版 的 《 91 锡伯 族 民 问故事

锡伯族西迁历史故事

锡伯族西迁历史故事

锡伯族西迁历史故事锡伯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源于中国北方的辽河流域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吉林、黑龙江等地。

然而,锡伯族的历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地方,他们还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故事,那就是他们的西迁历史。

一、西迁的原因和背景1. 蒙古西征:13世纪初,蒙古帝国崛起,世人闻名的成吉思汗开始征战,他的帝国迅速扩张,吞并了北方的诸多部落和民族。

锡伯族作为北方蒙古帝国的附庸部落,也受到了这场战争的影响。

成吉思汗征服了锡林郭勒草原地区,将锡伯族纳入自己的统治。

2. 明朝的统治:蒙古帝国衰败后,明朝开始对北方进行统治,锡伯族成为明朝的臣民。

明朝时期,锡伯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习俗。

3. 清朝的入侵和压迫:17世纪中叶,满洲人建立了清朝,他们对北方的蒙古、锡伯族等民族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征服。

清朝政府实行了封建军事统治和经济剥削,使得锡伯族生活陷入困境。

4. 西迁的触发事件:1865年,清朝政府下令修筑边境城堡,要求锡伯族提供大量人力物力。

锡伯族的负担加重,生活更加困难。

加之清朝政府对锡伯族的压迫和歧视日益严重,锡伯族内部开始酝酿离开家园的念头。

二、锡伯族的艰难西迁1. 准备阶段:锡伯族的西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社会组织的整合和决策,锡伯族的部落首领和长老们开始秘密商议西迁的事宜。

然后是物资和食品的准备,锡伯族人准备了足够的粮食、衣物和生活用品,以备远行之需。

2. 西行途中的困难:锡伯族从家园出发,艰难地向西行进。

他们经历了艰苦的跋涉、饥饿和寒冷。

而且,在途中还面临着蒙古和满洲军队的追击和袭击,锡伯族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来保卫自己的家园。

3. 新家园的建立:锡伯族最终来到了今天的新疆和西藏地区,他们在那里建立了新的家园。

锡伯族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开垦土地、建造房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锡伯族人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他们在新家园中继续保持和传承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伯族传说与民俗综述
姓名:徐文滔学号:2008041023 班级:08级4班
摘要:锡伯族传说是锡伯族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锡伯族传说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与锡伯族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是研究锡伯族早期社会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

锡伯族传说与民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涵现。

锡伯族的传说中蕴含着锡伯族独特的风俗习惯,而锡伯族的风俗习惯中也隐藏着锡伯族的传说。

关键词:锡伯族传说民俗
传说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所反映的内容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信仰共识、民俗事象紧密结合。

锡伯族传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它们大都寄寓着锡伯人对自己本民族的敬仰和热爱。

大致可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

如《喜利妈妈的传说》、《海尔堪玛法的传说》、《西迁节的传说》、《抓嘎拉哈的传说》等。

其中有些传说与神话相互交织在一起,如《喜利妈妈的传说》、《海尔堪玛法的传说》不仅体现了锡伯族的民俗,也表现出锡伯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之情。

本文现对这三类锡伯族传说与民俗的关系分别给以阐析和解说。

(一)锡伯族的人物传说与民俗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一个被神话了的女人。

同女娲造人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古老民族希望本族繁衍旺盛,战胜严酷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在不断演化和传说的演绎中,这些女人被部落人民神化,渐渐成为一个民族祈求人丁兴旺的祖神。

例如喜利妈妈的传说:故事讲述在大兴安岭的一座山洞里生活着一个狩猎部落,部落里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喜利。

一年,男人们出去打猎,长久不归,老人和孩子们面临饿死的危险,喜利姑娘在海尔堪的帮助下,带来大量的食物救活了大家,使这个狩猎部落得以生存繁衍。

从此人们把喜利奉为自己的祖神。

喜利妈妈在原始社会时代是记录世系的象征物,后逐渐演变成“子孙保护女神”,被人们虔诚供奉,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无文字时代结绳记事的家谱。

由“天地绳”和象征物两部分组成,“天地绳”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上系小弓箭、布条、嘎拉哈等象征物。

家里生了男孩要在两个嘎拉哈之间就添一张小弓箭,象征长大后弓马娴熟,能成为好猎手或勇将;生了女孩要栓布条,象征善做衣物和成为持家的能手。

现如今,锡伯族人仍然保持着对喜利妈妈的祭祀传统仪式。

喜利妈妈的祭祀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喜利妈妈在除夕从口袋中取出,从房间的西北墙角斜拉到东南墙角,家长带领全家人为其烧香磕头,到二月初二再装回袋中,挂回原处。

锡伯族对喜利妈妈的崇拜,其主要原因也很简单明确,首先,喜利妈妈是锡伯族对远古时期母系祖先的崇拜,是“母系祖灵上升为神灵”的意思反映。

其次,喜利妈妈是一位为了锡伯族繁衍向自然与社会所降临的大灾大难,进行了英勇斗争的英雄,所以锡伯民族信奉她为“女祖先”神。

再次,喜利妈妈是庇护、保佑自己子孙后代的神灵,具有降福本民族的神秘力量。

还有些锡伯族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阐述了他们的传奇事迹和遭遇,表达了人民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崇拜和引以为傲的情感。

例如海尔堪玛法的传说:早先年,锡伯族的老祖宗,住在大兴安岭的南坡一代,靠打猎捕鱼为生,常常受到住在大草原上的匈奴人的欺负。

锡伯人被逼无奈,只好奋起反抗。

但惹恼了匈奴人的可汗,可汗要发兵攻打锡伯人,锡伯人连夜北跑。

牧马能手和神射手海尔堪的带领下锡伯族人民在山脚下朝阳的地方安了新家。

但是,好景不长,锡伯人的住处被人发现了。

海尔堪和同族人中的青年集合在一起于敌人激战了三
天三夜,由于敌我力量差得多,海尔堪只好下令撤退。

天黑下来了,海尔堪再呼喊兄弟们时,已经没人回答了。

只剩下他一个在战斗了。

海尔堪最终弹尽粮绝。

匈奴可汗看到只剩海尔堪一个人了,便下令抓活的。

海尔堪此时没有力量了。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白龙马踢晕可汗带着海尔堪冲出包围,匈奴官兵紧随其后。

风住了,雾散了,一切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海尔堪呢?有人说他死了,却又没有发现他的尸体;说他没死,他又没有回到大兴安岭锡伯人中。

他哪里去了呢?草原中的牧马人都看到过他。

每天在朝霞映红了天地时,海尔堪骑着白龙马,手里操着长长的套马杆,为千家万户的锡伯人看护着马、牛、羊。

海尔堪玛法后来也被神化为保护牲畜的神,所以每家供奉海尔堪玛法,逢年过节,烧香磕头;人们将海尔堪玛法供在西屋外西南墙角上,那里钉有木板一块,上放香炉,墙内掏洞里面有木盒子,木盒里有一块布,布上画着男人坐像,也有木雕的海尔堪玛法神像。

这是因为在古代锡伯族的经济生活中,畜牧业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们对牲畜的繁殖和安全是非常关心的。

对海尔堪玛法的崇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地方风物传说民俗
地方风物传说叙述的是锡伯族的风俗习惯的由来,往往赋予被叙述对象以丰富的意义或情趣,表现了锡伯族人民热爱乡土的感情以及他们的生活理想和信念。

最典型的当属《抓嘎拉哈的传说》,这个传说讲述了锡伯族人抓嘎拉哈这一游戏的来历。

相传努尔哈赤带领八旗兵与明朝东北军作战,在萨尔浒这个地方打了大胜仗。

努尔哈赤传令犒劳全体官兵。

可到了开宴的时候,士兵们的情绪很低落,努尔哈赤询问身边的巴图鲁,巴图鲁解释说,年关将近,士兵们思乡心切,努尔哈赤又问巴图鲁,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官兵消愁解闷,于是巴图鲁带努尔哈赤来到锡伯族营地,锡伯营的官兵们在非常投入地玩抓嘎拉哈游戏,连努尔哈赤进来也没有发现,轮流抓嘎拉哈的官兵,一个个眼明手快,手舞足蹈,好象在跳“萨满”似的,动作煞是好看。

努尔哈赤也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就和锡伯族官兵高兴的玩起抓嘎拉哈来。

结果所有的人都玩得很尽兴,愁闷和痛苦也都被抛到了脑后。

后来,每当过年过节或作战空隙,努尔哈赤总要同八旗官兵玩抓嘎拉哈游戏,赢了的就给赏赐,输了的也给吃犒劳。

而八旗官兵自从玩起抓嘎拉哈的游戏后,凡到了年节,几乎再没有思亲想家和拈花惹草违犯军纪的事情发生了。

如今抓嘎拉哈已经成了锡伯族人最喜爱的一种传统游戏,。

每逢年节,锡伯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要玩抓嘎拉哈。

后来,这种游戏甚至在汉民族中也有流传。

抓嘎拉哈是锡伯人的一种传统游戏,反映了锡伯族的风俗习惯。

每逢年节,锡伯人不分男女老少,都玩抓嘎拉哈。

嘎拉哈在清代有多种玩法,本来是男人从事的游艺活动,后来逐渐变成妇女和儿童的游戏。

抓嘎拉哈这一游戏意在教育年轻人做事专一要有耐性。

体现了锡伯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抓嘎拉哈锻炼了锡伯族人的意志,使锡伯族人勇猛异常,进而造就了锡伯营无数巴图鲁。

(三)历史事件传说与传统节日
锡伯族的历史事件传说大多讲述锡伯族的历史事件,如反抗外来侵略,农民起义或革命历史事件等,这些传说往往与人物传说交织在一起,如《喀尔莽阿的传说》等。

关于锡伯族的历史事件传说不得不说西迁节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锡伯族先民都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生活。

乾隆年间,因边疆地区形式不稳定,清政府从盛京等地抽调锡伯族官兵前往新疆伊犁戍边,公元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即将西迁的锡伯族人与留在东北的的锡伯族人聚集在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一千多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共三千多人告别了故乡,踏上了西迁的征程。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对于锡伯族人来说,西迁节是这个民族一段悲壮的历史。

留在东北各地的锡伯族人,在这一天里怀念远去的父老姐妹,纪念锡伯族先辈西迁的历史壮举,而迁到新疆的锡伯族人,则更是思念东北的故土。

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流传下来,至今已延续了245年。

西迁节的意义在于歌颂锡伯族先辈保卫祖国西北边疆历史功绩,并将锡伯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发扬光大。

在歌颂先辈的同时也教育现代的锡伯族人培养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西迁精神。

综上所述,锡伯族确有其传说的存在,并用幻想的手法解释了锡伯族所崇拜的神灵和习俗的产生。

这些信仰习俗都产生于古老的时代,并且相传至今。

但这些传说不是严格意义上历史记载,而是生动的口头文学创作,并且经过了后世的不断改变加工。

应该有效地对其进行发掘整理,以体现锡伯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而对其历史上所造成的误传,应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扫除蒙在锡伯族信仰习俗上的灰尘。

总之,锡伯族传说是锡伯族的民间文学瑰宝,对锡伯族的历史学、民俗学的研究,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试论锡伯族神话与民间传说贺元秀赵洁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3月第1期
【2】锡伯族民间故事初探吕怡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年6月第6 卷第2 期
【3】锡伯族的民间信仰习俗姗艳塔娜满族研究2000年第4 期
【4】锡伯族的“喜利妈妈”和“海尔堪”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李娜新疆地方志2002 年第2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