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锡伯族的民俗文化
锡伯族风俗禁忌

锡伯族风俗禁忌锡伯族风俗禁忌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锡伯族风俗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锡伯族风俗禁忌宗教性禁忌:锡伯族先民认为,人生的一切均受超自然力——神灵和妖魔的支配,人们对这些超自然力无力抵抗,只得以敬畏的心理审慎的对待他们,惟恐触犯神灵,招致灾厄,遂形成种种禁忌,在行动上共同恪守。
对头的禁忌:锡伯人认为灵魂对依附于人的头部,故视人头为神圣的部位,不可受辱,不容他人从自己的头上跨过,忌讳头顶处在女人脚下,故不进上面有女人的草棚或楼房。
不论是谁,如若从他人头部跨过,就被认为是践踏了对方的灵魂,必遭诅咒。
对头发的禁忌:锡伯人相信离开头皮之发亦有灵魂感应,故所剃之发须精心处理,不得轮仍。
认为头发若被鸟儿衔去筑巢,人体内的灵魂便会惶恐不安,一旦灵魂出走,人就会生病或死亡。
忌在夜间剃头,惟恐打扫不净;女人每天早晨梳头时脱掉的头发,须捡起来卷好,或藏于墙缝或放入灶中火化;儿童剃发,往往在其脑门或头的一侧留少许头发,以示保全林灵魂,使其平安无事。
男性死者,须给其剃光头发,意亦希望其灵魂尽快转升。
婚丧禁忌:锡伯族在婚、丧大事上有许多禁忌。
婚礼的主要仪式,诸如:缝被褥、挂幔帐、布置新房、接新娘、喝交杯酒、拜火等,均禁止寡妇参与。
新娘在出嫁之日,不能直接踩于地面;在娘家,由其兄长用毡子(或褥子)抬上喜车;到婆家后,则从铺好的毡子上走进屋内。
接新娘的喜车,不论路程多远,一旦上路,既不能停歇,也不能离开车辙,更不给车让路,必须马不停蹄的一口气赶到婆家。
如遇对面行来的也是喜车,则在两条车辙正中插一把刀,各自顺一条车辙错过。
新娘从上车直到婆家,不论喜车如何拐弯,一路上须面朝事先定好的方向而坐,亲人则帮助其不断的挪动身子。
锡伯族的丧葬禁忌:是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的的产物。
死于他乡者,其遗体或骨灰不得接回家中,否则,其灵魂不肯离开,家人难以安宁,故只能停放于村外举行仪式,直接运至墓地埋葬。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
锡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
锡伯族有着独特的风俗和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
1.饮食习惯:锡伯族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马肉和奶制品为主。
在节庆和重要场合,人们会享用烤全羊(骆驼)。
此外,他们还爱饮用奶茶。
2.服饰文化:锡伯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多样,常见的服饰
有满洲式衣袍、蒙古袄和马靴等。
男性通常佩戴锡伯特色的帽子,而女性则喜欢戴手工编织的色彩丰富的头饰。
3.牧民生活:锡伯族以畜牧为生,他们居住在草原上,以牧
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他们擅长驯化马匹,骑马技艺精湛,并且热爱马术运动。
4.音乐舞蹈:锡伯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他们善
于演奏民族乐器如歪头琴、杜干琴和马头琴等,同时也擅长歌唱和舞蹈表演。
5.民俗节庆:锡伯族举办各种民俗节庆活动。
其中,最重要
的节日是“那达慕”(宝岛节),他们会在这一日集结起队伍进行传统的马术竞技、歌舞演出和射箭比赛。
6.宗教信仰:锡伯族传统上信仰蒙古族的萨满教,他们认为
大自然和祖先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并具有一定的巫术和祭
祀仪式。
锡伯族的风俗和特点是他们丰富多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锡伯族依然保留和传承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新疆锡伯族抹黑节的传说

新疆锡伯族抹黑节的传说抹黑节是新疆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以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新疆锡伯族抹黑节的传说,希望能帮到你。
新疆锡伯族抹黑节的简介在新疆锡伯族中,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是“抹黑节”。
这一天,人们起的特别早,把晚间准备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大家你追我赶的上街往脸上抹黑,相互观望,笑声不止,十分有趣。
也有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的;有的早上还未来得及起床,就被抹的一脸黑的。
见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先请安,后跪施礼,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可以避免灾难,得到幸福。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抹黑”已渐渐被废除,“抹黑节”变成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性活动。
新疆锡伯族抹黑节的传说黎明,他们就要挨门串户互相往脸上抹黑。
传说是古代锡伯族以渔猎为生,后来一对老夫妇救活了受伤的燕子,燕子衔来麦种作为报答。
于是锡伯族人开始种麦为生。
巡天神知道后,派神犬告诉大家,以后人吃面粉,狗喂麸皮,各有所食。
但有一年新年时,一个年轻媳妇不慎将面饼烙糊后喂狗。
巡天神知道后大怒,使麦种长了黑色霉菌,播种后全部结黑籽,无法食用。
于是全村人向巡天神祈祷请求恕罪,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以免小麦再生黑霉。
巡天神应允了,但用手在麦根处由下往上一捋,捋走了麦秆上所有的麦粒,只留下尖端处的一截麦穗,所以从此麦子的产量就没有过去那么多了。
以后每年正月十六,巡天神下凡巡视的日子,就成了锡伯族的“抹黑节”。
年轻人在这一天的清早,手里拿着浸透清油、沾有锅底黑烟煤的“库肚苦”,挨家行走,只要遇见人,不分男女,就往他们脸上抹油烟,即使没有起床的人,也会被人闯入家门涂抹。
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媳妇更被人团团围住,抹得如同黑炭。
但锡伯族普遍尊敬老人,如遇老人时,要先下跪求得老人同意,然后才半跪着给老人抹脸,或由老人自己动手抹。
据习俗,这一天如果有人未被抹黑脸,就会一年不吉利。
少数民族锡伯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锡伯族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如刺绣、剪纸、绘画等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 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都体现了锡伯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对锡伯族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需要 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如建立民俗文化 保护区、推广民俗文化教育、加强对传 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等。
V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展方向
为了使锡伯族民俗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发 展,需要明确其发展方向,如推动传统手 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民俗文化旅 游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锡伯族年轻一代的培养,提 高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锡伯族的民间戏曲
锡剧
锡剧是锡伯族民间戏曲的主要代表,源于17世纪中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锡剧曲调优美,表演形式生动,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
话剧
话剧是锡伯族民间戏曲的另一种形式,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演形式接近生 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锡伯族的民间美术
刺绣
锡伯族刺绣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技艺,绣品图案精美、色 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刺绣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 用品等领域,是锡伯族女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锡伯族有许多传统节日,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定 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西迁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最重要的 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祖 先在历史上从东北迁徙到 新疆的伟大壮举。
其他节庆活动
除了传统节日和西迁节外 ,锡伯族还有一些其他的 节庆活动,如射箭比赛、 摔跤比赛等。
锡伯族的禁忌习俗
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

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锡伯族礼仪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锡伯族,是我国北部少数民族中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
清初,,锡伯族便开始种植水稻,清代文献中称为“锡伯米”。
1766年部分西迁至察布查尔地区,至19世纪初察布查尔渠修通,锡伯营八个牛录扩垦耕地78700余亩。
东北的锡伯族至清朝中后期,也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胡麻、油菜籽、谷子、葵花、烟草等。
在锡伯族生产活动中,牧副业也占一定的比例。
农民大多蓄养马、牛、羊等牲畜,不仅供自食自用,而且其蓄养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出现了不少专业户。
锡伯族的副业主要有园艺、渔业,还有少量狩猎业。
园艺有蔬菜和果树种植,也有榆木、杨树等木材树木种植。
渔业是重要的副业生产之一。
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有在伊犁河捕鱼的良好条件。
早在清代,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的锡伯族均形成了村镇。
西迁的锡伯族在察布查尔渠凿通后,便基本形成了现8个牛录(亦称嘎善)的聚落形式。
牛录既是经济单位,也是作战单位。
最初每个牛录均围以高大的围墙,开东西南北四大门,有二三百户不等。
每户庭院大小不等,少者二三亩,多者四五亩。
庭院多呈南北长方形,四周植有各种树木。
庭院都用矮墙围成,分南北两院,南院多种果蔬,北院修棚圈、种树木及谷物等。
住房多为人字形土坯斜顶房或木架结构斜顶房,多南北向。
卧室均起火炕,多是南西北“三环炕”。
西屋多由长辈住,东屋则为晚辈起居,中间多为隔成过道的厨房。
锡伯族历来崇尚多世同堂,分家须由父母操办盖房另立门户。
东北的'锡伯族多食稻米、高粱和小米等,新疆的锡伯族则食小麦,其中发面饼是新疆锡伯族几乎一日三餐之必备食品,称“发拉哈额分”。
在历史上主要从事游牧生产的锡伯族为便于骑马射箭,男子多穿左右开衩的滚边长袍,束粗腰带,戴圆顶帽,穿长筒靴。
最新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
锡伯族
11
六、建筑:门房与屋子
▪
锡伯族建房选址一般选高处,注重防洪,
忌讳房屋迎着水渠,房院圈墙忌讳梯形。选完房
址之后还要祭祖。门窗的做工比较讲究,都嵌有
的种图案的盘肠等。
▪
锡伯族建筑有悠久的历史,近代开始出现
砖瓦房,雕刻技术逐步成熟。锡伯族的砖木结构
房,窗台以下垒砖,屋檐封砖。一间房子一般有
四五扇窗户。窗户芯由小格木条组成,小巧而多
*
锡伯族
15
锡伯族西迁过程
*
锡伯族
16
*
锡伯族
1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目录
一 民族简介
二 民俗
目
三 服饰
录
四 叠被格
五 图案
六 建筑
七 历史
*
锡伯族2一、民源自简介▪ 民族识别时间:1954年
其它地区
1.0
▪ 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 内蒙古 0.3
▪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 吉林 0.3 江、新疆
黑龙江
0.9
新疆
3.5
辽宁
13.0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
(瑞兽),又称“鲜卑郭洛”。在16世纪
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
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
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
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
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
行屯垦戍边。
*
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新疆的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锡伯族也有在东北的一部分,那么很多人肯定会问新疆的锡伯族是怎样起源的呢?一、起源乾隆二十九年,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政务,从盛京调来1020名锡伯族官兵,后建成锡伯营,锡伯营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在其经历的145年历史进程中,为建设边疆、抵御外侵,作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这一队伍就在新疆伊犁生根发芽,一直为新疆建设做贡献,不仅丰富了新疆的民族文化,更为新疆的艺术发展、经济发展等作出了贡献。
二、艺术贡献(1)锡伯族的语言文字。
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
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
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
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
(2)锡伯族的民歌艺术。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3)锡伯族的乐器。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这是一种打击乐器,绰伦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
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芦一劈为二,将猪膀胱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
到了现代,绰伦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
琴弦的声音仿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4)锡伯族的文学。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
民间文学为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格言等。
锡伯族清明习俗有哪些,2篇

锡伯族清明习俗有哪些,2篇锡伯族的清明习俗有哪些1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
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阖家去扫祖先之墓(一是祭供,二是培土)。
锡伯族的清明节有两次,农历三月间的“鱼清明”和农历七月间的“瓜清明”。
农历三月正是产鱼季节,人们习惯上拿鱼肉去祭供,故称“鱼清明”;而农历七月正是瓜果成熟季节,扫墓的人都以新鲜瓜果祭供,故称“瓜清明”。
在坟地举行祭供仪式后,大家回家聚餐。
锡伯族的清明习俗有哪些2清明节锡伯族的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
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抹黑节锡伯族人有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互抹黑的习俗,久而久之,这一天就成为锡伯族传统的“抹黑节”。
人们清晨起来,把准备好用来抹黑的布或毡片带上,挨家挨户,不分男女老幼互相往脸上抹黑,据说这是请求五谷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保证丰收。
过节这天天亮时分,人们就走出家门,拿着沾满泥水和灶灰的抹布、毡片,走街串巷,逢人就往脸上抹一点儿黑,一直到天亮才肯收场。
被抹了黑的人非但不生气,还视此为大吉大利,认为抹黑后天火就不会烧身,庄稼也不得黑穗病。
现在过抹黑节,早已没有了迷信色彩,只剩下娱乐的性质了。
西迁节西迁节也称杜因拜扎坤节、四一八节,这是锡伯族传统的盛大节日。
西迁节是锡伯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
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因拜扎坤”。
西迁节是二百余年来锡伯人民的传统节日,纪念一部分锡伯族西迁祖国西北边疆的伊犁地区,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的.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寺“锡伯家庙”,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
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认识的锡伯族的民俗文化摘要: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说沙俄曾以此名称创造北亚的新地名:西伯利亚。
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关键字:锡伯族历史风俗文化歌曲我所认识的锡伯族: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
锡伯族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瑞兽),又称“鲜卑郭洛”。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
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
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
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
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
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
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
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
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
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
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
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
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
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
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
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
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
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 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
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四一八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
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
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迁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
在1 6 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 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 0 1 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 2 7 5 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
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
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
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
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
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锡伯族的“抹黑节”据传说,锡伯人民因苦于小麦黑穗病之害而演变出这一独特的节日。
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未升起之时,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
亲朋邻居不相互串门,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然后,平辈之间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
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
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
锡伯族民间,绘制人物画像是一种风俗。
锡伯族民间画师技艺高超,所绘人像逼真生动。
另外,锡伯族民间还有绘制萨满图、灶神像、家谱图等的传统。
绣花艺术刺绣、贴花、剪纸是锡伯族妇女的优良传统,尤其绣花更是锡伯族妇女擅长的女红。
荷包是锡伯族吸烟的男子必备的物品之一,按传统,一对恋人中,女方要缝制精致的荷包送给情人。
荷包通常要绣上花卉、蝴蝶、飞禽等美丽的图案。
此外,锡伯族妇女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在门帘、枕头套、枕头顶、衣服边角、鞋面上等处绣上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做工精细,展现她们的聪慧和多才多艺。
锡伯族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民间歌曲是锡伯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分为田野歌、生活习俗歌、儿歌和叙事歌。
现存锡伯族民间歌曲为数不多,但其调式却十分复杂。
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等不下二十余种。
其中不乏罕见的特殊调式。
锡伯人西迁的历史是他们对于自己故乡土地的感情格外深挚。
世代渔猎擅长骑马射箭的锡伯人,常常以打猎、撒围等作为民歌题材。
民俗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林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儿歌歌曲曲调简明,多是教育儿童努力学习、学唱字母、射箭口诀等内容。
是本民族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的体现。
正是这种传统才促使这个西迁时只有3000余人的民族,虽然与其他民族杂居了漫长的200多年,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艺术。
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以前只限于同族内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
古式联姻有:指腹为婚,至成婚年龄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联婚后,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难,可将幼女移交男家抚养,长大后成婚,叫“小姐婚”;招养老女婿,没有子嗣的人家为养老送终,可招作为继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负担,民间多称帮工婿。
这种婚姻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男女自幼联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长大,则婚事所需之物绝大部分由男方准备。
结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娘家送衣料和其他礼物(平时不登门),女子必须回避,女方家受礼后送给女婿一双布鞋或其他物品。
锡伯族婚姻,一般分4个阶段完成。
即说亲、定亲、认亲、迎亲(即举行婚礼)。
婚礼是一件大事,仪式繁琐,一般在秋后举行。
迎亲时,男女双方都要大摆宴席,先在女家两天。
第一天先由男家聘请亲戚中较有声望、与亲家相好,而且善于辞令,同时属相与女方属相相同的男女各一名和媒人代表男方去把彩礼(喜酒、猪羊等)同迎亲的喜蓬车送到女家,新郎特意为岳父岳母奉送两瓶酒。
男方的近亲及老人们前来送行,预祝一切顺利。
称之为“送喜车”。
女家这一天准备第二天的安巴萨林(大宴),杀猪宰羊,并下请帖,近亲都来帮忙。
这是女家开宴的第一天,主要是接受男家送的礼物和安放喜蓬车。
婚礼的第二天,女家设大宴,举行嫁女“萨林”,盛情款待四方客人。
婚礼的第三天,新郎家设大宴招待其亲朋好友,举行结婚仪式。
新郎必须在这一天的破晓前将新娘迎至家里,举行程序繁多的结婚仪式。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的改变,这种习俗已经不存在了,现在锡伯族的婚娶,一般实行新事新办。
锡伯族通行土葬。
在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火葬和天葬。
锡伯族习惯人死后要停放7天,最短3天,并念经超度,子女日夜守灵,并按时辰在灵前举行全家性哭祭,如有人来吊孝,守灵人要给来人磕头,来人哭,守灵人也要陪哭。
择吉辰将死者入殓,棺椁停于院中席棚内。
出殡前,举行“辞灵”仪式。
“辞灵”仪式结束后,驱灵车前往坟园。
由长子先填第一锹土,然后众人动手用土垒成坟头。
在长者死后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里人举行哭祭的仪式“上望”,白天要烧“头七”,以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
百日、周年再进行祭祀。
解放后,随着封建制度的被摧毁,人们思想觉悟日益提高,丧葬仪式也比以前大大简化了,但子女对死去的亲人仍然进行沉痛的哀悼,举哀3天,然后出殡,入土为葬。
锡伯族的服饰,因时代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相互间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和变化。
在清代,锡伯族的男子服装喜用青、兰、棕等颜色,女子喜用各种格布,幼儿多穿各色花布服装。
男子服式均与满族服式基本相同。
为便于骑马和操作,都穿左右开又的长袍和短袄,戴圆帽;妇女穿旗袍,扎裤脚,着白袜花鞋。
姑娘们都是单长辫子,结婚后结发。
妇女喜欢戴耳环,手镯和戒指,年老的妇女在春夏秋三季里多包白头巾,冬季戴棉帽。
到了清末,由于锡伯族与汉族经济、文化方面交往密切,因此,服饰与汉族逐渐相同了,唯有西迁到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仍喜欢穿旗袍。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用料越来越考究,样式越来越多样化,除老年妇女还保留穿长衣的习惯外,其余人普遍与汉族人着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