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 中外民俗概论(朱桂凤)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宁夏回族 中外民俗概论(朱桂凤)教学课件

宁 夏
宁 夏 回 族 女 子 的 服 饰
清真寺
西藏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拉萨西北海拔3680多米的玛布日山 (红山)上,被誉为世界十大土木建筑之一。
糌粑配青稞酒,典型的藏餐。
糌 粑
酥 油 糌 粑
青 稞 酒
酥 油 茶
酸 奶
藏 刀
藏刀
藏刀
雪莲
冬 虫 夏 草
藏 族 服 饰
藏 族 服 饰
藏 族 服 饰
藏 族 服 饰
雪顿节晒唐卡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传统的年历。一般 汉族春节过后,藏历年也就来临了。
拉西 萨藏 把各 藏地 历过 一藏 月历 一年 日的 作时 为间 新不 年一 。致
,
日有 、的 十地 二方 月则 一以 日十
宁 夏 回 族 女 子 的 服 饰
清真寺
西藏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拉萨西北海拔3680多米的玛布日山 (红山)上,被誉为世界十大土木建筑之一。
糌粑配青稞酒,典型的藏餐。
糌 粑
酥 油 糌 粑
青 稞 酒
酥 油 茶
酸 奶
藏 刀
藏刀
藏刀
雪莲
冬 虫 夏 草
藏 族 服 饰
藏 族 服 饰
藏 族 服 饰
藏 族 服 饰
雪顿节晒唐卡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传统的年历。一般 汉族春节过后,藏历年也就来临了。
拉西 萨藏 把各 藏地 历过 一藏 月历 一年 日的 作时 为间 新不 年一 。致
,
日有 、的 十地 二方 月则 一以 日十
少数民族锡伯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艺术价值
锡伯族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如刺绣、剪纸、绘画等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 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都体现了锡伯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对锡伯族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需要 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如建立民俗文化 保护区、推广民俗文化教育、加强对传 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等。
V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展方向
为了使锡伯族民俗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发 展,需要明确其发展方向,如推动传统手 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民俗文化旅 游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锡伯族年轻一代的培养,提 高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锡伯族的民间戏曲
锡剧
锡剧是锡伯族民间戏曲的主要代表,源于17世纪中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锡剧曲调优美,表演形式生动,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
话剧
话剧是锡伯族民间戏曲的另一种形式,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演形式接近生 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锡伯族的民间美术
刺绣
锡伯族刺绣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技艺,绣品图案精美、色 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刺绣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 用品等领域,是锡伯族女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锡伯族有许多传统节日,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定 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西迁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最重要的 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祖 先在历史上从东北迁徙到 新疆的伟大壮举。
其他节庆活动
除了传统节日和西迁节外 ,锡伯族还有一些其他的 节庆活动,如射箭比赛、 摔跤比赛等。
锡伯族的禁忌习俗
锡伯族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如刺绣、剪纸、绘画等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 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都体现了锡伯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对锡伯族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需要 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如建立民俗文化 保护区、推广民俗文化教育、加强对传 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等。
V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展方向
为了使锡伯族民俗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发 展,需要明确其发展方向,如推动传统手 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民俗文化旅 游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锡伯族年轻一代的培养,提 高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锡伯族的民间戏曲
锡剧
锡剧是锡伯族民间戏曲的主要代表,源于17世纪中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锡剧曲调优美,表演形式生动,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
话剧
话剧是锡伯族民间戏曲的另一种形式,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演形式接近生 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锡伯族的民间美术
刺绣
锡伯族刺绣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技艺,绣品图案精美、色 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刺绣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 用品等领域,是锡伯族女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锡伯族有许多传统节日,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定 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西迁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最重要的 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祖 先在历史上从东北迁徙到 新疆的伟大壮举。
其他节庆活动
除了传统节日和西迁节外 ,锡伯族还有一些其他的 节庆活动,如射箭比赛、 摔跤比赛等。
锡伯族的禁忌习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中外民俗概论(朱桂凤)教学课件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3.3.1藏族
“藏”是汉语的称谓,自称“蕃”。 约有人口541.60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 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甘肃、青 海、四川、云南等省也有分布。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3.3.1藏族
3.3.1.1藏族服饰民俗 藏族服装具有大襟、宽腰、长袖的特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的民族,由古代一支越人发展起来的,壮 族人口为1617.88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 据),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 主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次是云南、广 东、贵州等省的壮族自治州(县)。
中外民俗概论
漓江帆影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3.3.2维吾尔族 3.3.2.3维吾尔族岁时节日民俗
受伊斯兰教影响,维吾尔族的许多民俗 节日都是与宗教节日合而为一的。传统节 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3.3.3壮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 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 斯兰教历计算的。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3.3.5蒙古族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 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 “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 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 古”。蒙古族现有581.39万人口(2000年人口普 查数据),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 海、甘肃以及东北三省,其余则分散在河北、四 川、宁夏、云南等省区。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3.3.1藏族
“藏”是汉语的称谓,自称“蕃”。 约有人口541.60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 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甘肃、青 海、四川、云南等省也有分布。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3.3.1藏族
3.3.1.1藏族服饰民俗 藏族服装具有大襟、宽腰、长袖的特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的民族,由古代一支越人发展起来的,壮 族人口为1617.88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 据),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 主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次是云南、广 东、贵州等省的壮族自治州(县)。
中外民俗概论
漓江帆影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3.3.2维吾尔族 3.3.2.3维吾尔族岁时节日民俗
受伊斯兰教影响,维吾尔族的许多民俗 节日都是与宗教节日合而为一的。传统节 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3.3.3壮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 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 斯兰教历计算的。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3.3.5蒙古族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 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 “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 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 古”。蒙古族现有581.39万人口(2000年人口普 查数据),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 海、甘肃以及东北三省,其余则分散在河北、四 川、宁夏、云南等省区。
《中外民俗》第一章ppt课件

图1-10 成年礼
二、民俗的分类 (三)精神民俗
图1-11 观音
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
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与社会 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 并且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世代相传,就成为了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
一、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文化,直观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在经济、 历史、艺术、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特点,比较全面地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状况,也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气质特点。 旅游是 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 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旅游者 来到旅游目的地,除了希望欣赏异地的风景外,他们 还想了解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观赏当地 的奇风异俗,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从而满足自己求 新、求奇的心理,进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所
四、民俗旅游的类型 (一)根据民俗范畴分类● 1.物态民俗旅游
物态民俗旅游,是指以民俗物品的观赏、体验、购买为主的旅游类型。其中,民
俗物品主要包括民居、民器(民用器物)、服饰、饮食、工艺品等。例如,安徽黟县宏 村、各地的民俗博物馆、美食一条街、古玩市场等都属于物态民俗旅游。
宏村(图1-18)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 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以世外 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 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 名天下,被誉为“画中的村庄”。
以说,民俗是旅游的重要内容。
图1-13 藏族酥油茶
二、民俗旅游的定义
目前,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理念和旅游类型。一般来说,民俗旅游属 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所吸引,离 开自己惯常的居住地前往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过程。
中国民族--锡伯族32页PPT文档

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
蒙古族 藏族 维吾尔族 苗族 彝族 壮族 布依族 朝鲜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萨克 族 傣族 僳僳族 佤族拉祜族 水族 纳西族 景颇 族 柯尔克孜族 土族 羌族 锡伯族 俄罗斯 族 独龙族 基诺族
锡伯族
一个伟大的民族
锡伯族: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
西迁节
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 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 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 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 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 好生活的憧憬。
居住地
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 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 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 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 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 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 地方。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 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 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 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 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 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 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 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3.2汉族的民俗 中外民俗概论(朱桂凤)教学课件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2汉族的民俗 3.2.6西北地区汉族民俗 3.2.6.2西北地区汉族饮食民俗
陕西菜简称秦菜,由关中、陕北、汉 中三个地方莱组成,并以关中菜为代表。 甘肃省地处我国腹部地带,日照充足,适 合于各种粮食、瓜果、蔬菜生长。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2汉族的民俗 3.2.7西南地区汉族民俗
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 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 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本文重点介绍西南 地区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3省的汉族 服饰、饮食民俗事项。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2汉族的民俗
3.2.7西南地区汉族民俗
3.2.7.1西南地区汉族服饰民俗
位于西南云贵川3省,由于当地汉族大部分 是移民过去的,因此绝大多数服饰民俗和内地的 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等省份是一致的。近40 年来,受国内外服饰的交流影响,客家人的衣着 亦随“大流”,带有原来特色的东西虽多已不复 存在,但仍各有偏重。
华南地区指广东、广西、海南3个省市。 珠江三角洲有“鱼米之乡”之称。热带森 林茂密,热带、亚热带水果和鲜花是本区 的特产。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2汉族的民俗
3.2.5华南地区汉族民俗
3.2.5.1华南地区汉族服饰民俗
清末至民国以前,居民穿戴都是清装,富 裕人家男穿长衫马褂,戴尖顶瓜皮小帽,脚穿 自制布袜布鞋,前半头发剃光,留辫。女穿旗 袍,未婚少女梳长辫,戴较简单金银首饰;已 婚妇女梳髻,首饰也较讲究,因为这是身份象 征。
3.2汉族的民俗 3.2.4华东地区汉族民俗
华东地区指华东5省1市,即:江苏省、 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和上海 市。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2汉族的民俗 3.2.6西北地区汉族民俗 3.2.6.2西北地区汉族饮食民俗
陕西菜简称秦菜,由关中、陕北、汉 中三个地方莱组成,并以关中菜为代表。 甘肃省地处我国腹部地带,日照充足,适 合于各种粮食、瓜果、蔬菜生长。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2汉族的民俗 3.2.7西南地区汉族民俗
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 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 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本文重点介绍西南 地区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3省的汉族 服饰、饮食民俗事项。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2汉族的民俗
3.2.7西南地区汉族民俗
3.2.7.1西南地区汉族服饰民俗
位于西南云贵川3省,由于当地汉族大部分 是移民过去的,因此绝大多数服饰民俗和内地的 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等省份是一致的。近40 年来,受国内外服饰的交流影响,客家人的衣着 亦随“大流”,带有原来特色的东西虽多已不复 存在,但仍各有偏重。
华南地区指广东、广西、海南3个省市。 珠江三角洲有“鱼米之乡”之称。热带森 林茂密,热带、亚热带水果和鲜花是本区 的特产。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2汉族的民俗
3.2.5华南地区汉族民俗
3.2.5.1华南地区汉族服饰民俗
清末至民国以前,居民穿戴都是清装,富 裕人家男穿长衫马褂,戴尖顶瓜皮小帽,脚穿 自制布袜布鞋,前半头发剃光,留辫。女穿旗 袍,未婚少女梳长辫,戴较简单金银首饰;已 婚妇女梳髻,首饰也较讲究,因为这是身份象 征。
3.2汉族的民俗 3.2.4华东地区汉族民俗
华东地区指华东5省1市,即:江苏省、 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和上海 市。
3.1-中华民族的产生与民俗 中外民俗概论(朱桂凤)教学课件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1中华民族的产生与民俗 3.2汉族的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3.4东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民俗 3.5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民俗 3.6主要民俗博物馆和民俗村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1中华民族的产生与民俗
3.1.1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经过异化而又同化这样一个漫长的、
中外民俗概论
传 统 婚 礼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1中华民族的产生与民俗 3.1.3中华民族的民俗事项列举
3.1.3.4礼仪民俗 中国乃“礼仪之邦”,经过数千年的
历史积淀形成了一套系统而规范的人生礼 仪。
诞生礼仪、婚嫁礼仪 、寿辰礼仪 、 丧葬礼仪。
中外民俗概论
中外民俗概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前言民俗旅游目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理念和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的一大热点其旅游功能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非常大国内外很多地方都有其成功的案例和尝试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 朱桂凤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1中华民族的产生与民俗
3.1.3中华民族民俗的基本特征
3.1.3.1居住民俗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 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共同的特点 在于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 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墙,堂屋为中心, 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中外民俗概论
中外民俗概论
前言
民俗引入到旅游市场、旅游教学、旅 游研究各领域,已渐成为各国旅游业可持 续发展的新尝试和新内容之一。
民俗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引起了各 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将《中外民俗》 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 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酒店管 理专业自学考试专科层次的必修和必考课 程。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1中华民族的产生与民俗 3.2汉族的民俗 3.3五大自治区主体民族民俗 3.4东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民俗 3.5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民俗 3.6主要民俗博物馆和民俗村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1中华民族的产生与民俗
3.1.1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经过异化而又同化这样一个漫长的、
中外民俗概论
传 统 婚 礼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1中华民族的产生与民俗 3.1.3中华民族的民俗事项列举
3.1.3.4礼仪民俗 中国乃“礼仪之邦”,经过数千年的
历史积淀形成了一套系统而规范的人生礼 仪。
诞生礼仪、婚嫁礼仪 、寿辰礼仪 、 丧葬礼仪。
中外民俗概论
中外民俗概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前言民俗旅游目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理念和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的一大热点其旅游功能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非常大国内外很多地方都有其成功的案例和尝试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主编 朱桂凤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外民俗概论
第3章 中华民族民俗
3.1中华民族的产生与民俗
3.1.3中华民族民俗的基本特征
3.1.3.1居住民俗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 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共同的特点 在于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 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墙,堂屋为中心, 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中外民俗概论
中外民俗概论
前言
民俗引入到旅游市场、旅游教学、旅 游研究各领域,已渐成为各国旅游业可持 续发展的新尝试和新内容之一。
民俗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引起了各 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将《中外民俗》 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 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酒店管 理专业自学考试专科层次的必修和必考课 程。
中外民俗概论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第1章 概述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
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4.游艺民俗: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中外民俗概论第1章 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种、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相关概 念。 2.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领会民俗旅游 的开发和研究直接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的 现实意义。 3.认识民俗的旅游功能,认识民俗旅游的 健康发展和传统文布,世界上最 大的黄色瀑布。
www.niuwk.c黄om 牛河牛文壶库文口档分瀑布——陕北秧歌
享
第1章 概述
1.1人种、民族与民俗
1.1.3民俗
民俗即指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在社会
生活中传承、相沿成习的经济与社会文化
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
中外民俗概论
第1章 概述
1.1人种、民族与民俗
1.1.1人种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既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又是一个多型化变异的物种。人 类学家根据人类外貌形体、肤色、头发、 泪阜的深浅等遗传因素的差异把现代人种 划分为不同的种族与群体,这就是所谓的 人种。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中外民俗概论
民俗引入到旅游市场、旅游教学、旅 游研究各领域,已渐成为各国旅游业可持 续发展的新尝试和新内容之一。
民俗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引起了各 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将《中外民俗》 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 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酒店管 理专业自学考试专.2民俗与旅游
1.2.5民风民俗的社会文化功能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第1章 概述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
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4.游艺民俗: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中外民俗概论第1章 概述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种、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相关概 念。 2.熟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领会民俗旅游 的开发和研究直接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的 现实意义。 3.认识民俗的旅游功能,认识民俗旅游的 健康发展和传统文布,世界上最 大的黄色瀑布。
www.niuwk.c黄om 牛河牛文壶库文口档分瀑布——陕北秧歌
享
第1章 概述
1.1人种、民族与民俗
1.1.3民俗
民俗即指民间风俗,是直接创造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在社会
生活中传承、相沿成习的经济与社会文化
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
中外民俗概论
第1章 概述
1.1人种、民族与民俗
1.1.1人种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既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又是一个多型化变异的物种。人 类学家根据人类外貌形体、肤色、头发、 泪阜的深浅等遗传因素的差异把现代人种 划分为不同的种族与群体,这就是所谓的 人种。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中外民俗概论
民俗引入到旅游市场、旅游教学、旅 游研究各领域,已渐成为各国旅游业可持 续发展的新尝试和新内容之一。
民俗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引起了各 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将《中外民俗》 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 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酒店管 理专业自学考试专.2民俗与旅游
1.2.5民风民俗的社会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