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锡伯族简介PPT课件

锡伯族的饮食文化
锡伯族以小麦、玉米、稻米为主食, 辅以各种蔬菜和肉类。他们善于制作 面食,如馕、面条、饺子等。
酒在锡伯族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 们喜欢饮用自家酿造的黄酒,这种酒 味道醇厚,营养丰富。在宴请客人时, 主人会敬酒以示尊重和热情。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传统节日
锡伯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相应的庆祝活动和 传统习俗。
锡伯族的文学与艺术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既有口头文学如传说、故事、民歌等,也有书面文 学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中,民间文学在锡伯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 海兰格格》、《罕王私访》等民间故事和传说,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锡伯族的艺术也独具特色。绘画方面,既有民间绘画如年画、窗花等,也 有专业绘画作品。雕刻方面,锡伯族的雕刻艺术多用于建筑和家具上,技艺精湛 。剪纸也是锡伯族的传统艺术之一,剪纸作品形象生动,富有装饰性。
03
锡伯族的语言与文字
锡伯族的语言
锡伯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与满语、鄂 温克语、鄂伦春语等语言有亲缘
关系。
锡伯族语言在语音、语法和词汇 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音 节分明、元音和谐、形态变化丰
富等。
锡伯族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敬语和 谦辞,体现了该民族注重礼仪和
尊重长辈的文化传统。
跨民族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 合作,互相学习借鉴优秀 文化和经验,促进共同进 步和发展。
跨文化传播
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推动 锡伯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 舞台,增进国际社会对锡 伯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THANKS
感谢观看
尽管如此,锡伯族语言中也有一些汉 语借词和表达方式,这些借词和表达 方式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
锡伯族的介绍

锡伯族的介绍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
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简介锡伯族,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
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
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一般认为锡伯族的名称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起源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关于锡伯族白图腾: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
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
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
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古锡伯国据史料记载,锡伯国原是金朝所封之国,都城在锡都,即喜都,又称苏完城、苏完颜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
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退。
“从金天辅六年(1122年)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双阳锡伯国共存在466年。
金代的锡伯国是由锡伯人、四部中的小黄头女真部被金廷迁入双阳后创建而形成的。
少数民族锡伯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锡伯族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如刺绣、剪纸、绘画等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 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都体现了锡伯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
对锡伯族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需要 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如建立民俗文化 保护区、推广民俗文化教育、加强对传 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等。
V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展方向
为了使锡伯族民俗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发 展,需要明确其发展方向,如推动传统手 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民俗文化旅 游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锡伯族年轻一代的培养,提 高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锡伯族的民间戏曲
锡剧
锡剧是锡伯族民间戏曲的主要代表,源于17世纪中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锡剧曲调优美,表演形式生动,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
话剧
话剧是锡伯族民间戏曲的另一种形式,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演形式接近生 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锡伯族的民间美术
刺绣
锡伯族刺绣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技艺,绣品图案精美、色 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刺绣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 用品等领域,是锡伯族女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锡伯族有许多传统节日,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定 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西迁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最重要的 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祖 先在历史上从东北迁徙到 新疆的伟大壮举。
其他节庆活动
除了传统节日和西迁节外 ,锡伯族还有一些其他的 节庆活动,如射箭比赛、 摔跤比赛等。
锡伯族的禁忌习俗
少数民族知识介绍-锡伯族、俄罗斯族

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
独做成菜肴。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 锡伯族还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 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 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 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 调味。
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
八、节日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 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 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 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 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 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 某些节日时间虽然与汉族相同,但过法却有自己的独 特之处,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 在过节形式上均与汉族有差别。 春节多走亲串门、祭祖及娱乐活动。农历三月间的以 鱼为祭供品的“鱼清明”、农历七月间以瓜果为祭供 品的“瓜清明”、“孙扎拜义车孙扎”(端午节)和 中秋节。欢度这些节日的方式,均以本民族的习俗方 式进行祭奠、饮食和娱乐。民族化节日有“四一八” 西迁节和正月十六“抹黑节”。
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不孝儿女、不赡养老人者,要受到社
会的谴责。教师在社会上受到特别尊重,本民族谚语说“不尊 重教师就是不尊重父母”。尊重客人被视为体现一个家庭或家 族文明素质的重要方面。保持整洁、保护水源、在公众场所保 持外表形象是本民族自古延续的社会公德和个体德行方面的重 要表现。礼仪礼节则被视为做人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对长 辈应答和气,久别重逢须行“打千”礼,逢重大节日、婚丧必 行跪礼及磕头礼。该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锡伯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锡伯族
锡伯族位于中国蒙古族最大的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塔里木盆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
它是蒙古族中独特、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文化之一。
锡伯族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独立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体系。
他们的文化遗产主要以宗教观念为基础,宗教观念的代表是“祝天论”,即将神主们当作至高无上的主宰,昊天、阴天,以及发明使文化得以传承的苏颂真君。
此外,他们还有大量牛马歌舞、古老传说、自由节日和祝福祭典。
锡伯族的语言也非常独特,历史上有三种。
一种是古老的“塔里木语”,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另一种语言是“元汉语”,它是现代“蒙古语”的祖先,大多数锡伯族仍旧使用这种语言,而其他语言包括“中文”和部分游牧民族所使用的“库页特语”。
锡伯族以牧业、农耕和劳动为生,他们积极发展游牧业,有扎堆牧马、骑马狩猎及利用马力装载等独特技能。
他们在农耕上有“灌溉农耕”和“四季耕种”两种方式,利用灌溉技术,可把少数的水资源转化为高产量的粮食。
锡伯族还有许多独特的民族习俗,例如蒙古族的“拜祖”和“赛马”等。
“拜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信仰,是一种传承、继承的表达。
此外,蒙古族还有“马王赛跑”、“篝火节”等,把文化融入到生活中。
锡伯族是历史上有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独特的文化遗产、悠
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在中国宝贵的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锡伯族以其古老的历史、优美的文化以及独特的民族习俗,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灿烂的民族文化。
锡伯族简介PPT

饮食特点
锡伯族是以米、面为主食的民族, 包括小麦、稻子、玉米、高粱、黄米、 小米等,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 肉等。这和本民族的生产形式有关。
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 羊、猪肉为主。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 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 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
提示:锡伯族忌食狗肉。
民族节日
锡伯族
—— 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一个将爱国主义视为生命的民族。
锡伯族
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 ,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 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 时而 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 时而三五成 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 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人。
民族概况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关系。
“锡伯”之称谓与汉字书写最早见于清代,此后 在清代官方文献中虽多用“锡伯”二字,但未能统一,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始渐趋统一。新中国成立后,“ 锡伯”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而置身于祖国民族 大家庭之中。
民族历史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 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 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 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 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现在 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 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建筑风格
沈阳锡伯家庙
沈阳锡伯家庙
锡伯族人以村屯聚居,每一村屯有一、二百户人家,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为 “人”字形屋顶坐北朝南自成院落。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 族传统节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 的西迁节,俗称“迁徙节”、“农历四 月十八节”、“农历四月十八西迁节” 等。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 月十八日,四千余名锡伯族官兵及眷属 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阳)出发,西 迁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之后每逢农 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会开展各 种活动,以隆重纪念祖先的英雄业绩, 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新疆的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锡伯族也有在东北的一部分,那么很多人肯定会问新疆的锡伯族是怎样起源的呢?一、起源乾隆二十九年,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政务,从盛京调来1020名锡伯族官兵,后建成锡伯营,锡伯营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在其经历的145年历史进程中,为建设边疆、抵御外侵,作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这一队伍就在新疆伊犁生根发芽,一直为新疆建设做贡献,不仅丰富了新疆的民族文化,更为新疆的艺术发展、经济发展等作出了贡献。
二、艺术贡献(1)锡伯族的语言文字。
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
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
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
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
(2)锡伯族的民歌艺术。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3)锡伯族的乐器。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这是一种打击乐器,绰伦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
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芦一劈为二,将猪膀胱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
到了现代,绰伦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
琴弦的声音仿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4)锡伯族的文学。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
民间文学为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格言等。
我国历史最久远古老的民族——锡伯族

我国历史最久远古老的民族——锡伯族锡伯族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1]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
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汉族。
简介锡伯族,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
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
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一般认为锡伯族名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起源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信仰过去锡伯族的宗教信仰较杂,曾经有过对天、地、日、月、星等的自然崇拜;对鲜卑兽、狐狸、蛇、虫、古树、人参等动、植物的崇拜;对土地神“巴纳厄真”、谷神、瘟神、牲畜神“海尔坎”、灶神“肫依妈妈”、门神“杜卡伊恩杜里”、娘娘神、河神“罗刹汉”、山神“阿林乌然”、引路神“卓尤恩杜里”、猎神“班达玛法”、柳树神“佛多霍玛法”和渔神“尼穆哈恩杜里”等神的崇拜;对灵魂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锡伯族
11
六、建筑:门房与屋子
▪
锡伯族建房选址一般选高处,注重防洪,
忌讳房屋迎着水渠,房院圈墙忌讳梯形。选完房
址之后还要祭祖。门窗的做工比较讲究,都嵌有
的种图案的盘肠等。
▪
锡伯族建筑有悠久的历史,近代开始出现
砖瓦房,雕刻技术逐步成熟。锡伯族的砖木结构
房,窗台以下垒砖,屋檐封砖。一间房子一般有
四五扇窗户。窗户芯由小格木条组成,小巧而多
*
锡伯族
15
锡伯族西迁过程
*
锡伯族
16
*
锡伯族
1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56个民族系列之锡伯族
目录
一 民族简介
二 民俗
目
三 服饰
录
四 叠被格
五 图案
六 建筑
七 历史
*
锡伯族2一、民源自简介▪ 民族识别时间:1954年
其它地区
1.0
▪ 语族:满一通古斯语族 内蒙古 0.3
▪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 吉林 0.3 江、新疆
黑龙江
0.9
新疆
3.5
辽宁
13.0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
(瑞兽),又称“鲜卑郭洛”。在16世纪
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
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世纪中叶,清
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
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
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
行屯垦戍边。
*
锡伯族
14
七、历史:西迁之路
用于建筑、服装、雕刻、装饰以及生产生活用具
上的图案都以自然景物为对象,朴素自然,天然
浑成,形成一个个精巧的图案纹样。
*
锡伯族
10
五、图案:浑然天成的质朴之美
▪ 1、立体类表现在建筑、石木雕、 乌龟、桌椅上。
▪ 2、一类深地浅花,花在后,光色 在前,多用大红、深红;另一类浅 地深花,花在前,光色在后,主文 样色度不十分明显,多用于床单、 衣罩、枕套、窗帘上。
▪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
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
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
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
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
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
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
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
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锡伯族人口数据图 单位:万人
*
锡伯族
3
二、民俗:尊长爱幼家规严
▪
过去,锡伯族男性长辈具有极大
的权威和权力。众多家事都必须服从父
亲的意志。子辈不得在父亲面前抽烟喝
酒,晚上要等父亲就寝后才能回屋。在 兄弟之间,长子有极高权力。
▪ 家规:1、长辈不得对晚辈专横跋扈;
身为下辈不知敬老敬上,不听规劝、行 盗窃者,鞭笞10鞭,倘依旧不改,加 罚。
*
锡伯族
4
二、民俗:尊长爱幼家规严
▪ 2、乘车或骑马相遇长者,身为子弟, 不下车马或视而不拜者,扇30巴掌。
▪ 3、在公共场合顶撞长辈者,鞭笞20皮 鞭。长辈违章,则罚羊只祭祖。抛弃妻 子、孩子者,召开氏族会议严惩示众。
*
锡伯族
5
三、服饰:美在滴滴点点
▪ 锡伯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 男人:元朝时受蒙古族影响,穿骑马射 箭的便装——左右开衩的滚边长袍,束 大布腰带,头戴圆顶帽,脚穿长筒靴。 清朝时受满族影响,穿青、蓝、棕、黑 色布料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
弯曲。
*
锡伯族
12
六、建筑:门房与屋子
▪ 当然,在门框、屏风、马鞍、镰刀、锄头、 门牌额上也有精美的图案——铁雕花、书 法字体、文字标记等。
▪ 养活孩子吊起来:锡伯族的传统屋内陈设 种,屋内梁上悠车子当摇篮,被称为关东 三大怪之一。
*
锡伯族
13
七、历史:西迁之路
▪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
*
锡伯族
6
三、服饰:美在滴滴点点
▪ 女性:清朝时,以旗袍为主。清朝灭亡 后,还穿连衣裙、各式裙子、高领短大 衣,毛料大衣等。
▪ 老年人:长袍、马褂、夹克衫等,穿白 袜绣花鞋,扎裤角。
▪ 饰品:头巾、盖头、毡帽、礼帽、黑绒 帽、鸭舌帽、虎头帽、风领帽、草帽等。
*
锡伯族
7
马褂
*
鸭舌帽
锡伯族
8
四、叠被格:巧媳妇的舞台
▪ 锡伯族家家有叠被格的习惯。被褥白天都整 齐地摆放在南北炕稍的炕柜上,并且颜色搭配得 当。被褥下面有高半尺的搪板,搪板前挂有被搭 一条(被格搭),每年春节都要意叠被格,这用 来衡量妇女是否手巧。
*
锡伯族
9
五、图案:浑然天成的质朴之美
▪
锡伯族民间图案艺术风格多样、造型优美、
色彩绚丽,表现出北方民族的独特风格。这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