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影像解剖学导论
断层解剖影像学

断层解剖学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重要地位: ?
断层解剖学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发展方向
从横断断层向多维断层、从尸体向活体、从厚 片向薄层、从宏观向微观、从描述向量化、从面向 多维、从单纯形态向结合功能和代谢等方面迅速发 展。 影像断层解剖学研究。 显微断层解剖学研究。 实验断层解剖学研究。 发育年龄断层解剖学研究。
开设“人体断层解剖学”对中医院校学 生也是必须的,现代化医疗设备迅速装备 至各级各类医院,当然也包括中医院。既 然现代医学已经迈向影像医学时代,无论 是从现状还是从发展看,掌握一定的断层 解剖学知识已不只是影像学科医师的需要, 也是其它医学专业的医学生所必需的。
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四个阶段
学图象从二维走向三维。目前CT带有越来 越多的图像后处理系统。
运用CT扫描、X光放射并结合3D模型技术,科学家们复原了一个木乃伊的脸 部,这具干尸是3000年前古埃及的一名工匠,名叫Harwa。 这具木乃伊一直被陈列在意大利托里诺的埃及博物馆,运用现代的医学 方法,这具干尸丝毫无损地通过了各种成像程序,他被放置在一个可以旋转 的扫描仪上,研究者在短短的30秒钟之内为他拍摄了355张X光照片。 这种技术叫做综合检测计算X光断层摄影术(MDCT),它可以拍摄多角度 的局部图像,每个图像只有0.6毫米厚,然后将这些信息输入电脑,就可以得 到木乃伊绷带之下人头骨和肌肉组织的立体图像。 根据这些图像,科学家们用黏土和尼龙塑出了木乃伊的头部模型,从这 一模型可以得知,Harwa死时年龄为45岁,依据电脑所得出的模型非常精确, 甚至可以看到它左边太阳穴旁的一颗痣。但是研究者不知道他的头发、胡须 和皮肤颜色的具体状况。研究人员说,如果要了解这些更具体的情况,就只 有打开绷带了,但是那样会对木乃伊造成破坏。
2024版断层影像解剖学ppt课件[1]
![2024版断层影像解剖学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173b5c7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9.png)
01
02
03
早期阶段
X射线和CT技术的出现为 断层影像解剖学奠定了基 础。
2024/1/29
发展阶段
MRI、超声等技术的出现 丰富了断层影像解剖学的 手段和方法。
成熟阶段
多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和三 维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得 断层影像解剖学在临床应 用中更加广泛和深入。
5
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
2024/1/29
肾结石 肾结石在断层影像中呈现为高密度影, 可位于肾脏任何部位,形态多样。
22
06
盆部与四肢断层影像解剖学
2024/1/29
23
盆部与四肢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特点
盆部与四肢结构复杂, 包括骨骼、肌肉、血 管、神经等多种组织。
盆部与四肢的断层影 像解剖学对于诊断和 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 要意义。
2024/1/29
多模态成像
结合CT、MRI等多种成像 技术,提供全面的头部断 层影像信息。
12
头部重要结构的断层影像表现
01
02
03
04
颅骨
显示颅骨的完整性和骨折等异 常情况。
脑组织
展示大脑、小脑、脑干等结构 的形态和密度/信号特点。
脑室系统
显示脑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 判断是否存在脑积水等病变。
脑血管
显示脑血管的分布和走行,评 估脑血管病变的风险。
2024/1/29
13
头部常见病变的断层影像诊断
脑梗死
显示梗死区域的低密度/ 信号异常,以及周围水
肿带的存在。
2024/1/29
脑出血
脑肿瘤
脑积水
显示出血区域的高密度/ 信号异常,以及周围水
肿和占位效应。
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 形态和密度/信号特点, 评估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断层解剖学》课件:1-1绪论

于活体进行特异性分子成像,一 般应具备分子探针、信号放大策略 和高灵敏度影像技术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的每一个要素均有大量的前沿 科学问题有待解决。
分子探针:应具有合理的药效学、高度 的亲和力和能通过各种生物传递屏障三 种特性
美国科学家联盟(FAS)提出了 数字人(the digital human)计 划,其目标是实现人体从分子到细 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的精确 模拟,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雄心勃 勃的研究计划。
我国数字化虚拟人数据采集工作 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形态仿真 方面刚刚起步,在物理模拟和功能 虚拟等方面正在酝酿之中,器官、 组织、细胞及分子的数字化和虚拟 化有待实施。鉴于数字化虚拟人研 究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 价值,因此有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 作值得开展。
断层解剖学绪论
Introduction to Sectional Anatomy
断层解剖学的定义
断层解剖学(sectional anatomy) 是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 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 探索各种结构在连续断层内的形态﹑ 位置和毗邻等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学 科提供形态学依据。
近几年来,SPECT和PET不断普 及,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活体磁共振波谱 (in vivo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n vivo MRS)和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等技术日益完善,以及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的出现,使功能影像学 和分子影像学迅速崛起。
3.1885年,美国的Dalton出版了脑 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学图谱,共三 本。
4.1911年,美国的Eycleshymer 和 Schoemaker经九年的努力,从50具尸体 中选材, 出版了一部绘制精美的人体全 身横断层解剖学图谱。
断层解剖学绪论

断层解剖学常用术语
1.断层与断面:
沿某一方向所作的一定层厚的切片(断层标本)或扫描 (断层图像)。断层标本的表面称为断面。
CT
断层解剖学常用术语 值 范 围
2. CT值:
断层解剖学常用术语
3. 窗宽、窗位:
窗宽示意图
断层解剖学常用术语
4. 空间、密度分辨率; 5.部分容积效应; 6.周围间隙现象;
断层解剖学常用术语
7.T1、T2加权像:RF---氢原子核共振---纵向、横向驰豫---T1、T2
8.流空效应:血流迅速---发射MR信号的氢原子核流失---T1 和T2均呈黑影 9.回声:超声---声阻抗不同介质的界面---折射
THANKS!
断层影像解剖学绪论
Introduction to Sectional and imaging Anatomy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刘丰春
青岛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定义和特点
断层影像解剖学(sectional anatomy)是用断层 标本或影像图像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 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探索各种结构在连续断层内的 形态﹑位置和毗邻等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学科提供形 态学依据和研究资料。
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比,断层影像解剖 学有以下特点:
1. 能保持结构于原位; 2. 可由断层重塑整体;
3. 与临床结合密切。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研究范围
标本断层: 影像断层:超声、CT、 MRI和PET图像等。
标本断层
CT图像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阶段(16~18世纪): 意大利画家 da Vinci (达·芬奇)绘制了男、女躯干部的正中 矢状断面图。 第二阶段(19~20世纪) --- 断层解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1.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 2.重要意义的图谱: 俄国Pirogoff的人体断层解剖学巨著及图 谱、德国的Braune出版了三种断面的断层解剖学图谱、美国的 Dalton出版了脑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学图谱等。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 断层解剖学的大发展时期: 由于超声、CT、MRI等断层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断层解 剖学研究的新纪元,并逐步形成了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全新体系。
胸部断层影像解剖学ppt课件

右肺:上叶支气管:尖段 (BⅠ)、后段(BⅡ)和前段(BⅢ)支气管; 中叶支气管:外侧段(BⅣ)和内侧段(BⅤ)支气管; 下叶支气管:上段(BⅥ) ,内侧(BⅦ) 、前(BⅧ) 、 外侧(BⅨ)和后底段(BⅩ)支气管
左肺:上叶支气管:尖后段(BⅠ+Ⅱ) 、和前段(BⅢ)支气管; 上舌段(BⅣ)和下舌段(BⅤ)支气管
3.肺 肺泡内含有气体,故CT断层肺组织为明显低 密度,肺窗下可清楚衬托出肺内的血管、气管和一些间隔结 构。高分辨率CT可以显示次级肺小叶中央的小叶核,其为伴 随小叶支气管的小叶中央动脉的横轴位投影。正常小叶间隔 很薄,在高分辨率CT上也难以显示。
4.纵隔 纵隔结构要用纵隔窗观察, CT断层可以 显示纵隔内的心、大血管、食管、气管和支气管等。正常大 小的淋巴结短径不超过10 mm,CT断面偶尔可以显示为点状影。 胸腺位于胸廓入口的血管前间隙,青春期以前显示为软组织 密度,类似三角形,以后逐渐萎缩变小,老年人可完全被脂 肪组织取代。纵隔内的脂肪组织密度很低,可衬托纵隔内各 结构;增强扫描利于血管、心腔的识别。
7.胸壁 由胸廓构成骨、胸背部肌、肋间肌及其周 围软组织构成,胸壁的最外层为皮肤和皮下组织,胸壁的前 部女性可见乳房结构,腋窝内有丰富的脂肪组织、淋巴结。 CT纵隔窗可显示上述结构,骨骼的观察需用骨窗。骨骼密度 最高,易于识别,肌为等密度,脂肪组织为低密度。脂肪组 织的低密度可衬托胸壁肌等软组织结构外形影像。
一、胸部结构的配布特点
胸壁和膈围成胸腔,胸腔的两侧容纳肺和胸膜囊,中 部为纵隔,有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食管、气管等。纵隔内 结构向上经胸廓上口通向颈部及上肢,两侧肺尖和胸膜顶经 胸廓上口突向颈根部;在胸廓上口处,胸部结构与颈根部结 构互相交错、重叠。胸部结构与向下借膈与腹腔分隔,由于 膈向上隆凸,肝、胃、脾等上腹部的器官不同程度地被胸壁 下部所覆盖,胸部与腹部的结构在膈区上下错落,表现为肺 和胸膜囊的下部居胸腔外周。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分支之一,是以断层影像为导向,以人体断层结构为学习研究内容,分解剖析断层中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岛叶位于外侧沟的深面,以岛环状沟与额叶、顶叶、颞叶相分界,此三叶掩盖岛叶的部分称为岛盖。
岛盖分为额盖、顶盖和颞盖。
扣带回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窄部分称为扣带回峡。
嗅三角由内侧嗅纹、外侧嗅纹和嗅结节围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旧纹状体:豆状核的内侧部,即苍白球。
新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壳称为新纹状体。
屏状核位于豆状核的外侧,其内侧面平坦,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称为外囊。
屏状核与岛叶皮质之间的髓质称为最外囊。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分为胼胝体嘴、膝、干和压部。
两侧穹窿经胼胝体的下方行向前并相互靠近,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至对侧,连接两侧穹窿,呈三角形的薄白质板称为穹窿连合。
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称为内囊。
透明隔腔:两侧透明隔之间的腔隙,又叫第五脑室。
背侧丘脑:呈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其外侧面被大脑半球所覆盖,且与内囊相邻;内侧面形成第三脑室侧壁,上(背侧)、后面各有一部分暴露于侧脑室底。
在枕的下外侧有隆起的内、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是听觉的皮质下中枢,外侧膝状体是视觉的皮质下中枢。
内囊后支后部两个重要的传导束:视辐射投射到距状沟上下皮质,听辐射投射到颞横回。
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以及连通脑室的室间孔和中脑水管,部分人还可见到发育变异的第五脑室和第六脑室。
侧脑室:侧脑室前角为室间孔以前的部分,深入额叶;侧脑室中央部位于室间孔与胼胝体压部之间;侧脑室后角伸入枕叶;侧脑室下角最大,进入颞叶。
侧脑室后角内侧壁上有两个纵行隆起,背侧者称为后角球,由胼胝体枕(后)钳形成;腹侧者较大称为禽距,由距状沟前部的皮质陷入而形成的隆起。
断层影像解剖学导论

断层影像解剖学导论一、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定义和特点断层影像解剖学(human sectional anatomy)是用断层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
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比,断层影像解剖学有以下特点:①能在保持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②可通过追踪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③密切结合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是断层影像技术对疾病作出诊断并进行介入性治疗的形态学基础。
二、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发展历史断层解剖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早在16世纪初就被用于人体解剖的研究。
当时,意大利画家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绘制了男、女躯干部的正中矢状断面图;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Vesalé研究了脑的横断层解剖。
17世纪,一些学者分别展示了脑、眼和生殖器等的断面。
18世纪,Haller、和Vicq d’Azgr 绘制了脑的各种断面图;Camper镌印了盆部的纵断面图;Scarpa则用盆部的断面来表达取石手术途径。
16~18世纪,阻碍断层解剖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使尸体变硬以维持结构于原位的方法。
从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是人体断层解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是完善了断层解剖方法,再一个是出版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
荷兰解剖学家Riemer(1818)率先使用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并出版了图谱。
Gerota(1895)将5%的福尔马林溶液灌注尸体再冰冻切片,从而完善了冰冻切片法。
目前,仍沿用这个原则制备人体断层标本。
Huschke(1844)利用18个月的女孩尸体发表了10幅颈、胸、腹、盆的横断面图,这些精美而有用的断面令他兴奋不已。
伟大的俄国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Pirogoff于1852年至1859年间以天然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断层解剖学著作。
这部巨著包括五卷:一卷八开本的描述资料共796页和四卷包括213幅断面图的特大对折本,其断面含有头部横断面、胸部横、矢状断面、男女腹部的横、矢、冠状断面和四肢的横断面。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一、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的原理人体断层扫描是一种通过X射线、磁共振或者核素扫描等技术,对人体进行层层扫描,然后将扫描到的图像进行重建,得到清晰的三维结构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根据不同的扫描方式可以分为CT(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RI(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等。
1. CT技术CT技术是一种通过X射线对人体进行层层扫描,然后将多个二维图像进行重建,得到三维结构图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CT技术的原理是利用X射线通过不同组织的吸收程度进行成像,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接收器,可以获取不同层次的图像。
CT图像具有分辨率高、清晰度好等优势,可用于诊断肿瘤、骨折等疾病。
2. MRI技术MRI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进行成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MRI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磁场使人体内原子的核磁共振,通过测量核磁共振的信号,可以得到人体的结构图像。
MRI技术可以提供高对比度的软组织图像,对发现脑部、骨髓等病变有很好的诊断效果。
3. PET技术PET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来对人体进行层层扫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PET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对放射性同位素的核衰变进行探测,得到人体的代谢活动和生化活动的图像。
PET技术可以提供信息量大、分辨率高的图像,对诊断肿瘤、心脏病等疾病有很好的应用。
以上是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的原理,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和优势,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技术进行检查。
二、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的应用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和效果评估等方面。
1. 疾病诊断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结构图像,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准确定位和诊断。
比如CT技术可以用于发现肿瘤、骨折等病变,MRI技术可以用于发现脑部、骨髓等病变,PET技术可以用于发现肿瘤、心脏病等疾病。
2. 手术规划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技术可以提供三维的结构图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入路,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出版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 图谱: 1.1852~1859年,俄国的 Pirogoff以天然冰冻法制备断层标 本,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体 断层解剖学巨著,包括一卷八开本 的描述资料(共796页)和四卷含有 213幅断面图的特大对折本。
2.1872年,德国的Braune出版了含 有人体三种基本断面的断层解剖学图谱, 再版两次,并被译成英文,流传较广。 3.1885年,美国的Dalton出版了脑 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学图谱,共三 本。 4.1911年,美国的Eycleshymer 和 Schoemaker经九年的努力,从50具尸体 中选材, 出版了一部绘制精美的人体全 身横断层解剖学图谱。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特点
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比, 断层影像解剖学有以下特点: 1. 能保持结构于原位; 2. 可由断层重塑整体; 3. 与临床结合密切。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研究范围
解剖断层
影像断层:超声,CT,
MRI,
SPECT, PET图像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阶段 16-18世纪 16世纪初,意大利画家 da Vinci (达· 芬奇)绘制了男、女躯干部的 正中矢状断面图。这是有关断层解剖 学的最早记载。A.Vesalius 研究了 脑的横断层解剖。
冰冻切片技术 塑化切片技术 火棉胶切片技术 激光共聚焦技术 计算机图像三维重建 断层影像技术:超声,光学成像, CT, MRI, SPECT, PET等 影像融合技术(image fusion)
断层影像解剖学发展展望
2000年,韩国完成了男性韩国 可视人的预实验工作,层厚为0.2mm, 为世界上第二个实施这一工程的国 家。2002年,第一、三军医大学和山 东大学相继完成了男、女数字化可 视人体的数据采集工作,层厚在 1.0mm、0.5mm、0.2mm和0.1mm不等, 三维建模工作已部分完成。
断层影像解剖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Sectional and Imaging Anatomy
刘树伟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定义
断层影像解剖学(sectional and imaging anatomy)是用断层方法研究 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的科 学,其基本任务是探索各种结构在连 续断层内的形态﹑位置和毗邻等的变 化规律,为临床学科提供形态学依据。
三、分子化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是 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高分辨力 影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 兴学科,其突出的特点是能用影像学 手段非侵入性、特异性和可视化地对 活体内参与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进 行定性或定量地观察。
于活体进行特异性分子成像,一 般应具备分子探针、信号放大策略 和高灵敏度影像技术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的每一个要素均有大量的前沿 科学问题有待解决。
分子探针:应具有合理的药效学、高度 的亲和力和能通过各种生物传递屏障三 种特性 信号放大策略:为方便目前在蛋白质水 平的分子成像,一些化学或生物学的信 号放大策略已被发展,包括改善靶浓度、 独特的细胞功能和与靶结合后探针改变 其物理特性的能力等
高灵敏度影像技术:SPECT、PET、MRI、 MRS和OCT等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历史与现状
17世纪,数位学者作了脑、眼和生 殖器的断面。 18世纪,Camper镌印了盆部的纵断 面图,Scarpa则用盆部的断面来表 达取石手术途径。 16~18世纪,阻碍断层解剖发展的 重要因素是缺乏使尸体变硬的方法。
第二阶段 19世纪-20世纪60年代, 是断层解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完善了断层解剖方法: Riemer(1818)率先使用冰冻法制 备断层标本。Gerota(1895)用5% 福尔马林灌注尸体再冰冻切片,从 而完善了断层解剖方法。
最近,美国科学家联盟(FAS) 提出了数字人(the digital human) 计划,其目标是实现人体从分子到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的精 确模拟,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雄心 勃勃的研究计划。
我国数字化虚拟人数据采集工作 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形态仿真 方面刚刚起步,在物理模拟和功能 虚拟等方面正在酝酿之中,器官、 组织、细胞及分子的数字化和虚拟 化有待实施。鉴于数字化虚拟人研 究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 价值,因此有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 作值得开展。
总之,断层影像解剖学应需要而 生,在应用中发展,不断提出的临床 需要是其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 分子生物学、分子影像学、功能影像 学以及人体信息数字化和虚拟化技术 的研究和发展,断层影像解剖学已迎 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将大有 可为。
分子影像学的应用
在基因治疗中及时检测目的基因的转化 或转染及表达情况 可无创伤性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连续 性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 可研究活体的连续的病理生理和药理过 程 可分析药物的有效成分 可显示肿瘤血管发生和细胞凋亡
由于分子影像学在医药学和生物学等 领域有着重大应用前景,因此,近几年 来,世界各国对分子影像学均给予高度 关注,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 布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计划并提供实施经 费。2002年8月在Boston成立了美国分子 影像学学会,并举行了第一次年会,围 绕肿瘤的研究,准备建立几个分子影像 中心,并提出了若干小动物成像计划。
上述崭新的技术推动着断层影像 解剖学正从横断层向多维断层、从 标本向结合活体、从厚片向薄层、 从宏观向微观、从描述向量化、从 真实到虚拟、从正常向结合病理、 从断面向三维和四维、从单纯形态 向结合功能和代谢等方向迅猛发展, 出现了以数字化、功能化和分子 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巨大发展时期。
一、数字化
数字化虚拟人(digitized virtual human)是在断层解剖学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相 结合的交叉学科,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 点和前沿问题。
二、功能化
功能影像技术包括CT与MRI弥散成 像及灌注成像、fMRI、MRSI、OCT、 SPECT和PET等,能直视活体脑的解剖 和功能变化,从而使人类进入了绘制 思维图像的时代。
功能影像技术的优势
可准确、直观、无创地观察到脑功能活动 的部位和范围,常用于定位脑各功能区和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使活体神经受体研究成为可能 可在同一个体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从而 探讨脑功能的时间或年龄变化 可早期、准确地定位脑功能性病灶的部位 和占位性病变对脑功能的影响程度
近几年来,SPECT和PET不断普 及,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活体磁共振波谱(in vivo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n vivo MRS)和光 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等技 术日益完善,以及基因组学、蛋白 质组学的出现,使功能影像学和分 子影像学迅速崛起。
正常大鼠纹状体区1H-MRS
(10X10)
(40X10)
TEST1 NORMAL
TEST3 2h
TEST5 4h
Test2 6h
Test4 12h
Test7 48h
Test6 72h
Test8 120h
在具体内容上,将开展以下六个方 面的研究: 影像解剖学研究 显微断层解剖学研究 数字人体研究 实验影像学研究 发育断层解剖学研究 影像遗传学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断 层解剖学的大发展时期 由于超声、CT、MRI等断层影像 技术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断层解剖 学研究的新纪元,并逐步形成了断 层影像解剖学的全新体系。
胸部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脑功能成像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中国人数字脑研究
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