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影像解剖学

合集下载

影像断层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1

影像断层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1

影像断层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1 目录“影像断层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1)“法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2)“临床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6)“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课程教学大纲 (8)“临床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11)“临床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13)“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15)“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 25 1 “影像断层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Sectional Anatomy课程编码:BASM3034学时: 32 学分:2 适应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七年制~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刘树伟主编~《断层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姜树学马述盛~《断面解剖与MRI CT ECT对照图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刘军主编~《影像断面解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二、教学基本要求1.断层解剖学是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等学科断层解剖学是用断层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形态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因此断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是在学习系统解剖学层解剖学必须在掌握了坚实宽广的系统解剖学和和局部解剖学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影像诊断学和局部解剖学,以及熟悉医学影像技术的基础上实介入放射学的需要,学习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施。

层中的变化规律。

断层解剖学的学习应采取整体2.断层解剖学属于应用性形态学范畴,教学与断层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人体断过程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大课讲授每章节的层标本与影像相结合,方可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断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让学生实地观察断层层解剖学。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人体主要标本和有关的影像图片。

结构在连续断面上的形态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为3. 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按要求程度的不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治、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打同,分为“掌握内容”和“了解内容”两级。

头部的断层影像解剖实验

头部的断层影像解剖实验
蝶鞍区)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掌握颅脑(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脑室、脑池、蝶鞍
区)的矢、冠状连续断层解剖及其MRI图像。开颅取脑 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熟悉脑表面主要沟回和脑内部基底核区、连合纤维、脑 室、脑池的位置及形态。 熟悉脑血供特点及脑血管的来源、分支、行径和分布。
(二)横断层解剖
两种表现 : 胼胝体以上各断层~全长大脑镰;
胼胝体及以下各断层~前、后段大脑镰
前段 纵行于左、右大脑半球额叶之间;
后段 居左、右大脑半球后部之间。
(三)冠状断层解剖 显示大脑镰的理想断层 胼胝体出现以前断层:清楚显示其上、下附着处; 胼胝体出现的断层:大脑镰下缘与胼胝体的关系一目了然; 胼胝体出现以后断层: a 大脑镰上、下缘所包含的上、下矢状窦; b 大脑镰与直窦的关系; c 大脑镰与小脑幕的关系.
* 大脑中上部横断面、最深的一条沟,(87%)不中断; * 自脑片外缘中份处向后内延伸,有沟伴行; * 随脑片层面降低而逐渐前移; * 沟以前为额叶、以后为顶叶,两旁分别为中央前、后回; * 中央前回宽而厚、中央后回窄而薄。
48
2、经半卵圆中心断面
大脑镰
半卵圆中心
半卵圆中心—
中线两侧广泛的髓质区,为 左右大脑半球髓质形成。 MRI- 高信号; C T-低信号
2.形态结构:呈拱形,前缘游离称幕切迹,其与鞍背围成小 脑幕裂孔,中脑恰经此孔,此处易发生海马沟 回疝。
(二)矢、冠状断层解剖
近正中矢状断层:小脑幕前缘游离为小脑幕切迹;后端附着于窦汇。 离中线较远矢状断层:小脑幕前缘附着颞骨岩部;后端附着于横窦。 冠状断层:两侧小脑幕其内侧续连大脑镰;两侧连于横窦。
21
马蹄铁形 中央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顶叶 前角:深入额叶

构建断层影像解剖学案例式数字化教学平台

构建断层影像解剖学案例式数字化教学平台

力 和团队合作精神 [ 。所有 这些 可 以提高学 员 的职业 素养 , 8 ] 使 他们 成为一位合格 的和更具竞 争力的脊柱外科 医师 。
人体解 剖学作为一 门基础 医学 学科 , 教学 的重要 性 目前 其 面临被 分子和细胞水平学科弱化 的危险 。但 国外学者提 出人体
金顺爱. 骨科 医疗事 故技 术鉴 定案 例分 析 E] 中华 医 院管理 杂 J.
2 0, 6 : 8 3 4 01 8( ) 31 - 2 .
境 中不 会造成临床不 良后果 和医学伦理 问题[ 。课程 中分组 学 7 ]
习 的 方 法 可 以有 效 提 高学 员 在 自主 学 习 和 团 队 学 习 中 的 沟 通 能
唐娅佳 , 马志平 , 陈华 , 临床 医疗纠纷投诉 的规避 与预防一 15 等. 1 例 医疗技术事故鉴定分析 E]重 庆医学 ,0 7 3 ( ) 68 J. 20,67:6.
A h dK ,Ro a dS,Pae ,e 1 I h tu t eo nao me wln tlV t . st esr cur fa t my a
c riuu a eu t rsf dcl rcie E ] S r en ur lm d qae f ae me i pat ? J . ug o , c o a c
Cl a ,1 95 8( ):2 — 2 . i An t 9 , 2 1 4 1 7 n















教 学的小课 程是本系和外 科学 科相 结合 的一 个尝试 , 果 表 明 结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第3版)脊柱区课件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第3版)脊柱区课件

一、脊柱颈段断面解剖及影像
(一)颈段横断面解剖及影像
1. 经寰枕关节的横断层面(CT)
头长肌和 头前直肌
茎突 齿突 枕骨髁 椎动脉 头上斜肌
头后小、大直肌
颈内动、静脉 寰1椎侧块上关节凹 头外侧直肌 二腹肌 最长肌
夹肌 头半棘肌
颈髓
2.经环枢关节的横断层面(CT)
头、颈长肌
颈内动、静脉 齿突
硬脊膜囊 头最长肌 斜方肌 寰椎后弓
肩胛提肌 夹肌 斜方肌
5.经颈椎椎间盘的横断层面(CT)
颈长肌 前斜角肌 横突前结节 脊神经节 上关节突
最长肌 多裂肌 颈半棘肌
夹肌 斜方肌
第4、5颈椎椎间盘
椎体钩
肩胛提肌 黄韧带 头半棘肌 颈髓
(二)颈段矢状面解剖及影像
1.经颈段正中的矢状层面(MRI FSE T2WI)
寰枢正中关节 寰枢关节横韧带
2.椎内静脉丛:椎内前静脉丛和椎内后静脉丛
3.椎间静脉
4. 椎体静脉 5.脊髓静脉
椎间静脉
椎外后静脉丛
椎体静脉
椎外前静脉丛
椎内前静脉丛 椎内后静脉丛
椎内后静脉丛 椎间静脉 椎内前静脉丛
脊髓后正中静脉
脊髓前正中静脉 椎体静脉
四、椎旁软组织
脊柱周围的软组织主要位于脊柱的两侧和后方,由浅入深依 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层、血管神经等软组织。
椎间孔
椎间孔
椎间孔
பைடு நூலகம்颈段
胸段
腰段
第四节 脊柱区结构的断层影像学表现
一、CT断层表现
1.脊椎及附件骨
椎体骨密质
✓骨皮质: 位于椎体及附件 椎体骨松质 的边缘部,CT表现为致密、附件骨骨松质

人体断层解剖学课件胸部(心脏部分)

人体断层解剖学课件胸部(心脏部分)
意义
通过胸部断层解剖学的研究,可 以深入了解胸部各器官的结构和 功能,为医学影像学、胸部手术 等领域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基础。
胸部断层解剖学研究方法
CT扫描
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获取胸部连续的断层图像,可清
晰显示胸部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MRI扫描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胸部高 分辨率的断层图像,对于软组织分 辨率高,可显示心脏、血管等结构。
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胸部断层影像诊断结果, 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如手术、介入或药物治疗等。
05 胸部疾病与心脏影像诊断 案例分析
肺部疾病案例分析
肺炎
影像表现为肺实变,可见空气支 气管征,累及胸膜时可有少量胸
腔积液。
肺结核
影像表现为多形态病灶,如渗出、 增殖、干酪、纤维钙化病变可同 时存在,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清 楚和病变变化较慢,易形成空洞
心脏静脉的生理功能
心脏静脉负责将经过心肌代谢后的静脉血回流至心脏,以维持心 肌的正常代谢。
心脏传导系统
1 2
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 支和浦肯野纤维等。
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
负责产生和传导心脏的电信号,以协调心脏的收 缩和舒张。
3
心脏传导系统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如窦性心 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有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它们为心脏提供血液供应。
冠状动脉的生理功能
03
冠状动脉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至心肌细胞,以满足心肌
的代谢需求。
静脉回流系统
心脏静脉的解剖结构
包括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等,它们负责收集心肌的静 脉血。

人体断层解剖学复习知识点

人体断层解剖学复习知识点

人体断层解剖学复习知识点人体断层解剖学是现代医学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器官的相互关系。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通常会通过断层影像技术如X线、CT扫描、MRI等来观察和诊断患者的疾病。

因此,熟悉人体断层解剖学的知识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和医生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复习知识点。

1.人体平面解剖学人体平面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切面的结构和关系的学科。

常见的切面有冠状面(横切面)、矢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纵切面)。

通过了解这些切面的位置和特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断层影像中观察到的结构。

2.颅内解剖颅内解剖包括头颅骨的结构、脑组织的解剖结构和脑脊液的循环等。

了解颅内解剖的基本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诊断和治疗颅内疾病,并解释断层影像中颅腔内的异常。

3.颈部解剖颈部是连接头部和胸部的部分,包含许多重要的血管、神经和组织。

学习颈部解剖有助于我们理解颈部病变如甲状腺肿大、颈动脉狭窄等的成因和表现。

4.胸部解剖胸部解剖包括胸骨、胸腔、肺、心脏等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和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胸部解剖,可以更好地理解胸部疾病如肺炎、心脏病等的表现和诊断。

5.腹部解剖腹部是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重要部分,了解腹部解剖有助于我们理解腹部疾病如肝炎、胃溃疡等的成因和治疗。

6.盆腔解剖盆腔是包含生殖器官、泌尿器官和直肠的部分。

学习盆腔解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盆腔疾病如前列腺肿瘤、子宫肌瘤等的表现和诊断。

7.上肢和下肢解剖上肢和下肢是人体的四肢,包含骨骼、肌肉和神经等结构。

通过学习上肢和下肢解剖,能够更好地理解四肢疾病如骨折、脊柱侧凸等的成因和治疗。

8.解剖学标志物解剖学标志物是断层影像中给出的特殊结构,帮助我们确定和定位解剖结构。

常见的标志物包括颈椎的棘突、神经节和血管结构等。

学习这些标志物有助于我们正确解读和分析断层影像。

9.断层影像的解读和分析掌握人体断层解剖学的知识后,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和分析断层影像。

这涉及到判断结构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完整)《断层解剖学》大纲

(完整)《断层解剖学》大纲

《断层解剖学》大纲The lecture notes of sectional and imaging anatomy(供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使用)前言preface总学时:40;讲课学时:20; 实验学时:20周学时:3 ;学分:2.0课程性质:医学英语班及七年制必修课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知识基础上,对照学习人体连续断层标本与活体CT、MR、超声图像,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及位置变化规律,为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治和外科手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人体各部连续断层中各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及相互关系(包括对系、局解内容的复习总结);相应层面的CT、MR、超声图像的认识。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与断层标本示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有内容均包括:尸体断层图像与相应的CT、MR、超声图像。

各章、节内容由断层解剖学教师与临床影像科医生分别讲授。

教学用书:断层解剖学/刘树伟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A Textbook of Sectional Anatomy/刘树伟主编,2003。

8参考书: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刘树伟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颅脑应用解剖学/李振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腹部断层解剖学图谱/刘树伟主编,山东科技出版社,2006视听教材:四肢断层解剖/腹部断层解剖,2002;脊柱区断层解剖/女性盆部断层解剖 /男性盆部断层解剖, 2003;颅脑连续横、矢状、冠状断层解剖/纵隔的断层解剖,2004;肺的的断层解剖,2007/李振平,刘树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颅脑连续横断层解剖CAI课件/李振平主编一、导论Introduction of sectional anatomy讲授To lecture1、掌握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定义、特点、研究范围与应用意义.2、掌握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方法与常用术语;3、了解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史、研究方法与发展方向。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2、颞叶:经外侧裂旳垂直部及水平部与额叶分开,
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旳连线为颞叶与枕 叶分界。
3、顶叶:经中央沟与前方旳额叶分开,下方与 颞叶
旳分界线为外侧裂与枕叶旳分界线为顶枕沟。
4、枕叶:经顶枕沟与顶叶分开,与颞叶分界为顶枕
裂与枕前切迹旳连线。
5、岛叶:隐藏于外侧裂旳深部,四面有环形沟,体
垂体 嗅三角 灰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滑车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位听)
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橄榄
小脑
脑底面
嗅球 嗅束 视神经 前穿质 视束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脑桥 展神经 舌下神经
锥体
锥体交叉
脑旳主要沟回在断面上旳辨认
一、额顶叶分界(中央沟及中央前、后回):
额叶与顶叶旳界线为中央沟,故在断面上辨别中央 沟对确诊脑叶、脑沟和脑回具有主要意义。在横断面 上据下列几点可精确地辨别中央沟: 1、大部分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旳沟,其较深,一般与 纵裂相连。 2、薄中央后回征:中央沟两旁旳脑回分别为中央前、 后回,一般中央前回皮质厚于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宽 而厚,中央后回相对窄而薄 。 3、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中份处向后延伸,并 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沟)与之伴行。
识,有利于提升业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
对医学影像学图像进行判读,必须全方面观
察摄入内容。为确保此点,平时工作中应该 努力养成良好习惯,从未见异常变化旳影像 学图像开始,依次观察图像所反应旳全部构
造。
断层解剖学旳概述
➢定义和特点: 用断层措施研究人体形态构造及其有关功
能旳科学。 在机体构造于原位旳状态下,精确地显示
即所谓“三沟五叶”:是指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层影像解剖学 定义和特点 断层影像解剖学(human sectional anatomy)是用断层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比,断层影像解剖学有以下特点:①能在保持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显示其断面形态变化及位置关系;②可通过追踪连续断层或借助计算机进行结构的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③密切结合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是断层影像技术对疾病作出诊断并进行介入性治疗的形态学基础。

发展历史 断层解剖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早在16世纪初就被用于人体解剖的研究。 当时,意大利画家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绘制了男、女躯干部的正中矢状断面图;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Vesalé研究了脑的横断层解剖。17世纪,一些学者分别展示了脑、眼和生殖器等的断面。18世纪,Haller、 S.Soemmering和Vicq d’Azgr绘制了脑的各种断面图;Camper镌印了盆部的纵断面图;Scarpa则用盆部的断面来表达取石手术途径。16~18世纪,阻碍断层解剖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使尸体变硬以维持结构于原位的方法。从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是人体断层解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是完善了断层解剖方法,再一个是出版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 荷兰解剖学家Riemer(1818)率先使用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并出版了图谱。Gerota(1895)将5%的福尔马林溶液灌注尸体再冰冻切片,从而完善了冰冻切片法。目前,仍沿用这个原则制备人体断层标本。Huschke(1844)利用18个月的女孩尸体发表了10幅颈、胸、腹、盆的横断面图,这些精美而有用的断面令他兴奋不已。伟大的俄国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Pirogoff于1852年至1859年间以天然冰冻法制备断层标本,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断层解剖学著作。这部巨著包括五卷:一卷八开本的描述资料共796页和四卷包括213幅断面图的特大对折本,其断面含有头部横断面、胸部横、矢状断面、男女腹部的横、矢、冠状断面和四肢的横断面。法国人Gendre(1858)用石膏包埋尸体,制备了含有25个断面、自然大小的全身各部的横、矢和斜状断层解剖学图谱,每个断面伴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德国人Braune(1872)完成了人体各部三种基本断面的解剖学图谱,并仔细描述了器官的毗邻和评述了前人的工作。他的著作再版两次,并被译成英文。Henke在读到其第二版时便注意到了通过断面来进行结构重建的问题,他重建了心脏并将其轮廓投影至胸壁。Rudinger(1873)、Dwight(1881)和Symington(1887)分别研究了儿童的断层解剖。Dalton(1885)出版了三卷脑断层解剖学图谱,横、矢、冠状断面各1卷,图片由离体脑断层标本黑白照片与相应线条图组成,文字部分包括图注和断面特点的简要说明。Hart(1885)编绘了女性盆部的局部和断层解剖图谱,但断面较少,切片甚厚。Macewen(1893)出版了《头部断层解剖图谱》一书,由7套头部的连续断面图组成。 由于冰冻切片法日趋完善,故在20世纪早期,断层解剖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903年,Sellheim研究了不同年龄女性盆部的三种断面。1911年,美国的Eycleshymer和Schoemaker经过九年的研究,在50具尸体中选材,出版了一部全身连续横断层解剖学图谱。此部图谱绘制精美,标注细致,是人体断层解剖学的经典之作。1924年,Desjardins绘制了人体躯干部横断层解剖图谱,其特点为简洁明快,重点突出。1944年,Morton制作了《人体横断层解剖学手册》,含人体全身各部的横断层解剖线条图。1951年,Ludwig研究了脑横断层解剖;而Singer于1954年绘制了人脑矢状断层解剖图谱。1956年,Symington出版了人体横断层解剖图谱,断面图均为自然大小,绘制精良。 1970年以后,由于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 USG)、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等断层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的新纪元。

研究现状 现代断层解剖学研究以密切结合断层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治疗为其主要特征。20世纪50年代,超声断层仪研制成功。1970年以来,USG、CT和MRI等断层影像技术相继出现并应用于临床,从而使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形成高潮。这些断层影像技术既需要断层解剖学为其提供详尽的诊断依据,又成为研究活体断层解剖的有力手段。从此,断层解剖学摆脱了以往纯尸体研究的状态,其研究范围扩展为紧密联系着的两个方面:解剖断层和影像断层,前者是后者的形态学基础,后者又从诊治的需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结合影像诊断编制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 传统的断层解剖学图谱由于其切片较厚,横断面图均是以上表面绘制,而与CT输出断层下表面的习惯相反,从而限制了它们在医学影像学诊治中的应用。为此,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又不断出版。从研究手段上,大致可把现代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分作三类: 第一类,据断层标本制作图谱。Takahashi率先按断层的下表面制图从而确立了现代断层解剖学图谱的特征。1977年,松井孝嘉制作了脑的断层解剖图谱,但颅骨是后配的,难以保证颅内结构与颅骨的原位关系;Dagostino绘制了离体脑的厚片断层图谱。1980年,Peterson制备了人体各部的横断层解剖图谱,不妥之处在于把严重的癫痫病人选来绘图。1983年,Koritke和Sick制作了男女成人头颈、胸、腹和盆部的连续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学图谱,对断面上的结构作了较详细的标注,但其切片较厚(1.5~2.5cm)。1978年至1992年间,王永贵等利用90余具成年男性尸体完成了国人连续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学图谱,并附有大量描述资料和统计数字。1989年,徐峰主编了《人体断面解剖学图谱》,此图谱绘制精细,但横断层标本均为上面观,与CT、MRI观察下面观的习惯不相一致;同年,Lyons编制了配有线条图的胸、腹、盆三种基本断面的彩色图谱。1991年,Bergman等出版了人体横断层解剖学图谱;Richter和Lierse等编制了新生儿断层解剖图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Spitzer和Whitlock等选择一具男尸,在-70℃条件下,使用大型冰冻切片机(cryomacrotome)进行铣削,历时9个月,取得了1878幅层厚为1mm的人体全身横断层图像,并通过计算机进行了矢、冠状断层图像重建。这部图谱于1998年出版,堪称“自Vesalius 1543年出版《人体构造》以来对解剖学的最大贡献”。 第二类,依断层影像编制图谱。1977年,Ledley制作了CT横断层图谱,但其线条图中未画出心包、腹膜等。1980年,Ell等出版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图谱,书中重点介绍了脑的正常及病理SPECT解剖及生理图像,对骨、关节、心、肺、肝和脾的SPECT图像亦作了较详尽介绍;Chiu和Schapiro出版了人体躯干和四肢的CT图像。1982年,Cosgrove制作了正常人肝、胰和脾的横、矢和斜状断层超声图谱,并附有简要描述和部分变异图像。1983年,Wegener依CT图像绘制了正常人体全身横断层图谱,对复杂部位附加了详尽的轮廓图;Hammerschlag出版了正常及病理眼、眶的CT图谱。1986年,Bowerman制作了正常胎儿超声解剖图谱。1990年,EL-Khoury编著了MRI和CT断层解剖学图谱。1991年,Merram出版了CT and MRI Radiological Anatomy一书,用大量图像全面介绍了人体各部的CT和MRI解剖。1992年,Weir和Abrahams使用X线平片、血管造影、CT、MRI和B超图像,制作了影像解剖学图谱。1993年,刘军等利用正常人CT、MRI图像,编写了《影像断面解剖学》一书。1994年,Wicke著名的教科书Atlas of Radiologic Anatomy第5版出版,由MRI、血管造影、CT、超声、淋巴造影、支气管镜及核医学的基本图像组成;Truwit和Lempert等还编著了High Resolution Atlas of Cranial Neuroanatomy一书。1995年,El-khoury等完成了Sectional Anatomy by MRI一书,全面介绍了人体各部的MRI表现。1997年,Kelley和Petersen出版了Sectional Aantomy for Imaging Professionals一书,显示了人体各部的CT和MRI图像。1999年,郭启勇和姜树学等还分别出版了CT与MRI解剖图谱。2000年,Jinkins利用X线、CT和MRI图像等编制了神经系统胚胎、解剖和变异图谱;Pop等制作了四肢和脊柱区的MRI图谱。这些图谱取材于活体,正常与异常图像对照一目了然,对一些临床诊断的兴趣部位有较细致的显示,但由于受到CT等影像技术分辨能力的影响,无法显示一些细微结构,在依其所绘制的线条图中也常见不妥或错误之处。 第三类,用断层标本结合临床影像制备图谱。这类图谱很多,因其将断层标本同CT、MRI或USG图像直接进行对照研究,故临床实用价值较大,也克服了前两类图谱的不足。1978年,Wyman编绘了人体胸、腹、盆部横断层图谱。1979年,Binder等制备了脑的横、矢、冠状断层解剖学图谱,书中强调了脑冠状断面的重要性,但其所用材料为离体脑标本,失去了与颅骨的对照。1980年,在Bo等制作的图谱中,对各断层结构的解剖特点和临床意义作了较详细描述和探讨,但其所用标本在脑实质内有一较大的梗死灶,胸部也有病变。该书不断修订,分别于1990年和1998年出版了第2版和第3版。1982年,Wagner和Lawson制作了含有全身各部的横、矢、冠状断层的正常断层解剖图及部分病理解剖图的图谱,各断层均附有相应的CT和B超图像,并有显示该断层在整体位置的定位图,对于较有意义或细微的部位尚有放大图,这部图谱的另一特点在于以局部器官制作连续断层图,具有明确的目的性。1984年,苏济豪等先将尸体标本作CT扫描,再按扫描层面作断层标本,并将断层标本拍成X线片,因此其图谱同时提供了同一尸体的断层标本照片、X线图片及CT图像。1985年,Schnitzlein和Murtagh等主要利CT及MRI图像、整体标本和断层标本制作了头部和脊柱区的断层解剖图谱,经修订后,该书于1990年出版了第2版。1986年,Isaacson等制作了婴儿断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