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米诺化学发光分析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鲁米诺的制备实验报告

鲁米诺的制备实验报告

鲁米诺的制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鲁米诺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反应制备鲁米诺,并观察其发光性质。

二、实验原理鲁米诺是一种发光化合物,通常用于化学发光实验。

鲁米诺分子结构中含有苯并噻吩和吡咯环,它们共同构成了鲁米诺分子的核心结构。

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一系列化学试剂和反应条件将苯并噻吩和吡咯反应,制备鲁米诺。

三、实验步骤1. 在实验室通风橱中,准备试剂与设备。

2. 将50 mL 的无水四乙酸铊溶液倒入200 mL的圆底烧瓶中,并加入约0.2 g 的苯并噻吩。

加适量的四氢呋喃溶剂使得苯并噻吩完全溶解。

3. 在实验室通风橱的适当位置,将2.5 g 的溴溶液(48%溴溶液)滴加到苯并噻吩溶液中。

4. 缓慢加入0.4 g的吡咯、6 mL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和30 mL 的无水乙醇。

此时,反应溶液呈暗红色,通入氮气。

继续搅拌30 min。

5. 使用橡皮塞封住烧瓶口,并将其浸入水浴中。

在85C下搅拌反应液60分钟。

6. 在适当的位置用水冷却,然后将反应液转移到500 mL锥形瓶中。

7. 加入适量的浓HCl ,产生大量气泡。

8. 使用酸性石炭酸钠溶液中和反应液。

9. 过滤过滤杂质,然后将过滤液放在冷柜中冷藏12小时。

10. 准备稻草酸钠溶液,用稻草酸钠溶液洗涤上锥形瓶中的粉末沉淀三次,每次30毫升。

11. 将纯净的鲁米诺粉末置于真空干燥器中,干燥12小时,最后将其称重,得到制备的鲁米诺产量。

四、实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步骤可以制备出一定量的鲁米诺产物。

经过称量,得到鲁米诺的产量为x克。

五、实验讨论与思考鲁米诺的制备实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在实验中,苯并噻吩与吡咯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步骤,得到了鲁米诺产物。

通过测定鲁米诺的产量,我们可以评估反应的效果。

由于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和反应条件较多,实验中需要注意操作方法的准确性和谨慎性,避免对人体产生伤害和化学品的浪费。

同时,鲁米诺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晒和避免高温等因素,以保证其性质和效果的稳定性。

鲁米诺与化学发光

鲁米诺与化学发光

不断搅拌,5 min后,稍微冷并加入2.6 mL冰醋酸,冰水浴冷却至室温,
析出黄色晶体,过滤、洗涤后收集产品。
鲁米诺的化学Leabharlann 光在100 mL磨口锥形瓶中依次加入4 g KOH、20 mL DMSO和0.2 g未干 燥的鲁米诺,塞上瓶塞。剧烈摇荡使溶液与瓶内空气充分接触,此时,在暗 处就能观察到锥形瓶中发出微弱的蓝色荧光;继续摇振并不时打开塞子让新 鲜空气进入,瓶中荧光会越来越亮。 将不同荧光染色剂(1-5 mg)分别溶于2-3 mL水中,并加入到鲁米诺的 二甲亚砜溶液就可观察到不同颜色的荧光。 无染料:蓝白色; 曙红:橙红色; 罗丹明B:绿色; 荧光素:黄绿色。
鲁米诺与化学发光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实验目的
掌握鲁米诺制备所涉及的酰胺化、硝基还原 基本实验操作。 了解鲁米诺发光的原理。
实验原理
鲁米诺制备 鲁米诺化学发光
鲁米诺的制备
1.3 g 3-硝基邻苯二甲酸和2 mL 10% 水合肼加入装有温度计和回流冷 凝管的100 mL三口烧瓶中,三口烧瓶的另一支口通过安全瓶与水泵相连。 电热帽加热至固体溶解后,加入4 mL二缩三乙二醇。开启循环水泵并快 速加热三口瓶,使反应体系温度维持在210-220oC约2 min,打开安全瓶旋 塞使体系与大气相通,停止加热并关闭水泵。反应液冷却至100oC,加入 约20 mL热水,进一步冷却至室温,过滤,收集黄色晶体3-硝基-邻苯二甲 酰肼中间体。 将3-硝基-邻苯二甲酰肼中间体转移至100 mL烧杯,加入6.5 mL10% NaOH溶液,搅拌使固体溶解,加入4 g 水合连二硫酸钠,加热至沸腾并

鲁米诺—高碘酸钾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苯乙双胍

鲁米诺—高碘酸钾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苯乙双胍

该方法用于盐酸苯乙双胍 片剂 中盐酸苯 乙双胍 的定量分析 ,结果满意 。
关键词 :化学发光;盐酸苯乙双胍 ;流动注射 ;高碘酸钾 ;鲁米诺 中图分类号 :0 5 _ 6 73 文献标识码 :A D I1.9 9 .s. 7 — 0 5 0 2 50 8 O : 3 6 0i n1 4 8 8 . 1 . . 0 s 6 2 0 0
b o jcina ls a eeoe, ae ntateC tni f u n l O4ytms s nacd yf w i et n yiw s vlpdb sdo th Li e t o mio- l n o a s d h ns y L KI s hne s e wa e

h d o h o i ewa x 0 加 m o/ p e i o f h t o stse t h o tn t n lv l f . x1 一 mo / y r c rd s6 。 i 1 l L r c s n o t eme h d wa e t d a e c n e t a i e 4 0 i t r o e o 0 1 L
DETERM I NATI oN F o PHENFoRM I HYDR oCH LoRI N DE BY
CHEM I LUM I ESCENCE ETH oD S N M BA ED oN LUM I oL. N PoTASS UM I
PEI UoDATE YS S TEM
4 0x 0 - 0 1- l . 1  ̄ 2 x 0 mo L,检 出限为 6 1 0 l ,对 于浓 度为 4 × 0 5 / ×0 / mo L . 1 mo L的盐酸苯乙双对标准偏 差为 11 .%,以片剂为基体 , 用标准加入法检验方法 的回收率 , 测得结果在 9 . 105 96 0 . %~ %之间。

鲁米诺-过渡金属超常氧化态配合物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鲁米诺-过渡金属超常氧化态配合物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鲁米诺-过渡金属超常氧化态配合物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陈复彬;杨春艳;章竹君【摘要】研究发现过渡金属超常氧化态配合物(二羟基二过碘酸根合铜(Ⅲ)配离子(DPC)、二羟基二过碘酸根合银(Ⅲ)配离子(DPA)和二羟基二过碘酸根合镍(Ⅳ)配离子(DPN))在碱性条件下可以氧化鲁米诺而产生化学发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该化学发光体系有增敏作用.以DPC为例研究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托普霉素对该体系的增敏作用,建立了测定血清中托普霉素含量的新方法.考察了溶液酸碱度和化学发光试剂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托普霉素浓度在6.0×10-8~2.0×10-6 g/mL范围内与化学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σ)为1.5×10-8 g/mL,对浓度为5.0×10-7 g/mL的托普霉素溶液连续测定7次,相对标准偏差为2.7%.该方法用于血清中托普霉素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年(卷),期】2014(033)003【总页数】4页(P354-357)【关键词】鲁米诺;过渡金属超常氧化态配合物;化学发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托普霉素【作者】陈复彬;杨春艳;章竹君【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合成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南充637002;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合成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南充637002;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O629.13化学发光法因灵敏度高、仪器设备简单、线性范围宽,并可结合流动注射技术,从而实现快速、自动化测定的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制药、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1-2]。

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是化学发光分析法中研究最多的体系之一,很多氧化剂可以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

常用的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氧化剂包括过氧化氢、溶解氧、高锰酸钾、铁氰化钾、氧化铅以及各种氧自由基等。

鲁米诺实验报告

鲁米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鲁米诺的化学性质和发光原理。

2. 掌握鲁米诺与过氧化氢反应产生化学发光的现象。

3. 学习利用鲁米诺检测血迹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鲁米诺(Luminol),化学名称为3-氨基苯二甲酰肼,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在碱性条件下,鲁米诺与过氧化氢(H2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能量,通过光子形式释放出来,即化学发光。

具体反应如下:\[ \text{C}_8\text{H}_7\text{N}_3\text{O}_2 + 2\text{H}_2\text{O}_2 +2\text{OH}^- \rightarrow \text{C}_8\text{H}_5\text{N}_3\text{O}_4 +2\text{H}_2\text{O} + \text{光}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铁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使鲁米诺发光。

因此,鲁米诺可以用于检测血迹。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鲁米诺、过氧化氢、氢氧化钠、蒸馏水、滴管、试管、烧杯、酒精灯、胶头滴管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磁力搅拌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溶液:称取一定量的鲁米诺,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配制成鲁米诺溶液。

2. 配制鲁米诺-过氧化氢溶液:取一定量的鲁米诺溶液,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钠,搅拌均匀。

3. 检测血迹:将鲁米诺-过氧化氢溶液滴加至待测样品中,观察是否出现蓝色荧光。

4. 比较实验结果:分别对含血迹样品和不含血迹样品进行检测,比较荧光强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鲁米诺-过氧化氢溶液滴加至含血迹样品中,出现明显的蓝色荧光;不含血迹样品则无荧光现象。

2. 结果分析:由于血液中含有铁元素,铁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使鲁米诺发光。

因此,含血迹样品出现蓝色荧光,而不含血迹样品无荧光现象。

六、实验结论1. 鲁米诺与过氧化氢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化学发光现象。

血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与荧光染料的能量转移实验_冯振南

血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与荧光染料的能量转移实验_冯振南

本文介绍了血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与荧光染料的能量转移实验,实验视觉刺激,趣味性强,试剂易得,重现性好。

化学反应大多以热的形式释放能量,也有一些化学反应是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鲁米诺在碱性条件下与氧化剂的作用就是一个化学发光的典型例子。

一般认为,鲁米诺在碱性溶液中转化为负离子,后者在适当的催化剂和氧化剂作用下可生成激发态的鲁米诺中间体。

当激发态返回至基态,就会产生耀眼的蓝光。

在通常情况下鲁米诺与过氧化氢的化学发光反应相当缓慢,但当有某些催化剂存在时反应非常迅速,发光强度显著增强。

常用的氧化剂如过氧化氢、过硫酸钾和次氯酸钠等,常用的催化剂有金属离子、金属配合物、血红蛋白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等。

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测微量的金属离子、过氧化物、血痕和过氧化物酶等。

微量血痕也可使鲁米诺产生明亮的发光[1]。

早在1937年德国刑侦科学家就发现血液能使鲁米诺发光,此后逐步用于搜索血痕和显现潜血指纹[2]。

利用血痕的高效催化作用,还可观察到鲁米诺化学发光的能量转移作用。

激发态鲁米诺中间体也可将能量传递至激发能量较低的荧光染料分子,受激发的荧光染料分子再通过发出荧光释放能量恢复至基态。

不同荧光染料分子的激发态能量的差异使得其发出的不同颜色的荧光。

1 血痕催化鲁米诺发光实验(1)试剂的配制。

血样的制备:取3.8%枸橼酸钠溶液1份与9份动物血液(健康人血或鸡鸭等其他动物血均可)混合可制得新鲜血液。

再取1.0 mL新鲜血液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即为实验用血样。

A液:取0.01 克鲁米诺溶于100mL1.0%碳酸钠溶液,另加0.01 克对碘酚作为稳定剂。

B液:取0.5 mL30%过氧化氢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用5%H3PO4调pH至3.0。

(2)实验步骤与现象。

实验需在暗室或晚上进行。

在15 mL试管中加入A、B液各5 mL,混匀后沿管壁加入1.0 mL血样,即可观察到持续耀眼的蓝光。

影响血痕-鲁米诺化学发光的因素较多,碱过强(如氢氧化钠)、碱浓度过大和过氧化氢浓度过大,将使发光非常短暂[3]。

鲁米诺氧途径免疫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鲁米诺氧途径免疫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鲁米诺氧途径免疫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西京)医院;1中医科暨全军中医内科中心;2核医学科西安710032近半个世纪以来,临床化学微量免疫分析技术从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分析,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经历了检测方法的革新与技术的进步,为医学检验技术带来了数量和质量的迅速提高。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设备简单等特点,在环境、临床、食品、药物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0世纪90年代问世的鲁米诺氧途径免疫分析(Luminescent oxygen channeling immunoassay,LOCI)技术以其独特的检测方法,实现了均相,一步,免清洗和高通量检测,并以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等突出检测性能成为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热点。

本文就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概述及其基本原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建立流程,几种主要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类型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概述1.1 化学发光在分析化学中,发光是指当一个分子的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所发出的光。

它包括荧光(Fluorescence)、磷光(Phosphorescence)和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

当基态分子吸收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跃迁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以光辐射的形式返回基态时产生的光的现象称为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

基于化学发光强度和被测物含量之间关系建立的分析方法叫化学发光分析法,它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简单,操作简便等特点,已广泛地应用于环境、临床、食品和工业分析中。

1.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是根据化学反应产生的辐射光强度来确定物质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诞生于1977年,Halman M 等[1]根据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将化学发光系统与免疫反应相结合,用化学发光相关的物质标记抗体或抗原,与待测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后,经过分离游离态的化学发光标记物,加入化学发光系统的其它相关物产生化学发光,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定量或定性检测。

影响鲁米诺体系电致化学发光因素的研究

影响鲁米诺体系电致化学发光因素的研究

影响鲁米诺体系电致化学发光因素的研究鲁米诺体系是一类常用的电致化学发光(ECL)体系,其特点是由光致电子转移(PET)和共振能量转移(RET)机制引起的发光。

鲁米诺体系的发光强度和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电极、电解液、鲁米诺配体、共振能量转移剂(CET)等等。

电极材料是影响鲁米诺体系发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金属电极能够提供电子,从而引起化学反应并产生发光,而且金属电极的表面影响反应速率和发光效果。

晶体电极能够提供稳定的电场环境和高度制备表面,从而提高鲁米诺体系的发光效果。

在选择电极材料时,还需要考虑电极对电解液的通透性和电解液与电极表面的亲和性。

电解液的质量也是影响鲁米诺体系发光效果的重要因素。

电解液中的氧气、水等物质可以对鲁米诺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此外,添加一些离子或化合物可以加速或抑制反应速率,从而影响鲁米诺体系的发光。

电解液的pH值也会影响鲁米诺体系发光效果,一般情况下,pH值越高,发光强度越弱。

鲁米诺配体的结构和电子性质也是影响鲁米诺体系发光的关键因素。

目前常见的鲁米诺配体为8-羟基喹啉-3-羧酸(HL),它具有极好的光稳定性和荧光性质。

通过改变鲁米诺配体的结构,可以调节其发射光谱和激发波长,从而调节体系的发光效果。

共振能量转移剂(CET)也影响鲁米诺体系的发光效果。

CET是用来提高鲁米诺体系发光效率的一种化合物,它们能够吸收电荷并将其转移给鲁米诺配体,从而提高其发光效率。

目前常见的CET有二甲基苯乙烯(DPA)等。

总之,鲁米诺体系电致化学发光效率和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这些因素对体系发光效果的影响有助于优化电致化学发光技术并开发新的发光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米诺化学发光分析研究综述
化学发光是化学反应体系中的某些分子,如反应物、中间体或反应产物吸收了化学反应释放出的化学能,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辐射[1]。

化学发光法则是根据化学反应的发光强度或发光总量确定相应组分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同荧光法相比,化学发光法不需要外来的光源,减少了拉曼散射和瑞利散射,降低了噪音信号的干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4],扩大了线性范围。

鲁米诺(5-氨基-2,3-二氢-1,4-二杂氮萘二酮,也称3-氨基邻苯二甲酰肼)因其结构简单、易合成、水溶性好,以及发光量子效率高等特点,鲁米诺是最常用的液相化学发光试剂之一。

自从1928年albrecht首次报道了鲁米诺与氧化剂在碱性溶液中的化学发光反应以来,人们对该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就一直十分活跃,使得该化学发光体系被应用于许多领域之中。

white等通过比较鲁米诺体系的化学发光光谱和3-氨基邻苯二甲酸根离子的荧光光谱,提出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体。

在碱性条件下,鲁米诺首先被氧化为叠氮酮,然后形成桥式六元环过氧化物中间体,分解后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产生化学发光。

下面笔者简要介绍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的机理,详细地总结近五年来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应用进展。

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分析应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应用最为广泛。

许多过渡金属离
子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

李正平等发现铁蛋白催化,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信号,建立简便灵敏的检测铁蛋白的化学发光方法。

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10μg/l,检出限为0.36μg/l,为铁蛋白作为纳米粒子标记物及直接检测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戴路等报道了一种新的测定雌性激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方法。

在碱性条件下,金银复合纳米粒子能显著地增强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而雌性激素能明显地抑制该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建立了测定天然雌激素(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的化学发光方法。

该方法已用于孕妇尿样中雌激素总量的测定。

刘振波等基于人的血清白蛋白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叶绿素铜钠化学发光体系
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可连续测定人的血清白蛋白的新方法。

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

陈效兰等发现在碱性介质中,铁氰化钾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头孢拉定对该体系有显著的增强作用。

基于此并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头孢拉定含量的化学发光新方法。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6~160mg/l,检出限为0.028mg/l。

本法已用于胶囊中头孢拉定的测定。

邓娜妮研究了盐酸阿比朵尔在鲁米诺化学发光反应体系中的后化学发光反应。

据此建立了测定盐酸阿比朵尔的流动注射后化学发光分析法。

在对这一后化学发光反应的动力学性质、化学发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一些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申婧等基于阿魏酸对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的抑制作用,建立了
阿魏酸的流动注射抑制化学发光分析法,阿魏酸浓度在之间时与化学发光强度减小值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将其应用于复方当归注射液中阿魏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鲁米诺-高碘酸钾化学发光体系。

王瑞琪等发现在碱性介质中,镧(iii)对鲁米诺-高碘酸钾体系的化学发光反应有显著的增敏作用。

据此,建立了测定镧(iii)的反相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并将此法用于合成样品的测定。

屈颖娟等基于蒽醌类药物在碱性条件下对高碘酸钾-鲁米诺体系的化学发光信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这一现象,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蒽醌类药物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

马明阳发现,当向已充分反应的高碘酸钾与鲁米诺混合溶液中注入异烟肼时,又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化学发光反应并检测到较强的化学发光信号,建立测定异烟肼的流动注射后化学发光分析法。

鲁米诺-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

高锰酸钾是化学发光反应中常用的强氧化剂。

fernando等基于在碱性介质中,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西维因、克百威和灭虫威对luminol-kmno化学发光体系有增强作用,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并同时测定了三种农药在水样和蔬菜中的残留量。

沈祥根据次黄嘌呤对高锰酸钾-鲁米诺-so体系化学发光具有增敏作用,建立了so的化学发光方法。

余宇燕等发现在碱性条件下茶多酚对鲁米诺-kmno化学发光体系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据此建立了茶多酚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法。

easwaramoorthy等利用在ph=12.0磷酸介质中,kmno可以氧化鲁
米诺产生稳定的发光,扑热息痛的加入会抑制发光,建立了扑热息痛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并用于片剂中扑热息痛的测定。

吕九如等人发现,当把碱土金属离子注入已充分反应的鲁米诺和高锰酸钾混合溶液中时,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发光反应。

牛卫芬等利用高锰酸钾-鲁米诺后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测定奋乃静的高选择性分子印迹-后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所建方法的线性范围为,检出限为3×10g/l,已用于人尿液中奋乃静含量的测定。

鲁米诺-溶解氧化学发光体系。

李菁菁等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得平均粒径约10nmsno粒子,将该纳米粒子加入到碱性鲁米诺-溶解氧化学发光体系中,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明显增强,这种增敏作用与纳米sno的加入量以及体系中溶解氧的浓度有关,可用于溶解氧的测定。

鲁米诺的其他化学发光体系。

宋正华等人发现肌红蛋白能够与鲁米诺在碱性条件下反应产生化学发光,建立了克林霉素的化学发光法。

鲁米诺-nbs/ncs化学发光体系[152-158]已成功应用于药物、食品、及环境分析中。

石文兵利用鲁米诺-aucl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测定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钠、盐酸雷尼替丁、美诺西林钠、双嘧达莫和盐酸奋乃静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

瞿鹏等建立了流动注射抑制化学发光法测定头孢曲松钠的化学发光法。

对鲁米诺各发光体系研究总结发现,鲁米诺化学发光分析法已经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鲁米诺自身与这些氧化剂反应产生了较强的发光信号,方法的背景信号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方法灵敏度的进一步提高。

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等其他分离方法的联用必将扩大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好地促进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课题编号: wzyy201314 课题名称:不同价态锰的化学发光行为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