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用的生药学名词解释
最新生药学名词解释

生药学重点名词术语1.★生药:是指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统称为生药。
2.朱砂点:中药经验鉴别中形容断面油室或油细胞所致的深色小点。
3.芦头:生药的根茎。
4.芦碗:生药表面的凹窝状茎痕。
5.星点:存在于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型维管束(周木式)。
6.初生代谢产物:生物体合成的本身必需的代谢物质。
7.次生代谢产物:生物体利用初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对生物体本身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
8.★中药:是指中医用以治病的药物,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9.★草药:一般是指局部地区民间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10.★道地药材:是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
11.子座:是指容纳子实体的褥座。
12.子实体:某些高等真菌在繁殖时期能够产生孢子的结构。
13.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排列成环状,习称云锦花纹。
14.★过桥杆:味连和雅连根茎中段有细瘦的节间,光滑如茎杆,习称过桥杆。
15.★晶纤维:一束纤维的外侧包围着许多含草酸钙结晶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
16.★嵌晶纤维:是指次生壁外层密嵌草酸钙结晶的纤维17.艼:指不定根。
18.起霜:生药断面长时间暴露析出白色结晶的现象。
19.★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称怀中抱月。
20.★观音合掌:青贝外层鳞叶两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不紧,习称观音合掌。
21.★虎皮斑: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淡棕黄色,较粗糙,常显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22.三岔茸:具有两个分支的花鹿茸;具有三个分支的马鹿茸。
23.二杠:具有一个分支的花鹿茸。
24.凹肚脐:天麻的末端自母麻脱落后残留的圆脐形疤痕。
25.鹦哥嘴(红小辫):冬麻顶端具有的红棕色顶芽。
26.菊花心: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形似菊花。
27.同名异物: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重不同来源的植物做相同的药物使用。
中药名词解释生药学

中药名词解释生药学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是指中医理论指导下,由天然药物经采集、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常用于中医治疗与保健,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生药学
生药学是研究中药材的来源、采集、贮藏、加工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学科。
它涉及到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药材鉴定、中药材的加工方法等内容。
常见中药名词解释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名词解释:
•黄连:中药, 苦寒, 归肝、胆经。
•人参:中药, 甘温, 归脾、肺经。
•当归:中药, 甘温, 归心、肝、脾经。
•白芍:中药, 苦凉, 归脾、肝经。
生药学与药动学名词解释

BCS: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Css(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MRT:药物在体内平均滞留时间。
阿霉素;是一个有效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对心脏的毒性较大,常常使用受到限制。
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用的时间或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包合作用:将药物分子包钳与另一种物质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制剂技术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
(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崩解:系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解成碎粒的过程表观分布容积: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间的一个比值,意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液体总容积,并不代表具体生理空间。
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波动百分数: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值的百分数。
波动度: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稳血药浓度的比值。
残数法:是药物动力学中把一条曲线分段分解成若干指数函数的一种常用方法。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过程。
促进扩散:是指某些药物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
达坪分数fss(n):是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Css的分数。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生药学

生药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生药:就是药材,大多数生药都是我国历代本草收载的药物。
2.道地药材: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价实的药物。
3.本草:由于这些书籍记载的多以植物为主,其中又以草类为多,在中国这些书籍通常被称为本草。
4.朱砂点:断面黄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
5.云锦纹:中药何首乌横切面,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并具色彩。
6.星点:指观之如星点的异形复合维管束。
7.菊花心: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形似菊花。
8.生物检定:利用药物对生物体所起的作用,以测定药物的疗效,作用强度及毒性的方法。
9.乌金衣:天然牛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
10.子座:真菌的子座是容纳子实体的褥座,是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构成的一般呈垫状。
11.有效成分:指一种混合物中对生物体代谢或者化学反应起作用的成分。
12.挂甲:牛黄的水溶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
1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14.根状菌索真菌的菌丝体有的可以纠结成绳索状,外观和高等植物的根相似。
15.假色:某些矿物有时可见变形现象,系因投射光受晶体内部裂缝面解理面及表面的氧化膜的反射所引起的光波干涉作用而产生的颜色。
16.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结晶方向断裂所形成的不规则的断裂面。
17.本色:系由矿物的成分和内部构造所决定的颜色。
18.条痕:即将矿物在白色的毛瓷板上划过后留下的有颜色的线条。
二、性状1.何首乌:块根呈团状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红褐色或红棕色,皱缩不平,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横切面淡红棕色,粉性,形成云锦样花纹。
气微,味味苦而干涩。
2.味连:形似鸡爪状,习称过桥杆。
质坚硬,折断面不平坦,木部金黄色,可见放射性纹理,气微,味极苦。
3.朱砂:呈颗粒状或块粒状。
鲜红色或暗红色,具光泽,体重,质脆。
4. 薄荷:茎方柱形,叶对生,有短柄,两面均被柔毛及腺鳞,叶揉搓后有特异清凉香气,味辛凉。
5.红花: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黄红色或红色。
_生药学名词解释

药物: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中成药:指根据一定的处方,中药饮片的性质和临床的不同要求制成各种剂型。
饮片:指制成适合于中医临床选用,以供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的总称。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和药材的性质所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发霉:又称为霉变,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的是霉菌在生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变色: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生药在采收加工、贮藏中因方法不当引起的色泽改变。
泛油:即“走油”,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是指含油生药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也指药材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生药鉴定:指依据国家药典或有关资料规定的药用标准,对商品生药和检品生药作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鉴定。
原植物鉴定:是应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把各种植物药的植物来源鉴定清楚,确定其学名的一种方法。
理化鉴定:通过化学方法或仪器分析来鉴别生药的有效成分或利用生药中某种化学成分的特殊反应来间接的鉴别生药的一种方法。
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植(动)物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其后含物的特征,以供鉴别生药的真品、伪品、类似品或代用品的一种方法。
显微化学反应:是将中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或产生特殊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
亦用于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
微量升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
荧光分析: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
水试:利用某些药材放入水中,能产生特殊的现象如旋转、沉浮、水染色、粘滑等,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
火烧:利用某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烟雾、响声、颜色等现象,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
很有用的生药学名词解释

1.药物(P1):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2.生药(P1):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
从广义上说,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3.中药(P1):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如各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中药材+中药汤剂+中成药4.草药:指局部地区民间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
中草药=中药+草药5.中成药(P19):指根据一定的处方,中药饮片的性质和临床的不同要求制成各种剂型。
6.饮片(P21):指制成适合于中医临床选用,以供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的总称。
7.地道药材(P6):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如浙江产的白芍、白术。
8.中药炮制(p20):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和药材的性质所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发霉(P10):又称为霉变,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的是霉菌在生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9.变色(P10):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生药在采收加工、贮藏中因方法不当引起的色泽改变。
10.泛油(P10):即“走油”,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是指含油生药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也指药材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11.生药鉴定(P38):指依据国家药典或有关资料规定的药用标准,对商品生药和检品生药作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鉴定。
12.原植物鉴定(P39):是应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把各种植物药的植物来源鉴定清楚,确定其学名的一种方法。
13.性状鉴定(P40):指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方法对生药进行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气、味等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14.理化鉴定(P41):通过化学方法或仪器分析来鉴别生药的有效成分或利用生药中某种化学成分的特殊反应来间接的鉴别生药的一种方法。
生药学期末考试的名词解释

生药学期末考试的名词解释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天然药物的起源、制备、性质及药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生药学的学习中,掌握各种名词的解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名词是我们理解和应用生药学知识的基础。
下面,我将对一些常见的生药学名词进行解释,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1. 生药学生药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学问,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它涵盖了从天然药物的采集、加工、鉴定到贮藏、制剂研究等多个方面,是药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2. 鉴别鉴别是通过对药材外观、性状、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等进行观察与检验,确定其鉴别特征,推断出药材的真实性和质量,并区分相似或混伪品的过程。
3. 络合物在药理学中,络合物指的是由两种或多种离子或分子通过静电作用力相互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络合物的形成可以改变物质的性质,例如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4.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的天然有机碱类化合物。
它们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如镇痛、抗菌、抗癌等,是许多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
5. 活性成分活性成分指的是药物或药材中具有具体生物学作用的化学成分,它们能够与生物体内的靶标分子结合,产生治疗效果。
活性成分是药物药效的基础,常被用于药物筛选和功效评价。
6.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是指药物或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造成的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能力。
它通常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估,常用LD50(半数致死剂量)来表示。
7.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指的是一类药物或化学物质,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弱或阻断免疫反应。
它们被广泛用于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疾病等治疗中,以减轻或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8. 毒副作用药物的毒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除了疗效外,所产生的对身体其他组织或系统产生不良作用的效应,如肝脏损害、恶心、头痛等。
9.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研究,从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药效的变化。
生药学 常用中药鉴定术语(学生用)

1.(骨)钉指三伏季节采的一种鹿茸上中段部位生出的骨质突起,因呈钉状而称骨钉。
2.GAP3.TLC4.凹肚脐指天麻一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形疤痕,称凹肚脐或肚脐眼。
5.包金头——指毛知母的根茎呈扁长形,微弯曲,一端残留有浅黄色的叶基,习称“包金头”。
6.本草——古代指中药,或中药学,或中药学著作。
7.边材指茎木类药材中木材的周边颜色较浅部分。
8.变色9.槟榔纹——10.菜花胆指熊胆仁呈黄绿色,质地酥脆者,称菜花胆。
11.槽子木香指川木香根部有纵槽的半圆柱形个体,称槽子木香。
12.草药——指民间医生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
13.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木通等。
14.齿轮纹指羚羊角的骨塞横截面四周呈锯齿状与其外的角质层密合,习称齿轮纹。
15.错入组织——指种子的外胚乳不规则地嵌入内胚乳而形成有特殊花纹的错入组织,如肉豆蔻;或者部分种皮连同外胚乳嵌入内胚乳而形成错入组织,如槟榔。
16.大贝指浙贝母鳞茎外层单瓣肥厚的鳞叶,因形大而称大贝。
17.大理石纹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似大理石样的纹理。
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18.大挺指二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干部分,习称大挺。
19.单门指具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
20.胆黄指产生于胆囊中的牛黄,称胆黄。
21.胆仁指干燥的胆汁,如熊胆。
22.当门子指较大的麝香仁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位于囊口者,称挡门子23.道地药材——传统的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地、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质量优良的生药。
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产于河南怀庆地区。
24.等面叶——25.钉角泛指药材表面具瘤状突起的支根,呈圆锥形而尖似角,称钉角,如川乌、附子等。
26.二杠(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27.发汗又称出汗。
对有些因个大不易干燥或欲使色泽变深、质变柔软的中药,将它们堆积后经一段时间热闷而使其发酵,此过程称发汗或出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有用的生药学名词解释1.药物(P1):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2.生药(P1):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
从广义上说,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3.中药(P1):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如各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中药材+中药汤剂+中成药4.草药:指局部地区民间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
中草药=中药+草药5.中成药(P19):指根据一定的处方,中药饮片的性质和临床的不同要求制成各种剂型。
6.饮片(P21):指制成适合于中医临床选用,以供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的总称。
7.地道药材(P6):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如浙江产的白芍、白术。
8.中药炮制(p20):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和药材的性质所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29.310.显微化学反应(P42):是将中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或产生特殊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
亦用于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
11.微量升华(P42):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
如大黄粉末升华物有黄色针状(低温时)、片状和羽状(高温时)结晶。
12.荧光分析(P42):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
13.层析法(P43):是利用生药中所含各种化学成分因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当选择某一条件使各个成分随着展开剂流过支持剂或吸附剂时,各成分可彼此分离,然后在支持剂或吸附剂上经显色剂显色(或不需显色剂显色)、或在紫外光下产生一定颜色的荧光,获得一定的层析图谱,从而达到鉴定的目的。
14.水试(P41):利用某些药材放入水中,能产生特殊的现象如旋转、沉浮、水染色、粘滑等,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
15.火烧(P41):利用某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烟雾、响声、颜色等现象,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4方法。
16.微量升华:利用生药中所含的某种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颜色以及应用其化学性质来鉴定生药的方法。
如茶叶中的咖啡因,大黄、何首乌、决明子中的蒽醌化合物,牡丹皮、徐长卿根中的牡丹酚,薄荷中的薄荷脑、斑蝥中的斑蝥素等,都可用微量升华法确证。
17.总灰分(P45):将药材加强热灰化,则细胞壁和细胞后含物中的无机物质即成为灰烬而残留,所得的即为总灰分,其中包括: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酸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
18.生物碱:指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多数具有碱性且能和酸结合生成盐,大部分为杂环化合物且氮原子在杂环内,多数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19.甙:甙类又称配糖体,它是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其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其中非糖部分就称为甙元(aglucone),又称配糖基,其连接的键则称为甙键.20.基源: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称、学名和药用部分。
21.初生代谢产物:初生代谢生成的必需生命的物质,包5括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普通的脂肪酸及其酯类、核酸类等成分。
22.次生代谢产物:利用初生代谢产物会产生对生物体本身常常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
包括生物碱、酚类、内酯类、苷类等。
23.生药学:利用本草学、植物学、化学(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从历史上看,生药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传统的本草学时期二、近代的商品生药学时期三、现代生药学新时期24.四大怀药: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怀地黄,产于河南怀庆地区25.历代主要本草集:(1)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药物著作(2)唐本草(新修本草):我国及世界上第一部药典(3)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现存第一本有确切年代和作者的最早本草。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唐慎微著,现存最早的原著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李时珍著,达尔文称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被译成多国语言版本。
626.晶鞘纤维:纤维束外倒包围着许多含有晶体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
27.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密嵌细小的草酸钙方晶和砂晶,如麻黄28.车轮纹(P40):指川木通断面导管孔洞排列呈环轮状。
29.星点(P52):大黄髓部的异常维管束。
掌叶大黄髓部宽广,散有多数异常维管束,即为星点。
30.云锦花纹(P54):何首乌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样花纹。
31.大理石样花纹:槟榔断面可见红棕色种皮及类白色胚乳相互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
32.钉角(P56):附子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的瘤状突起的支根。
33.菊花心(菊花纹)(P58、86):有的生药的木部导管与射线相间放射状排列似盛开的菊花,如菊花、甘草、白芍、黄芪、桔梗等。
34.过桥杆(P59):又称“过江枝”,指黄连根茎中段有细廋、光滑如茎杆的节间。
黄连根茎中段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痕,部分节间细瘦平滑如茎杆35.金井玉栏(P63):指药材横切面上,外圈皮部(皮层和韧皮部)白色或白色,中心木部(木质部或包括髓部)7黄色或淡黄色,习称金井玉栏,亦称金心玉栏。
如桔梗、黄芪、板蓝根等。
36.珍珠疙瘩(P67):指人参须根上的不明显的疣状突起。
37.芦头(P67):根类生药根头上的根状茎。
人参38.艼(P67):根类生药上具有的不定根。
人参39.芦碗(P67):存在于根类生药的根茎上的凹窝状茎痕。
人参40.枣核艼(P68):人参芦头上,茎痕数个呈凹窝状,交互排列,上生有不定根,既粗短,两头又细,形似枣核,存在于人参芦头上的呈纺锥形的艼。
41.铜皮铁骨(P71):三七药材呈纺锤形,质地坚实难折断,断面中心有菊花心,外缘近似铜绿色,中间部分呈铁黑色有光泽,习称"铜皮铁骨"。
42.疙瘩丁(P71):白芷表面灰棕色至棕黄色,有支根痕及横向皮孔样突起,称为“疙瘩丁”。
43.蚯蚓头(P77):指防风根头呈圆柱形,有密集的环纹,形似蚯蚓的头。
44.扫把头(P77):指防风根头的密集环纹上残留的叶基维管束。
45.狮子盘头(P88):党参顶端芦头周围的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痕。
每个茎根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
846.朱砂点(P90、92):有的生药断面黄色,散有众多红棕色或橙黄色的油点,习称朱砂点,如茅苍术、木香。
47.起霜(P92):茅苍术断面露置稍久可析出白霉样针晶(苍术醇),习称“起霜”。
48.针眼(P95):半夏表面中央凹陷茎痕周围密布的点状根痕。
49.怀中抱月(P97):指松贝外层两枚磷叶,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型,习称“怀中抱月”50.观音坐莲(P97):指松贝内有心芽和小鳞叶1-2枚,底端鳞茎盘较平可直立。
51.珍珠点(P102):天麻表面环节上的点状痕点。
52.鹦哥嘴(P102):天麻表面顶端的干枯芽孢。
天麻呈长椭圆形,扁而稍弯曲;一端有红棕色的干枯芽苞(冬麻),习称“鹦哥嘴”53.肚脐眼(P102):天麻一端的自母体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
54.起镜面(P102):天麻断面平坦,黄白色或淡棕色,角质样。
55.镶嵌细胞层(P151):有的果实类生药内果皮以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并列为一群,各群斜向联合,形成镶嵌细胞层。
956.错入组织(P152):有的种子种皮和外胚乳形成折合层,有规则地错入内胚乳中,或仅外胚乳错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如槟榔、肉豆蔻。
57.乌金衣(P220):天然牛黄表面具有的黑色光亮的薄膜。
牛黄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
58.挂甲、透甲(P220):牛黄用清水调后,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称为“挂甲”。
同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称为透甲。
59.无影纹(P221):羚羊角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光润似玉,嫩枝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老枝有细纵裂纹,习称“无影纹”。
60.蝴蝶片:川芎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油室,形成层环呈波状,纵切片边缘不整齐,习称“蝴蝶片”61.通天眼(P221):指羚羊角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62.水波纹(P221):羚羊角中下部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2cm,习称“水波纹”。
63.当门子(P222):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的麝香仁,由于多集中于囊口,习称“当门子”。
64.银皮(P222):麝香剖开后半透明,可见内层皮膜棕色,10习称“银皮”。
65.冒槽(P223):指将槽针插入麝香囊孔,旋转槽针,撮取香仁,取出立即检视,槽内香仁应逐渐膨胀,高出槽面。
66.二杠、大挺、三岔P224):仅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称为二杠;主枝习称“大挺”;具二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67.单门、莲花、三岔(P224):仅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为单门;具二个侧枝者习称“莲花”;具三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68.珍珠盘(P225):鹿角基部有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
69.骨钉(P225):鹿角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角尖平滑,中下部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
70.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如厚朴、杜仲、玄参、等药材。
71.黄马褂(P67):存在与红参表面的黄褐色的斑纹。
72.子实体:又叫子座,系真菌中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如灵芝、香菇、蘑菇等。
高等真菌在繁殖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有一定形态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
73.子座:指能够容纳子实体的座垫。
一种紧密的营养结构。
74.菌核:真菌的菌丝组成的坚硬的休眠体,包括营养菌丝和能育菌丝,如猪苓、茯苓。
由许多菌丝组成一种坚固能抵挡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当外界环境对他有利时,萌发产生子实体75.齿轮纹:指羚羊角基部横切面周围呈锯齿状的凹凸。
76.合把:指羚羊角通体如玉,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环绕,其光滑自然,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有舒适感,习称“合把”77.羚羊塞:指羚羊角下半段内有骨塞,长圆锥形,与外面的角质层密合,习称“羚羊塞”。
78.连珠斑:蕲蛇腹部鳞片灰白色,杂有黑色类圆形的斑块。
79.佛指甲:指蕲蛇尾端的一枚三角形深灰色的角状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