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许广平

合集下载

鲁迅和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

鲁迅和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

鲁迅生於1881年,卒於1936年10月19日,其生命历程仅短短55个春秋。

然而,如此相对短促的生命历程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他的伟大人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

正因为如此,在他逝世之时,上海各界民众代表以书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锦旗为之覆棺。

也正因为如此,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其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对一生与他并未谋面的鲁迅给予了最高度的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然而,如此伟大的时代巨人鲁迅先生有生之年,却是非常凄苦、非常孤独的——且不说反动当局对他的政治迫害,“左”右两翼文人笔吏对他的文化围剿,兄弟反目对他的精神损害——单就鲁迅先生个人婚姻生活而言,也是充满悲辛的。

幼年的鲁迅,祖父周介孚因科场行贿案入狱,家境很快“由小康坠入困顿”。

父亲周伯宜病重,却又被庸医误治,37岁而逝。

母亲鲁氏含辛茹苦把他们兄弟几个拉扯成人。

鲁迅自幼历经磨难,看尽了世态炎凉,使得他在成年以后性格深沉,内向多思。

他早年接受了尼采的哲学影响,提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提倡张扬个性、精神解放,鄙视凡庸的“众数”。

应该说,青年时代的鲁迅,已经具有了鲜明的反封建、反礼教意识。

但是,在个人婚姻问题上,是伟人也是凡人的鲁迅,面对着眷眷亲情和道德约束,也只好俯首屈就,去投无爱婚姻的罗网。

鲁迅先生25岁时由母亲作主娶本乡女朱安为妻。

按先生自己的说法:这桩婚姻是母亲送给儿子的“礼物”,是“母亲娶媳妇”。

婚礼第二天,鲁迅即另择书房而居,第四日即返程日本继续留学。

虽然他对朱安没有丝毫的爱恋之情,但是,他对养育了自己、曾经吃苦受难饱经风霜的母亲满怀拳拳回报之心,他是个少有的孝子,他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心情格外强烈。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作文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作文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作文要说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啊,那可真是一段很有故事的佳话呢。

鲁迅先生,那在咱们心里就是个超级大文豪啊,一脸严肃,目光犀利得像能穿透这世间的一切黑暗和虚伪。

他整天忙着写文章批判这个、揭露那个,在文坛上那是响当当的人物。

可是啊,再怎么硬汉的人,也有柔情的一面。

这时候许广平就出现了。

许广平那也是个很了不起的女子呢。

她就像是一道温暖的光,照进了鲁迅先生有些冷峻的世界里。

我就想啊,他们俩刚开始相处的时候,鲁迅先生估计还会有点小别扭。

他习惯了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单打独斗,突然有个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女子靠近,可能还会有点不知所措。

但许广平可不管这些,她就是被鲁迅先生的才华和思想吸引,大着胆子就走进了他的生活。

许广平就像个小管家一样,照顾着鲁迅先生的生活起居。

你想啊,鲁迅先生以前写文章写得昏天黑地的,吃饭没准儿都不规律。

许广平一来,就开始督促他好好吃饭,好好休息。

鲁迅先生一开始可能还嘟囔着嫌烦呢,就像个不听话的小孩,可心里啊,肯定是暖乎乎的。

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很细腻的。

许广平会陪着鲁迅先生一起探讨那些深刻的文学问题和社会现象。

鲁迅先生呢,也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埋头写作的孤独者了,他有了一个可以分享喜怒哀乐的人。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俩在那个小小的书房里,鲁迅先生坐在书桌前,许广平在旁边给他添茶。

鲁迅先生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和许广平偶尔交谈几句。

那画面,温馨得很。

而且啊,许广平对于鲁迅先生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鲁迅先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来自外界的攻击和误解也不少。

许广平总是坚定地站在他身后,就像一个坚强的后盾。

她的信任和爱,让鲁迅先生能更加勇敢地在文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们的爱情不是那种花前月下的甜腻,而是一种在风雨中互相扶持、在思想上互相砥砺的深刻情感。

就像两棵树,根须紧紧缠绕,一起对抗着岁月里的风风雨雨。

这样的感情啊,真是让人既羡慕又敬佩呢。

鲁迅和爱人的信件

鲁迅和爱人的信件

鲁迅和爱人的信件
鲁迅和他的爱人许广平之间有过多封情书往来。

这些信件记录了他们的感情历程和相互关怀。

以下是其中一封鲁迅写给许广平的情书:“广平兄,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我总喜欢挨到将近下班的时候,等你回信快来了,我跑到邮局里去看,看过还没有来,就仍跑回家。

如是者数四,信仍不来,于是死心塌地了,去看书。

过一些时候,再跑去一看——已经来了。

这欢喜,正如小儿得到糖果一样,是要跳着舞跑回家去的。

可是那一天要收到很多信,就不能常常去看,而且去看的时候,如果来了我的信,而同时有你的信呢,那也只得先看你一个人的,而且看得及看到那最后的一行,又要去等别的信了。

回来的时候又有多少信呢?便拿着饭粒黏着它们,但这些信总要一个跟着一个走,而跳来跳去的却总是别的信。

等到看着了你的信,心里好高兴,去看饭粒,却不知黏在什么地方了。

邮票也撕破了一点。


这封鲁迅写给许广平的情书表达了鲁迅对许广平的深深爱意和
期待。

通过描述等信的急切心情和看到来信的高兴,鲁迅展示了他对许广平的思念和关注。

这些信件是鲁迅和许广平感情的见证,也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温馨的一面。

鲁迅的情书

鲁迅的情书

鲁迅的情书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热情和感受。

很少有人知道,鲁迅也曾是一位情书的写作高手。

在他的情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文笔的优美和他内心深处的柔情。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鲁迅的情书,感受他多面的人格魅力。

鲁迅与许广平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对传奇情侣。

他们的爱情故事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他们的爱情中,鲁迅的情书更是成为了一件美丽的艺术品。

鲁迅的情书常常以典雅的文辞和深情的表达让人为之动容。

他在情书中表达了对许广平深深的眷恋和浓浓的爱意。

他在一封情书中写道:“亲爱的广平,每天每夜,我的心都在等候着你的来临,我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澎湃,无法自制。

你是我生命中的全部,没有你,我的生活就如同失去了阳光般黯淡无光。

”这样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了鲁迅内心的真挚情感和对许广平的痴情爱恋。

鲁迅的情书不仅在情感上表达了深情,他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他善于运用古文和现代文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他的情书不仅有了现代的语言通顺和精准,更显得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内涵。

他的情书中常常揉合了诗词和典故,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既有通俗易懂的感觉,又能感受到深沉的文化底蕴。

在他的情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许广平的赞美和仰慕之情。

他常常用华丽的文字来赞美许广平的美丽和温柔。

在一封情书中,他写到:“亲爱的广平,你的容颜如花一般娇艳动人,你的眼眸中含着星星般的光芒,你的笑靥如春风一般温暖动人,每当我望着你,心中就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这样炽热的赞美和深情的表达,让人不由得被他的情感所打动。

在鲁迅的情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许广平的关心和体贴。

他常常在情书中询问许广平的近况,希望她能够安好。

在一封情书中,他写到:“亲爱的广平,我在远方惦念着你,希望你一切都好,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无论我身处何地,你都是我心中永远的挚爱。

”这样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了鲁迅对许广平的关怀和关心,展现了他绅士风度和温柔体贴的一面。

鲁迅的情书也展现了他的幽默和风趣。

鲁迅为爱与猪决斗

鲁迅为爱与猪决斗

鲁迅为爱与猪决斗
鲁迅与许广平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

许广平出生才三天,她的父亲就把她许给了香港一位马姓人家,从此,这门娃娃亲就困扰着许广平,为了抗婚和退婚,1921年,20岁出头的许广平离家避走天津读书,马家的人甚至跑到天津
而此时,鲁迅正在北京,他的婚事也已被母亲包办,虽不情愿但他却默默承受了。

直到许广平到北京成为鲁迅的学生为止。

根据记载,是许广平写诗点燃了鲁迅的激情,让他明白了爱的真谛,是许广平帮助鲁迅摆脱了绑在他身上的最后
而鲁迅与许广平为了能够结合在一起,于1926年8月离开北京,分别到厦门与广州任教,并相约,奋斗两年打下基础,将来能够生活在一起。

不过两人分处两地四个多月,饱尝了人间的相思之苦,他们在四个月里往返书信多达80多封,差不多平均36
鲁迅当时到厦门教书,在厦门大学里种有相思树。

一天,鲁迅坐在树下思念许广平,看到一头猪跑来吃相思叶,正在热恋中的鲁迅看到代表爱情的相思树叶被猪吃,正义感油然而生,和猪当场展开决斗。

当时有位教员看到,他对那位教员说他与猪斗的理由是不能告人的。

最终,鲁迅受不了两年约定的折磨,于1927年1月18日辞去了厦门大学的工。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
13
-
谢谢欣赏
主讲:xxx
14
01.
鲁迅和许广平的初识,是在北京大学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鲁迅是许广平的国文老师,他 独特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深深吸引了许广平。而许广平的聪慧和才华也让鲁迅对她产生 了特别的关注
02.
在这段时间里,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师生情谊逐渐加深。他们互相交流学术 问题,探讨人生意义,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坚定了对彼此的感情
3
爱情的结晶
1
在厦门的日子里,鲁迅 和许广平共同经历了很 多困难和挑战。然而, 这些困难并没有击垮他 们的感情。相反,他们 的感情在这些困难中得
到了升华
2
1927年,鲁迅和许广平 决定结婚。他们的婚礼 很简单,只是邀请了一 些亲朋好友。然而,这 场婚礼却充满了幸福和
温馨
3
结婚后,鲁迅和许广平 一起回到了上海,开始 了他们的新生活。他们 一起写作、翻译、编辑 杂志,为中国的文化事 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们也一起面对
-
1
初识与师生情谊
2
感情的升华
3
爱情的结晶
4
爱情的坚守
5
结语
Hale Waihona Puke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1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 的奠基人,为文学界和文化界树立了
不朽的丰碑
许广平则是鲁迅的第二任妻子,也是 他的学生和助手
2
3
他们的爱情故事,既是一段动人的情 感历程,也是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1
初识与师生情谊
2
感情的升华
01
02
03
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和许 广平之间的感情逐渐升华。 他们开始意识到,彼此之间 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情谊,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第一篇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鲁迅和许广平那浪漫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你们知道吗?鲁迅一开始可是个严肃又深沉的大先生。

但许广平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进了他的世界。

许广平啊,那可是个勇敢又有才华的女子。

她对鲁迅充满了敬仰和爱慕,一点都不害怕世俗的眼光,大胆地向鲁迅表达自己的心意。

还记得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吗?那一封封的信,字里行间都是真情实意。

许广平的活泼、热情,慢慢融化了鲁迅那颗看似冰冷的心。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很多温馨的小瞬间。

比如一起讨论文学,一起为了理想奋斗。

许广平总是默默地支持着鲁迅,给他力量。

而且啊,鲁迅在生活中也会有温柔的一面,对许广平关怀备至。

虽然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花前月下,但在平淡中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

他们的爱情,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而是细水长流,相互陪伴,相互成就。

真的太让人感动啦!第二篇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讲讲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哟!鲁迅,这位文学巨匠,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好像很难接近。

但爱情这东西就是神奇,许广平出现后,一切都变啦。

许广平那姑娘,有想法,有勇气,就认准了鲁迅。

不管别人咋说,她都坚定地走向鲁迅。

他们在相处中,越来越发现彼此的好。

鲁迅的深刻思想吸引着许广平,许广平的活力也感染着鲁迅。

记得有一次,鲁迅工作累了,许广平就贴心地给他泡杯热茶,陪在他身边。

这种小小的举动,充满了爱。

而且他们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从不退缩。

许广平理解鲁迅的抱负,鲁迅也珍惜许广平的陪伴。

虽说他们的爱情没有太多浪漫的约会,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因为有对方而变得特别。

他们的爱情就像一杯暖暖的茶,越品越有味。

真的是太美好啦,是不是?。

鲁迅和许广平的“神未必这样想”

鲁迅和许广平的“神未必这样想”

鲁迅和许⼴平的“神未必这样想”
当许⼴平提出她要爱鲁迅时。

鲁迅曾说:“异性,我是爱的,但我⼀向不敢,因为我⾃⼰明⽩各种缺点,深怕辱没了对⼿。

” 当许⼴平主动向他表⽰相爱的时候,鲁迅⼒陈⾃⼰“不配”的种种因素,并问:“为什么还要爱呢?”许⼴平答:“神未必这样想!”。

他听许⼴平这样回答,便说:“中毒太深!”。

这句:“中毒太深!”便证明了鲁迅接受了许⼴平的爱。

“神未必这样想”,是英国诗⼈勃朗宁⼀篇诗的题⽬。

它写⼀对恋⼈,男的因年长很多,不敢结婚。

10年后,⼥的委⾝于不爱的⼈,⽽他仍单⾝,和⼀位⼥伶结识。

这样,四个⼈都很不幸,是违反天意的。

这时他才悟到:当初他的种种顾虑,⽽“神未必这样想”!
经过“神未必这样想”的谈话后,鲁迅再三考虑,终于答复许⼴平:“我可以爱!我只爱你⼀⼈!”许⼴平后来在诗篇《为了爱》中写道:“在深切了解之下,/你说:‘我可以爱。

’/你就爱我⼀⼈。

/我们⽆愧于⼼,/对得起⼈⼈。


当时鲁迅还笑着对许⼴平说:“你胜利了!”
许⼴平说:“风⼦是我的爱。


许⼴平
鲁迅说:“我只爱你⼀⼈。


关于纯粹的爱情,这是天底下最不需要寻根究底,只要把⼼打开的最艰⾟也最平常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差18岁: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史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许光平生于广东番禺一个败落的官僚家庭里,1918年,许广平入天津的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本科,次年投身五四运动,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编辑, 1927年10月3日,许广平和鲁迅在上海开始共同生活。

解放后,许广平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团成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

1959年10月, 她完成了将近十万字的《鲁迅回忆录》。

1960年10月,许广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8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鲁迅夫人许广平曾说过:爱情的滋生,是漠漠混混、不知不觉的,她跟鲁迅之间也是不晓得怎么一来彼此爱上了。

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发展是有清楚的脉络可寻的,他们之间的爱情异于他人之处,就是从师友发展到完全的了解和爱慕,归根是鲁迅先生的光辉思想和高尚的品格吸引了一个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女青年。

鲁迅曾由家庭包办同山阴朱安女士结婚,但由于出国和动荡的生活,鲁迅实际上过着独身生活,从未享受到真正的爱情。

许广平曾经真正地恋爱过,她1922年考入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之后,认识了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青年李小辉,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花没有结果。

1924年1月,李小辉因猩红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使许广平好象受到雷震痛击,直到18年后,许广平回忆起来还感很痛心,“因为它曾经摧毁了一个处女纯洁的心。


然而封建礼教和巨大不幸并没有摧毁许广平和鲁迅追求真正爱情的理想。

鲁迅当时在北京女子师范兼课,他的品德和学识深受许广平和她的同学们景仰。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求访信件。

四月的一天,她和同学们走进了鲁迅的寓所。

后来,许广平和刘和珍等在学生运动中受到校方迫害,鲁迅毅然全力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

这样,他们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了。

从1925年3月到7月之间,鲁迅与许广平通信四十余封,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渐渐升腾为爱情的火焰。

但是,他们信中没有花呀月呀的辞藻,没有悱恻和缠绵的柔情,而是对社会人生问题严肃的探讨。

许广平说:“没有灿烂的花,没有热恋的情,我们的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
他们的爱情遇到了守旧者的讥讽和反对。

在讥笑和压力面前许广平表现了超凡脱俗的远见,坚韧不屈的精神。

1925年10月,她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象烈火一样炽热,公开表达了对鲁迅的爱,她说,她不畏惧“人间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许广平还在《风子是我的爱》的文章中宣布誓言。

针对旧礼教的威吓,她说:“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不相干!”这铿锵有力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决心,赢得了爱情的胜利。

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了共同的生活。

那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8岁。

结婚以后,鲁迅和许广平的感情是超于一般夫妻之上的。

许广平自己说:“我自己之于他,与其说是夫妇的关系,倒不如说不自觉地还时刻保持着一种师生之谊。

这说法,我以为是史妥切的。

”许广平也常常天真地向鲁迅提问:“我为什么总觉得你还是我的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鲁迅听了,总是惬意地笑笑,答非所问地说:“你这傻孩子。


正是因为如此,许广平仍然把鲁迅看成是她的严师,她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发现鲁迅的伟大品格,找出自己的短处,两相绳量,虚心下意地向鲁迅学习。

鲁迅待人接物的态度,对人情世事的观察能力,不避锋芒,为民族献身的伟大精神,……都使她比过去看得更清楚,学得更具体了。

他们结婚后不久,许广平真的又当了鲁迅的学生。

在结婚前两人遥居广州、厦门时,鲁迅就向许广平提出过,希望她能学习一门外语。

婚后的一次闲谈中他又提出了这种希望,他同意了。

从1927年12月起,鲁迅开始教她日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讲授由鲁迅亲自编写的二十七篇课文,作为打基础用;一个月后,课本换为《二一儿河四草》(即《尼罗河之草》);第三阶段讲授了日文版的《马克思读本》。

这种学习前后进行了一年半的时间,他们的教与学多在晚上进行。

每当这时,他们仿佛又都回到了几年前的师生时代。

在同鲁迅共同生活的日子里,许广平同鲁迅在日寇侵略上海的战火中一起逃难,同鲁迅一起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与迫害。

在艰苦的岁月里,许广平不愧为鲁迅的战友与出色的助手,为了鲁迅的写作,她千方百计查资料,找参考书籍。

鲁迅的文章写成她总是第一个读者与批评者。

她为鲁迅抄稿,极为仔细认真,鲁迅每一种译著出版,她总是跟他共间校对。

鲁迅重要的谈话,她注意记录与整理,以便编辑成书。

对鲁迅的文稿,她精心保管,哪怕是弃置的零章片页,也要保存下来。

许广平又是一个出色的主妇。

她无微不至地照顾鲁迅的生活,精心料理他的起居、饮食,尽力使他不受到无谓的干扰。

为了不浪费鲁迅有限的收入,他精打细算,生活朴素,自己做棉鞋,打毛衣,缝衣叙有客吃饭,她亲自下厨,甚至连鲁迅的换洗衣服也一概负责。

为此,鲁迅曾向人感慨地说:“现在换衣服也不晓得到什么地方拿了。


他们的生活过得是十分紧张的。

鲁迅到上海后,虽然卸去了教书的担子,但却更加繁忙,差不多每天晚上的11点以后。

许广平因劳累了一天家务,克制不住极度的疲劳,进入了梦乡,而鲁迅却伏俯在案前,开始了他一天的紧张的工作,直至东方发白,红日映照的时候。

这时,许广平已经起床,忙着料理他吃完早点,他才躺下休息。

而许广平却接替了他的班,开始了抄写,校对稿件和繁忙而又紧张的家务劳动。

他们就象一个岗位上的两个战士,一个值白班,一个值夜班,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当然,他们并不是一直这样紧张而刻板地重复着一天又一天的生活。

有时,晚饭过后,又没有客人。

他们并不立即工作,而是灭掉灯,坐在屋子里,借助桔黄色的路灯由窗口射进来的微明的光亮,相对谈天。

有时,鲁迅在据案写作,许广平坐在旁边看报或做手工,当两人都感到疲倦时,便放下工作,一边饮茶,
一边谈天,或者再吃些零食。

尽管时间很短,但他们都感到很高兴,觉得这是一天的黄金时代。

有时,他们也到外面散步,或者一起着画展,但真正能称得起娱乐的还是看电影,这种活动多是由鲁迅提议,这一方面是为了休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妻子香自己操劳的酬谢。

每次都是买最好的座位,也是为了照顾妻子稍微近视的眼睛。

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最大的欢乐是有了儿子海婴。

1929年9月27日清晨,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结出了果实,他们的儿子海婴诞生了。

26日那天上午,许广平已经感到阵阵腹痛,预示着这个小生命就要来到人间。

年近50的鲁迅就要当爸爸了,心情十分兴奋,他不顾因过度劳累而有些发热的身体,赶忙把妻子送到医院。

经过二十七八个小时的阵痛,孩子终于叭叭坠地。

鲁迅欣慰而又恢谐地说:“是男的,怪不得这样可恶。

”当许广平难产时,医生曾征求过他的意见:“留小孩还是留大人?”他毫不犹豫地说:“留大人。

”现在,看到母子俩都平安,他感到非常幸运和高兴。

第二天,他满面欢悦地走到医院,手里拿着一棵小巧玲珑的松树,轻轻地放在许广平床边的小桌上。

这棵小松翠绿,苍劲、孤傲、沉郁,即既象征着他的性格,又象征着那个刚刚降生的新生命,象征着新人的家庭生活的开始。

他差不多每天都要往医院去两三次,送来食品和其他用品,有时还领着一批批前来庆贺的朋友。

每当客人散去,他总静静地坐下来,审视着孩子的脸,由衷地说:“真象我。

”但马上又补充:“我没有他漂亮。

”这时,他的脸上泛起了幸福的红晕。

有了孩子,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呢?一天,他来到医院,悠闲地坐下来,首先问妻子是否想起来了,许广平说没有,他款款地说:“想倒想起两个字,你看怎么样?因为是在上海生的,是个婴儿,我叫他海婴。

这名字读起来颇悦耳,字也通俗。

但却绝不会雷同。

……如果他大起来不高兴这个名宇,自己随便改过来也可以,横竖我也是自己再另起名字的,这个暂时用用也还好。


由于许广平的大力协助,鲁迅后十年写作了大量文章,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他引为自豪的。

鲁迅曾以感激的心情歌颂他与许广平的友谊: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紧紧握住许广平的手,同她诀别:“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留给自己夫人的遗言,但许广平怎能忘记她的师友和亲爱的丈夫呢?10月22日,她写下了给鲁迅的献词:
鲁迅夫子:
悲哀的雾围笼罩了一切。

我们对你的死,有什么话说!
你曾对我说:
“我好象一只牛,
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血。


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
什么是娱乐。


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

如今……
希望我们大众
锲而不舍。

跟着你的足迹!
许广平继续鲁迅的事业,为研究、宣传和保卫鲁迅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她作为鲁迅的夫人和战友,一直受到人民的敬重,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杰出女性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