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原文、赏析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原文:张继〔唐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枫桥夜泊》赏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
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那么“江枫渔火”难道不给诗人一点光明与温暖吗?然而,“对愁眠”却凸现在人们面前。
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
人在逆境中(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来),最忌的是景物伤怀,诗人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
外出旅游者(也许作者不是旅游家)往往会对家人无限牵挂,可谓归心似箭,盼望与家人团圆,然而,他却客舟孤苦、愁怀难遣。
枫桥夜泊赏析古诗赏析

枫桥夜泊赏析古诗赏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全诗内容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诗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这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通过对江南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
张继《枫桥夜泊》的原文·翻译·赏析

张继《枫桥夜泊》的原文·翻译·赏析张继《枫桥夜泊》的原文·翻译·赏析《枫桥夜泊》赏析窦凤才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泊,停船靠岸。
渔火,打鱼的人点的灯火。
对,这里有“伴”的意思。
姑苏,苏州的古称。
寒山寺:在苏州西郊枫矫之侧,相传唐僧寒山,拾得曾居此。
故名。
【简析】张继,南陽(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约住开元至大历末年之间以盐铁判官、检校祠郎员外郎,卒于洪州(今江西南昌)。
在这首诗中,诗人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所以任何人读这首诗都不难成诵,并且愈是反复吟咏,便会愈益感到它蕴含丰厚,诗意浓郁。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
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第二句点出诗人夜宿于客舟,是切题之句。
原来,在停泊于岸边的客舟中过夜的诗人,其实一直不曾入寐。
月落、乌啼、秋霜满天,这是他对远处景物的感受,而江枫和渔火,则是他对近处景物的观察。
读这两句,重要的是体会其中包含一着的时间过程。
从欣赏远景到留心近景,从倚窗不寐到带愁而眠,无疑过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这两句诗所写的,实际上就是诗人勉强睡下去以后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寐时,对于方才观察所得的记忆与想象。
诗人运用由远而近、由虚及实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这条客船上,集中到他这个带着愁绪夜不能寐的羁旅者身上。
《枫桥夜泊》全文及分析

《枫桥夜泊》全文及分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短短四句诗,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沉的情感。
先来看“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一句。
月亮渐渐西沉,乌鸦的啼叫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漫天的寒霜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这里的“月落”不仅点明了时间的推移,从夜晚到黎明,也营造出一种幽暗的氛围。
乌鸦的啼叫往往让人联想到孤寂和凄凉,更增添了这夜晚的萧瑟。
而“霜满天”则将寒冷的感觉具象化,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寒霜所笼罩,让人不禁感到丝丝寒意。
“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了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
枫树在秋风中摇曳,那火红的枫叶与清冷的江水形成鲜明的对比。
渔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而诗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满怀愁绪地入眠。
“愁”字是这句诗的核心,诗人为何而愁?或许是旅途的疲惫,或许是思乡的情切,又或许是对未来的迷茫。
这愁绪与周围的景色相互映衬,更显得沉重而压抑。
“姑苏城外寒山寺”,提到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
寒山寺因唐代高僧寒山而得名,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和清幽的色彩。
这座寺庙在城外,远离尘世的喧嚣,给人一种宁静而超脱的感觉。
“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在夜半时分,万籁俱寂,突然传来寒山寺的钟声。
这钟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也打破了诗人内心的平静。
它穿越时空,传到了诗人所乘的客船上。
这钟声不仅在物理上被诗人听到,更在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它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又仿佛在抚慰着诗人那颗疲惫的心。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打动着无数读者。
它的画面感极强,通过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一系列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深秋夜晚的江南水乡图。
同时,诗中的情感含蓄而深沉,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忧愁,而是将其融入到了周围的景色和声音之中,让读者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
枫桥夜泊古诗原文及意思解释翻译

枫桥夜泊古诗原文及意思解释翻译《枫桥夜泊》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唐代诗人张继所著。
以下精心整理了《枫桥夜泊》古诗的原文、意思翻译、词语解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词语解释】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4.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5.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而改为“枫桥”。
6.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7.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8.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10.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作者简介】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赏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谁枫桥夜泊全诗赏析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谁枫桥夜泊全诗赏析《枫桥夜泊》的作者是张继。
《枫桥夜泊》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简介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全诗赏析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用三个主谓短语并列,从视觉听觉感觉三方面,写夜半时分清寒、幽寂、萧瑟的景象,月亮落下了,树上乌鸦叫了,霜气弥漫在秋夜的天地间。
诗人用简洁鲜明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感受,渲染出秋夜下的江南水乡的深邃、清远的气氛,并且表达了夜宿在客船中游子孤寂的心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一是说当地有两座桥,一是江桥,一是枫桥,江枫指二桥;另一说是江边的红枫。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在一片空阔浩渺的水面,岸边有经霜的红枫,水中渔火点点,舟中游子满怀愁绪难以入眠。
山川风物自有情致,夜船主人公也自有情怀,主客体巧妙的浑融无间,达到一个凄清而优美的艺术境界。
三四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写夜半寒山寺的钟声蓦然传到客船中,在这苍凉静谧的夜里,该对愁卧舟中游子造成多么大的震撼,有静心的清远,有清神的旷达,更有使人出尘离俗的不尽禅意。
恍惚迷离间,醍醐灌顶里,庄重古雅之感拂面而来。
《枫桥夜泊》创作背景天宝十四载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张继《枫桥夜泊》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张继《枫桥夜泊》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张继张继(?~约779),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襄阳)人。
天宝年间进士及第,至德年间官任监察御史。
大历年间在武昌任职,后因任检校祠部员外郎,在洪州掌管财政赋税,曾任租庸使、转运使判官,死于任所。
他的诗关注时事,激越淋漓,事理皆切,寄意深远。
枫桥夜泊【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①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①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译文】月儿西沉乌鸦啼叫寒霜满天,面对着江枫渔火更愁烦难眠。
姑苏城外著名的寒山寺院里,半夜里悠扬钟声传送到客船。
【鉴赏】本诗记叙了满怀乡愁的游子夜泊枫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
秋日夜色中,江南的幽美沿着树,顺着一湾江水,随着缓降的蛾眉月,伴着乌啼、钟声,在渔火闪烁中蔓延。
游子在船未眠,观景听声思乡。
首句写夜半时分的三个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
其中月亮是所见,由夜半落月可知时值秋季某月的上旬,月亮应当是上弦月了。
上弦月夜半时分便西斜,让人伤感;乌啼哀切,动人愁肠。
天也许要亮起来了,泛着霜一般的冷凝的白光。
景象与声音感受的叠加,深化了寒凉孤独凄楚之感。
在清冷的秋夜,寒气逼人,秋霜仿佛覆盖了天宇,茫茫夜色中的孤舟旅人更觉凄凉。
第二句中“江枫”有二解,一为附近的枫桥引发的想象,二为江畔的枫树。
在半明半暗的夜色中,江边的枫树只有隐约的轮廓,平日的色彩在微光中也只是一片黯淡。
薄雾笼罩的江面上,远远近近的渔火点点闪烁,映在水里,又是别一般景色。
江枫渔火,一明一暗,虚虚实实,它们也如缠绕的清愁,不知如何拂去。
前两句意象连缀紧密,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意境。
忽然,寒山寺的钟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沉于愁绪的诗人。
钟声清亮绵长,使诗人思绪转回客居的江畔,似乎也打破了他的愁绪,解去了许多牵缠。
枫桥渔火,江畔夜宿,坐看月落,愁绪中充满诗意,末句添入寒山寺的钟声,使诗中多了几分清逸明洁。
意境清幽,回味绵长。
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及赏析

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及赏析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及赏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张继《枫桥夜泊》全诗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文解释一: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二: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词语解释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枫桥也叫封桥。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④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⑤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
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曰:“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
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
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
’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第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