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诗与寒山寺

合集下载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枫桥夜泊》这首诗可是咱们中国古代诗歌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呢!先来看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呢,大概是这样: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伴着我这个满怀忧愁难以入眠的人。

苏州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说起这首诗啊,我想起之前有一次去苏州旅游的经历。

那时候正好是秋天,夜晚的风已经带着丝丝凉意。

我沿着江边漫步,眼前的景象仿佛和诗中的画面重合了。

月亮在天边慢慢西沉,周围偶尔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江边的枫叶随着秋风轻轻摇曳,江上的渔船上闪烁着点点灯火。

我站在那里,心里不知怎么的,突然就涌起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就好像是诗中的那个旅人一样。

咱们再仔细瞅瞅这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开头一句就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

想象一下,月亮慢慢消失,只剩下一片黑暗,乌鸦的啼叫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再加上漫天的寒霜,多冷啊!这得是多孤独的一个夜晚。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本来应该是很温暖的画面,可是诗人却满心忧愁,难以入睡。

这种对比,更突出了他内心的苦闷。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钟声在半夜响起,传到了客船上。

这钟声不仅打破了夜的寂静,也让诗人的思绪更加悠远。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咱们可不能光是死记硬背,得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想象那个画面。

就像我在苏州的那个夜晚,真正体会到了那种孤独和忧愁。

如今,虽然时代变了,咱们的生活也和古代大不一样,但是这种情感还是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也许能从这首诗里找到一些安慰和力量。

所以啊,《枫桥夜泊》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慰藉。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品味这首诗,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感悟。

枫桥夜泊原文

枫桥夜泊原文

枫桥夜泊原文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下面是枫桥夜泊的原文,欢迎阅读!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赏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

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

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即可为证。

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

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

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

孙觌的“乌啼
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寒山寺的诗寒山寺的诗句

寒山寺的诗寒山寺的诗句

寒山寺的诗寒山寺的诗句枫桥夜泊古诗《枫桥夜泊》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经落了,乌鸦啼叫,满天的霜气;江边的枫树,渔船的灯火,独自怀着忧愁入眠。

姑苏城外幽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钟声,传到了客船。

寒山寺古诗全文及译文描写寒山寺古诗有《枫桥夜泊》,全文及译文如下:1、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面对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我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3、赏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看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全诗句句形象鲜亮,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规律关系又特别清楚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月照寒山寺古诗关于月照寒山寺的古诗:《枫桥夜泊》——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孤独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关于寒山寺的诗有首唐朝诗人张继写的一首诗是关于寒水寺的,全诗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故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李白枫桥夜泊诗句李白没有写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张继诗作。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看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全诗句句形象鲜亮,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规律关系又特别清楚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寒山寺诗词名句

寒山寺诗词名句

1、《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怀吴中冯秀才》--唐代杜牧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译文:长洲苑外,草木萧萧。

回首旅途,山水辽远,岁月遥遥。

唯有分别时的那番情景,令人难以忘却。

眼前枫桥,暮烟笼罩,秋雨凄凄。

3、《枫桥夜泊》--元代孙华孙
画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枫有客愁。

二八蛾眉双凤吹,满天明月按凉州。

枫桥夜泊古诗原文及意思解释翻译

枫桥夜泊古诗原文及意思解释翻译

枫桥夜泊古诗原文及意思解释翻译《枫桥夜泊》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唐代诗人张继所著。

以下精心整理了《枫桥夜泊》古诗的原文、意思翻译、词语解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词语解释】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4.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5.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而改为“枫桥”。

6.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7.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8.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10.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作者简介】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赏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古诗《枫桥夜泊》诗文赏析

古诗《枫桥夜泊》诗文赏析

古诗《枫桥夜泊》诗文赏析一、诗文《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诗人张继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三、释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四、词语注解: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渔火:“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五、赏析: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枫桥夜泊》全文及解析

《枫桥夜泊》全文及解析

《枫桥夜泊》全文及解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千古名作,全文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勾勒出了一幅凄清、寂寥的江南秋夜图,蕴含着诗人深深的愁绪。

“月落乌啼霜满天”,诗人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深秋之夜的景象。

月亮西沉,乌鸦啼叫,霜气弥漫在整个天空。

“月落”点明了时间已是深夜,给人一种黑暗、寂静的感觉。

“乌啼”本就带着一种凄凉的氛围,再加上“霜满天”,更烘托出了环境的寒冷和肃杀。

这一句诗仿佛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冰冷、孤寂的世界中。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相互映照。

而诗人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满怀忧愁难以入眠。

“江枫”也许是被秋霜染红的枫叶,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醒目,给画面增添了一抹色彩。

“渔火”则是微弱而温暖的存在,但在这广阔的寒夜中,却显得那么渺小和孤独。

“愁眠”二字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他的忧愁在这样的夜晚无法消散,只能伴着江枫渔火,辗转反侧。

“姑苏城外寒山寺”,这句诗将视角从江边转向了城外的寒山寺。

“姑苏城”即苏州,这座江南名城在诗中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寒山寺”因寺内钟声闻名,“寒”字不仅描绘了寺庙给人的清冷感觉,也与前面的秋夜氛围相呼应。

“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夜半时分,寒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传到了诗人所乘的客船上。

这钟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却也让诗人的愁绪更加深沉。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钟声显得格外悠远、空灵,它穿越时空,触动着诗人的心灵。

也许这钟声让诗人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故乡的温暖,又或许让他感慨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世。

整首诗以“愁”字贯穿始终。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声音的细腻描绘,将自己的愁绪融入其中。

这种愁,既有旅途的疲惫和孤独,也有对人生的迷茫和感慨。

它是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愁,如那秋夜的霜雾,弥漫在心头。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动静结合,“月落乌啼”“霜满天”是静态的描写,而“钟声到客船”则是动态的声响,动静之间,更显秋夜的宁静与寂寥。

张继《枫桥夜泊》赏析:以江南深秋夜泊的凄清景象表达诗人深深的羁旅之愁

张继《枫桥夜泊》赏析:以江南深秋夜泊的凄清景象表达诗人深深的羁旅之愁

张继《枫桥夜泊》赏析:以江南深秋夜泊的凄清景象表达诗人深深的羁旅之愁《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深秋夜泊的凄清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羁旅之愁。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及注释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面对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我忧愁难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被日本人掠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诗与寒山寺
(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本来只是苏州城外一座小寺,自从张继此诗流传之后,成为一处名胜古迹。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

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26家的诗132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

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

其于为文,不自雕饰。

及尔登第,秀发当时。

诗体清迥,有道者风。

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

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

”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

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余首,其中可能还混入了别人的诗。

但宋人叶梦得说:“张继诗三十余篇,余家有之。

”(《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余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这首《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

这首诗是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写下的千古绝唱。

他中了进士后,倒没有写出什么好诗。

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

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后来被收入《唐诗三百首》,才使这首诗传诵于众口。

我们知道,《全唐诗》收录2300多位诗人的42000多首诗歌!诗作能被收入《唐诗三百首》着实不易。

对《枫桥夜泊》诗,曾有诸多疑问。

关于这首诗的诗题,就有人产生了怀疑。

有人说,如果张继的船就停泊在寒山寺外枫桥下,那么他听到的半夜钟声,一定就从岸上寺中发出,为什么他的诗句说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而且这钟声是“到”客船呢?《中兴间气集》选此诗,题为《夜泊松江》,应是此诗的原题。

诗中第一句“乌啼”,有人以为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此句中的“霜满天”,有人说,“霜,不可能
满天。

” 但庾信《和裴仪同秋日诗》曰:“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

杜甫《季秋江村》诗曰“渭琴将暇日,白首望霜天”。

看来,“霜满天”似可理解为“满地是霜的深秋天气”。

对第二句的“江枫”也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江,指寒山寺大门西侧的江树桥;枫,即枫桥。

喻守真编著《唐诗三百首详析》谓,“霜满”、“江枫”,隐指时令为秋。

陈新注《唐人绝句选》则谓,“江枫”,水边的枫树,枫叶经霜变红,和渔船上的灯火都是鲜明的色彩。

“江枫”或是双关语。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江枫”已成“江村”。

诗句中的“愁眠”,有人说是苏州的山名,但清人毛先舒说,“后人因张继之诗,始改山名愁眠。

另外,对最后一句中“夜半钟声”,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

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他以为三更半夜,不是打钟的时候,故诗句虽佳,却不符合现实。

对于欧阳修的看法,许多人都不同意。

且看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皇甫冉诗:“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

”温庭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

”宋代范元实又从《南史》找到半夜钟的典故。

《石林诗话》又证明南宋时苏州佛寺还在夜半打钟。

清初孙枝蔚《枫桥》:“依旧钟声夜过半,谁知张继善吟哦?老夫独少诗中画,始觉平生怨愤多。

”说明直到清代,寒山寺仍半夜鸣钟。

看来,大家欧阳修也有疏忽的时候。

张继借寒山寺使他的诗作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寒山寺因《枫桥夜泊》诗而驰名。

可谓“诗以寺传,寺以诗名”。

寒山寺内还珍藏着宋代、明代、清代、民国年间以及现代文人学者写的枫桥夜泊诗碑。

由清代经学家俞樾(曲园)写刻了一块诗碑,保存完好。

俞曲园这块碑正面写张继诗,后附跋语三行。

这块诗碑极为中外人士所珍视,拓本流传甚广。

日本旅游者,来到中国,必去寒山寺观光,顺便买一张俞曲园写的诗碑拓本回去作纪念。

诗碑中还有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30岁时用行草书写的《枫桥夜泊》诗。

2005年11月苏州著名书画家与寒山寺僧众共同举行弘法联谊活动。

活动中,寒山寺法祖和尚性空长老为大家作了开示,书画家们为寒山寺题字、作画。

这是颇具品位的活动,但是似乎并未留下令世人注目的佳作。

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

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

后来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来了两位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为“寒山寺”。

传说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后来被人识破,两人就双双乘鹤而去。

又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东
渡日本,到了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

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

古寺即寒山寺。

古桥指寒山寺两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即张继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这两座桥。

古关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建于1557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现设抗倭史迹陈列室。

铁铃关、浒墅关、白虎关是历史上有名的"苏州三关"。

古镇就是枫桥镇,粉墙黛瓦,一派姑苏水乡风光。

古运河即开凿于隋炀帝时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从寺前流过。

流行歌曲《涛声依旧》,也增加了寒山寺的知名度。

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1978-1982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83年开始从事歌曲创作,至今已在大陆、台湾、香港等数十个唱片公司录制出版歌曲作品约两千首,其中作曲约两百首。

《涛声依旧》是陈小奇最好的作品。

好处并不在他化用了唐诗《枫桥夜泊》,而在于他注入的现代质问:“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在当今泛滥“爱得死去活来”流行歌曲的歌词中,其语言的品位显得格外脱俗而淡雅。

寒山寺的钟,历来受到诗人们的题咏,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相传张继诗中所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

清末,日本友人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

在日本,苏州寒山寺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除夕寒山寺聆听108响迎新年钟声活动是苏州经久不衰的活动。

唐代大智禅师怀海创立“百丈清规”佛教典仪中规定在晨昏二时鸣大钟108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

“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

根据我国佛教经典和风俗,108响钟声有3种含意:第一种含意是因为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五天为一候”),把12、24、72相加正好是108,既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种烦恼之数。

所以要听108下钟声,表示回顾旧岁,迎接新春的意思。

第二种含意是表示对佛门108位长老的怀念。

第三种是说人生祸福相依,沉浮无常,一年中有108个烦恼,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钟声能除去一个烦恼,敲108下,就除尽所有烦恼。

每年除夕夜半,
寒山寺僧敲钟108响,最后一个钟声正好是新年零点开始。

除夕钟声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人士。

我虽无缘聆听寒山寺除夕钟响,但心中回荡着神圣而悠扬的钟声,诚心祝愿普天下苍生新岁平安、吉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