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设计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案设计理念

【篇一:教学设计说明】

教案说明

一、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

二节“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简单图

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由此探索了

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认识角是轴对称图形;

(2)探索并了解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3)能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角平分线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

概括的能力;

(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通过说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

表述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由“特殊”到“ 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关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轴对称图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知

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诊断分析

1.在学习有关角的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时候,学生常常将角

平分线理解成角的对称轴,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了特别强调;

2.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学生常常会运用全等将角平分

线的性质再证明一次,而没有直接使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简化证明

过程,因此,在本节课通过例题及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的

运用.

四、教学设计说明

1.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

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

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

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从

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

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

实际情况(学生比较优秀),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

在议练中学会运用角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课

程基本理念.

3.本节课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

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

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

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

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

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

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

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我

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

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

范的说理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

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评价方式

根据课标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

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应用所学

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

鼓励.

指导老师点评

任何数学老师都想上一堂优秀的数学课,优秀的数学老师想自己上

的每一堂课都是优秀的,我们都想成为智慧型的数学老师。我们高

兴的看到,郭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一、学生的发现

二、知识的产生

发现结论是定理的初级阶段,如何让定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可迁移

的印记呢?郭老师通过“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表演的机会”、“指导学

生阅读教材引”,引导学生用普通数学语言、几何语言、符号语言进

行表述和转换,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的产生其实就是数学语言的产生,三种数学语言的互化形成数学知识内化,在这个环节表现的生生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知识就是在这样的交流,试错中完成的,什么

叫水到渠成,由此可见一斑。

三、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其实就是这个定理(基本模式)在较为复

杂的图形中的识别与分离(例题1)、组合与补全(例题2),几何定

理的运用就是基本图形的识别与补全,例题的选择是为了学生形成

能力、能够迁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郭老师在这两个例题的设

置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的深厚功底,这里的精彩是

看不见的,但思维的链条在学生头脑中已成雏形,我们从反馈练习

的顺利完成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

四、方法的拓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形成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知识是形

成方法的载体,知识的灵魂是方法,学生从前五个环节中学到了知识,形成了初步的方法(从操作中发现,在特殊中探索),但这种方

法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深化、延伸,探索线段轴对称性以及对称轴上

一点到两端距离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设置看似简单,其实把握捉了

本节的精华“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单纯的解题

方法的模仿发展到思维过程的模仿,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质量。

数学课从本质上讲是简洁的:设置什么情景,怎样操作检验,讨论

什么问题,明确什么结论,形成什么知识和方法。本节从操作中探索,探索中操作,在探索中深化,在操作中明辨,从操作开始到操

作中拓展,把握住了核心,使数学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了学生的

发展上——这就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追求的优秀的数学课,也是

每一节数学课都是优秀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