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理学家的故事来激励中学生科学探究学习
物理学家的故事

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学这门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创造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理论和发现。
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人类智慧的辉煌成果,也启发了无数追求知识的年轻人。
以下是几位伟大物理学家的故事,让我们在他们的足迹中一同探索。
1. 牛顿的苹果理论牛顿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据传,当时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休息,一颗苹果掉在他头上,这一突发事件引发了他对万有引力法则的思考。
通过数学分析,牛顿发现质点间的引力与质量之间成正比,并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成就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物体运动的规律,也为后续科学家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2.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是德国裔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以其相对论的理论而闻名于世。
相对论是一种描述时间、空间和引力关系的理论。
爱因斯坦通过对光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著名的等效原理和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即光速不变和加速运动对时间的影响。
相对论的提出颠覆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的观念,对后来的物理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居里夫人的放射性研究居里夫人是波兰裔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她是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她和丈夫居里共同研究了放射性元素,发现了铀矿石具有“放射性”这一独特现象。
她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种新的物理现象,也为核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居里夫人的辛勤工作和勇敢精神为后来的女性科学家树立了榜样。
4. 卢瑟福的原子核理论卢瑟福是新西兰裔的物理学家,他通过“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有一个致密的核心。
这个实验为原子核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为后来的核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模型被后来的科学家广泛接受,并对核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霍金的黑洞理论霍金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他以其对黑洞理论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黑洞是一种极度紧密的天体,其引力非常强大,甚至都不让光逃逸。
霍金的励志事例(通用9篇)

霍金的励志事例霍金的励志事例(通用9篇)霍金是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霍金的励志事例,欢迎阅读。
霍金的励志事例篇1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
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与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与为何在这里的问题。
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霍金的励志事例篇2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与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
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
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与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
这迫使霍金一家搬离海格特的家园,迁到牛津避难。
他们在霍金诞生后又回到了伦敦。
物理名人的小故事

物理名人的小故事
下面是一个关于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小故事。
有一次,艾萨克·牛顿在他的实验室里煮鸡蛋。
他决定先去看看其他的实验,于是他就离开了实验室。
当他在外面听到“嘟嘟”的声音时,他意识到自己的锅已经烧开了。
他迅速回到实验室,关掉火,取出鸡蛋。
他发现鸡蛋已经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误,但他们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并继续前进。
这个故事也展示了牛顿对实验的专注和耐心,他甚至可以在忙碌的实验中煮鸡蛋,并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更多。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科学家是一群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以及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人。
他们的贡献和发现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进步。
今天,我要分享一些科学家的小故事,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1. 爱因斯坦的思维实验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和发现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接受采访时,爱因斯坦曾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思维实验,这个实验后来被称为“爱因斯坦电梯实验”。
这个实验的想象背景是,一个人在重力场中的一个封闭电梯内,当电梯开始加速上升时,他会感到一种类似于地球重力的力量向下拉,而当电梯停止加速时,他又会感到一种惯性力使他被“向上”推。
爱因斯坦通过这个实验,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中的“等效原理”,即无法通过实验来区分处于重力场中和加速运动状态的区别。
2. 居里夫人的发现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她的发现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医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她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发现了镭元素,这个元素有着强烈的放射性,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
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继续研究这个元素,最终发现了镭的放射性可以用于治疗癌症。
居里夫人为了研究镭元素,不惜冒着极大的危险,经常身处有着强烈放射性的实验室中。
她的故事鼓舞着许多人,尤其是女性科学家,勇敢地面对科学挑战。
3. 马克思的自然观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对于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有着深刻的洞见和理解。
但是他也非常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他的哲学思想往往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
马克思非常赞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并在他的哲学中融入了这个理论的思想。
他认为,生物界中最适应环境的物种会保留下来,而不适应环境的物种则会被淘汰。
同样,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最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制度和企业会获得成功,而不适应的则会被淘汰。
这些科学家的小故事,展示了他们不断探索、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科学家励志小故事

科学家励志小故事生活是自己选的,即使错了也要忍着走下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科学家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科学家励志故事: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
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是人类历史中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论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爱因斯坦在科学思想上的贡献,在历史上也许只有牛顿和达尔文可以媲美。
同时,爱因斯坦还以极大的热枕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人类命运,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名族压迫和种种种族歧视,并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综观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
他的一生崇尚理性,努力使科学造福于人类,把真、善、美融为一体科学家励志故事大全故事。
199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于美国。
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活动,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得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
科学家励志故事:弗莱明与青霉素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
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可以继续学业。
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 (Penicillin 的原意是有细毛的) 。
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
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
科学家小故事对初中生的启示作文

科学家小故事对初中生的启示作文
《小科学家们,向前冲呀!》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来讲讲科学家小故事对咱初中生的启示。
你们知道牛顿吧?那个被苹果砸了一下就发现万有引力的厉害家伙。
我就想到我自己的一件事儿。
有一次上物理课,老师在讲摩擦力,我呢,就在下面走神,看着我那支铅笔发呆。
突然,老师叫我起来回答问题,问我什么是摩擦力。
哎呀,我当时那个慌呀,脑子里一片空白。
结结巴巴说了几句,老师一脸无奈。
我就想啊,如果我能像牛顿一样,随时随地都在观察思考,说不定我就能立马回答出老师的问题了呢!
这让我明白了,科学家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家,就是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有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呀。
咱初中生也得有这股劲儿,不能只是死读书。
遇到问题得像那些科学家一样,多观察,多思考。
所以呀,以后我也要多多培养自己的这种探索精神,不再上课走神啦。
就像牛顿被苹果启发一样,说不定哪天我也能从一些小事情上发现大道理呢。
咱初中生们可不能小瞧自己哟,我们也可以成为小小科学家呀,大家一起加油吧,哈哈!
怎么样,科学家的小故事就是这么有意思,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呢!让我们都成为爱观察、爱思考的小科学家吧!。
关于物理的故事

关于物理的故事故事一,牛顿的苹果。
据说,17世纪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苹果树下,看到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这颗苹果的掉落,启发了牛顿对地球引力的思考,最终导致了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却可能引发了科学的伟大发现。
故事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颠覆了牛顿力学的观念,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他用简洁而深刻的数学语言,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开辟了新的物理学领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时间和空间,也深刻影响了人类对宇宙的理解。
故事三,量子力学的诞生。
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颠覆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粒子的奇妙行为,如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
量子力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也让我们对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故事四,黑洞的奥秘。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之一,它具有极强的引力,连光都无法逃离它的吞噬。
黑洞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激发了科学家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通过对黑洞的研究,我们或许能更深入地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故事五,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告诉我们能量在系统内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而是会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
这个定律贯穿了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以上这些故事,展示了物理学的伟大魅力和深刻内涵。
物理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它让我们对自然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启发了我们对宇宙奥秘的思考。
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对物理学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能对科学探索充满热情和好奇心。
让我们一起探索物理的世界,感受它的神奇和美妙吧!。
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及启示作文

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及启示作文哎呀呀,我知道好多厉害的物理学家呢!他们可太了不起啦,嘿嘿。
那些物理学家们呀,都有着超级厉害的科学精神呢。
他们总是对那些神奇的科学现象充满了好奇,哈哈,然后就不停地去探索、去研究。
他们会为了一个问题,一直钻研下去,哪怕遇到很多困难也不放弃,嘿呀。
这种坚持的精神可真让我佩服呀。
就像牛顿,哎呀,他看到苹果掉下来,就能想到那么多厉害的理论。
嘿呀,这得多聪明、多爱思考呀。
还有爱因斯坦,他的那些想法简直太神奇啦,哈哈。
这些物理学家们的科学精神给了我好多启示呢。
哎呀,让我知道遇到问题不能轻易放弃,要像他们一样努力去寻找答案。
我也要学习他们的好奇和坚持,嘿嘿,说不定以后我也能发现什么有趣的东西呢。
哎呀呀,物理学家们真的好棒呀,哈哈!我也要加油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物理学家的故事来激励中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摘要:广安代市中学针对本校物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在教学中疏于对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采取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形式编著了《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并在其日常教学中有效地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对这一事实的阐述,希望能给更多的人一些参考与借鉴,使更多的人受益。
关键词:物理学家;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39-03一、研究背景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要求“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可是,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物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囿于课本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分强调书本知识传承,疏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有效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改变我校(广安代市中学)物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囿于课本教学等问题,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常规课堂教学为契机,结合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引入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方法,在常规课程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建立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从2010年9月以来,我们开始了“用物理学家故事激励中学生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一)概念的界定1.物理学家故事。
物理学家故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图书查阅、网络媒体等获得的教材中涉及的“以探索物质的组成和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的生平简介和科学成就等。
2.科学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1.搜集编写《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校本教材。
由老师指导学生收集初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科学家生平、科学发现的过程、主要科学成就。
期间组织学生交流资料信息及收集资料的过程、方法,谈心得体会,然后再指导学生深化研究,继续完善了资料,进一步探索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途径与方法,并由学生撰写小论文交流。
学生把搜集的资料和心得体会交给老师,由老师统一整理编辑成为校本教材《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
2.指导学生使用《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校本教材。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献身精神,以及敢于批判质疑的求真务实精神和科学创新精神。
例如:(1)讲万有引力时可以指导学生查看校本教材中关于牛顿发现引力定律的过程:在17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物理学家阿尔方斯·博雷利(alphonse borelli)、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edmund halley)和数学家克里斯托费·雷恩(christopher wren)及牛顿本人差不多是同时在从事引力理论的研究。
1666年,博雷利在察行星运动和木星的卫星运动时得出结论说:“毫无疑问,天体间必存在着一种使之相互接近的自然倾向力。
而旋转运动在物体中又引起了一种使物体脱离旋转中心的倾向力。
如果这两个倾向力,一个企图离开太阳,另一个则力图接近太阳,而它们又彼此相等,则该行星只能在离太阳一定距离的地方运动。
假设在某一瞬时,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以及它的运动速度,是在离心力小于向太阳的倾向力时,则该行星便从大半径的圆转到小半径的圆上,并开始接近太阳,直到两力彼此平衡的位置。
”1666年,胡克曾在皇家学会做了一个实验报告企图找出物体重力与物体距地球表面高度间的关系。
胡克认为重力与磁力、电力相同,必随离地球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减少,后来,他又指出行星运动的轨道曲线必是某种恒力所引起的,行星对太阳的倾向力可从旋转中心具有某种吸引性质来解释。
经过长期研究,胡克在1679年认为:“一切天体都具有倾向其中心的吸引力,它不仅吸引其本身各部分,并且还吸引其作用范围内的其他天体。
”他还认为:“受到吸引力作用的物体越靠近吸引中心,其吸引力也越大。
”1680年1月6日,胡克在给牛顿的一封信中写道:“假设吸引力是与两中心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的。
”实际上,自从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1673年发表了离心定律后,胡克、哈雷和雷恩等人都于1679年推出了平方反比定律。
他们指出:如果行星绕太阳运行于圆形轨道上,而其运转周期的平方与其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则可证明,作用于各行星的引力必与此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他们都未能证明,行星的椭圆轨道是平方反比定律的结果。
在开普勒“三大定律”、胡克等“引力问题探索”、惠更斯“离心定律”、皮卡儿“地球半径”、牛顿“微积分”后,牛顿于1684年8月完成了“平方反比定律”的证明。
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解决了当时地球形状的争论;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法国数学家克雷罗计算出了木星和卫星对哈雷彗星的摄动作用、并预言了哈雷彗星经过近日点的时刻(1759年);1846年法国天文学家莱维利叶和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用计算的方法发现了海王星;1930年3月14日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了冥王星;20世纪以来对几百万光年宇宙结构的研究都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非简单地从苹果落地而得,这是他善于继承前人的成果、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的结果,他完成这一巨大综合工程是基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例如:(2)讲电磁感应时指导学生学习“电磁学之父”法拉第的有关知识:我国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雷电现象的记载,春秋时期《管子》“地数篇”中出现“慈石”说明,古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40~546年)发现琥珀摩擦起电和磁石吸铁的现象。
然而,直到19世纪人们仍然认为磁和电是完全不同的物质,对它们的观察还停留在现象阶段。
1802年安培说“我愿意去证明磁和电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流体”。
库仑甚至断言:“磁和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它们不可能相互转化。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揭开了物理学的新篇章,后来安培、菲涅耳、科拉顿等科学家都在试图寻找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但他们都失败了。
法拉第也开始了这一探索工作,经过整整十年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最终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被誉为“电磁学之父”。
同时为学生介绍物理学家法拉第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一生等。
三、产生的实际效果《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校本教材的有效使用,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的增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物理学科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物理探究活动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兴趣。
2008~2009年,由黄天平指导的高2009级、高2008级学生参加四川省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被学校选送作品4件参加区市展评,有1件作品获广安区二等奖,1件作品获广安市三等奖。
2.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让学生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引领学生通过多途径了解物理学家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分析、总结、应用的过程,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推理方面的技能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技能。
让学生体会和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完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
如高一学生陈雪峰写到:“钱学森——中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当我看到钱学森的丰功伟绩,我的全身都热血沸腾。
钱学森在外留学时,学习非常刻苦,可以说是三月不知肉味,可是,我呢,非常贪玩。
当我看了钱学森的生平之后,我了解到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这一时一刻的奋斗,而是一点点的积累,由量转换为质的这样一个过程。
不论是哪一位成功的人,他的发展过程是缓慢的,而他们的专心、耐心、求知心引导他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所以我决定向所有的科学家们学习,择其善者从之。
以此来慢慢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整体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做他们的追随者!”3.学生的物理学科成绩不断提升。
从下表可以看出,随校本教材的有效使用,教学实验班成绩逐渐提高,特别是课改年级(现在的2011级)实验班成绩比学校和全区成绩有更大优势,学校高中物理成绩也提高很快,探究性学习正在我校学生中全面开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表1“代市中学原2008级2班、2011级2班、现2011级1班与区市统考成绩比较表”四、总结在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作为目标,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探究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服务的教学活动。
《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校本教材在广安代市中学的有效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能够给在教学中有同样问题的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使更多的人受益。
参考文献:[1]郭奕玲.物理学史[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5.[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常龙生.高中物理课题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编写组.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6]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