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概论》课期末复习提纲1 城市和城市规划1.1什么是城市,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基本特征:✧人口特征:人口密度高,规模大,城市居民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特征: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现较强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职能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相应的管理职能;✧建设特征:城市生产、生活等物质要素的集聚强度高,建设规模、密度大。

1.2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特点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特点: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地域性、实践性。

2.城市发展2.1 城市起源地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1.美索不达米亚;2.埃及;3.印度河峡谷;4.中国北方;5.中美洲2.2 公元5世纪之前世界主要城市名称(只出选择题)✧古埃及:孟菲斯古城、卡洪城、底比斯城、阿玛纳城✧两河流域:乌尔城、巴比伦城✧古印度:莫亨约-达罗城、哈拉巴城、华氏城✧古代美洲: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提卡尔城✧古希腊:克里特、迈西尼、圣地建筑群与卫城、雅典卫城、米利都城、亚历山大城✧古罗马:古罗马城、庞贝城2.3古埃及城市卡洪城的空间布局特征与平面图古埃及人信奉人死后的“永恒世界”,所以其建设的重点是金字塔等国王的陵墓。

为修墓地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也形成了古埃及的一种特殊的城市。

其中,卡洪城最为著名,代表了古埃及奴隶制城市的空间布局特征。

卡洪城的形状为380m ×260m 的长方形,内部分为东西两大部分。

据推测,占总面积约三分之一的西部为奴隶的居住区,东部北侧排列着十几个大庄园,东部南侧大概是供自由民劳工、手工业者、商人等生活居住的地方。

城中的建筑物主要用棕榈枝、芦苇加粘土或土坯等非耐久性材料建成。

2.4《周礼·考工记》对周代王城空间布局的描述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概论专题讲座提纲

城市规划概论专题讲座提纲

城市规划概论专题讲座提纲1城市规划的概念
规划与计划:
计划——预先安排,确定
规划——基于预测的控制,弹性、引导、政策
视角
构想性的、理想主义
空间结构布局
从各个角度考虑,配置空间、形态
资源配置
空间资源在社会利益主体的配置
设计
开发规划
总体规划
法律、法规控制城市发展
规划即法律体制
地方立法
设定区级机构的地位
2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公共卫生、安全的立法——住房与城市规划立法
社会精英人士对社会的反思——空想社会主义、霍华德田园城市土地市场确定性的需要——区划
3城市规划体系
城市规划立法体系
实体性的授权、程序性的授权、技术规范性授权
中央、地方
权力机构、行政机关
城市规划行政构架
依法建立、授权的行政立法体系
市规划局/建委
规划委员会:北京、深圳
规划咨询委员会:无法定地位
规划编制审批程序
战略性与地方性
城市设计与城市研究
羁束性控制与引导性控制
开发控制体系
许可制
赋权制
规划教育、职业管理体系行业协会
资质管理。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原理复习提纲(2)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原理复习提纲(2)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原理复习提纲(2)城市规划原理(一)知识点1 1 、掌握:第一部分城市规划概论:城市、社会学家:城市是人口密集的社区,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对乡村);经济学家:城市是生产力的聚集区及经济活动的中心;地理学家:城市是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的特定地域;urban 政治学家:城市是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

city城市化(定义、表现特征)、定义: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表现特征:特征:1.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形态转化2.产业结构:一产比重降低;二、三产提高城市化水平往往是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城市规划;1)必要性:城市化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演进特征。

城市规划,作为应对城市问题,配置空间资源,有目的地干预城市化的一种社会分工。

2)内核:土地使用、道路交通、绿地生态、建筑形态、支持设施、环境景观 3)实质:具有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安排好城市中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与土地使用相关的事项。

4)特点: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这是因为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所有物质要素形成的基础。

因此,规划通过对土地使用的调节,改善土地使用中包含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进而协调城市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指导城市发展的目的。

《雅典宪章》、背景: :产生:1933 年,CIAM 在希腊雅典举行会议,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

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内容:1)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2)居住问题:城市的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

建议住宅区按邻里单位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提纲 给学生 2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提纲 给学生 2

一、填空题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2、世界五大城市起源地。

3、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劳动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产生了城市雏形,商业与手工业分离使得城市规模扩大。

4、城市化进程的内涵包括五个转变过程:城乡人口的转变少、建筑景观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活动的转变、文化价值的转变5、城市规划内在思想。

6、城市规划的任务和本质任务。

基本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其中,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8、《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讲究的是皇权至上。

9、《管子度地篇》: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而近水而沟防省。

”强调自然至上。

10、希波丹姆模式主要特征。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11、古罗马的主要城市规划思想特征。

12、城市自然条件的分析主要内容。

13、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值。

类别名称用地指标 (平方米/人)居住用地18.0 — 28.0工业用地10.0 — 25.0道路广场用地7.0 — 15.0绿地其中:公共绿地≥ 9.0 ≥ 7.014、规划建设用地结构类别名称用地指标 (%)居住用地20 — 32工业用地15 — 25道路广场用地 8 — 15绿地 8 — 15二、名词解释1、城市: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一)1.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4.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分类: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城市产业为——第一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用地分10大类及英文缩写(46中类和73小类):水域和其他用地[ E ]。

9.城市建设用地9大类划分居住用地[ R ] 公共设施用地[ C ] 工业用地[ M ] 仓储用地[ W ] 对外交通用地[ T ]道路广场用地[ S ]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U ] 绿地[ G ] 特殊用地[ D ]10.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1.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2.城乡规划法定的5个形式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4.城市规划的两个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控制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完整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完整

1、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大小。

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3、人口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将年龄分为六组:托儿组0~3岁、幼儿组4~6岁、小学组7~11岁、中学组12~17岁、成年组(男18或19~60女18~55)和老年组(男60岁以上,女56岁以上)4、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布置和全面安排。

一般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5、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对于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7、社区通常指一群人住在同一地域因而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准则,那么这一群人及所居住的地区被称为社区。

它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并为城市干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的地区,并安排一定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地域、人口、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以及地域感。

8、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比率9、居住区容积率居住区内各类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与总居住区占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10、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6、欧斯曼巴黎改建豪斯曼在1853年开始作为巴黎的行政长官,通过政府直接参与和组织,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

这项改建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塞纳河两岸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街道改建的同时,结合整齐街景建设的需要,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城市的含义包括:⼈⼝数量,产业构成,⾏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 city以⾮农业和⾮农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政建制设⽴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P541、整体性和综合性;2、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个整体);3、系统的动态性;4、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4.城市系统的构成有哪些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城市的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5.城市产业构成按两种不同的⽅法进⾏分类:(1)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类:第⼀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产品直接来源于⾃然界的部类)第⼆产业:制造业和加⼯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对初级产品进⾏加⼯的部类)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对⽣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2)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主产业:超过城市经济总量20%-30%的产业。

(超过5%为⽀柱产业)配套产业:围绕主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般性服务业:为市民提供⼀般性服务的产业。

所有城市都拥有,如交通邮电、供⽔、能源、饮⾷、服务、园林、绿化环境、环卫等6.城市规划区urban planning area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规划控制的区域。

7.城市建成区urban built-up area城市⾏政区内实际已成⽚开发建设、市政公⽤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地分类及其代码(1)城乡⽤地分类H 建设⽤地 development landE ⾮建设⽤地 non-development land(2)城市建设⽤地分类R 居住⽤地 residential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B 商业服务业设施⽤地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M ⼯业⽤地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W 物流仓储⽤地 logistics and warehouseS 道路与交通设施⽤地 road,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U 公⽤设施⽤地 municipal utilitiesG 绿地与⼴场⽤地 green space and square9.城市化:urbanization⼈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城市的形成1、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时期是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2、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城市的产生与人类技术的进步和阶级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3、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历史上将由“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演讲,称为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4、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当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于是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劳动分工。

此时,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逐渐发展为城市。

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5、发达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第二节城市的概念6、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P47、城市的设置标准:P58、城市的类型:P69、城市的布局形式:P7第三节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10、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和近现代城市发展阶段,以18世纪末蒸汽机为界。

具体见P911、近现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和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

P13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的集中发展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弊端是环境污染和交通困难。

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卫星城镇,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现象是,在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大、中、小城市连绵发展,形成巨型城市群或城市带。

典型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连绵区”、“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12、城市未来发展趋势:P2213、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P28第四节城市化14、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

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前者是直接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间接的城市化过程。

P3215、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虽然有多个指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水平,但能被普遍接受的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其中最简明、资料最容易得到、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它的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16、城市化的阶段规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1979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P33),并将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速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17、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18、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即受着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首先表现在为城镇人口提供商品粮,其次表现在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第三是农业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谅,第四是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第五是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19、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P3620、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37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城市规划的概念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规划行政:P383、城市规划的地位:城市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4、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从而使城市的各项构成要素相互协调,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主要的是综合和协调作用、控制和引导作用。

P406、城市规划的意义:城市规划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制定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相关政策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城市规划体系7、城市规划体系: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和城市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体系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其中,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城市规划行政和城市规划运作提供法律依据。

8、城市规划法规体系:P449、城市规划行政体系:P4510、城市规划运作体系:P46第三节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关部门的关系1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

(中国空间规划层次: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12、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张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城市规划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

13、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从总体上和本质上看,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是一直的,都是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4、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有效地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15、城市规划行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在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分管不同事物的多个行政主管部门中,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职能机构。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1、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关系:城市发展战略包括的内容既宏观又全面,而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是为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着重在城市建设领域提出相应的城市建设的目标、对策,并在物质空间上相应作出的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安排。

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主要内容:(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4)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5)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第二季城市性质与规模3、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性质的确定:(1)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一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分析,就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

(2)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确定城市性质,就是综合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及其特点,明确它的主要职能,指出它的发展方向。

在确定城市性质时,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以城市的“共性”作为城市的性质;二是不区分城市基本因素的主次,一一罗列,结果失去指导规划与建设的意义。

城市性质确定的一般方法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3)城市性质的表述:城市性质一般从行政职能、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三方面来表述。

5、城市规模:城市的规模,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6、城市人口调查分析和预测(P52):(1)城市人口的构成和素质:人口年龄构成(意义见P53);人口性别构成;人口家庭构成;人口劳动构成;人口的产业与职业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2)城市的流动人口(3)城市人口的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的平均增长率(4)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7、人口的劳动构成:(1)基本人口:指在城市主要职能部门(基本经济部类)从业人员,如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地方性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就业人员。

它不是由城市的规模决定,相反,却对城市的规模其决定性的作用。

(2)服务人口:指在为当地服务(从属经济部类)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及商业服务机构中就业人员。

它的多少是随城市规模而变动的。

(3)被抚养人口:指未成年的、没有劳动能力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口。

它是与就业人口相关的。

第三节城市用地布局8、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用地布局是城市规划最核心的内容,是指城市土地使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态。

9、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注》将城市用地划分为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10大类城市用地及其代号分别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

(P56)10、城市用地评定与城市用地现状分析:P581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与形态: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就是城市各种用地在空间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形态则是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12、城市布局规划:(P58)第四节城市道路交通13、城市道路交通:(1)城市综合交通:所谓城市综合交通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至城市外围与城市活动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

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佳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2)城市交通系统:通常把以城市道路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

1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铁路、公路、港口、航空港。

P6015、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P6516、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1)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用地的性质相协调2)城市道路系统完整和通畅,交通均衡分布3)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和面积率4)道路系统要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5)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6)道路系统应与城市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3)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17、城市道路分类:(1)按道路等级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18、城市干道网类型:p69(1)方格网式道路网:是最常见的一种道路网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