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课堂实录1

合集下载

北京版必修二《致橡树》教学设计

北京版必修二《致橡树》教学设计

余正明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配流水声)-险峰- 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致橡树》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2)

《致橡树》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2)

《致橡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诗人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新型爱情观。

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

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什么是“朦胧诗”以及“朦胧派”诗的特点;2、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3、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读诗歌中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诗朗诵音频;2、学生提前预习文章,并搜集舒婷诗歌。

教学过程:一、真情导入有人说过,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

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

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古诗如此,新诗亦然。

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设计意图】创造气氛,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至1980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它在诗坛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朦胧诗”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课堂实录1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课堂实录1

《致橡树》课堂实录《致橡树》课堂教学实录○谭玉梅师:诗歌语言具有凝炼、形象、跳跃性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在赏析诗歌时需要大声朗读,细细咀嚼,反复品味,理清诗歌结构,明确诗人思路,体味诗人感情。

《致橡树》(板书)是一首爱情诗,诗人通过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初步把握诗人的思路和感情。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巡视作朗读指导。

(5分钟)师: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是哪两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生: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

师:他们分别指什么?生:“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师:回答很正确。

(板书)师:大家已读过原诗,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生甲:诗人说自己愿作对方旁的一株木棉,她希望自己与对方互相联系紧密相依。

生乙: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师: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生乙:诗歌开篇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生乙)说得很正确,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

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师:诗中有几种意象?生:有六种: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这六种意象各有何特点?生: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师: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生:他们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自己并无真正的自立本领。

师:对,诗人在这里借这两种意象指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以下意象。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师:这两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

师:说得很好。

他们都充当对方慰藉的对象,为衬托对方而存在。

作者在这里借这两个意象指牺牲自己、降低自身价格、一味奉献的爱情观。

高中语文 《致橡树》授课实录 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 《致橡树》授课实录 人教版第一册

《致橡树》授课实录教学目标:1、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即独立、平等、紧密结合、互相依存的爱情观。

2、准确理解“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教法设计:朗诵、讨论课时:一课时预习:1、朗诵全诗,体会作者情感。

2、理解木棉、橡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对爱情和生命的讴歌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女诗人舒婷在她的《致橡树》中以女性的笔触和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她的爱情观,这种爱情观也很有代表性地展示了八十年代青年女性对爱情的思考。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一首表达爱情观的新诗,我想,大家早已迫不及待地读过了,其实早已“自读”了,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家自己阅读分析理解,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正确理解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

现在给几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先看看课文的自读提示,然后自由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诵读的语气。

(生朗诵全诗,师点评朗诵情况。

)师:(抓住“不,这些都还不够”的朗诵语气来追问)你为什么把这一句话处理得这么强,你这样处理的理由是什么?生1:因为前面是否定,是批判,后文提出新的爱情观,强烈些显得批得彻底。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2:读得温婉些好。

这是爱情诗,温婉更能显出深情。

生3:强些好。

这样显得语气坚定。

师:我觉得没有必要给大家统一口径。

读书经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读诗更是如此。

大家觉得自己理解得有道理,就行。

对这句话,我再提一个问题:“这些都还不够”,“这些”指哪些?生1: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为什么不是前六种都包括在里面?难道说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否定程度是不相同的吗?生1:不相同。

对“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是全盘否定,作者是“绝不学”;对“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未全否定,作者用的词是“不止”。

师:“凌霄花、痴情的鸟儿”为什么被作者全盘否定了呢?生:这两种事物象征着那种攀附某种势力,或者一味痴情,失去自我,丧失女性尊严,缺乏独立地位的女性,这种爱不是真正的爱,“凌霄花”是金钱的奴隶,“痴情的鸟儿”是感情的奴隶。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致橡树教学设计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致橡树教学设计

校青年教师比武课教案《致橡树》省前中刘芳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2、引出“朦胧诗”概念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⑶师分析、明确: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致橡树 课堂实录文字版

致橡树 课堂实录文字版

有意义,有意思——《致橡树》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情感。

2、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对诗歌情感的领悟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课前暖场:播放毛阿敏演唱的歌曲《女人不是月亮》,大屏幕上展示:女人不是月亮,不借别人的光炫耀自己。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曲,有没有同学知道它的名字。

哦,没人知道,是吧,我喜欢这首歌曲《女人不是月亮》,这首歌很有年代感,一不小心暴露了我的年龄。

女人不是月亮,不借别人的光炫耀自己,这是新时期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歌。

它是新时期女性的爱情宣言。

大家一起说出这首诗歌的名字。

生:《致橡树》。

师:作者是?生:舒婷。

二、展示教学目标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大屏幕上展示教学目标)好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

师:很好。

生命的快乐在于不断的成长,让我们一起听一下示范朗读。

播放录音。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已经沉醉其中了,是不是想自己读一读,展示一下,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好,自告奋勇!生1朗读《致橡树》。

师:请坐。

xxx,不是我说你,你这是在朗读诗歌吗?你分明是在触摸诗人的灵魂啊!同学们,那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它的意象,体悟一下作者的情感。

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和批判传统的爱情观。

生2:凌霄花。

攀援、借高枝等词语表现了凌霄花对橡树的过度依恋。

师:中国传统的“夫贵妻荣”婚姻观念正是如此。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宁肯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论调也是这种爱情观的现代版本。

这些女子往往五官很美,三观不正。

作者的态度是什么?生:绝不像。

态度非常坚决。

师:很好,还有什么意象,作者的态度如何?生:痴情的鸟儿,单方的痴恋。

态度是“绝不学”,也是非常坚决的否定。

师:说得很好,那还有哪些意象?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致橡树》教学实录

致橡树教学实录前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学《致橡树》这篇经典爱情诗,一直是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学实录,希望能给正在备课的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致橡树》诗意•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教学准备•一份《致橡树》的课堂解析•学生录音机或者电脑•适当的投影设备或者白板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我会请学生朗读本篇诗歌。

并告诉学生,本篇诗歌是一首表达爱情和生命的经典诗作。

2. 结构分析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结构分析:•诗歌的格律形式•诗歌的意象•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些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并能够夯实对《致橡树》的理解。

3. 具体分析在学生对诗歌的整体结构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我会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通过配合录音或者电脑等方式,多次朗读这篇诗歌,直到对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节奏感等方面达成一个相对一致的理解。

4. 细节探究在学生对《致橡树》有了足够的理解后,我会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诗歌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并且从中汲取故事中的生命智慧和感悟。

5. 小结在本次课堂结束时,我会让学生回顾一遍课堂内容,回答一下以下问题:•本篇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本篇诗歌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总结通过以上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致橡树》需要老师有专业的课堂解析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意境。

同时,在课程的设计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尽可能地鼓励他们更多地学习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并且在课堂上创造出更加有趣和愉悦的学习氛围。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教学设计一

《致橡树》2课题:《致橡树》课时:一课时课型:电教课(配乐朗诵、投影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初步了解朦胧诗。

教学步骤:导入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中国当代新诗,题目是致橡树(板书),作者是舒婷(板书)。

舒婷又是何许人也?同学读注释à,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女诗人。

其他同学补充介绍——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板书)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投影片)等。

《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投影片)学习这首新诗,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有人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

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前苏联,留里科夫);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

(投影片)是啊,爱情又是神秘的。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

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什么样的爱情又不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理解诗歌中鲜明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感知《致橡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聊一个敏感的话题:爱情。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那么,爱情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爱情呢?二、介绍中外名人的爱情观。

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英国·莎士比亚: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

琼瑶:“只要有了爱,一切困难都是能够战胜的,一切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

”白居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三、补充课外爱情诗,学生交流自创爱情诗。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

交流:1、我的爱情观。

2、学生自创的爱情诗。

三、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1、听读《致橡树》。

2、感知意象。

凌霄花、木棉、橡树。

3、请全班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探讨:诗歌中富有象征意义的意义内涵。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橡树与木棉的关系?要求:思考——讨论——形成简要的文本表达——交流四、具体赏析。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致橡树教案(1)

《致橡树》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

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讨论、明确: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讨论、明确: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

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课堂实录
《致橡树》课堂教学实录
○谭玉梅
师:诗歌语言具有凝炼、形象、跳跃性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在赏析诗歌时需要大声朗读,细细咀嚼,反复品味,理清诗歌结构,明确诗人思路,体味诗人感情。

《致橡树》(板书)是一首爱情诗,诗人通过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初步把握诗人的思路和感情。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巡视作朗读指导。

(5分钟)
师: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是哪两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生: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

师:他们分别指什么?
生:“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师:回答很正确。

(板书)
师:大家已读过原诗,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甲:诗人说自己愿作对方旁的一株木棉,她希望自己与对方互相联系紧密相依。

生乙: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师: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乙:诗歌开篇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生乙)说得很正确,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

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师:诗中有几种意象?
生:有六种: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这六种意象各有何特点?
生: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师: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自己并无真正的自立本领。

师:对,诗人在这里借这两种意象指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以下意象。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师:这两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

师:说得很好。

他们都充当对方慰藉的对象,为衬托对方而存在。

作者在这里借这两个意象指牺牲自己、降低自身价格、一味奉献的爱情观。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日光和春雨。

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鉴赏加以想象,仿照关于泉源、险峰的诗句,将“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改
写成四句诗。

(教师出示练习)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
(学生用2分钟时间改写诗句,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座同学间交流改写的诗句。

生交流互评(2分钟)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

(3分钟)
师:请两个同学给全班作一次朗诵表演。

(一男生一女生朗诵诗歌)
师:读得很好。

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

生读第二部分师:诗人在这一部分中用了象征的手法。

象征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和特点。

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象征意义,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

生读描写橡树的诗句。

师:这几句诗描述了橡树的什么形象?
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

(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师:对,象征着男性阳刚之美。

(板书)
师:那么描写木棉的诗句呢?生读描写木棉的诗句。

师: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木棉的什么形象?生:美丽、热烈、真挚、柔韧。

(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板书)
师:说得很好。

师: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生: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对应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板书) 生:双方默契,互相尊重(对应诗句: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板书)
生:同甘共苦独立相依(对应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板书)
师:这几句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使诗句整齐,节奏明快。

师:对,用对偶句,既有端庄整饬的古典美,又表现出灵动奔放的现代风格。

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最后几句。

(学生读诗)。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

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

(2分钟)
师: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诵。

男生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出你们坚毅、刚强的阳刚之美,女生读第二部分,注意读出你们温柔、真挚的阴柔之美。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教师读诗题及作者男生读第一部分,女生读第二部分师:读得很好。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