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拟行路难》课堂实录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1、师生互动,了解李白生平: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情况。
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生:唐代。
师:李白字什么,号什么?生: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师:李白的诗歌以什么风格著称?他有什么雅号?生:浪漫主义,被称为:‚诗仙‛。
师:好,说得很好。
2、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师: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问题一: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生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乡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开阔的胸怀和豪放的精神境界。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重视友情。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孤独寂寞的心情。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苦闷的心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才华横溢,满腹忧愁。
《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自信乐观。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0课《行路难》其一,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呢?生: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有着远大抱负、雄才大略的诗人本来能够幸运地亲近皇上,舒展自己的才略,但李白在朝廷里受到同列着的嫉妒、诽谤,自知不为当权者所容,乃愤然辞朝而去。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54.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两句将其悲愤难忍、跌宕起伏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55.《拟行路难》(其四)中,“”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33.《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两句是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34.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35.在《拟行路难》中,“,”两句是诗人趁酒意击节高歌,将一切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境况。
36.在《拟行路难》中,“,”两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四)明确字音
酌酒(zhuó)踯躅(zhí zhú)
(五)解释下列词语
1.泻:。
2.吞声:。
3.踯躅:。
4.断绝:。
(六)理解性默写
1.鲍照《拟行路难》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
2.鲍照《拟行路难》中,“,”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17.《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以“”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18.《拟行路难(其四)》中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长歌当哭,均难抚平诗人内心的愤懑,毕竟“”,无奈只能忍气吞声了。
19.《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拟行路难教案6篇

拟行路难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方案、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learning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pla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拟行路难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工具,教师通过编写教案可以更好地安排课堂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拟行路难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拟行路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悲歌一曲诉愁肠——《拟行路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2、学会比较阅读,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寻找诗眼的能力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诗歌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的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
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影响非常大,李白对鲍照也是推崇备至,在他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语调激昂)鲍照,何许人也!(语调放低)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他,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
(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解题:《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拟,摹仿。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鲍照《拟行路难》即仿古调为新词,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朗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2、指名读(挑选2-3名同学);(二)再读诗歌,寻找诗眼: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教师给学生2-3分钟时间,自己默读或小声读疏通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自己提出质疑,教师找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其他学生解决不了再师生共同交流。
1、诗歌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人的哪些行为具体表现了这种情感?明确:“愁”;诗人的具体行为: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可以启发学生用诗句回答,师举一示例,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教师的示例总结概括)追问:为何愁?愁什么?如何表现愁?四、合作探究:(一)为何愁?(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知人论世:悲愤亦有因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名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名师教学设计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教学重难点: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解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比兴”手法的运用。
3、对比阅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行路难》为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二、知人论世:(一)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二)作者简介:1、鲍照的生平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2、鲍照的人生道路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拟行路难》,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拟行路难》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情感,认识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拟行路难》的文意,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教学难点: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拟行路难》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拟行路难》,理解文意,体会作品情感。
3. 讲解:分析《拟行路难》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表达技巧,解读作品中的哲理。
4.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分享自己的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拟行路难》的文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情感表现,评价学生对友情、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拟行路难》,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3. 选择一首古文诗歌,进行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分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拟行路难》的文意、技巧和主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权威的信息来源。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作品,进行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

公开课《拟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全文。
(2)了解作者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的分析。
3.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情感和哲理的深入剖析。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技巧。
3. 采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精神。
4. 运用启发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1.2 提问:同学们对“行路难”有什么理解和感悟?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2 布置思考题: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
3.2 各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生哲理。
4. 课堂讲解4.1 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翻译。
4.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进行剖析。
5. 课堂练习5.1 让学生运用所学,自行选取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5.2 分享练习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6. 总结拓展6.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拟行路难”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课题《拟行路难(其四)》学科语文学段高中年级高二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3.学会用知人论世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诗中鲍照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表达与共鸣:诗歌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鲍照的真挚情感表达,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增强情感共鸣,丰富情感体验。
文学鉴赏: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历史与文化意识:这首诗作为南朝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文化意识。
人生哲学与价值观:诗中鲍照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抗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诵读法音读:首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重音和停顿。
意读: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传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情读:通过模仿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个人的感情,增强情感表达。
2. 意象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泻水置平地”、“人生亦有命”等,分析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通过意象的串联,帮助学生构建诗歌的整体意境,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背诵这首诗。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
(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我知道,说到《行路难》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会是古乐府,也不会是鲍照的作品,而是李白的名篇《行路难》。
能不能请大家来背诵李白的这首诗呢?
(学生背诵)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即使有过茫然,即使前路艰难,但依然高扬自信的风帆,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很好,大家对李白的这首诗很熟悉,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李白的这首诗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
二、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请学生说出诗歌大意,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对于“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引导学生分析两种不同的理
解)
三、再读诗歌,理解情感
1、请学生找出诗中体现愁的动词,并概括所在句的含义。
(1)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愁)
(2)古人常常借诗歌抒发心中愁绪,我们读到过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前者是借助环境展现愁,后者是借助动作展现愁,这首诗呢?(动作)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表现诗人愁情的动作。
能不能都用四字词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句子的意思呢?
(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激愁——吞声咽愁)
(3)这些地方的愁是一样的么?
(不一样,愁是流动的,是不断加深的。
诗人本想开解自己,哪能整天走着叹息,坐着发愁呢?但是哪能那么容易解脱,于是借酒消愁,没想到,这非但不能消愁,那郁结已久的愁情在酒的发酵下愈加浓烈,平添的酒意更激起了心中愁海的狂澜,于是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的悲愤倾泻出来。
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都难以排遣心中的愁绪,诗人竭力压抑自己的情绪,无奈人心并非木石,更何况诗人生就格外敏感的心肠?于是“心非木石岂无感”这痛苦的呐喊冲口而出!诗情在这里达到高潮,诗人似乎要将满腹的痛苦惆怅都说个够,但是就在
这里,诗人却又硬生生地刹住,“吞声踯躅不敢言”!这两句情感由极高到极低,如瀑布跳崖,跌宕起伏,前句有多慷慨激愤,后句就有多痛苦矛盾,“岂无感”的情绪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
(4)诗人为何而愁?
我们在诗中读到了鲍照心中那郁积已久却又难以言说的愁苦,感到诗人是那样痛苦而又纠结,那么诗人到底是因何而愁呢?
试着在诗中找找,看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愁的原因。
(命)是什么样的命呢?前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起兴的作用,就像水流到地上会流向不同的地方一样,人命也各有不同。
)四、知人论世,重品诗歌
那这样看来,诗人的愁和李白似乎差不多,都是在感叹怀才不遇,命运不公,面对相似的状况,李白是那样潇洒从容,鲍照就显得太过阴郁了,是不是鲍照太过小心眼呢?为何面对命运,他们有如此不同的态度?
(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遭遇等方面分析)
(魏晋学生不太熟悉,老师需要补充介绍诗人的经历及时代背景)
总结:李白生在大唐盛世,那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时代,相对来说,在那个时代的人是自由的,他们有着许多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和途径,整个时代都洋溢着一种积极自信的时代精神,而李白自己更是既有诗人的浪漫,又有侠士的豪情,所以面对困
境,李白能够走出。
而鲍照呢,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寒门子弟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几乎没有什么机会。
而鲍照偏偏就是一位自信而才高的寒门子弟,杜甫给李白的诗作中,称赞李白的诗俊逸时,赞道“俊逸鲍参军”,这里的鲍参军便是鲍照,李白也说和鲍照结交,如“结交凤与麟”,可惜这样的才华竟无处施展,如此才高绝代的诗人居然史书无传,可见门阀制度对士人的压制到了何种地步。
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在诗人的心头,鲍照的痛苦要远比一般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沉重得多。
这样我们对诗中所说的“命”就应该有更深的认识了,就像水流于地,会随着地势的高低而流向各方一样,人的命也是由出身的高低所决定的,并不能因个人的努力而有所改变。
理性劝慰的背后是无尽的不平与愤懑。
五、激情诵读,体会诗情
了解了这些之后,在这首诗跌宕的情感变化中,我们似乎便可以看到诗人当年的样子,恐怕他常常都是将满腹心事深藏,强作平静,只有在凭几独斟时,趁着酒兴,才会慷慨悲歌,愤然陈词,然而,一悟到自己身在何处,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忍气吞声。
如果不懂得鲍照面对的那个时代,我们就读不懂鲍照这郁积心中的苦闷。
现在就请我们投入情感,大声来朗读、背诵这首诗,去倾听,去感知诗人的痛苦,诗人的无奈。
六、类读比较,运用迁移
请学生赏析课本上阮籍的《咏怀》。
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阮籍的忧思的,阮籍为何没有将忧伤的原因说明,理解阮籍内心的痛苦。
(背景:两晋是真正的乱世。
两晋之前的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然而当那些英雄谢幕之后,历史就好像一张绷紧的弓弦突然断裂,陷入到了无序混乱之中,壮丽的鏖战不见了,历史的诗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阴谋,各种卑劣的手段。
在司马氏篡权的过程中,太多的文人名士死于非命。
范晔、嵇康、潘岳……一座座文化的山峰轰然倒下。
阮籍的痛苦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那个时代,他曾驾着驴车,走到无路可走的地方放声痛哭,他哭的并非眼前的那条路,而是痛苦他的人生,痛哭满腹才华的他,在那个世上竟然无路可走。
人最害怕的并不是暂时处于困境,处于低谷,而是找不到一点希望,看不到一点未来,阮籍在诗中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看不见希望,找不到出路的彻骨悲痛。
)课堂小结:
不了解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就不会懂得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愤激与无奈;不知道盛极一时的楚国在奸佞小人把持之下江河日下,就不会懂得屈原满纸香草美人背后的忠贞与悲愤。
任何作品都是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的,每位诗人也都有他所属于的那个时代,只有了解了他们所生长的那片土壤,才能对诗人及其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正确的评价。
知人论世,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把重要的钥匙,也是我们能够跨越千年走进
诗人内心的必经之路。
七、作业设计
1、链接高考,实战检验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
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2、联系现实,价值引领
鲍照和阮籍的经历让人叹惋,他们的痛苦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耻辱,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遭遇坎坷,面对困境,你会如何选择呢?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试题】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道题学生要能够联系课本《书愤》的学习中了解到的陆游在南郑的经历和一生中不得重用,几起几落的遭遇,准确解读诗歌。
)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引导学生通过对贺知章的处境和陆游的处境做对比,深刻理解陆游在这里运用这个典故的原因和表达的情感。
)
课后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我也将此作为了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像平常上课那样,先介绍作者、背景,而是让学生先读诗歌,对诗歌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思考,然后才将诗歌的背景介绍给学生,最后让学生重读诗歌,深刻体悟。
这样能够让学生对诗歌的解读有一个清晰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从而让他们能对知人论世的重要性有更深的感悟。
在课堂的具体操作中,留给学生的时间还是有点少,特别是阮籍的诗歌,背景介绍给学生后,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对诗歌进行再解读,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