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发展史(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一、学校产生的条件?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
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答:1。
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
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
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答:1.遗传(前提条件)2。
环境(动力作用)3。
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答: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答:1.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七、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拔苗助长、陵节而施)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年龄特征、一刀切、最近发展区)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长善救失)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八、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答:1.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教育学发展史简述

学校发展简史

学校发展简史引言概述:学校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学校的建设、教育理念的演变、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本文将从学校的创立开始,分四个部分详细介绍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学校的创立1.1 创立背景学校创立的背景通常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需求密切相关。
例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对于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促使了许多学校的创立。
1.2 创立者及其理念学校的创立者通常是一些教育家、知识分子或慈善家。
他们对于教育有着自己的理念和追求。
例如,一些学校的创立者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另一些学校的创立者则强调实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1.3 创立过程和成就学校的创立过程通常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筹集资金、寻找地点、招募师资等。
然而,通过创立者的努力,学校往往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学校的发展阶段2.1 初期发展学校在创立后的初期往往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例如,学校的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等。
然而,通过创办者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逐渐发展壮大。
2.2 增设专业和学科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教育需求的增加,学校逐渐增设了更多的专业和学科。
这使得学校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学生可以选择更多的学习方向。
2.3 教育理念的演变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一些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另一些学校则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追求学术卓越。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3.1 招聘优秀教师学校的发展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来支撑。
因此,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加大招聘优秀教师的力度,吸引有才华和经验的教育专家加入。
3.2 教师培训和发展学校注重教师培训和发展,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和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3.3 优秀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学校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师培养和选拔机制,培养和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教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支持。
教育学(二)自考重点

教育学B自考重点一、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1.生产力得到发展,并出现了体脑分工。
2、培养社会的上层建筑。
3、知识的积累与分类,产生了原始文字。
二、捷克的夸美纽斯1657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三、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家,教育名著《爱弥儿》提出实用主义和发现的观念。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四、德国的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并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
五、19世纪20世纪初形成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
六、教育的两个基本关系: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两个最基本规律A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B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七、教育的基本着眼于是人的发展。
八、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三个基本方面:个体的先天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
九、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学校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十、教育的经济动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A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B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C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D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E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B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十一、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能制造政治上的舆论与思潮。
十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能传承文化。
A传递和保存文化。
B可以活化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十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 (2)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5)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
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
养老与视学结合。
4.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6.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学校

•
2014-7-10
43
百年铸造的风景:南开中学
当年严修、张伯苓两位 先生也许不会想到,他们用 心血缔造的南开中学,一百 多年来不仅培育了一代代 国家栋梁之才,培养了两位 共和国总理,而且还为城市 留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
2014-7-10
44
办学历史的积淀,在校友中涌现了以敬爱 的周恩来总理为杰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对国家有 突出贡献的知名人士:温家宝总理、 9位全国人 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40余位我国省部 级领导干部;56位中外著名科学家;在教育界中 以三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 曹禺等一批知名文化界人士;一批医学界、外交 界等知名校友使学校享誉海内外。
• 高中毕业典礼正在进行,1000多名 高三年级毕业生以及其他年级的学 生代表参加了毕业典礼。 学校领导和参考学生代表,表 达了对高考学子的祝福后,主持人 宣布“向老师行礼”。话音一落, 台下一些高三毕业生真情流露,开 始单膝或双膝下跪,面朝主席台上 朝夕相处三年的老师们行礼。看到 前面的同学跪下,后面的同学开始 效仿。短短数秒时间,900多名学生 跪下。 30秒过去,直到主持人在台上 连续说了两次“谢谢同学们”,示 意学生起身后,同学们才慢慢起身。
2014-7-10 31
传统重新振兴文化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美国 西点军校。灰色花岗岩石 头垒砌成的建筑楼群,几 块大小不一的绿茵草坪和 几尊栩栩如生的青铜雕像, 以及一列列着灰色制服、 唱着军歌、迈着整齐步伐 的队伍,是西点军校最经 典的画面。
2014-7-10
32
香港中文大学
2014-7-10
33
2014-7-10
47
为什么要有管理?
• • • • 1.机构和部门庞杂,需要有专门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2.管理的核心是人,需要协调和处理好人际关系;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组织工作需要保持秩序; 4.管理的宗旨是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生产效 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复习思考题一、古代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使学校产生的物质条件基本具备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的丰富使学校产生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教育制度: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
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其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
国学之外,又有乡学。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由于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
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对教育发展的影响私学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结构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四、孔子的教育主张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两千多年来,他和他创立的学说,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教育,有着极为深刻广泛的影响,其教育思想经历过历史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精华部分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使我们得到许多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启示。
本文试结合素质教育对孔子教育思想进行分析论述,以找出孔子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重视品德培养。
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旨之一,就是整体性原则,即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尤其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品行修养的培养,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四章知识点与练习题第一节学校一、学校教育活动1、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水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文字、国家产生。
2、我国最早的学校。
夏朝(文献记载)或者商朝(甲骨文记载)3、学校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4、动力系统。
需要、动机、目的、教育目标(其中需要是原动力)5、工作系统。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内容、方式)6、监控系统。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需要监控制。
考点:了解学校产生的条件及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时间;了解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原动力;了解监控系统的内涵。
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的含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详细阐述见教材)2、学校文化的特点(1)、以有形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2)、软约束文化;(3)、相对稳定和连续的文化;(4)、个性文化。
3、学校文化的功能(详细阐述见教材)(1)、导向功能(2)、约束功能(3)、凝聚功能(4)、激励功能考点:注意对学校文化功能的判断,能做到给出一个事例或者一段言论能够判断出体现的是学校文化的什么功能。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教育机构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人口的状况。
4、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5、原有学制和外国学制的经验。
6、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
第三节现代学制的发展一、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1、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中间型或分支型(前苏联)考点:了解主要国家实行的学制。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一)、旧中国学制1、1902年,张百熙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未实行。
2、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校的产生
1、学校产生的条件
2、人类最早的学校
(1)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
产劳动过程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
(即生产力的发展使脑体分工成为可能)(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
使原来那种融于劳动之中的,以口耳相授为主
要方式的,自发的教育不能满足人类社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学校的产生便成为必要。
1、学校产生的条件
(3)文字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的楔形文字,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能,使知识有了载体,使师生之间的传授有了依托。
现在一般认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才出现的。
如我国早在夏代(前21—16C)就出现了学校的雏形“庠”。
《孟子·公孙丑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
2、人类最早的学校
而世界最早的学校则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的宫廷学校。
我国最早的正式学校的产生是在商朝。
结论: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学校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特点: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
夏:“庠、序、校”
孔子:“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六艺”是基本
教育目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
(2)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出现了“士”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统一局面。
秦: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教育中的独尊地位。
在选仕制度上,采用“察举制”,始设太学,官学体制比较完善。
两晋:佛、道、儒并立。
南北朝:延续,儒学地位提高。
隋:儒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开始实行科举取士(607年开始,至1902年废除,在
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之久)。
唐:儒学地位得到巩固,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书院,官学发达。
六学二馆:国子学(三品)、太学(五品)、四门学(七品)、律学、书学、算学(八品);崇文馆、弘文馆(宰相大臣、皇亲国戚)。
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科举考试:抓住教育的主导权。
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
人生四大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雨。
范进中举。
宋:书院发展达到高峰,最后书院也渐渐被纳入科举的行列。
元、明、清:延续前朝,明代“八股文”取士,科举制进一步模式化
中国农业社会教育特征
①鲜明的阶级性;(原因: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
②官学、私学并存;
③教育内容主要是“治人之术”(奴隶社会的“六艺”,封建社会的“四书五经”);
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西方:
奴隶社会:
公园前七至六世纪,斯巴达体系和雅典体系。
斯巴达:军事教育,注重军事。
国家教育
雅典:和谐教育,注重智育和美育。
私立教育
封建社会
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一切。
黑暗的中世纪,文化上的灾难。
由于教士仇恨所谓的异教思想,因此故意破坏古典时期的各种书籍。
僧侣们用刀刮去羊皮纸手稿上的字
迹,篡改经文和神学教义,罗马时代的公私藏书,从5世纪以后逐渐消失。
学校由教会和寺院合办,讲课用拉丁语,教学内容是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
文法是为了理解教义,修辞是为了培养讲经布道的辩才,逻辑是为了提供论证神学命题和驳斥异端的形式逻辑方法,音乐的内容是礼拜圣诗。
14、15世纪文艺复兴:反抗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提倡回归人性,提
倡对健康、积极、乐天的人的崇拜。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等。
提出了一些先进的教育主张。
例:卜伽丘的《十日谈》。
绿鹅
西方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
(1)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
(2)扩大教育对象;
(3)创建了新形式的学校;
(4)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班级授课制度,自然科学)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并存,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
用越来越大。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特点:
英国(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教育当局保持伙伴关系。
教育制度:严格的筛选制度。
11岁进行分流(现已经取消)。
中学分为三种——文法
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
二战后综合中学迅速发展。
高等教育规模较小、继续教育非常发达。
开放大学世界有名。
英国比较教育专家埃德蒙•金称英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王国”。
法国(18世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制。
教育内容:注重优秀的古典文化,重视个性以及个人的文化修养。
美国:
教育管理体制:地方分权
地方开办大量的免费学校、公立学校,普及教育程度高。
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强调个性,开设大量选修课。
重视职业技术性课程。
涌现了杜威、桑代克、克伯屈等世界级教育家。
从做中学,学校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信息社会(机器—智能)的教育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5、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6、教育的超前化
1、学校的变化
学校存在的目的:从生存需要到存在需要。
学校的类型多样化。
全日制、业余等等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校教育网络建立。
学校与市场的联系紧密。
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
2、教育的功能的变化
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政治性和教育的文化性
3、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
全球化和教育的国际化
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国际化的问题。
本土化与西方化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保持文化自觉。
4、教育的终身化
1965年成人教育局局长保尔•朗格朗首次提出lifelong education:终身教育是一个人从出生到坟墓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1970年他出版An Introduction to Lifelong Education: Lifelong education is a principle to build educational system. 1972年Unesco 出版Learning To Be提出learning society的概念,并把终生教育作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
1996年Unesco在Learning: Treasure within 的报告中指出:终身教育是打开21世纪之门的钥匙。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95年,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则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你认为我们是否有必要进行终身学习和教育?为什么?
5.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15%以下叫elite education, 大于50%叫universal education,15%-50%叫mass education
2000年我国毛入学率达到9.1%;十五规划中,高等教育净入学率13%
为什么要扩招?扩招存在哪些问题?
背景
1)提高国民素质
2)扩大内需,推动消费
3)提高师生比
4)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问题
1)就业困难
2)后勤设施不足
3)教育质量下滑
4)收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学校收费占学校总收入的25%,我国目前在27%左右)
6、教育的超前化
邓小平: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
人力资本理论分析:在经济发展中,智力起53%的作用,科技42%,资本5%。
从生产力角度看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
古代教育
现代教育
当代教育
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教育发展的另分法
我国的教育:教育不公平
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十大阶层——国
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
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社科院发布:中国社会结构酝酿剧变。
表现为低阶层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障碍在强化、社会资源有向上层集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