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

2020年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
2020年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知道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学习胶体的相关性质;

2.通过实验演示,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了解丁达尔效应;

3.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学习重点:

胶体的性质与制备,以及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

学习难点: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方法,并且简单了解了分散系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最学见的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又是按什么分的呢?

分散质离子的直径大小。溶液:分散质直径<1 纳米(即10-9m)

胶体:1 纳米≤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浊液: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讲解]如果将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类物质长期存放,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过渡]生活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就熬成了汤,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变清呢?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加明亮。今天我们重点先来研究胶体的性质。

[板书] 分散系及其分类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胶体

[板书]一、胶体

1.胶体的分类

[投影](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①粒子胶体②分子胶体

[讲解]如:F e(O 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 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投影] (2)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①气溶胶②液溶胶③固溶胶

[讲解]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 e(O H)3溶胶、A l(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板书]2.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胶体的制备

步骤:

1、取烧杯盛25 mL蒸馏水(不用自来水,是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聚沉),加热至沸腾;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一般不用稀溶液,因稀溶液水解程度大,可能会浑浊,且滴加速度不能过快,更不能将FeCl3溶液加到蒸馏水中以后再煮沸,否则会生成沉淀)

3、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是F e(O H)3胶体。

[提问]胶体和溶液的外观特征相同(透明澄清),如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那么可用怎样的物理方法加以鉴别呢?

[学生活动]一代表上台演示。

操作:将分别盛有等量硫酸铜溶液和F e(O H)3胶体的两烧杯并排置于桌面上,用激光教鞭从一侧(光、两烧杯在一条线上)进行照射,同时于垂直方向观察。现象与结论:当光束通过形成一条光亮红色通路的液体为F e(O H)3胶体,无此现象的为硫酸铜溶液。

操作:将Fe(0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与结论: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

液的分散质粒子比较大。 [归纳]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讲述]当一束强光照射胶体时,在入射光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早在19世纪由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研究发现。故称其为“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无此现象。因此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那么,造成胶体和溶液这种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投影比较]

[设问]胶体除具有丁达尔效应外,还有何其他性质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8上的科学视野,了解胶体的其它性质。 教学环节二:胶体的性质 [板书] 二、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过渡]由于胶体分散质粒子比溶质粒子大得多,以致使光波传播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尽管如此,我们的肉眼仍看不到它的存在。超显微镜可帮助我们了解胶粒的情况。

发生光散射 不易发生光散射

光亮通路 无光亮通路

[多媒体动画模拟]胶粒的布朗运动。

[旁白]用一黑色小球代表胶体粒子,用动画模拟胶粒的无规则运动。胶粒的运动情况如同花粉颗粒在水里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板书]2.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设问]为什么胶粒的运动是不停的、无秩序的呢?

[讲述]胶粒作布朗运动,是因胶粒受水分子来自各方面的撞击、推动,而每一瞬间在不同方向上所受合力的大小不同,所以每一瞬间胶粒运动速率和方向都在改变,因而形成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布朗运动使胶粒难于静止沉降,这是胶体稳定的一个因素。相比之下,浊液却无此性质,为什么呢? [投影比较]

分散系

[设疑]若给F e (O H )3胶体通直流电,胶体粒子的运动会怎样呢? [播放录像]F e (O H)3胶体的电泳实验,请观察:

现象:通电后,U 型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

[讲述]从现象可看出,阴极附近Fe (O H)3胶粒增多了,说明在电场作用下,胶粒作了定向移动。

[设问]通电后,F e (O H )3胶粒移向阴极,说明Fe (O H)3胶粒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回答]Fe (O H )3胶粒带正电。

[小结]像F e (OH )3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板书]3.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设疑]为何胶体粒子会带电呢?胶体是否带电?F e (O H )3胶粒为何带正电?

[分析]胶体粒子小?→?

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溶液中的离子?→?F e (O H )3胶粒只吸附阳离子,带正电??→?通电向阴极移动?→?阴极区液

胶体分散质粒子小 浊液粒子大 发生光散射 重力作用为主 光亮通路 沉淀

浊液不稳定

受水分子撞击

胶粒难于静止

体颜色变深。

[投影归纳]胶体粒子小?→?

表面积大????→?吸附离子带电????→?通直流电

向电极作定向移动。

[多媒体动画模拟]电泳现象。 [旁白]图中大球表示胶粒,

表示被胶粒吸附的离子的种类。胶粒因吸附阳

离子或阴离子而带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 [讲述]一般来说,在同一胶体中,由于胶粒吸附相同的离子因而带同种电荷,如F e (O H )3胶粒带正电荷。但胶体本身不带电,我们不能说F e (O H )3胶体带正电。那么,哪些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哪些胶体粒子带负电荷呢?

[投影归纳]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土壤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但并非所有胶粒都带电荷。 [点击试题]

1.Fe(OH)3胶体中,分散质是___,作____ (定向或不规则)运动。

2.NaCl 溶液中,Na +和Cl -作____运动。通直流电后作___运动,Na +向___极移动,Cl -向___极移动。 1.许多聚集的Fe(OH)3分子 无规则 2.无规则 定向运动 阴 阳

[讨论]同一胶体中胶粒带同种电荷,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对胶体的性质有何影响?

[讲述]由于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而不易聚集沉降,这就是胶体一般稳定的主要原因。

[投影小结]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不易聚集;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作用,胶粒不易沉积。

[过渡]方才,我们分析了胶体稳定的原因,其中胶体粒子带电是重要的因素。那么,能否想出针对性的办法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胶粒彼此聚集长大而沉降呢? [归纳投影]1.加电解质;2.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演示]向盛有Fe (O H )3胶体的试管中滴入MgSO 4溶液,振荡。观察。 现象:产生浑浊。

[板书]4.胶体的聚沉:分散质粒子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思路:

胶粒????→?中和电荷

聚集变大????→?重力作用

“沉淀” 方法:加电解质溶液;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过渡]以上我们紧紧围绕胶体粒子大小的特征,研究了胶体所具备的重要性质。借此,可以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板书]5.胶体的应用

[点击试题1]在水泥和冶金工厂常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除去大量烟尘,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这种做法应用的主要原理是( ) A.电泳

B.渗析

C.凝聚

D.丁达尔现象

[讲述]以上一例是胶体电泳性质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电泳原理还可用于医学诊断(如血清纸上电泳)和电镀工业上。

[解析]使用高压电,即利用外加电场,使气溶胶胶粒向电极移动而聚集,从而除去烟尘。答案:A

[板书](1)工业除杂、除尘。

[点击试题2]已知土壤胶粒带负电,在土壤里施用含氮量相等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

A.(NH 4)2SO 4

B. NH 4HCO 3 C NH 4NO 3 D .NH 4Cl

[解析2]土壤胶粒带负电荷,则对含N 的NO 3-有排斥作用,这样NO 3-将不被土壤吸附,而随水流失,而其他肥料中的含N 的离子全是阳离子,易被土壤胶粒吸附,故NH 4NO 3肥效相对较低。 答案:C

[板书](2).土壤的保肥作用

[点击试题3]自来水厂曾用绿矾和氯水一起净水,请用离子方程式和简要文字叙述有关的原理。

答案:2Fe 2++Cl 2===2Fe 3++2Cl -,Fe 3++3H 2O

Fe(OH)3+3H +,Cl 2+H 2O

H ++Cl -+HClO ,HClO 起杀菌、消毒作用,Fe(OH)3 有胶体性质,其带正

电的Fe(OH)3胶粒吸附带负电的水中悬浮物、泥沙等而造成聚沉而达到净水目的。

[板书](3)明矾的净水作用。

[点击试题4]为什么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

[解析4]河水中粘土等胶粒,遇海水中电解质而发生凝聚作用,逐渐沉降为三角洲。

[板书](4)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点击试题5]豆浆里放入盐卤或石膏,为什么可制成豆腐?

[解析5]盐卤或石膏为电解质,可使豆浆里的蛋白质胶粒凝聚并和水等物质一起聚沉而成凝胶(豆腐)。

[板书](5)豆腐的制作原理

[小结]胶体的应用很广,随着技术进步,其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扩大。

[设问]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多少?你认为本课重点是什么?

[总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胶体的性质,并了解了胶体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那么胶体性质与胶体粒子大小的关系是什么?

[投影归纳]

1. 胶体粒子直径较溶质粒子大不能通过半透膜丁达尔效应

.....................................

使用本文档删除后面的即可

致力于打造全网一站式文档服务需求,

为大家节约时间

文档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欢迎您下载可以编辑的word文档

谢谢你的下载

本文档目的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下载方便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打造全网一站式精品需求!

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经典练习题

《物质的分类》 每个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 1、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指( ) A. 铁单质 B. 铁元素 C. 氧化铁 D. 四氧化铁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 P2O5、SO2归为一类,下列物质中,完全符合此共性而能归为 此类物质的是() A.CaO B. CO C.SiO 2 D. H 2 O 3、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盐酸、纯碱、氯酸钾、氧化镁、二氧化硅 B、硝酸、烧碱、次氯酸钠、氧化钙、二氧化硫 C、次氯酸、消石灰、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碳 D、醋酸、过氧化钠、碱式碳酸铜、氧化铁、一氧化碳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 D、漂白粉属于纯净物 5、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外观澄清、透明 B、胶体微粒粒度在1~100nm之间 C、丁达尔现象 D、分散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 7.在水泥、冶金工厂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以除去大量烟尘,其原理是() A.丁达尔现象 B.电泳 C.聚沉D.电离 8.不能用胶体有关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豆腐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CO2和CaO分别与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 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专题练习题

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C.一定是纯净物D.一定是一种单质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铅笔不含铅B.水银不含银C.白金不是金D.火碱不是碱 3.分类是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Na2O、MgO、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B.烧碱、生石灰、纯碱均属于碱 C.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均属于复分解反应 D.混合物、分散系、胶体从属关系如图1所示 4.航天科学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下列有关C2O3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C2O3和CO2都属于非金属氧化物B.C2O3和CO的完全燃烧产物都是CO2 C.C2O3和CO都是碱性氧化物D.C2O3和CO都具有还原性 5.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混合物:空气、矿泉水、水银B.碱:Ba(OH)2、Cu2(OH)2CO3、NH3·H2O C.盐:醋酸钠、氯化铵、纯碱D.氧化物:H2O、CO、HCOOH 6.下列4组物质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它3种不同,把不同的写在后面的横线上并说明理由。 ⑴CaO、Na 2O、CO 2 、CuO 选择的理由。 ⑵H 2 、C、P、Cu 选择的理由。 7、有关物质的分类中,说法错误的是 A、KNO3属于硝酸盐 B、CaO属于氧化物 C、NaHCO3属于酸 D、Na2CO3属于钠盐 8、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Fe(OH)3胶体 B、氯化钠溶液 C、盐酸 D、硫酸 9、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H2SO4 D.NaOH 10、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中属于酸的是 A.CO B.NaOH C.HNO 3 D.CuSO 4 答案:ADDCC CO2 非金属氧化物Cu金属CABC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2020年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知道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学习胶体的相关性质; 2.通过实验演示,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了解丁达尔效应; 3.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学习重点: 胶体的性质与制备,以及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 学习难点: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方法,并且简单了解了分散系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最学见的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又是按什么分的呢? 分散质离子的直径大小。溶液:分散质直径<1 纳米(即10-9m) 胶体:1 纳米≤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浊液: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讲解]如果将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类物质长期存放,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过渡]生活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就熬成了汤,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变清呢?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加明亮。今天我们重点先来研究胶体的性质。 [板书] 分散系及其分类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胶体

[板书]一、胶体 1.胶体的分类 [投影](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①粒子胶体②分子胶体 [讲解]如:F e(O 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 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投影] (2)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①气溶胶②液溶胶③固溶胶 [讲解]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 e(O H)3溶胶、A l(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板书]2.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胶体的制备 步骤: 1、取烧杯盛25 mL蒸馏水(不用自来水,是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聚沉),加热至沸腾;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一般不用稀溶液,因稀溶液水解程度大,可能会浑浊,且滴加速度不能过快,更不能将FeCl3溶液加到蒸馏水中以后再煮沸,否则会生成沉淀) 3、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是F e(O H)3胶体。 [提问]胶体和溶液的外观特征相同(透明澄清),如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那么可用怎样的物理方法加以鉴别呢? [学生活动]一代表上台演示。 操作:将分别盛有等量硫酸铜溶液和F e(O H)3胶体的两烧杯并排置于桌面上,用激光教鞭从一侧(光、两烧杯在一条线上)进行照射,同时于垂直方向观察。现象与结论:当光束通过形成一条光亮红色通路的液体为F e(O H)3胶体,无此现象的为硫酸铜溶液。 操作:将Fe(0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与结论: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

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案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题: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学会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 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学习重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学习过程】: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分类法: 定义:分类法是把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种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的一种方法。 关键:找出正确的分类标准。 讨论:以下物质的分类方式,依据是什么? 1、???CuO Mg CO O H ,,,222 2、???3 2232,)(,)(,CaCO OH Mg AgCl OH Ba CO Na 3、? ??424222,,,,SO K SO H NaOH I H Fe 小结:一般确定分类标准可从物质的 、 、 和 等方面考虑。 练习1:世界上超过3000万种物质如何研究?请根据学过的分类知识将物质分类,并将下列物质归类 Si 、 Na 2CO 3 、CO 2 、NaOH 、粗盐、Al(OH)3 、 Al 空气、CuO 、HCl 、H 2、H 2SO 4、BaSO 4 思考1:初中学过那些有关物质类别的概念? 思考2:请大家用已有知识对上述概念进行分类,并用图示把这些概念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 ?????????????→??????→?混合物纯净物物质是否是同种元素组成组成成分是否单一 小结: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练习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选择合适的物质填在对应的类别里。 O 2 Cu H 2SO 4 Ba (OH )2 KNO 3 CO 2 空气 含镁60%的MgO 思考:对于同一事物,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所属类型是否一样? 练习3:对于Na 2SO 4 、Na 2CO 3、K 2SO 4、K 2CO 3这几种盐如何分类? 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往往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分类》课程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物质的分类初中已讲过,但只是涉及了纯净物的分类,这里主要是使学生进一步的系统化。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用分类法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 (二)教材内容 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物质分类及转化思想贯穿整个化学科学习的始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上进行升华。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和创新,在能力上提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水平如下: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由于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物质的共性,以及一些学生初中化学基础差,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反应的本质不理解。因此在本节学习中不能准确的把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对于基本概念的分类、基本反应的分类,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同时,学生学生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经验也能够对常见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归纳、

物质的分类 (最新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 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 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 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学会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 2.掌握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分散系的概念。 学习难点: 分类法的应用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 酸:HCl、H2SO3碱:KOH 盐:Na2SO4 ) (固体:CaO、KOH、Na2SO4 气体:HCl、SO2液体:H2SO3 ) [讲解]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提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解]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1.交叉分类法 Na2C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2CO3碳酸盐 [讲解](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 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板书] 2.树状分类法 [提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二等奖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 作者:XXXXXX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XXX 作者:XXXXXX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们想要对数以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从分类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在初中化学有过初步的学习,即纯净物的分类。本节是对物质的分类内容的细化,通过对“交叉法”“树状分类法”的提出与讲解,更进一步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从而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期。在知识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相当水平的化学知识如纯净物、混合物、酸、碱和盐的相关规律,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涵义及思想,具备了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并未将分类法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2)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 (2)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依据 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

化学1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2.1-1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认识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尝试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是化学?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呢? 我们都知道,巧克力是情人节的首选礼物,这是为什么呢?经研究,发现在巧克力中含有一些物质,食用后能令人产生愉悦的感觉,这样的氛围中,爱人更加可爱。这就是为什么要送巧克力了。 再如臭脚丫,那种气味可不敢恭维,是什么物质如此难闻呢?原来是一种叫做“硫醇”的物质作怪,硫醇的结构与我们学过的乙醇相似,只是其中的氧换成了硫。化学家研究了硫醇,又利用其特殊的气味,将其少量添加到无色无味的煤气中去。这样万一煤气泄漏,我们就能闻到其气味了。 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目前已知物质的种类超过千万种,每年还有大量新物质不断被合成出来。这么多的物质,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呢?一种一种地去学习,现实吗? 化学家们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揭示出其内在的规律。每一类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相似之处,有利于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下面请看一些你生活中物质的分类。——播放ppt——各种分类 [板书]物质的分类 1.分类: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一起的方法 [试想想]:没有分类的世界的模样会怎样? [板书并讲述]

2.分类的目的和意义: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交流与讨论]请大家用已有知识对上述概念进行分类,并用图示把这些概念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交流与讨论]按一定的依据对教材P25“交流与讨论”的物质进行分类。 [引导]得出结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非均匀混合物: 混合物均匀混合物: 按组成分非金属单质: 单质金属单质: 有机化合物: 纯净物 化合物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酸: 碱: 盐:……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 氯气(Cl2) 氯化钙(CaCl2)溶液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2]。 [过渡]同一类物质在组成或某些性能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按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达到“掌握一种物质”而“贯通一类物质”的目的。 [讲述]例如,什么是酸?酸有哪些通性? 再如,CaO、Na2O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可不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分类依据呢?答案肯定的,由于这类氧化物具有共同的性质,它们属于同一类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而CO2、SO2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它们则被称为酸性氧化物。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物质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 [演示]ppt播放一些大家熟悉的人和事进行分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共案 时间:星期: 【教学主题】物质的分类 【教学目标】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学会对常见的化学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知识梳理】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物质的分类 ⑴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例一:交叉分类法: Na2SO4含氧酸盐 K2SO4无氧酸盐 NaCl 钠盐 BaSO4硫酸盐 ⑵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例二: 固固:粗盐 混合物(多种成分)液液:水与酒精 气气:空气 金属单质:Fe 物质(1)单质(3) 非金属单质:P 一元酸 HCl 酸(5)二元酸 H2SO4 纯净物(2)三元酸 H3PO4 难溶碱 Fe(OH)3 化合物(4)碱 (6) 易溶碱 NaOH 正盐 NaCl 盐酸式盐 NaHCO3 碱式盐 Cu2(OH)2CO3 金属氧化物 CaO 氧化物(2)非金属氧化物 CO2 SO2 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我们将化学反应分成四种基本类型:

反应类型实例 A+B=AB 化合反应2H 2+O22H2O AB=A+B 分解反应CaCO 3CaO+CO2↑ AB+C=A+CB 置换反应H2+CuO Cu+H2O AB+CD=AD+CB 复分解反应NaOH+HCl=NaCl+H2O [课堂练习1]把以下物质分类:H2,CaO,Ba(OH)2, Fe2O3,Al,浑浊的河水,CH3CH2OH,NH3·H2O,Ar,NaHSO4,Cu(OH)2,HCl,HNO3,H2SO4,CO2,H3PO4,NaOH, CuSO4,Cu2(OH)2CO3,NaHCO3,空气,盐酸,CO,CH4,H2CO3,MgCl2,MgSO4 (1)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2)属于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 (3)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4)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 (5)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_________;(6)属于氧化物:____________; (7)属于酸: ____________;(8)属于碱:_____________________; (9)属于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属于混合物:___________。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如:HCl H2SO4 H3PO4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是----------------------;如:NaOH KOH Ca(OH)2 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NH4+),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分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等。 正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NH4+),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盐。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除金属离子(或NH4+)外还有H+,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盐。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NH4+), 阴离子除酸根外还有OH-的盐。 例子:Cu2(OH)2CO3(碱式碳酸铜) [过关训练]: 1、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可以采取多种分类方法,下列关于“Na2CO3”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化合物 B、氧化物 C、碳酸盐 D、钠盐 2、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 A、NH3 B、CH4 C、NaHCO3 D、HClO3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铺镇中学公开课教学教案 【授课内容】物质的分类(高一化学必修1*第2章*第1节 (第2课时) 【教材版本】普高标准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授课教师】化学教研组老杨 【授课时间】 2018年10月23日(星期二)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高一(7班)教室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理解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2、了解九类分散体系及其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典型实例。 3、认识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依据标准。 4、了解胶体的特性——丁达尔(John Tyndall)效应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分类是研究物质的特性与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物品和工具等,习惯上也是分门别类的摆放而便于使用和保管。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和工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2、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依据标准。 ★难点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三、教学准备 1、Fe(OH)3胶体的制备。 2、自制观察丁达尔效应的暗盒。 3、单色激光笔。 4、PowerPoint课件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其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二)、分散系的种类 任何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三种存在形式,即: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分别作为分散质或分散剂时,对应的就形成九类分散系。详见下列图表(PPT) (三)、常见的三类分散系 以液态物质作为分散剂是常见的分散系,又可分为三类: 1、常见的三类分散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 分散系{胶体:分散质粒子介于1nm~100 nm 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100nm 由此可见:这三类分散系是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进行分类的。 附: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最新资料推荐------------------------------------------------------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zxxkw学科网学.科.网 1/ 36

物质的分类分类是为了便于科学研究,同类物质特点相同或相似,不同类物质特点不相同。 我们通过分类便于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最新资料推荐------------------------------------------------------ 分类的方法:? 单一分类法 ? 交叉分类法 ? 树状分类法注意:单一分类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的基础 3/ 36

单一分类法:? 1、根据物质存在的状态: ? 气态物质:空气、氢气 ? 液态物质:乙醇、食盐水、碘酒 ? 固态:硫酸铵、铜、碘、石墨 ? 2、根据物质的导电性: ? 导体:铜、石墨、食盐水、 ? 绝缘体:空气、乙醇、碘、氢气、碘酒 ? 硫酸铵晶体不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 ? 3、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 易溶:乙醇、食盐水、硫酸铵 ? 微溶:碘 ? 难溶:空气、氢气、铜、石墨

---------------------------------------------------------------最新资料推荐------------------------------------------------------ 交叉分类法: 5/ 36

物质的分类 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1节物质地分类必修一第二章第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一、. 预习物质分类地方法和意义;初步掌握胶体地定义和主要性质预习内容:二、常用地地物质分类法(一)、CONa 、SO、K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不同地标准分类,如对NaCO、1343222、.四种盐分类KSO42. 盐以组成其中地阳离子为标准分类: _____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_____(1) . _____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_____盐以组成其中地阴离子为标准分类:(2) 盐;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_____既属于在交叉分类法中NaCO_____3()32 盐_____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_____KSO既属于422、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地组成对物质分类:混合物 金属物质单质 非金属氧化物纯净物 酸无机化合物 碱 化合物盐 有机化合物 分散系、胶体(二)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地概念:把_____________分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所得地体系.(2)组成: 分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物质 分散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物质 (3) 分类 a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地状态,可分为_____种分散系; b 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分散质粒子介于________________之间 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_______________ 1 / 4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2、胶体地制备和性质 (1)Fe(OH)胶体地制备方法3用烧杯取一定量地蒸馏水,加热至_________;然后向_____水中加入1~2mlFeCl饱和溶3 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所得液体就是Fe(OH)胶体.3反应方程式: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知识点.docx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 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知识点 1.物质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a、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b、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例如:空气、雨水、溶液、碳酸饮料、牛奶等)。 2.注意事项: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 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另: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 1.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分子?离子等 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据有: (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 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 形体的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分 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子构成? 2.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物质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 (2)物质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氧化物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难点,要掌握此类知识,关键是明确其分类方法。 氧化物的分类比较复杂,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为过氧化物(又称为盐型氧化物),Pb3O4和Fe3O4为混合型氧化物(一种复杂氧化物),Al2O3和ZnO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Mg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