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人民遵循着各种各样的民俗和习俗。
这些民俗和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1. 婚礼习俗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多样而独特。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过大礼和婚宴三个环节。
聘礼是指男方向女方家庭送礼以示诚意,礼金和嫁妆的价值往往要经过双方长辈商量决定。
过大礼是指男方正式迎娶女方的仪式,包括行亲友三拜、订婚以及对新娘家人的感恩之礼。
婚宴是婚礼的最后环节,新人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2. 丧葬习俗古代中国人对丧葬有着严肃的仪式和习俗。
根据传统,丧事要举行丧家会议,邀请亲友帮助安排丧事。
在葬礼上,人们会焚香祭奠,举行告别仪式,并将逝者埋葬于坟墓之中。
丧服也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要穿戴与普通服饰不同的孝服。
3. 节日习俗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伴随着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对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纪念逝者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享用清明粽子。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方式来庆祝,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4. 饮食习俗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养生和礼仪,有许多与饮食相关的习俗。
例如,在传统餐桌上,人们通常要按照传统次序逐个品尝不同的菜肴。
重要的场合上,主人还要向客人敬酒,以示尊重。
此外,人们还会根据不同的节气和季节选择食材,追求饮食的平衡和变化。
5. 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非常重要,代表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古代,人们要遵循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原则,以及遵守社会礼仪。
对长辈要行三跪九叩礼,对师长要行师恩礼,对朋友要行揖礼等等。
这些礼仪习俗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非常普遍,并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一、介绍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宗教信仰和节日庆典等方面。
这些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思想与生活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传统婚俗中国古代的婚俗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
婚礼在古代被认为是人生大事,注重婚姻的祥和、团结和繁衍。
在古代,婚礼通常包括红妆、婚宴和送亲等环节。
新娘穿戴着华丽的婚纱,新郎手捧红盖头,夫妻拜天地和父母,象征着祝福和敬意。
三、节日庆典中国古代的节日庆典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为期15天,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与庆祝。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活动,如贴春联、赏花灯、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和祈求来年的好运。
四、宗教信仰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人信奉多种宗教,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等。
儒教强调礼仪和道德修养,道教注重修炼和超脱,佛教弘扬慈悲和智慧。
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仪式和仪轨,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民间艺术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性闻名于世。
其中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各种形式。
古代中国人通过民间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追求,同时也传承了古代文化和智慧。
例如,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身段和演技而享誉世界。
六、各地民俗文化差异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以北方和南方为例,北方多数地区以热闹喜庆的民俗文化为主,如丰收节、冬至等;而南方地区则更重视祭祖、祈福和纳福的习俗,如清明节、端午节等。
各地的差异使中国的民俗文化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七、现代价值与传承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也为现代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是历史上极其丰富和独特的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信仰。
在这些民俗文化中,有许多习俗、礼仪和传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1. 农历和节日中国人在古代使用的是农历,这一传统至今仍然被许多人所遵循。
而在农历中,每年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时刻,更是人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例如舞狮、放烟火、赏花、吃饺子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的团结魂,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婚嫁礼俗婚嫁礼俗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一项民俗文化。
古代中国的婚礼通常是由家长和长辈等人来策划和安排的。
在新郎和新娘步入婚礼现场之前,双方家庭会准备一些象征意义的礼品,如吉祥物、红包、玉器等,以表达对彼此的尊敬和祝福。
同时,亲友们也会来到婚礼现场,为新人们送上祝福和祷告。
此外,在婚礼中,还有许多特定的习俗,例如敬茶、跨门槛、洞房花烛夜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婚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古代中国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
在古代中国,人们信仰的对象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宗教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教义,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和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在古代中国,人们十分注重饮食的礼仪和食物的品质。
在饮食方面,人们会根据季节和气候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此外,在饮食礼仪方面,人们也有着独特的传统,如瓷器和餐具的选择、礼仪的行为和接待客人的方法等等。
5. 服饰文化服饰文化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不仅是简单的穿着,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的服饰文化通常分为官服、士服和民族服饰等几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民俗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春节习俗、龙舟节和中秋节传统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
一、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春节习俗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贴春联、包饺子和放鞭炮等。
贴春联是一种寓意吉祥和喜庆的传统,人们会在门上贴对联,上联和下联都用红色的写成。
包饺子是一项寓意团圆和幸福的活动,人们会全家一起包饺子,吃饺子也象征着一家人的团聚。
此外,放鞭炮也是春节习俗之一,人们相信闹鞭炮可以驱走恶鬼,迎来好运。
二、龙舟节龙舟节是中国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庆祝活动源于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故事,人们在这一天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龙舟节的传统活动是划龙舟比赛,参赛的龙舟盛装而来,划手们齐声高呼,呈现出一幅壮观的场面。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舞龙舞狮和吃粽子等传统活动。
舞龙舞狮通常是由人们扮演龙和狮子的形象,伴随着鼓乐和锣声,表演出优美的舞蹈。
吃粽子则是节日传统食物,寓意着保护身体,避邪驱瘟。
三、中秋节传统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民俗文化中独具风味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和谜语等。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赏月祈福,赏月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在中秋节,人们也会吃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物,味道丰富多样,有豆沙、莲蓉、五仁等种类。
中秋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猜灯谜的活动。
灯谜是用布置在灯笼上的谜语,猜中者能够得到小奖品,猜灯谜也是一种体验智慧和文化的传统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春节习俗、龙舟节和中秋节传统都是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例子。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生活习惯,也传承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通过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民俗文化概述•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国民俗文化的节日庆典•中国民俗文化的艺术表现•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特点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它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民俗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起源民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
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不断积累、沉淀,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民俗文化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凝聚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可以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不同的文化风情,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开发民俗文化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和了解民俗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艺术教育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介绍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如汉服、蒙古袍、苗族银饰等。
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包括八大菜系、地方小吃、茶酒文化等。
展示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及居住习俗,如四合院、福建土楼、窑洞等。
030201阐述中国家族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族谱、家训、家风等。
家族制度介绍中国传统婚丧嫁娶的习俗、礼仪及文化内涵,如婚礼中的拜堂、闹洞房,葬礼中的守孝、祭祀等。
婚丧嫁娶概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庆祝方式,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节日庆典探讨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包括佛教、道教、儒教及民间信仰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中国十大传统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习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的十大传统文化习俗。
一、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人民团聚和祭祀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走亲访友,贴对联、剪窗花,吃饺子、团年饭等。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拜祭祖先,烧香祈福,希望新的一年能平安顺利。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是人们祭扫墓地,悼念祖先的时刻。
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在墓前祭奠祖先。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家人朋友可以一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菖蒲等。
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会通过各种仪式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赋诗作赋。
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共度佳节。
中秋节还有各种有趣的习俗,如玩柚子灯、拜月等。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驱邪祈福仪式。
龙象征着祥瑞和权势,狮子象征着勇气和力量。
舞龙舞狮表演热闹、欢快,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庆典活动。
六、戏曲艺术中国戏曲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戏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七、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中国人讲究茶道,追求茶香,重视泡茶的过程。
泡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茶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
八、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有:猜灯谜、贴春联、画灯笼、京剧、花灯等。
1、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2、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3、灯笼画,民间美术品种之一,是彩绘于传统灯笼之上用于美化装饰灯笼的一种特殊画种,也是我国优秀的民间美术品种之一,在我国已有千余年历史。
4、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5、花灯,又名灯笼。
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今拜年的方式越来越多,除沿袭登门拜访、送贺卡等方式外
,还可以通过电报、电话、互联网等便捷方式,向远方的亲朋好友送
上新春的问候与祝福。
•
初三过后,各种禁忌解除,各家开始互请拜年酒、春酒。人日
(正月初七)后,城市、集镇开始组织各种娱乐活动。沿街竖牌坊悬
彩灯,或竖杆挂灯于上。城乡居民夜间沿街舞龙灯、狮灯、牛灯、花
灵,并烧钱纸冥衣。又烧纸烛、泼水饭,祭狐魂野鬼,以免为祟。是
日,乡村、集镇民间团体请和尚诵经,飘河灯等,谓之盂兰会。此时,
新谷登场,农家祀祖尝新。解放后,此俗废止。
• 8、中秋
•
中秋,即农历八月十五。此时,正值农村稻谷收割完毕,瓜果上
市。是日中午,家宴丰盛。中秋之夜,全家团聚,以瓜果、月饼、糍
粑、麦芽糖(麻塘)祭月亮,然后分食,饮酒赏月。节前,亲朋好友,
•
城乡居民皆重视冬至节。解放前,各姓宗祠皆集族人办冬至会,
祭祀祖先,处理族中事务,然后聚餐,称办冬至会。是日,城乡居民
一般以羊肉、狗肉炖补药,谓可驱寒祛病,补益强身。冬至后,农村
开始杀过年猪,城市居民开始办过年货。
▪ 12、腊八
▪
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城乡居民多以糯米、杂粮、碎肉混煮为
粥,称吃腊八饭。
•
初一早上吃汤圆、面条,以香烛果酒祭拜天地祖宗,晚辈向长者
拜年,长辈则给晚辈贺节,通常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压岁钱可以在晚辈拜年时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后,由家
长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然后开门放鞭炮,并向喜神拜祷,谓 之出行,预祝全年大吉大利。亲友互相庆贺,也有用名片贴门上以贺 者。是日,居民携香烛纸至祖宗坟前祭扫,谓之上坟。新婚夫妇于元 旦后择吉向父族、母族、妻族长辈拜年,谓之拜新年。居民也到亲友 家拜年即表祝贺。
谓之可以避兵。中午,餐桌菜肴特别丰富,必有苋菜,因苋菜水色赤红,主
吉喜;必食雄黄酒,并以雄黄酒涂于小孩额上,谓之可避瘟疫。
•
是日,釜溪河、沱江城镇码头均有龙舟会,船只多至数十艘,每船有水
手数人至数十人不等。船首尾装有龙头龙尾,有二人司锣鼓、喊号子。另扎
有彩船停于河中,投放鸭子,各龙船竟往争夺,锣鼓震天,人声欢腾。得鸭
娃儿拣狗屎。”此后转入正常生活。
却未 在与 枝群 头芳 独同 欢温 笑暖
• 4、端午
•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日,居民以粽叶裹糯米成菱形
,称粽子,互相馈赠,蘸糖而食,也有夹豆、肉剑艾虎,驱鬼避邪。又采各种草药煎水沐浴,谓之避毒。妇女
以丝绸、布料边角余料裹香料、棉花做成猴狲、粽子形状,挂于小儿身上,
多者奖以彩礼。又有竞速者,亦有彩礼。小康人家喜彩船于江中饮宴为乐,
谓之游江。
•
解放后,端午之俗仍然保持。龙舟会不定期举行,由政府体育运动委员
会主办。
• 5、六月六
•
六月六即农历六月初六,旧俗,六月六嗮衣服。谓此日爆嗮衣服、书籍
可以不生蛀虫。农民谓伏日(初伏)忌西北风,西北风主稻谷多批秕壳。
• 6、乞巧
动人民(盐工和农民)重劳动出汗多加气候潮湿之故。 具有地方
特色的有:火边子牛肉—用盐场淘汰的黄牛肉制作的一种成纸片状的
半透明麻辣牛肉干、粑粑肉—用肉饼片盖面,酥肉、竽头垫底的连汤
蒸菜、水煮牛肉—佐料与牛肉片同煮,制成麻辣嫩滑连汤荷肴、豆花
—自贡地区盛产黄豆,城乡人民历来爱吃豆花、糍粑—除中秋节和要
吃糍粑外,平时,糍粑也是自贡人民喜爱吃的食品。
•
乞巧即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情人节”。解放前,妇女以凤
仙花染指甲,夜间放瓜果供牛郎织女星。此时,银河星系最为明亮清
晰,妇女对星穿针或浮针于碗中,观看形状,取其吉利,谓之乞巧。
解放后此俗逐步消失。
• 7、中元
•
中元即农历七月十五,民俗称“鬼节”、“过鬼年”。是日,各
家设酒肉祭祀祖先,“新鬼大,旧鬼小”。一般祭曾祖、祖、父母亡
▪ 13、祭灶
▪
祭灶,即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民间有祭灶神之之俗,设香烛
、刀头、麻糖祭灶神,又用酒抹灶门,谓之“醉司命”。传说二十四日
以后,灶神要上天奏事,灶神吃了奉献,就可多说好事,少奏坏事或不 奏坏事,以免玉帝降灾。富裕人家,还请僧道祭灶,烧疏文。解放后, 送灶之俗废止。
▪ 14、除夕
▪
除夕,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家家户户贴春联换桃符。至夜,
中国民俗文化
——自贡
自贡物质生活习俗
•
自贡人民风俗纯厚、勤俭好客,传统饮食文化甚有特色。 每
当红白喜事和年节期间,邀请邻里亲朋聚会,称为请客,以不善知宾
待客为耻。一般宴席有八大碗、九大碗、十大碗不同的等级。但主要
必须有粑粑肉、炖鸡汤、咸烧白、腊肉、回锅肉、砣子鱼等,其余为
俏荤和凉菜。
•
自贡地区菜肴偏重咸辣麻。这是由于本地产盐,盐价低廉以及劳
多互相馈赠月饼以示祝贺。此俗延续至今。
• 9、重阳
•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为诗书人家所重。是日,多邀集文友登
山饮菊花酒吟诗作赋,插茱萸,以示风雅。
• 10、牛王节
•
牛王节,在农历十月初一。民间皆制纸衣焚于祖先墓前,谓之送
寒衣。农村于牛王庙举办牛王会,蒸糯米糍粑喂牛,并粘于牛角,以
酬其耕作之劳。
• 11、冬至
船、鼓乐、铁炮、鞭炮齐鸣,打铁花、玩杂耍、人山人海,午夜始停
。娱乐活动以十五为甚,俗称闹元宵。自贡富荣盐场自唐宋以来,即
有新年燃灯的习俗。自流井王爷庙新年放灯最为有名。
•
正月十四、十五“采青”,又叫“偷青”。“新年中,男女窃取
人家所植青菜,名曰采青。”(《自流井》第一集,作者为樵斧,
1916 年成都聚昌公司出版)大家在新年里喜欢将别人家种植的青菜 “窃取”一两棵回家,而不会认为是偷窃。因为据说是自己种的青菜 能被别人看中,说明自己的庄稼活儿很在行,种的菜比别家的好。偷 时,要以能听到主人佯装的叫骂声为吉利。此习俗在而今的自贡,依 然在个别地方沿袭着,可见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依然很高。正月十六, 揭门上对联,共纸钱焚之,民谚谓之:“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意,
自贡岁时节日习俗
• 1、农历元旦、春节
•
农历元旦,即正月初一。大年三十成为除夕,过去除夕有守岁的
习俗,吃过年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通宵守夜,午夜烧子时香,燃
放鞭炮,迎接新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每逢除夕之
夜都要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现在自贡和全国各地群众,多在此时家人
围坐收看联欢晚会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