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
城乡旅游地居民对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与什川镇长坡村为例

联” 的位置 . 辖城 关 、 里河 、 固 、 宁 、 七 西 安 红古 5个
区 和永登 、 中 、 榆 皋兰 3个县 , 域总 面积 1 3 万 市 .1
k , 中市 区面 积 16 1 6 m 境 内居住 着 汉 、 m。 其 3 .k , 回、 、 乡 、 固 等 3 满 东 裕 8个 民族 , 全市 总人 口 3 4 1
响 因素[ 年龄 、 收入 、 教育程 度 因素[] 。 "、 月 受 2 和农 。
村居 民 的感 知[ 2 妇等方面进 行 的. 者们 对旅 游 地 学 居 民旅游感 知与 态 度研 究 涉 及 到 了 许 多方 面 , 但 他 们 的研究 缺乏城 市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村居 民对 旅游 感知与 态
度 的对 比研究 . 因此 , 文 以兰州 市城关 区及其 郊 本 外 的什 川镇 长坡 村 为例 , 城 乡旅 游 地居 民的旅 对 游感 知 与态度 进行对 比分 析研 究.
万 人 , 中城 市 人 口 2 7万人 . 兰 州是 古 丝绸 之 其 0 “ 路 上 的重镇 , 也是新 亚 欧大陆 桥 的枢 纽 , 旅游业 具
水 平[ 、 旅 游 产 业 影 响 的知 觉 能 力 [ 在 旅 g 对 2 ¨、 游社 区居 住 时 间 的 长短 [ 2 旅 游 区 的邻 近 程 2 ] 卜。 与
者们 的研 究 表 明 , 游 地 居 民 的 出 生 地[ l 、 旅 s o 种  ̄] 族 [~引、 别 。 、 龄 ・ 收入 水 平 、 性 ~ 年 、 ・ 教 育 背景 [ ̄9、 1 1 对旅 游 区的依 赖 程 度[12 与认 识 8 . 3 280 ,,]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研究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研究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旅游地居民是旅游业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感知与态度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旅游地居民的感知是指他们对旅游活动、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的认知和体验。
旅游地居民的感知主要受到旅游业发展对其生活环境和社区影响的认知程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旅游业对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积极影响时,居民的感知往往是积极的。
例如,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文化交流等,这些积极影响会使居民对旅游的感知更加正面。
旅游地居民的态度是指他们对旅游的价值观、兴趣和行为意向。
研究发现,旅游地居民的态度往往与他们的感知密切相关。
当居民对旅游的感知积极时,他们往往会对旅游持有积极态度,愿意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并参与旅游活动。
相反,当居民对旅游的感知消极时,他们可能对旅游持有消极态度,甚至抵制旅游发展。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的研究对于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管理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居民的感知和态度,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研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研究者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
通过
收集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看法、对旅游资源利用的态度以及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等信息,可以全面了解旅游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
总之,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是旅游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深入研究旅游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共赢发展。
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_赵玉宗

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赵玉宗1,李东和1,2,黄明丽1(1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1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39)[收稿日期]2005-04-21;[修订日期]2005-06-10[作者简介]赵玉宗(1977-),男,内蒙古赤峰市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E -mail:zhyz6295@;李东和(1974-),男,安徽黄山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博士生,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黄明丽(1977-),女,新疆昌吉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博士生。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逐渐成为国外旅游影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国外5Annals of Touris m Research 6和5Tourism Management 6两种SSCI 引用的旅游期刊所发表的相关文献的梳理,较为系统地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其研究焦点集中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居民对某些特殊旅游产品的感知和态度、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影响因素、相关理论以及基于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差异的群体聚类等五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居民;旅游感知;态度[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5)04-0085-07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支持对旅游业的成功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然而,以往的旅游研究较长时间内一直把旅游地和旅游者作为主要对象,目的地居民群体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旅游认识的提高,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开始逐渐增多。
研究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对制定旅游目的地的前期开发、规划以及开发后的运营、管理政策,乃至最终实现旅游业、社区和居民的三方和谐共赢将提供极为有益的指导。
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

目前,国内外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研究已经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中的热点和重点,研究文献大量出现。
由于旅游严重依赖目的地居民的亲善态度,居民的支持对旅游的发展、成功的运作和可持续性是不可或缺的。
当社区成为旅游目的地时,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可避免就会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后果的影响,并且目的地的旅游发展设计如果没有充分获得居民的了解和支持,该项目也很难获得成功,热情好客的居民是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通过了解居民的反应和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完善目的地规划和促进社区参与,并获得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大力支持。
本文选择丽江研究居民感知与态度,意义在于:用定量化的方法详细分析丽江居民感知与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对居民进行聚类分析,阐述路径依赖和预期对居民态度的影响,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为丽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参考。
本文在详细综述和认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2004和2006年实地调查所得的249份和92份居民感知与态度调查问卷为基础,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利用SPSS、ORIGIN、EXCEL 等软件分析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
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探讨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不同旅游依存度对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影响;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丽江居民分类:通过设立假设和条件,验证分析路径依赖和预期对居民态度的影响,并分析二者产生的内在原因。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丽江目前处于Butler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中的发展阶段后期,并已初步进入巩固阶段。
现阶段的丽江居民普遍高度赞同旅游对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大部分反对旅游对二者的负面影响,但对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认知不一,较为混杂。
居民对旅游发展均持支持态度。
(2)与以往的大量研究所得结论不同,旅游依存度不是影响丽江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
依照旅游依存度划分的不同类型的丽江居民对调查所涉问题的回答基本不存在差别。
性别、收入、出生地不是影响丽江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
乌镇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研究

燕山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乌镇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旅游管理
指导教师:***
20051101
燕山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乌镇,呈“十”字型的水系将整个乌镇镇区划分为东栅、西栅、南栅、北栅等四个传统民居区块,进而也形成了乌镇的五个保护管理景区,①东栅景区:东至财神湾,南至东市河南岸30.50米(包括景区停车场、餐饮中心),北至甘泉东路南侧,西至兴华路;②中市景区:西至市河,北至卖鱼桥(包括人民公园),南至乌镇大桥,东至兴华路;③南栅景区:西以市河为界,北至乌镇大桥,南至沙汪弄,东至兴华南路西侧;④西栅景区:东至市河,西至小环湖岛西端,南至西市河南岸30一50米,北至西大街往北100米;⑤北栅景区:南至常春街南堍,北至北栅大桥,东以市河为界,向西100.200米范围内的传统民居和传统街市。
乌镇景区开发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格局。
其成功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乌镇模式”。
3.2.2.1乌镇景区乌镇旅游开发是分步骤、划区域进行的。
中市和东栅景区是乌镇旅游开发的一期工程,也是目前为止乌镇对旅游者开放的景区。
中市和东栅景区如图3。
2所示。
图3-2乌镇景区图
ofWuzhenscenicarea
Fig.3·2Thefigure。
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分析

乡村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分析摘要:旅游业的发展会给目的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及态度是反映旅游影响的晴雨表。
文章以互助小庄为例,分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带来的经济影响的感知、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及生态影响的感知,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对投资者和从业者的态度、对旅游业的态度,从而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特征。
关键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的规划和政策因素。
关于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提高居民对当地旅游业的支持,最终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然而旅游研究较长时间内一直把旅游地和旅游者作为主要对象,当地居民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社区参与的重视,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研究开始逐渐增多。
冯智明指出此方面的研究要拓展旅游地研究区域及类型,如乡村旅游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地、生态博物馆等,并应开展不同旅游类型区域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以揭示我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共性与个性。
互助小庄从一个单纯的农业结构社区到旅游业介入的农村社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旅游到底会产生怎样性质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态度又是如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配合简单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互助小庄居民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调查,了解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旅游对当地社会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情况。
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1、居民对资金使用影响的感知。
互助小庄被调查的居民中,居民通过从事旅游业大部分家庭都有储蓄。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将家庭除去日常生活开销外的剩余资金用于投资,居民中投资者的比例较高,当地居民打破了传统的将剩余资金存入银行的观念,而将资金用于风险投资,风险意识和资本意识大大提高,旅游地居民逐步加入到了创业大军的队伍中。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重庆南川区金佛山为例

13 3
维普资讯
二 、 究 结 果 研
( ) 一 被调 查者 的社 会人 口学特 征
维普资讯
第 3 4卷
第 4 期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J u n lo o t we tU nv r iy ( o ilSce c sEdto ) o r a fS u h s iest S ca in e iin
20 0 8年 7月
闻工 作 者 和研 究 人 员 对 发展 旅游 业 的 态 度 比从 事 其 他 职 业 居 民消 极 。
关 键词 : 旅游地居 民; 游影 响 ; 旅 感知 ; 态度 ; 金佛 山
中 图 分 类 号 :5 F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94(080—13 6 17— 120 )4 3— 8 0 0
( ) 究过程 二 研 之间的感知与态度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用于分析不同 年龄、 收入、 文化程度、 职业的居民之间的感知与态度差异。
收 稿 日期 : 0 8 0 —0 2 0 - 12
作 者 简 介 : 德 秀 (9 4)女 , 刘 1 6一 , 四川 南 川 人 , 南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教 授 , 西 副 主要 研 究 旅游 心 理 与环 境 管 理 。 基金项 目: 南大学 20 西 0 6社 科 规 划 项 目‘ 峡 库 区 居 民 对 旅 游 影 响 的心 理 响应 研 究 ” 项 目负 责 人 : 德 秀 。 ‘ 三 , 刘
1 .调 查 问卷 设 计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感知水平决定 着其对旅游业的态度 , 而他们对旅游业的态度又在一定程
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并结合金佛
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引言:旅游是一种人类活动,涉及到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因果关系。
而在旅游目的地中,居民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其旅游感知和态度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国外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和态度成为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综述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1. 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研究发现,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事业的认知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
居民普遍认为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
同时,旅游业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变化,如文化交流和民俗传承等,这些变化被大多数居民认为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
不过,也有部分居民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2. 居民对旅游资源的认知居民对旅游资源的认知和评价直接影响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态度和行为。
研究表明,居民对旅游资源的认知多样化,既有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认know,也有对休闲设施和娱乐设施的认知。
不同居民对同一旅游资源的认知也存在差异,其中一些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属性和旅游经历。
二、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态度1. 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其对旅游的感知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大多数国外旅游地居民支持旅游事业的发展,并且愿意参与旅游业的发展过程。
然而,也有少数居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持否定态度,这往往与他们对旅游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持负面看法有关。
2. 对旅游者行为的态度居民对旅游者行为的态度是产生旅游人文冲突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多样化,既有欢迎和友好的态度,也有敌对和冷漠的态度。
这种态度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居民对旅游者行为的感知、旅游者的个人特征以及旅游者与居民之间的互动。
三、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的热点与展望1. 研究热点当前,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旅游沟通与互动、旅游人口流动与文化冲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摘要: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对旅游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了解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分析了影响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并且提出了居民感知与态度的主要内容,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居民的感知与态度。
关键词:旅游地;居民;感知;态度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99-02引言旅游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对旅游业的成功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国外有学者开始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探讨。
不久之后,许多学者认识到旅游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并且提出了许多观点和测量旅游影响的量表。
例如,doxey提出一个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的总体变化模式,即高度兴奋、漠然、厌恶和对抗四个阶段,这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国内相关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侧重于通过案例进行分析,但也有一些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和探讨。
例如,陆林通过对皖南地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调查,认为理想均质下居民对旅游可能产生四种态度并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组合类型[2]。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大的影响,居民对其的感知也会愈加强烈。
同时由于人本主义的影响和将来学科发展的态势,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研究也会逐渐增多。
基于以上目的,本文将主要分析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和居民对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的感知与态度。
一、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分析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在不同的地区、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群体存在着差异。
导致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存在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民对旅游的经济依托、游客特征、对旅游的参与和控制、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
(一)居民对旅游的经济依托旅游的发展能够给目的地带来更多的就业和商业机会。
一般来讲,居民对旅游经济的依赖程度和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呈正比关系,特别是在旅游行业任职的居民支持程度可能会更高,当然这也和他们从事旅游业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相联系。
(二)游客特征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游客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游客数量、游客的旅游方式、游客类型以及居留时间。
一般认为游客数量的增加会导致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变化,从刚开始的积极热情,到后来的冷漠对待,如果处理不恰当,会引起居民强烈的反对,并且居留时间越长则越会加剧上述影响。
游客类型和属性特征也对居民的感知有一定的影响,当地居民和游客在文化和经济上相差越大,居民的感知与态度也会越差。
特别是在高密度的旅游区这种摩擦也会越多。
例如较大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容易产生交流困难,较大的经济差异容易使游客自大居民自卑,从而使居民和游客产生信任危机,比较容易让居民对旅游发展消极对待。
(三)居民对旅游的参与和控制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和其对旅游资源的利用程度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库克指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的发展和决策会影响他对旅游业和游客的感知与态度[3]。
经常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的居民可以更好地感知到旅游发展改善了当地公共基础设施,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这些会对旅游的支持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当然,忽视或缺乏居民的参与,则会削弱他们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态度和对旅游者的容忍度。
(四)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加拿大学者巴特勒提出的。
他认为旅游地的演化需要六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4]。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旅游地的游客数量是不同的,旅游发展程度和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也是有差异的。
一般来讲,处于起步阶段的旅游地,居民大部分都对旅游发展持积极态度,随着旅游的发展,居民的感知与态度会呈慢慢下降的趋势,甚至可能抱有反对的态度。
主要原因是旅游地达到了容纳游客数量的最高峰值从而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或者居民对旅游的发展慢慢失去了控制。
(五)人口统计学特征研究表明,性别、教育程度、年龄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能够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不同。
关于性别差异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能否造成不同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切恩和梅森对某偏僻山谷的居民针对新设旅游休闲设施进行调查发现,性别差异在感知与态度的上存在显著的不同[5]。
然而,丁华、戴宏等对陕西省翠华山的调查中发现,性别差异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没有显著的不同[6]。
泰勒的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越愿意与外来旅游者交流。
在对年龄和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中发现,年龄越大的居民反而对旅游发展持积极态度。
主要是因为旅游的发展对青年居民、中年居民的影响较大。
二、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内容分析在对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内容研究方面,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getz.d研究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7]。
现在则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居民感知与态度。
下文将分析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与态度。
(一)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旅游地居民的环境影响感知与态度具有复杂性。
通过研究发现,居民可能认为旅游对环境既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具有消极的影响。
1.对公共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影响与感知为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会大力改善市政环境、交通环境,修建公共基础设施等,这些能给当地居民带来便利和实惠,并且能提高旅游地形象,可以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和古建筑的保存。
上述对居民的感知与态度有正面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商业广告的大力投放对居民的感知与态度能产生负面影响。
2.对生活环境的感知与态度旅游能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旅游地整体环境的改善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居民的正面感知与态度较强。
但大量游客的涌入造成交通的拥挤、声音的嘈杂以及各种垃圾的增多也对居民的感知与态度有负面影响。
(二)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在居民感知与态度和旅游发展关系上,许多学者认为居民的经济利益和其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呈正相关关系。
居民感知得到的经济利益越大就越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居民感知到的经济影响主要包括:就业机会的增多、个人收入的增加、房产与地价的上涨、物价和服务价格上涨、外汇收入的增多等方面。
这些既能给居民带来积极影响也会带来消极影响。
有些研究也有居民指出,旅游的发展只能给少数一部分人带来经济利益,大多数人却要承担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上述的物价房价上涨等。
在不同的地区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也有所不同。
(三)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在关注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时,学者们对居民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的研究也在加强。
旅游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对本地的凝聚力和热爱程度、发扬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受不同文化游客的影响,本地文化的传承受到破坏、犯罪事件的增多、传统文化事件的商业化和庸俗化等。
居民对旅游个各种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对文化的偏见而不断改变。
三、结论上文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而又减少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为了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在行使职能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感知情况,多听取居民对旅游的发展建议。
要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在保护好当地的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整体规划,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实行惠民政策,并且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次,旅游地的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旅游的经济效益,也要注意对景区以及社区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线路安排上要设计合理,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要注意当地的游客容量,不要造成景区的超载。
再次,从居民角度讲,居民可以在闲暇时间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感知旅游对当地经济、环境以及文化带来的正面影响,切身体会到自己也加入到旅游的发展中从而更加热爱本地的旅游资源。
在居民的旅游心理容量到达底线的时候,居民可以把意见收集整理进行整体的反馈,从而加强对旅游业的细致管理。
最后,从旅游者角度来讲,可以控制旅游流向和旅游过程中行为来降低对旅游地的负面影响。
在节假日,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媒体把握每个旅游地的游客数量情况选择不同的旅游线路避免造成旅游拥挤。
在旅游过程中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提倡文明的言行和友好的态度,改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
参考文献:[1]doxey g v.a causation theory of visitor-resident irritarts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inferences[c].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travel research association.sandiego.1975.[2]陆林.旅游地居民态度调查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4).[3]cooke k,guidelines for socially appropriat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ritish columbia[j]. journal for travel research,1982.[4]butle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resources[j].canadian geographer,1980.[5]cheyne j,mason p. residents’attitudes to proposed tourism development[j]. annals of research,2000.[6]丁华,戴宏,李品红.地质公园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以陕西省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getz d .models in tourism planning toward integrat ion of theory and pract ice[ j].tourism m anagement,1986,(7):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