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40个必记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40个必记高频考点

精心整理※考点1※考点1: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神农本草经》,汉代,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365种。

(神在最早的时候有,农民经常流汗(汉代))《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集注,是对神农本草经进行集注,通过自然属性分类来集注)《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图文并茂、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新修:重新来修,是由国家组织的,因此有图文,唐代的兴盛也造就了这第一部官修本草)《证类本草》: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成。

(宋代包拯破案讲究证据)《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珍视明滴眼液)《本草纲目拾遗》:清代,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拾遗:捡漏,所以新增最多)《中华本草》:当代作品,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当地的作品,集继往开来的成就,所以载药最多。

)※考点2※考点2:五味辛: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

甘:能补、能缓、能和,能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酸(涩):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考点3※考点3:七情单行:单独,不需辅助增效相须:相互需要相使:使得更厉害减毒相杀:杀毒软件。

(生姜杀半夏)相畏:杀人会怕。

(半夏怕生姜)减效相恶:相互厌恶,工作效率就降低了。

增毒相反:反目成仇,仇恨增深精心整理※考点4※考点4:道地药材(****)云南:三七、木香贵州:天麻安徽:木瓜东北:人参福建:泽泻(福泽天下)河南:四大怀药——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河南牛山,菊花遍地黄)河南---- 怀庆牛山一一牛膝、山药菊花遍地黄一一菊花、地黄浙江: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白菊、杭麦冬、郁金。

浙江玄参,被胡输得一穷三白,抓山猪卖金。

被胡输得一穷三白—一被:浙贝母——胡:延胡索——三白:白术、白芍、杭白菊抓山猪卖金一一山猪:山茱萸——卖金:麦冬,郁金※考点5※考点5:采收时间采收原则:有效物质最多、产量最多的时候采收。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总论)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总论)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总论)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药物毒性四气寒热温凉,又称“四性”。

药物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和缓的一类药。

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症: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舌的味觉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

然而和四气一样,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①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②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辛:(麻黄):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等多具有辛味。

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

甘:(甘草)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石之毒等。

酸:(乌梅)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乌梅、五味子生津止渴等。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症、证、病的区别: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嗳气等。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咳嗽、胸痹、消渴、厌食等。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外感风寒、肝胃不和、气虚血瘀等。

主藏血。

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7.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胸中集聚之处,称作“气海”,亦称“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卫气:水谷精气所化生,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8.气的功能:推动作用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防御作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9.任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

脉微欲绝18.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湿邪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19.气行失常指气的升降出入发生变化,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20.未病先防的原则方法:(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包括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包括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1.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的癫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属痰火扰乱心神的狂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肝风内动,痰迷心窍的痫病。

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范文(二篇)

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范文(二篇)

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范文中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保护人类健康、治疗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在2024年, 中药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和成就。

以下是对2024年中药学领域的重点精华进行的总结。

一、中药研发与创新在2024年, 中药研发和创新成为中药学领域的一大亮点。

不断有新的中药药材被发现和应用, 对于传统中药的深入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药药材的高效提取和纯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增加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率。

同时, 高效筛选和评价方法的应用也大大加快了新药的研发速度。

许多传统中药的活性成分经过分析和研究发现, 具有潜在的药理作用, 并且得到了科学验证。

二、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中药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4年, 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化技术, 中药的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新的质量控制技术, 如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质量检测。

基于药源地环境特征和生长状况等方面的研究, 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 中药标准化的规范制定和实施工作也日益完善, 为中药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了更准确的参考。

三、中药临床研究与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一直是中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2024年, 在临床研究和应用方面, 中药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中药的临床试验和疗效评价研究不断深入, 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

许多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和治疗机制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 与西医药结合的研究也得到了推广, 中药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四、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中药资源开发和保护一直是中药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2024年, 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得到了更新, 以保护中药资源为前提, 加大中药资源的开发力度。

同时,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得到了加强, 通过合理种植和采摘等措施, 实现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对人体的药理学性质和临床应用的学科,以下是一些中药学的重
点知识总结:
1. 中草药分类:中草药可以按其生物学特征、药物化学成分、功能用途等多种方式进
行分类。

2. 中药鉴定:通过对中草药的外观、组织结构、性状、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对,可以
鉴定中草药的真伪和质量。

3. 药理学: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理、药效学和副作用等。

4. 药物代谢和排泄:中药的代谢和排泄是指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过程,了解中药的代谢和排泄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很重要。

5. 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检查、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指标,通过合理选择和使用药材,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

6. 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工作很重要。

7. 中药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草药在一起使用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
减弱药效的情况,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可以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

8.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草药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成适合治疗的药物,了
解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于中药的药效和药性有重要影响。

9. 中药贮藏:正确的中药贮藏可以保持中药的活性成分和质量,避免药物的变质和损失。

10.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药制成粉末、丸剂、胶囊、散剂、汤剂、注射剂等形式的药物,了解不同的制剂对药效的影响对于合理使用中药很重要。

以上是中药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药学》必背重点

《中药学》必背重点

期末试1.苦寒败胃名词解释:药物苦寒性大,一方面燥湿力强,过服易伤胃阴;另一方面清热力大,过服易伤中阳(胃气),喜湿勿燥;2.祛风湿药名词解释: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3.结合陈皮的药性,阐述其功效与主治病证。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肺、脾经。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病证】(1)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恶心呕吐。

(本品辛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因其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

辛香而行,善疏理气机、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

)(2)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

)(3)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

)4.相畏:两药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半夏畏生姜。

5.试比较羚羊角、钩藤、天麻任选两药说明其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钩藤、天麻共同性能:均有平肝熄风、平肝潜阳之功,均可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

各自性能:①钩藤:性能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熄风,主治病症:用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为宜;②天麻:性能甘平质润,清热之力不及羚羊角、钩藤,主治病症: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证,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且能祛风止痛,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

6.黄连、车前子、白术均可治疗泄泻,它们的作用机理和主治病症有何不同?上述药物均可用于治疗泄泻,但药物性能及功效均有不同因此临床应辩证选药。

黄连是临床治疗泻痢之常用药,因苦寒之性尤甚,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要适于湿热或热毒蕴结胃肠导致腹痛泄泻或下痢脓血等症。

车前子甘寒,功能利水渗湿,分清浊而止泄泻,用之治疗水湿或暑湿留驻胃肠所致大便泄泻。

白术苦甘温,功能健脾燥湿利水,为治疗脾虚诸症的要药,适于脾气虚弱,水湿不能健运导致的腹胀便溏。

补骨脂辛苦温,功能补肾助阳,暖脾止泻,主要用于脾肾阳虚导致的久泻不止或五更泻。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中药学》考点总结
一、中药基本概念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把药物分解、组合、熬煎炼作成药物的过程,是中药制剂的核心技术,是以药物性状变化为主导,注重药物效果的特点。

3、中药炮制规律:
(1)气镰规律:气镰规律指的是炮制中各种药物所具有的特性,即一些特定药物的增加,可以增强气的作用,减少伤害,例如在熬制中,当参加炮制的药物有肉桂、桃仁、枸杞等温热药物时,可以增强散寒止血的作用;
(2)湿镰规律:湿镰规律指的是炮制中一些特定药物的增加,可以增强湿的作用,以消除热的副作用,例如在清热解毒的炮制中,当参加炮制的药物有生地、茯苓、藿香等湿凉药时,可以调节散热的作用;
(3)润镰规律:润镰规律指的是在炮制中,当参加炮制的药物有玄参、荆芥、黄芩等平凉药物时,可以增强滋润化痰、泻湿的作用。

4、中药炮制的类型:
(1)捣烂:捣烂法是把植物或动物油相关的部位的经磨成粉状的一种方法。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篇: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第一部官修本草为《新修本草》。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炮制的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如石膏挑出沙石,茯苓去净泥土,防风去掉芦头,黄柏刮净粗皮,鳖甲除去残肉,枳壳去瓤,远志抽心等;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一些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灵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等,经烧、醋淬等炮制处理,使之酥脆;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如种子药材白扁豆、赤小豆等,必需加热干燥,再如桑螵蛸、露蜂房、刺猬皮等动物药,不经炮制就更难保存了;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如酒制乌梢蛇、醋炒五灵脂、麸炒白僵蚕、滑石烫刺猬皮、水漂海藻、麸炒斑蝥等;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如巴豆压油取霜,醋煮甘遂、大戟,酒炒常山,甘草银花水煮川乌、草乌,姜矾水制南星、半夏,胆巴水制附子等;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麻黄、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红花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强,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强补肾助阳作用;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生地黄功专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而酒制成熟地黄后则成滋阴补血、生精填髓之品了;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如知母、黄柏、杜仲经盐炒后,可增强入肾经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经醋炒后,增强入肝经的作用。

火制包括炒、炙、烫、煅、煨炒:炒黄;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炒焦;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蛋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焦麦芽;炒炭;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姜炭。

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炙百部、款冬花、枇杷叶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当归、牛膝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柴胡可增强疏肝止痛功效;醋制芫花、甘遂、大戟可降低毒性;盐炙杜仲、黄柏可引药入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酒炙常山可减低催吐作用;姜炙半夏、竹沥可增强止呕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考试重点总结鉴别用药白芍与赤芍:在功效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

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

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得病证。

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得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

川贝母与浙贝母:川、浙二贝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

至于清热散结之功,川、浙二贝共有,但以浙贝为胜。

龙骨与牡蛎:龙骨与牡蛎均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均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

然龙骨长于镇惊安神,且收敛固涩力优于牡蛎;牡蛎平肝潜阳功效显著,又有软坚散结之功。

黄连、黄芩与黄柏: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

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

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桑叶与菊花: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得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

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鳖甲与龟甲:龟甲与鳖甲,均能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

均宜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及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

但龟甲长于滋肾,鳖甲长于退虚热。

此外,龟甲还兼有健骨、补血、养心等功效,还常用肝肾不足,筋骨痿弱,腰膝酸软,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证。

鳖甲还兼软坚散结作用,还常于腹内癥瘕积聚。

重点药人参药性:甘、微苦,微温。

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应用:①体虚欲脱,肢冷脉微②脾虚食少,肺虚喘咳,阳痿宫冷③气虚津伤口渴,内热消渴④气血亏虚,久病虚羸⑤心气不足,惊悸失眠。

大黄药性: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应用:①湿热积滞便秘②血热吐衄,目赤咽肿③痈肿疔疮,肠痈腹痛④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⑥烧烫伤。

桂枝药性: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应用:①风寒感冒②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③痰饮,水肿④心悸,奔豚石膏药性:甘、辛,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应用:①外感热病,高热烦渴②肺热喘咳③胃火亢盛,头痛牙痛,内热消渴④溃疡不敛,湿疹瘙痒,烧烫伤,外伤出血。

川芎药性: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①血瘀气滞,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②头痛,风湿痹痛。

黄芪药性:甘,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应用:①气虚乏力,食少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②肺气虚弱,咳喘气短③表虚自汗④内热消渴⑤血虚萎黄,气血两虚⑥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痛麻木⑦气血亏虚,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白术药性:甘、苦,温。

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应用:①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带下②气虚自汗③脾虚胎动不安。

当归药性: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①血虚萎黄,眩晕心悸②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③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④血虚肠燥便秘。

Ps:活血补血——鸡血藤补血止血——阿胶丹参药性:苦,微寒。

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应用:①瘀血阻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②血瘀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热痹疼痛③疮痈肿痛④心烦不眠半夏药性: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应用:①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②呕吐反胃③胸脘痞闷,梅核气④痈疽肿毒,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生地黄药性:甘,寒。

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①热入营血,热毒发斑②血热出血③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④阴虚发热,骨蒸痨热⑤津伤便秘。

肉桂药性:辛、甘,大热。

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应用:①阳痿宫冷,腰膝冷痛②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③痛经经闭,寒湿痹痛,阴疽流注④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五味子药性:酸、甘,温。

归肺、心、肾经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应用:①久咳虚喘②梦遗滑精,遗尿尿频③久泻不止④自汗盗汗⑤津伤口渴,内热消渴⑥心悸失眠其她重点药麻黄药性: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应用:①风寒感冒②胸闷喘咳③风水浮肿蝉蜕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解痉柴胡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升麻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柴胡与人参、黄芪、升麻同用,以补气升阳。

葛根功效: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应用:①外感热病,高热烦渴②肺热咳嗽,阴虚燥咳③骨蒸潮热④内热消渴⑤肠燥便秘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芦根与天花粉均能清肺竹叶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淡竹叶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栀子药性: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应用:①热病心烦②湿热黄疸③淋证涩痛④血热吐衄⑤目赤肿痛⑥热度疮疡⑦扭挫伤痛夏枯草药性:辛、苦,寒。

归肝、胆经功效:清肝泻火(实火),明目,散结消肿应用:①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②瘿瘤,瘰疬③乳痈,乳癖,乳房胀痛决明子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黄芩(治肺热咳嗽之要药)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应用:①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②肺热咳嗽,高热烦渴③痈肿疮毒④血热出血⑤胎动不安黄连(治泻痢之要药)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应用:①湿热痞满,呕吐,泻痢②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③血热吐衄④胃热呕吐吞酸、消渴,胃火牙痛⑤痈肿疔疮,目赤肿痛,口舌生疮⑥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黄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应用:①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骚,热淋涩痛,脚气痿躄②骨蒸劳热,盗汗,遗精③疮疡肿毒,湿疹湿疮大青叶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大青叶为菘蓝叶;板蓝根为菘蓝或马蓝得根;青黛为马蓝、蓼蓝或菘蓝得茎叶经加工制得得粉未。

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作用。

相比较而言,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咽效著;青黛清肝定惊功胜。

土茯苓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应用:①梅毒及汞中毒所致得肢体拘挛,筋骨疼痛鱼腥草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败酱草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射干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射干有而山豆根没有山豆根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白头翁应用:热毒血痢,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可单用,或与黄连、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青蒿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地骨皮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芦荟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巴豆霜功效: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用量:0、1~0、3g。

多入丸散用。

独活功效: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川乌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尤宜于寒邪偏盛之痹痛) 先煎久煎蕲蛇功效:祛风,通络,止痉木瓜功效:舒筋活络,与胃化湿应用:暑湿吐泻,转筋挛痛防己功效:祛风止痛,利水消肿苍术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应用:①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②风湿痹痛,脚气痿躄③风寒感冒④夜盲,眼目昏涩砂仁(后入)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茯苓药性: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应用:①水肿尿少②痰饮眩悸③脾虚食少,便溏泄泻④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车前子(包煎)功效: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石韦(血淋要药)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茵陈药性:苦、辛,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应用:①黄疸尿少②湿温暑湿③湿疮瘙痒使用注意: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金钱草功效: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附子药性: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应用:①亡阳虚脱,肢冷脉微②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壁冷痛,阳虚外感③寒湿痹痛干姜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与细辛、五味子、麻黄同用——小青龙汤肉桂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牛膝——引火下行陈皮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应用:①脘腹胀满,食少吐泻②呕吐,呃逆③湿痰寒痰,咳嗽痰多④胸痹木香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应用:①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积不消,不思饮食②泻痢后重③胸胁胀痛,黄疸,疝气疼痛沉香功效: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山楂药性:酸、甘,微温。

归脾、胃、肝经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应用:①肉食积滞,胃脘胀满②泻痢腹痛,疝气疼痛③血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六神曲功效:消食与胃应用:凡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者,前人用本品糊丸以助消化,如磁朱丸小蓟、大蓟药性:甘、苦,凉。

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应用:①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②痈肿疮毒鉴别用药:二者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广泛用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疡。

然大蓟散瘀消痈力强,止血作用广泛,故对吐血、咯血及崩漏下血尤为适宜;小蓟兼能利尿通淋,故以治血尿、血淋为佳。

白茅根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三七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白及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仙鹤草功效: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延胡索功效:活血、行气、止痛应用:气血瘀滞,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姜黄功效:破血行气,通络止痛桃仁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红花功效: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鸡血藤功效: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马钱子功效: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量:0、3~0、6g天南星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鉴别:半夏、天南星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