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人口地理-人口分布与迁移
高中地理人口教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人口教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一、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个特定地理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口分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居住和生产条件。
例如,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这些条件适宜农业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在这些地区。
相反,高山、沙漠和寒冷地区由于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限制,人口分布较为稀少。
2.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它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地区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发达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水平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对外来的人口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相对较落后地区的人口向发达地区迁移,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
这种人口迁移又会进一步加剧地区之间的人口失衡。
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指人们的价值观念、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素。
不同的社会文化决定了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偏好。
例如,有些人喜欢繁华的都市生活,注重职业发展和个人追求;而另一些人则更加倾向于自然环境优美、传统文化丰富的乡村地区。
这种不同的文化倾向也导致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差异。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
人口迁移对于人口分布的变化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驱动、政府政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1.经济驱动经济驱动是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原因。
人们迁移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和生活条件。
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例如,中国的广东省和浙江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
相反,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就业机会有限,人口往往向相对富裕的地区迁移。
2.政府政策政府政策对于人口迁移的影响至关重要。
高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人口与人口分布
- 人口:指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居住的人口总数。
- 人口分布: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 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人口数量。
二、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
- 人口增长:人口数量的增加。
- 自然增长率:指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计算公式为(出生率 - 死亡率)/ 10。
- 人口控制: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例如计划生育政策。
三、人口迁移
- 人口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 内外迁移:内迁移是指人口在同一个国家内的迁移,外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
- 人口流入和流出:人口迁入某一地区被称为人口流入,人口迁出某一地区被称为人口流出。
四、人口年龄结构
-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个地区人口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分布情况。
- 年轻化:指人口中年轻人口比例的增加。
- 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
五、人口城镇化
- 人口城镇化: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的过程。
- 农民工:指来自农村地区到城市工作的农民。
六、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人口问题:指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
来的影响。
- 可持续发展:指不损害未来人群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中关于人口地理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
帮助。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人口是指某一特定地域或者某一特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的总数。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是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反映了人口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变化。
一、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分布情况。
根据人口密度不同,可以将人口分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高密度人口聚集区:这些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城市是典型的高密度人口聚集区。
城市通常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资源,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
2. 低密度人口分散区:这些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如农村地区。
农村地区的人口分散在农田和村庄周围,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存在着广阔的土地资源。
3. 中密度人口分布区:这些地区介于高密度和低密度之间,人口密度适中。
这类地区既有城市化的特点,又有农村经济的痕迹,如郊区或者小城镇。
不同的人口分布类型反映了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人口聚集的影响。
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的现象。
人口迁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内部人口迁移。
1. 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
这种迁移涉及到不同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例如,一些人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而选择移民到发达国家。
2. 内部人口迁移:内部人口迁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流动。
这种迁移主要有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农民工潮)、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等。
内部人口迁移一般受到经济、就业、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化进程是内部人口迁移的主要推动力。
人口迁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
它既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也可能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
总结: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是人口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对地理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人口分布的概念和特点: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的特点包括:不均衡性、多样性、聚集性和集约性等。
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以及土地利用等;人文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政治稳定等。
3. 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国际迁移则是指人口跨国界进行迁移。
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等。
4. 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地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迁移对原地的影响包括减少人口、减少劳动力和改变人口结构等;对目的地的影响则包括增加人口、增加劳动力和改变人口结构等。
5.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密切相关。
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城市化又会影响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方向。
以上是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高中地理高考 第25讲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八章人口第25讲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必修2]1.1;1.2天津卷第8、9题;上海卷第11题一、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规律按半球主要居住在北半球按纬度集中在北纬20°~60°范围内按距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按海拔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2)分布状况——分布极不平衡[易误辨析] 平原地区人口都十分密集吗?请举例说明。
提示 不是。
如湿热的亚马孙平原、寒冷的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2)人文因素:主要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思考] 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也不高,但为什么这里的人口却非常多?提示 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南亚地区历史上就是人类活动较早,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开发的历史很悠久。
二、人口迁移 1.什么是人口迁移(1)人口移动⎩⎨⎧人口流动:暂时性的,如探亲、旅游等人口迁移: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2)人口迁移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4)人口迁移的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迁移者 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迁出地 减轻当地资源环境压力 劳动力减少,人才外流 迁入地缓解劳动力短缺,促进文化交流带来就业压力,影响社会治理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2)主要的影响因素自然 因素 拉力: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推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人文 因素主导因素: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思考] 2014 年,乌克兰东部俄罗斯族部分居民迁入俄罗斯。
地理教案:人口分布与迁移

地理教案: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与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分布与迁移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类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以及人口流动的原因与结果。
通过研究人口的分布与迁移,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1. 人口分布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人口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集中在沿海地带或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
例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印度恒河-雅鲁藏布江平原等都是世界人口密集区。
受生态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明显。
有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如荒漠、高山、极地等,则几乎没有永久居民。
2. 人口迁移的原因:(1)经济原因: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人们会选择迁移到经济发达地区。
这种现象在农村向城市的农民工迁移中尤为常见。
(2)社会原因:人口迁移也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战争、政治动荡、宗教迫害等都可能导致人口流动。
(3)环境原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恶化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当地资源匮乏或遭受重大灾难时,居民可能被迫离开现有居住地。
3. 人口分布和迁移对地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1)生态环境破坏:过度集中的人口分布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压力,增加资源消耗和能源需求,引发水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
(2)城市化与社会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还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就业压力增加、住房紧张等问题。
二、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与迁移案例分析具体的地理和社会背景下,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与迁移情况存在差异。
以下将通过对几个案例进行分析,以加深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
1. 北美洲与拉美地区:北美洲是世界发达国家较为集中的地区,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
由于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相对稳定,这里吸引了大量的移民。
同时,拉美地区也存在人口流出现象,许多年轻人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选择移民到北美洲。
世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地理模式

世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地理模式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对人口数量和流动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迁移的地理模式,有助于了解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推动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模式1. 多中心分布模式世界人口分布呈现出多个中心的集聚态势。
欧洲、东亚地区以及南亚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的区域,这些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人口密集的城市化现象,如拉美地区的墨西哥城和巴西利亚等。
多中心的人口分布模式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相互作用和互补。
2. 沿海与内陆差异模式世界人口分布呈现出沿海与内陆差异的模式。
沿海地区通常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资源和更好的经济环境,有较高的人口集聚程度。
而内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人口分布较为分散,且资源相对匮乏,人口数量较少。
这种差异模式在中国也有明显的表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等地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西部内陆地区。
3. 富裕与贫穷差异模式世界人口分布与经济水平存在关联,富裕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而贫穷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拥有大量人口,而一些贫穷国家如非洲的一些国家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这种富裕与贫穷的差异模式既受到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与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
二、世界人口迁移的地理模式1. 内部人口迁移模式内部人口迁移是指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地域之间的人口流动。
内部人口迁移模式与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人口会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流动,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量农民工涌入一线和二线城市。
2. 跨国人口迁移模式跨国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他国或地区迁移的现象。
地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课优质课了解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和迁移

地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课优质课了解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和迁移【地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课优质课】了解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和迁移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星球,上面居住着各种各样的人类。
在这个无垠的大地上,人口的分布和迁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着重探讨地球上人口的分布情况以及人口迁移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一、全球人口分布情况地球上的人口是不均匀分布的,其中有一些地区人口密集,有一些地区人口稀少。
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有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影响。
1.亚洲: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
尤其是东南亚一带,人口密度非常高。
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适宜人类居住,经济和交通条件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
2.非洲:非洲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尽管其面积远远大于亚洲,但人口却远远少于亚洲。
这是由于非洲的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较为恶劣,缺乏发展经济的条件。
3.欧洲: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西欧国家。
这些国家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因此吸引了很多移民。
4.北美洲:北美洲是世界上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之一。
大部分人口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是由于这些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一般分为内迁和外迁。
人口迁移对地球有着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可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很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使得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增加,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2.文化交流:人口迁移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
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融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资源分配不均:人口迁移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地区由于人口大量流入,导致当地资源不堪重负,而另一些地区却因人口流失而缺乏劳动力。
4.社会问题:人口迁移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拥堵、环境污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安排
❖人口分布
概念及评价指标 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迁移
一、人口分布
概念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 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常用评价指标
(1)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
D=P/A
人口密度D: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 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 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4、矿产资源:煤碳、石油、 工矿城市。
这些因素以复杂的方式影响人口分布,并不是单一影响的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生产技术:农耕——分散,工业——集中,高技术——分散 2、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路地带人口密集 3、政治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 人口政策
常用评价指标
(4)人口再分布指数 反映人口的地域分布的变化情况的一个指标
R
1 2
n i 1
Yi , t2
Yi , t1
式中:n为地域数目,Yi , t1为各地域在t1 时占总人口的比重,Yi , t2为 各地域在t2 时占总人口的比重。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
分布不平衡:
(1)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
可耕地
PD = P / AL
比较密度:单位农用土地上的人口。
生理密度(供养密度)PD:单位可耕地上的 人口。
常用评价指标
(2)集中指数
C 1
2
n i 1
X i Yi
式中n为地域数(行政区或统计区),Xi为各地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Yi为各地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
常用评价指标
(3)人口分布重心(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 点,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 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 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 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1935年 2014年
影响 因素 地形 气候 交通 产业
分布
东南部分(稠密区)
多平原、盆地,地形较平坦 季风气候,温和湿润 发达便利 农工商业发达,经济较繁荣 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 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 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的我国人口地理分 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 云南腾冲为止。
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 地人口越稀疏
我国距海岸200km、500km、1000km范围 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气候:过热、过湿,过冷、过干都不利于人类生存;热带地区 人口不十分密集,沙漠地区人口稀少,温带地区最多。
2、地形:世界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低平的平原与丘陵地区,随海拔 上升,人口密度下降。
3、水体:江河湖海边缘区人口密集,城市沿江沿海分布,干旱区 缺水,人口稀少。
位序-规模:区域内的城市是按人口规模呈由大到小、由少到多有规 律的序列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其中,i 表示城市位序,Pi表示排名第i位的城市规模 ,a 为常数, 当q = 1 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为位序—规模分布; 当q > 1 时,城市的规模等级差异较大,为首位分布; 当q < 1 时,城市的规模等级呈现出对数正态分布。
西北部分(稀疏区)
多山地、高原,地形崎岖 属于干燥与高地气候(寒冷干燥) 落后不便 以畜牧业为主,经济较落后 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新疆、青海及西藏等省 区
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人口分布与城镇等级结构
我国的城市等级划分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首位度与位序-规模法则 首位度:一国(或区域)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度 大表明符合首位分布,代表了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 矩达到平衡的一点就是人口分布重心。
对于较小的行政区,可以取其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坐标作为其人口分布 重心。
n
pi xi
横坐标: X
i 1 n
pi
i 1
n
pi yi
纵坐标: Y i1 n pi i 1
xi,yi 为点 i 的横、纵坐标,pi 为点 i 的人口数。
(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1、文化传统 :故乡情结 2、宗教
夜间拥堵指数
夜间拥堵指数
卫星拍摄的全球灯光
Facebook用户数据地图
新浪微博热力图
中国房价分布图
内容安排
❖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概念 人口迁移的形式与机制
中国人口迁移特征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movement)——广义 改变空间位置,含义包含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常用评价指标
美国人口重心转移图
伊利诺
印地安那
1970
1980 圣 路 易
1950 1910 1930 1890
肯德基
俄亥俄
宾夕法尼亚
1870
1850 1830
西弗吉尼亚
1810 1790
弗吉尼亚
常用评价指标
北京人口重心的变化 重心
x坐标
y坐标
1991年
46.3
25.5
1993年
45.9
25.4
1995年
45.7
25.4
1997年
45.4
25.5
1999年
45.2
25.6
2000年
45.1
25.7
25.7 25.6
2000 1999
25.5
25.4
25.3 45
1997
1995
45.2 45.4 45.6 45.8
1993Leabharlann 4646.21991
46.4
1991年与2000年北京的人口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际距离约为384米。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符合相对均衡的位序规模法则(q<1),斜率趋于减小,高序 位城市还有客观的发展前景。
第四节 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位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城市
苏州 徐州 南京 南通 盐城 无锡 淮安 宿迁 常州 泰州 扬州 连云港 镇江
2015年常住人口 (万人) 1061.6 866.9 823.6 730 722.9 651.1 487.2 485.4 470.1 464.2 448.4 447.4 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