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
4环境与行为

三、唤醒与绩效
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指 出,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 人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 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 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率, 而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 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 (即环境刺激适中时)才能 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 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 形曲线关系。这种最适宜 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 平。
情绪的形式最笼统的体现就是快乐和不快乐。 生存的需要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在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化学 递质是多巴胺。新的研究认为.多巴胺传递的 情绪体验是欲望,传递快乐的是脑啡肽。 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大脑奖赏中心分泌的一 种化学递质。当人有某种需要而又得不到满足 时便产生了欲望,欲望使人产生追求和探索的 动机。欲望越是迫切,探索的动机越强烈。是 否付诸行动,我们的头脑会本能地对达到目的 的可能性进行概率判断,对各种动机加以协调。
柏莱恩称与探索和偏爱有关的环境特性为对照刺 激特性,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复杂性—— 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 织的复杂性,也称视觉丰富性。 (2)新奇性——环境中出现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 注意的特性的程度。客观上涉及环境特性的典型性 或非典型性;主观上则涉及观察者对环境特征熟悉 的程度。 (3)意外性——环境出人意料的程度。意外的惊喜 使探索的兴趣和快乐的感觉倍增;意外的扫兴则会 使人泄气、沮丧。 (4)不一致性——某一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 致的程度。
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1、广泛探索和特殊探索
人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刺激的 影响。感觉剥夺实验证明,感觉上的刺激不 足和生理上的饥渴同样难以忍受,这种心理 上的饥渴状态会驱使个人饥不择食一样到环 境中去寻求刺激,提高唤醒水平,如在室内 随手翻阅,到户外信步浏览,漫不经心地东 张西望等等,柏莱思称之为广泛探索。
行为与环境

2、环境可能论(environmental possibilism)——唯意志论产物
“历史很少重复,同一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不同 社会环境情况下,可能产生绝然不同的结果。”
3、环境忽然率论(environmental probabilism)
“在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的规律性的关系,地 理、气候与生理等并不主宰一切,任何地点多 存在着大量的潜在机会与共选择的可能性,只 要仔细地研究,可以发现集体、行为与环境之 间的持久关系”。
3、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有影响了我们
实例:永定客家土楼
二、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机械唯物论产物
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地点的物质因素,决定当地人的活动。” “英国、日本由于缺乏陆地资源,必然成为海上 强国;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决定它的对外政
2、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因素
例:居民选择住处影响因素 1)生活水平、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 受教育程度、职业与收入等; 2)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段; 3)生活方式、民族、种族等。
第二节 现象环境之一:人
拥挤、凑热闹(Social facilitation) 一、刺激的被剥夺与过载
9、对邻里的满意程度 1)交通量 2)邻里中服务设施的质量
10、邻里类型学
1)几种学说 2)Lee学说的层次
(1)有社交、熟人的邻里层次 (2)均质的邻里层次 (3)大邻里单元层次 考虑两个层次的邻里a、城市单元的邻里;b、社会交 往的邻里
11、以小孩为核心的邻里
Bell:小孩才是真正的邻居 “孩子们在邻里中,不受家庭的约束限制,是被 社会化了,这样就不会变成一个自私的家伙了” 供小孩玩的地方,应提供兴奋点。 10-12岁的孩子能够把家与外面的世界同化到一 起,最有社会向心感。 11岁的小孩心目中的邻里是家与学校之间。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1 2
与社会学交叉
研究环境与社会因素如何共同影响人类行为,例 如社区组织和社区参与。
与地理学交叉
研究环境与空间认知、地方依恋和环境评价之间 的关系。
3
与心理学其他分支交叉
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以提 供更全面的环境-行为关系理论框架。
人工智能与环境心理学的结合
02
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理 论
行为生态学理论
总结词
行为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的行为受到其 所处环境的生态特征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该理论强调环境中的资源、竞争和生态因子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例如,一 个拥挤的环境可能会促使人们寻找更有效的空间利用方式,而一个资源丰富的 环境则可能鼓励人们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冒险。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目录
• 环境心理学概述 • 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理论 • 环境-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 环境-行为关系的应用领域 • 环境-行为关系的研究方法 • 环境-行为关系的未来展望
01
环境心理学概述
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总结词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 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行为影响和改变环境。
总结词
城市环境中的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类的行为。
详细描述
城市中的文化氛围、艺术活动和社交网络等,都会对人类 的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城市中的文化活动和艺术社 区组织,可以促进人们的社交互动和合作行为。
总结词
城市环境中的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
要点一
总结词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它经历 了从环境保护意识到人类行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转变。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01
包括对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 究。
02
探讨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如噪音、拥挤等环境因素
对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人对环境的认知和反应,如人对环境的感知、记忆、解释
03
和评价等心理过程。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01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环境问题开始 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02
在70年代,环境心理学开始关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03
到了80年代,环境心理学开始注重应用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 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02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物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01
02
总结词:物理环境是指 个体周围的空间和物质 条件,如建筑物、自然 景观、气候等。这些环 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 感知和认知,从而影响 其行为。
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1 2 3
社会关系与文化
人类行为塑造社会关系和文化环境,通过交流、 互动和价值观的传递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经济发展
人类行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 改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 等问题。
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改变社会环境,引发资源 竞争、环境压力和城市规划与治理问题。
环境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室环境
环境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关注教室环境的优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通过调整教室的光线、温度和布局,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和激励学习的 环境。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环境关系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环境关系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探索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动机和心理过程。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实际应用。
1.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环境作为一种外部因素,对人类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环境刺激会引发特定的行为反应。
例如,当人们处于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时,他们更容易放松身心,而在一个嘈杂和拥挤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会感到紧张和压力。
此外,环境中的社会压力和期望也会对人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2. 个体差异的调节作用尽管环境对行为有着普遍的影响,但个体的特点和心理状况也会对其起到调节作用。
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一定行为环境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和偏好。
例如,一些人更加外向和有冒险精神,更喜欢刺激丰富的环境,而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安静和平和的环境。
心理学家对个体差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为什么不同人对相同环境有不同的反应。
3. 人类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心理学将人类行为和环境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即人-环境系统。
人类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类也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来改变环境。
例如,一个人可能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到压力,但随着经验和技能的提高,他们可能会适应并克服这种压力。
此外,人类行为还可以改变环境的物理和社会条件,从而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和体验。
4. 应用研究与实践人类行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在诸多领域有着实际应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通过了解学生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偏好,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
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学家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环境,如提供支持性的家庭和社区环境,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此外,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环境关系研究也起到重要作用。
了解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评价,可以指导城市规划师创建更宜居、舒适和健康的城市环境,从而促进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5讲_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思考:在设计中,你设计的是一个什么样的 场所,希望人们有怎样的情绪?营造这种 情绪的空间是怎样的?环境要素是什么?
二、环境应激
1、应激与应激反应?
• 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 应激是个体对某些环境作出的反应; – 是主体应付环境挑战时出现的不平衡。
• 当主体感到面临挑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 应激反应: – ①生理反应:塞利最早提出,一般称为系统应激
睡眠
情绪的维度图
– 他们提出的40个 描述情绪的形容 词恰好在二维坐 标上排列成圆形, 横轴从不愉快到 愉快,竖轴从睡 眠到唤醒。
3、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 (1)广泛探索与特殊探索
• 广泛探索:个人“饥不择食”般的在环境中寻求刺激—— 提 高唤醒水平,较为轻松自然;
• 特殊探索:当个人被特定的刺激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企图 对环境中的这种不定性做出解释的探索,相对紧张和集中注 意
• (4)长时间的注意之后会引起信息超载现象,导致个人的 注意暂时分散,很难再去完成那些继续要求注意集中的工作。
3、启示
– 现代城市是高负荷的人工环境,在这个复杂的场所里,人 们往往需要不时注意眼前的细节以识别环境,需要对环境 信息付之大的努力才能将其加以组织,这种长时间的注意 必然造成信息超载而令人感到疲劳,焦虑和浮躁,因此简 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 信息的有效选择与控制,是 当今城市环境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 背景应激物指的是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如日常工作、 每天上下班赶路、拥挤、噪声、空气污染等。
• 这些稳定持续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绪状 态,长期的情绪状态形成了个人的心境。
• 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健康、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 长期不良的心境会干扰人的正常思维,损害人体免疫功 能,常常构成事故的隐患、重病或大病的诱因。
第三章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一)应激反应
应激模型
(二)应激物的种类
按冲击强度和影响范围,应激物大致分为三类: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和
背景应激物。 1.灾变事件 灾变事件是势不可挡的应激物,如自然灾害、战争、重大技术事故等。 特点: 突发性,不可预告;强大的冲击力;涉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
(一)应激物的种类
2.个人应激物
个人应激物指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
三、环境负荷理论
根据科恩的观点,环境负荷理论认为:
1.个人处理输入信息的能力有限,任何时候都只能投入有限的精力去注意
这些信息; 2.当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加工能力时,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 3.当环境刺激出现时,个体要进行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 4.人对某个刺激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不变,一段时间后注意力会暂时减弱,
总 结
上述几种理论都可以纳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如刺激过载可以 看作是应激的结果;唤醒水平的提高是构成应激的一部分;最佳适应水
平是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行为约束(局限)是应激的标志。
应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噪音、污染等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 影响。
六、行为场景(生态)理论
本节主要讨论非个体行为与环境特征之间的关系,行为场景理论既
柏莱恩将与探索和偏爱有关的环境特性称为“对照刺激特性”,包含四个方面: 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和不一致性。 复杂性——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织的复杂性,也称视觉丰富性; 新奇性——环境中出现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注意的特性的程度; 意外性——环境出人意料的程度; 不一致性——某一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致的程度。
体现了跨文化的共性,也存在着文化与亚文化的差异。 心理学家巴克和赖特对场景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日 常行为场景的系统观察和行为抽样研究生态环境中的行为现象,标志着 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使真实行为场景中所进行的研究在心理 学界得到与传统的实验室研究同样的公认和重视,这一领域后来被称为 生态心理学。
环境行为学概论

环境行为学概论环境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环境认知、人类行为与环境、设计与环境、环境心理学、生态行为学、可持续环境行为、城市环境行为、环境行为的社会影响以及健康与环境行为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些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环境行为学的整体框架。
1.环境认知环境认知是指人们认识和理解环境的过程,包括对环境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机制。
人们通过感官接收来自环境的刺激,进而形成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提高环境认知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环境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行动来保护和管理环境。
2.人类行为与环境人类行为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人类的行为方式对环境产生作用,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的互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引导人们采取合理的行动。
3.设计与环境设计与环境是连接人与环境的桥梁,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
良好的环境设计需要考虑人在其中的位置,并创造出舒适、安全、可持续的环境。
通过合理的设计,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4.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与环境互动的学科,包括视觉环境心理学、听觉环境心理学、触觉环境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它主要探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了解人的感官机制和心理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在实践中做出合理的决策。
5.生态行为学生态行为学是研究人类生态与环境互动的学科,包括生态伦理、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等许多方面。
它主要关注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积极的态度来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研究和发展生态行为学,我们可以促进人类对环境的负责任行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可持续环境行为可持续环境行为是指能够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行为方式,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加强垃圾分类等许多方面。
推广可持续环境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环境,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乐与痛苦是进化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情 感形式。
为什么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不愉快的刺激,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过去?
因为在快乐的状态下,一方面由于多巴胺、脑啡肽 等与情绪有关的化学物质消耗降低了情绪的强度;另 一方面,快乐的体验刺激大脑应激系统释放与紧张有 关的化学物质,限制快乐的程度。
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大脑奖赏中心分泌的一 种化学递质。当人有某种需要而又得不到满足 时便产生了欲望,欲望使人产生追求和探索的 动机。欲望越是迫切,探索的动机越强烈。是 否付诸行动,我们的头脑会本能地对达到目的 的可能性进行概率判断,对各种动机加以协调。
适当的欲望时时激发着追求和探索的动机和勇 气,唤醒着生命的活力,那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最 可怕的是绝望,哀莫大于心死。
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情绪的形式共同决定了 情绪的状态,微弱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就是 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或称“心境”。
1、情绪的形式
情绪的形式最笼统的体现就是快乐和不快乐。 生存的需要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在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刺激便 会给个人带来快乐 。
以往的研究认为,在脑部传递快乐的化学 递质是多巴胺。新的研究认为.多巴胺传递的 情绪体验是欲望,传递快乐的是脑啡肽。
根据柏莱恩的观点,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 不一致性处于中等水平的对象应该被判断为最美的, 而那些对照刺激特性过高或过低的对象则是不美甚 至是丑陋的。柏莱恩的观点在绘画和音乐领域的研 究中得到了验证,在环境评价方面只得到部分验证。
例如,施瓦茨和沃比克拍摄了 一部影片,模拟沿着按比例缩小的 街道模型旅行,通过变换建筑物的 距离和角度改变街景的复杂性。
唤醒在生理上的表现是自主活动的提高、如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分 泌增加等。行为上可能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 力活动的增加。
一、唤醒与情绪
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 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认知理论认为,情绪包含两种属性:强度 和形式。
唤醒水平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 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式。
结果发现,复杂性为中等水平时 美学评价最高。在沃尔威尔的研究 中,“对环境的美学判断”与新奇 性、不一致性、意外性之间未发现 倒U形曲线的关系,认为是直线关 系更恰当——新奇性和意外性水平 越高、不一致性越低,环境越受偏 爱。对于自然环境的实验也未能验 证这种倒U形曲线的关系。
柏菜恩认为,当环境的不定性增加时,人的唤醒 水平也随之提高,二者呈直线关系;随着不定性的 增加唤醒水平继续提高,探索的兴趣不再增加,而 对场所的偏爱反而降低。也就是说,人对环境的情 感评价与环境的不定性呈倒u形曲线关系。
柏莱恩称与探索和偏爱有关的环境特性为对照刺 激特性,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复杂性—— 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 织的复杂性,也称视觉丰富性。 (2)新奇性——环境中出现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 注意的特性的程度。客观上涉及环境特性的典型性 或非典型性;主观上则涉及观察者对环境特征熟悉 的程度。 (3)意外性——环境出人意料的程度。意外的惊喜 使探索的兴趣和快乐的感觉倍增;意外的扫兴则会 使人泄气、沮丧。 (4)不一致性——某一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 致的程度。
相对而言,前者较为轻松自然,后者相对紧张和 集中注意。人正是在这两种探索行为交替发生的过 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了解了环境,也了解自己, 增长智慧,提高适应能力。
2、不定性、唤醒与情感评价
不论广泛探索还是特殊探索,前提是环境 中必须有唤醒主体的刺激。然而并非所有引起 唤醒的刺激都能诱发探索的动机和行为,只有 那些既能唤起注意又令人感兴趣的刺激才会吸 引人去探索。
3、情绪的三因子
环境心理学家梅拉比 安和拉塞尔提出的影响 情绪的“三因子论”包 含三个独立的维度:快 乐/不快乐、唤醒/未 唤醒、控制/屈从。将 情绪的形式与强度综合 起来描述情绪的状态。
拉塞尔和拉尼厄
斯按愉快维度和唤 醒维度对场所的情 感性质所做的近似 描述。他们提出的 40个描述情绪的形 容词恰好在两维坐 标上排列成圆形, 横轴从不愉快到愉 快,竖轴从睡眠到 唤醒。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人的行为问题的研究,已不局限于建筑环 境领域,不仅限于建筑设计或室内设计,可 以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场所,都存在人的行为 问题,与人所接触的各个专门领域,都在研 究人的行为这课题。
唤醒理论
在神经生理学上,皮层的兴奋性,同时 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这种严密的调节机制使我们免得太过得意而忘记专 注于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生存任务。紧张和快乐两个相 反的系统使我们的情绪像大海一样潮起潮落,像钟摆 那样左右摇摆--每一次情绪兴奋之后就会走向低落, 而每一次情绪低落之后又会同到兴奋。
2、情绪的强度
无论愉快还是不愉快的情绪,都会随着唤醒水平 的提高而加强。人们本能地希望保持好心情,减少 不愉快的感觉。因此,情绪也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 偏爱与选择:心情好时好交往,喜热闹,人逢喜事 精神爽,较高的唤醒水平可以强化喜庆气氛;而情 绪低落时则喜欢较清静的环境,通过降低唤醒水平 以缓解不愉快的情绪,同时也减少对身体损害。
当个人被特定的刺激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 就有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企图通过探索对 环境的某种不定性,即知觉矛盾作出解释, 这时所发生的行为就是特殊探索。
两种探索行为都是人的需要,而且不能截然分 开——在广泛的探索中可能有特殊发现,特殊探索 中也包含多样、一般和意外。从广泛探索中发现问 题,在特殊探索中寻求答案;
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1、广泛探索和特殊探索
人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刺激的 影响。感觉剥夺实验证明,感觉上的刺激不 足和生理上的饥渴同样难以忍受,这种心理 上的饥渴状态会驱使个人饥不择食一样到环 境中去寻求刺激,提高唤醒水平,如在室内 随手翻阅,到户外信步浏览,漫不经心地东 张西望等等,柏莱思称之为广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