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范进中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范进中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范进中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代小说,写了学生范进在经过多年刻苦学习后,终于中了举人的故事。
本文将以该篇小说为基础,设计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小说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制度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写出符合古代文学风格的文章。
二、教学内容1. 古代科举制度的背景和特点;2. 小说《范进中举》的情节和文学特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热环节教师通过数字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导入环节教师分发小说《范进中举》的原文,让学生阅读该文章的前几段,并且询问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3. 正确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且与学生共同发现小说的文学特点和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
4. 阅读理解与分析教师启发学生结合课文,让学生通过前后对比和情节分析,思考范进中举是如何征服自己的懒惰和怠惰的?5. 写作训练教师布置一篇作业,让学生模仿小说的写法,从范进中举的角度写一篇古文化作文,要求学生要符合古代文学风格的要求。
6. 作业展示在下一节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以共同探讨和分享,提供机会使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7.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流程,并让学生给出具体的建议和反馈,为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和作业的呈现,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情况;2. 通过作业评分,可以了解到学生古代文学风格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情况。
五、小结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说《范进中举》传递学生正能量,提高他们对自我、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学的魔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通过对小说《范进中举》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在学生的心智和感受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

《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人教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1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黄河中学刘春英一、设计依据1、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作者以及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范进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腐儒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众生相,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
首先要将人物放回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
第一课时主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资料,了解《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制度等,分析其社会背景。
第二课时从探讨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基础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层把握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3、教学任务分析:《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我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认识社会。
新课改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
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我在设计问题时也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2.能力目标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典型意义。
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想: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阅读古代名著,掌握基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感情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关键。
学习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1.重点:(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设想: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阅读古代名著,掌握基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感情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关键。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1 简介作者生平导入,并简要介绍封建科举制度,给学生以相关的“三要素”中的社会环境感知以利于下文的人物分析和课文理解。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样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
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
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及运用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预习要求】一、了解课文内容。
二、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抄写生字。
一课时教学要点:分析范进的艺术形象,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主旨。
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通过孔乙己的艺术形象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
今天,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范进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但他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学习这篇课文,希望将范进和孔乙己进行比较,深刻认识范进这个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表达特点。
(二)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除“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要求外,补充注音:畜生浑家亲家母不省人事罢么(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
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
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三.教法分析《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礼物》,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
如果全由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先有了一个定式思维,认为老师的都是对的,就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但让学生先预习,再讲自己预习的收获和心得或预习时的疑问,其他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发表与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难。
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辩论,学生对所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四.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通过对比方法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分析文章的主题,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小说的语言。
●通过竞赛、启示点拔、讨论、写作等方式来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挖掘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对文章的赏析,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培养。
范进中举的教学设计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

范进中举的教学设计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范进中举的教学设计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一一、熟悉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学问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比照和夸大进展挖苦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2课时(一)导入新课假如说《孔乙己》是一个布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日,当我们熟悉又熟悉一位古代学问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学问分子,年近半百最终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挖苦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2、检查字词把握状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争论: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依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与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一再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马上这银子交与浑家翻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
在封建社会,下层学问分子凭科举道路而转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
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学问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学问分子的毒害。
)范进中举的教学设计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二了解故事情节,学习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夸大、比照手法的奇妙,熟悉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及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毒害。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教案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范进中举》教案范文(通用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范进中举》教案1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生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
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
它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却有一个中心贯穿始终,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可以说,吴敬梓的这部作品达到了我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而教材中所收录的《范进中举》正是其中最能体现全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讽刺艺术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吴敬梓及作品《儒林外史》,识记“带挈”等16个重点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精读课文,学习讽刺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精读课文,学习讽刺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学习讽刺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理念
从我参加工作,来到蔡旗中学,学校就在实行教改,所以我从开始接触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经过三年的时间打磨,现在“四双五环”高效导学模式已成形,现在我们已能熟练的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双主”地位,教师的教是主导,学生的学是主体,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活动,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交流,教师更多的起引导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大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思考问题、组织答案、发表见解,在以自己为主角的课堂中成长,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目标引领
(一)板演展示
1.学生听写字词。
(单、双号分开写)
2.组长检查,自己改错。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学生齐答:科举)对,“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鸿沟,一旦跨越了这道鸿沟,会怎样呢?(PPT显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生齐读。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
然而,有的人,苦读数十年,却美梦落空;有的人,美梦成真,中了举,人却疯了,这是喜剧亦是悲剧。
读来令人感叹又同情,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个故事《范进中举》。
(师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PPT展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展示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自主探究
任务一:说事件,知故事情节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板书)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板书)
三、合作释疑
任务二:读“发疯”,说范进之悲
1.范进中举了,本该是喜,但他发疯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2.速读课文描写范进发疯的语段的有关内容,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
表面上是喜剧,实质上是悲剧。
四、交流展示
任务三:品笑点,赏讽刺艺术
1.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2.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3.说说为什么又是胡屠户可厌?
贪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势利小人、庸俗自私
范进中举前,他在范进面前装腔作势,竭尽鄙视、谩骂、训斥之能事;范
进中举后,他又吹捧、奉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4.可笑,可厌的人可止胡屠户一人,说说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人?这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众生相,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乡邻、张乡绅
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小结:作者以对比、细节描写、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他身边人的变化,揭露了当时人们丑恶的嘴脸,讽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人们趋炎附势。
5、课堂小结
这个社会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
有一幅对联:
(ppt显示: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学生齐读。
)
这正描绘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五、达标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星xiǜ(宿)不xǐng(省)人事zuàn(攥)紧
作yī(揖)带qiè(挈)避huì(讳)
2.对下面对比的写法理解正确的是( D )
中举前:范进到城里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
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到集市上去卖。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来几千钱祝贺。
A)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3.你觉得范进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
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世态炎凉的社会。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