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阅读答案
精选甘肃省甘谷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甘谷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
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
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
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
他说:“我们是唯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
”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
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
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
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
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
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
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
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2024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代文学(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代文学(含答案)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
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
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
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那条石路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
它无人修理,无日不在继续着埋没下去。
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
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
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
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只剩下树林、草原、溪水,除却我们的住房外,周围四五里内没有人家,但是每座山,每个幽隐的地方还都留有一个名称。
这些名称现在只生存在从四邻村里走来的砍柴、背松毛、放牛牧羊的人们的口里。
此外它们却没有什么意义;若有,就是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
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和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
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
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
2016公开课课件:人物传记探究题答题指导及运用(修改2)

合作交流
这类探究题如何规范答题?
规范答题
1、分析题干,提取要点; 2、划定区域,文本为据; 3、分点作答,先述后议; 4、由表及里,层层分析。
对比答案
(1)林庚先生作为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具有
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是其生活处于“隐退者”的状态。 (表明观
点) ①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大燕南园,少问世事, 淡出了公众视野,连门口路过的学生也不知他是谁。 ②地位不显赫,在他辞世的消息被报道后,才又被 人记起当年的赫赫声名。 (结合文本,综合分析)
审题不清,答非所问,未分点作答。
作业反馈
答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同学2: ① 林庚先生无论在动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秉 着温和随性的性格,不与政治产生瓜葛; ② 林庚先生不在乎功利、名望、专注研究、讲学相比被 推上高位的人,他是一个精神自由的隐居者。
扣“本”不紧,缺少分析,遗漏要 点。
提分对策
1、“审”题准确,注重思路; 2、分“点”作答,概括恰当; 3、以“本”为本,述议结合。
作业反馈
答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同学1:我觉得形容很恰当。林庚先生从始至终都将自己 以老师自称,不管是年轻时期还是退休之后。对于年轻人 有种超乎寻常的期待和感情,不管时代怎么变,育人的初 心却始终保留,政治,名利,金钱都对他毫无诱惑力。对 于这个喧闹的时代,他可能是“隐退者”,可对于学生们 的世界中,却将得到永远的铭记。
对比答案
(2)二是其具有“隐退者”的精神气质。 (观点)
①看淡名利,超然物外;
②平易近人,性格谦和真诚;
③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态度温和而不激烈; ④在隐居中获得精神自由; ⑤纯真、赤诚,追求单纯的快乐。 (结合文本,综合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9课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说“木叶”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
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
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还记得,一次听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平静地、引经据典地讲着,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
张鸣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教室里并没有风。
“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
”张鸣说。
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作者连线诗人学者一肩挑的林庚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林庚先生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阅读答案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阅读答案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
“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
”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
内蒙古自治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

内蒙古自治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2017·沈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文学: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新融合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
从范围上它包括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电影文学、微图文文学等众多文学子类,从内容上它承继了传统文学道义担当、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品格,又呈现出了快捷、互动、多样的技术特质,更容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微文学作品一般语言都高度凝结精练、情感表达直率自然,较少用华丽的辞藻。
从内容类别上看集中在哲理类、社会类等愉情喻理的主题范围,这些主题贴合大众的情绪需求,容易用简练的语句取得较好的效果,类似于佛教中用“顿悟”的方式以一个微小的细节瞬间引发受众的共鸣。
因此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言简而意浓。
这种对语言提炼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文学作品等的码字、注水现象。
微文学的“微”是一把双刃剑,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地表达深刻的思想。
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地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
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
微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内容是作者即时发布的、亲身感知的真实事件,在以往许多难以被捕捉、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假想的现实故事也能够即时地呈现,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只能进行阅读、评价,很难有效地参与创作、修改。
微文学能很好地克服这种缺点,微博、微信本身群体化或部落化的特征,使其对微文学作品评论、转发十分便利,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强。
2021年河南省周口市范营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年河南省周口市范营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揣摩诺奖的“潜规则”有点酸①人的味觉能分辨酸性味道,有的人也喜欢吃酸性的食品,这很正常。
为人处世,遇到比自己强的就吐酸水,言语酸溜溜的,难免有点讨人嫌。
个人如此,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度,羡慕他人(国)的成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羡慕变成胃酸,这样的酸葡萄心理就要值得警惕了。
②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汤森路透曾预测华裔科学家钱泽南获奖的预测并未成真。
诺奖评选到底有何规矩规则?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葛惟昆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会遵循一系列评奖规则,也有轮流坐庄的潜规则,同时喜欢“锦上添花”,不会给完全的新人或者什么奖都没有获得过的人。
③传说中的华裔科学家获奖落空,我们感觉有点失望并不奇怪。
失望可能产生两种反应:检讨不足,孕育希望;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奖,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
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怎奈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好像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流到咱们这边、是因为诺奖评选“喜旧厌新”所致。
如此说来,这个新闻选题的角度及其受访者的心态,都不大正常。
正如网友所言:“又开始研究“潜规则”了!”“怎么有股葡萄的酸味?”④凡事皆有规则,评奖也不例外。
只是科学成果的评奖规则,讲究的是发现的新、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高。
严肃的科学家懂得这个道理,也自觉遵循这个规则,去开展各自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者面对诺奖,不熟悉这个规则,可以趁机补课,但不宜去揣度诺奖评选中所谓的“潜规则”。
汉语中的“潜规则”,专指拿不到台面上、只能暗箱操作的那些事情。
诺奖即便有风水轮流转的规则,也是学科平衡的需要,这样的平衡显然不是通过暗箱操作,用不法手段交易的结果。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两篇)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隐退者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影响1. 隐退者通过独处和内省,得到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2. 隐退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出人物和社会的复杂性。
3. 隐退者对于文学批评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观点。
4. 隐退者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5. 隐退者的存在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隐退者在艺术领域的存在和影响1. 隐退者通过沉静的环境和深入的思考,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2. 隐退者的作品传达出一种安详和平静的氛围,引人思考和感受。
3. 隐退者的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观点,丰富了艺术的多样性。
4. 隐退者通过创作和展览,与观众分享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表达。
5. 隐退者的存在提醒了人们艺术创作背后的真正力量和意义。
三、隐退者在科技领域的存在和影响1. 隐退者通过独立思考和专注研究,推动科技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2. 隐退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解决了许多科技难题。
3. 隐退者通过自身对科技发展趋势的洞察,提供了新的科技应用和发展方向。
4. 隐退者的存在激发了更多人对科技的热情和追求,推动了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
5. 隐退者的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为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隐退者在创业领域的存在和影响1. 隐退者通过追求内心的冷静和专注,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创业机会和项目。
2. 隐退者的创业理念和方法独特,在市场中获得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3. 隐退者通过创造舒适和宁静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4. 隐退者的创业成功激发了更多人追求自己的创业梦想和事业发展。
5. 隐退者的创业精神和成功经验为创业者和企业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五、隐退者在社会领域的存在和影响1. 隐退者通过无私奉献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递出对社会关怀和责任。
2. 隐退者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激励和影响了周围的人和社会。
3. 隐退者通过深入社会调研和反思,提出了改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阅读答案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
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
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
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
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
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
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
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
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
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
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
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
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
钱理群说。
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
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
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
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
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
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
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
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
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
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
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
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
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2.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
(2)①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②不慕名利,淡泊处世。
③待人热心,随和真诚。
④面对权贵,不卑不亢。
〈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
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①三人皆是与林庚关系密切的人,引述他们的话使传记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②引述内容多为议论评价,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三人身份地位不一般,评价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④引用多人多侧面的评述,有助于多方面表现林庚先生的精神品质。
林庚先生作为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是其生活处于隐退者的状态。
①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大燕南园,少问世事,淡出了公众视野,连门口路过的学生也不知他是谁。
②地位不显赫,在他辞世的消息被报道后,才又被人记起当年的赫赫声名。
二是其具有隐退者的精神气质。
①看淡名利,超然物外。
②平易近人,性格谦和真诚。
③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态度温和而不激烈。
④在隐居中获得精神自由。
⑤纯真、赤诚,追求单纯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