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素研究综述
儿茶素的提取及其组分研究

儿茶素的提取及其组分研究儿茶素,又称为儿茶酚或儿茶绿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茶叶中的重要成分。
它属于茶多酚的一种,拥有许多的生物活性,广泛被应用于药物、食品、化妆品和保健品等领域。
因此,儿茶素的提取和其组分研究非常具有重要意义。
儿茶素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煮法、乙醇提取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水煮法。
水煮法的步骤如下:先将茶叶粉末和水混合,加热,然后用冷却等离心机进行离心,将液体和固体分离。
得到的液体中含有儿茶素。
儿茶素的组分研究主要以儿茶素单体和儿茶素聚合物为主。
儿茶素单体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外源儿茶素等。
儿茶素单体具有抗氧化、消炎、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生物活性。
此外,儿茶素聚合物也是儿茶素的重要成分之一、根据聚合度的不同,儿茶素聚合物可以分为二聚体、三聚体和多聚体等。
这些聚合物在儿茶素的生物活性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儿茶素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儿茶素的研究非常活跃,主要集中在其生物活性和功能方面。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炎症、抗肿瘤、抗血管生成等多种生物活性。
此外,儿茶素还被发现可以调节血压、降低胆固醇、改善心血管健康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儿茶素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儿茶素的提取和其组分研究非常重要。
儿茶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茶叶中的重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功能。
通过提取儿茶素并研究其组分,可以深入了解儿茶素的作用机制,并为其在药物、食品、化妆品和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茶叶中儿茶素的提取与利用研究报告

茶叶中儿茶素的提取与利用研究报告茶叶是一种常见的饮品和药材,其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其中,儿茶素是茶叶中的主要活性物质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
为了充分利用茶叶中的儿茶素,提取和利用儿茶素成为了茶叶加工和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索茶叶中儿茶素的提取方法和利用途径,并分析其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一、儿茶素的提取方法1.1 绿茶中儿茶素的提取绿茶中的儿茶素是茶叶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其提取方法主要包括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和水提取等。
超声波辅助提取是利用超声波的震荡作用加快儿茶素从茶叶中的溶出速率,提高提取效率。
微波辅助提取则是利用微波加热的特性,通过茶叶中儿茶素的选择性吸收加快提取速度。
水提取是传统的儿茶素提取方法,通过水的溶解作用将儿茶素溶解出来。
1.2 黑茶中儿茶素的提取黑茶是经过发酵处理的茶叶,其儿茶素在发酵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提取黑茶中的儿茶素可以使用溶剂提取和酶法提取等方法。
溶剂提取是将黑茶与有机溶剂进行浸提,通过溶解儿茶素从而得到提取物。
酶法提取则是利用酶的特殊催化作用,在一定温度和酸碱条件下将儿茶素从黑茶中释放出来。
二、儿茶素的利用途径2.1 食品加工中的儿茶素利用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菌和防腐等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行业。
其在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等食品中的应用已得到一定的实践验证。
儿茶素可以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并改善食品的质量和口感。
2.2 医药领域中的儿茶素利用儿茶素具有抗癌、降血脂、抗血栓等药理作用,因而在医药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儿茶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对多种癌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儿茶素还可以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胆固醇含量,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儿茶素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茶叶中儿茶素的提取与利用已经成为茶叶加工和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儿茶及儿茶素的研究进展

儿茶及儿茶素的研究进展儿茶,又称儿童茶,是专门为儿童研制的一种茶饮品,不含咖啡因和其他刺激物质。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庭和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因此,研究开发健康和安全的儿童饮品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儿茶及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儿茶素在儿童营养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儿茶素是一类在茶叶中广泛存在的天然多酚化合物。
儿茶素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分别属于儿茶素的单宁类和黄酮类化合物。
儿茶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和抗病毒等,对儿童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儿茶和儿茶素对儿童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儿茶的抗氧化作用:氧化反应是我们身体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产物,但过多的氧化反应会导致氧化应激,损伤细胞膜、DNA和蛋白质等重要生物分子,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研究发现,儿茶中的儿茶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儿童身体的损害,提高免疫力。
2.儿茶的抗炎作用:炎症是人体抵御外界侵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损伤正常组织。
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炎症特别敏感。
研究发现,儿茶中的儿茶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炎症对儿童身体的损害,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3.儿茶的抗肿瘤作用:肿瘤是当今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儿童的健康影响尤为严重。
研究发现,儿茶中的儿茶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实现抗肿瘤的效果。
4.儿茶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儿童是传染病的高发人群,病毒和细菌引起的感染对他们的健康影响非常大。
研究发现,儿茶中的儿茶素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减轻感染对儿童身体的损害。
目前,关于儿茶及儿茶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和动物实验层面,对于儿童的临床应用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效果。
此外,儿茶作为一种饮料,其配方、加工、包装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儿茶素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应用前景概述

用 的茶 类 天 然 提 取 物 添 加 剂 , 研 究 者 在 外 源 饲 为 粮 供 给 条 件 下 缓 解 应 激 负 面 影 响 提 供 了 新 的 思 路 , 学 术 价值 和应 用 前 景 十分 突 出 。 其
用雄 性 W ia s r大 鼠 分 别 口 服 E E C、 C 和 t C、 G E G
素 , 中黑 巧 克力 儿 茶 素 含量 最 高 , 5 5 mg k , 其 为 3 / g
牛 奶 巧 克 力 含 19 mgk j 5 / g 。儿 茶 素 为 5 7, , , 3’
4’一 4羟 基 黄 烷 一3一醇 , 子 中有 C一 分 2和 C. 2 3
重 影 响 了畜 禽 的健 康 和 良好 生 长 态 势 , 养 殖 业 对
能 I 。对 此 开 展 有针 对 性 的 探 索 与攻 关 , 5 开发 与 研 制符 合 应 激 生 理 、 化 生 理 和 免 疫 机 能 调 控 专 消
2 儿 茶 素 在 动 物 体 内 的 吸 收 与 代 谢
茶 叶 中 的 几 种 主 要 儿 茶 素 , 括 E E G、 包 C、 C E C和 E G等 , 有较大的分子量 (9 G GC 具 2 0~4 8 5) 和数 目大 于 5的 羟 基 基 团 , 种 较 大 的 表 观 尺 寸 这 使得 它 们 被 吸 收 利 用 的 程 度 相 对 较 低 。 据 报 道 ,
儿 茶 素 的 生 物 学 活 性 及 其 应 用 前 景 概 述
崔志杰 何 玲 刘 仲华 范志勇 。 张石蕊 王超然 易 玉 张云倩 ’
(. 1 饲料安 全与高 效利用教育 部工程研 究 中心 , 沙 4 0 2 ; . 长 1 1 8 2 国家植物 功能成分 利用工程 技术研究 中心 , 长沙 4 0 2 ) 1 1 8
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_王坤波

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_王坤波儿茶素(Catechins)是茶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尤其是茶黄素(Theaflavins)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活性。
因此,茶黄素的制备一直是茶叶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茶黄素的体外氧化制备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将对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进行综述。
儿茶素是茶叶中的重要物质,主要存在于嫩叶中。
儿茶素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异表儿茶素和咖啡儿茶素等多种类别。
儿茶素的氧化条件较为苛刻,常温下难以实现有效的氧化反应。
因此,体外氧化成为制备茶黄素的主要方法之一体外氧化方法包括化学氧化和酶催化氧化两种。
化学氧化法主要是利用氧化剂,如过氧化氢(H2O2)、过硫酸铵(NH4S2O8)等,将儿茶素氧化为茶黄素。
酶催化氧化法则是利用酶催化剂,如酪氨酸酶、过氧化物酶等,在体外将儿茶素氧化为茶黄素。
研究表明,化学氧化法具有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的优点。
但是,由于氧化剂对儿茶素的选择性较差,反应产物中会有多种杂质生成,从而降低茶黄素的纯度。
此外,部分氧化剂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使用不当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在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并合理控制反应条件,以提高茶黄素的纯度和产率。
相比之下,酶催化氧化法具有反应选择性好、无毒性等优点。
酶催化剂与儿茶素之间的亲和性较高,可以高效催化儿茶素的氧化反应,从而得到更高纯度的茶黄素。
然而,酶催化氧化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酶的价格昂贵,酶活性易受到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等。
因此,在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时需要选择适合的酶催化剂,并合理调节反应条件,以获得较好的反应效果。
总之,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化学氧化法和酶催化氧化法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种方法。
化学氧化法操作简单,但容易产生杂质,且氧化剂可能对健康有害;酶催化氧化法选择性好,但酶催化剂价格昂贵且易受条件限制。
因此,对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应用需求,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儿茶素体外氧化制备茶黄素。
茶叶中儿茶素的提取研究_张帅

表 1
提取温度
实验号
A ∥℃
1 80
2
80
3
80
4
70
5
70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0
7
60
8
60
9
60
K1 51.00
K2
50.21
K3
57.28
R
7.07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浸提时间 料液比
B ∥min 35
30 40 35 30 40 35 30 40 56.86 48.11 53.52
定 , 计算 。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正交实验 , 采用香草醛 -盐酸法测定纯化后儿茶素
的含量和得率 , 得最佳条件为 :浸提 2 次 , 80 %乙醇为溶剂 ,
提取温度为 60 ℃, 提取时间为 35 min , 料液比为 1∶13 。 该研究方法简单 , 所用主要药品乙醇为常规试剂 , 成本
较低 ,且对环境无污染 , 儿茶素产品的得率也较高 , 因此该工
图 1 不同浓度儿茶素的吸光度
0 .01 、0 .02 、0 .03 、0 .04 、0 .05 、0 .07 ml 于 5 ml 的容量瓶中 , 同
“2 .2 .2”操作 ,测定值经回归处理 , 得回归方程 A =0 .017 5X
+0 .044 7 , R 2 =0 .999 7 。 2 .2 .4 样品测定 。取样品液 0 .05 ml , 按标准曲线法显色测
(上接第 9613 页)
[ 12] MALCOLM A O′NEIL, STEFAN EBERHARD, ALBERSHEIM PETER.Requirement of borate cross-linking of cell wall rhamnogalacturonan Ⅱ for Arabidopsis growth[ J] .Science , 2001, 294:846-849 .
儿茶及儿茶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儿茶及儿茶素的研究进展尹志萍 张古英 王建军作者单位:050031 石家庄市,河北省儿童医院药剂科 儿茶,又名乌爹泥、乌垒泥、乌丁泥,为豆科植物儿茶的枝干或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的枝叶煎汁浓缩而成的干燥浸膏。
儿茶在我国应用广泛,早在明朝,《本草述》便对其有详细记载;现代临床应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外用治疗溃疡、湿疹等症。
儿茶素为儿茶的主要有效成分,近年来已有的研究表明,儿茶素类物质有抗癌、抗心律失常、调血脂、抗病毒等活性,可能在防治慢性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3],因此日益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
1 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现代化学研究已从儿茶中分得儿茶鞣酸、儿茶素、表儿茶素等。
儿茶素类化合物虽存在广泛,但含量却分布不均,而且随着品种、产地及药用部位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如豆科儿茶和茜草科儿茶钩藤相比较,前者心材中儿茶鞣酸的含量最高可达50%,而在后者的叶和根茎中儿茶鞣酸最高只有24%;前者不同产地的6个样品中儿茶素的均量为16.05%,表儿茶素的均量为10.80%;而后者另6个样品中儿茶素的均量可达25.03%,表儿茶素的均量却仅为2.47%。
于健东等[4]分别取自洪县曼京堡(加工现场)、思茅药材公司(当地收购)、云南药材公司(进口)的儿茶样品对其进行分析。
按照《中国药典》1990年版测定,鞣质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78.5%,77%,71.5%,水分分别为15%、14.8%、14.5%,杂质含量分别为3.2%,2.8%,5.1%,为进一步探讨儿茶临床作用的物质基础,又对其宏量、微量、稀土、放射性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在宏量、微量元素分析中K 、Na 、Ca 、Zn 、Cu 、Fe 等元素的含量进口药品高于国产药品,其余元素进口药品低于国产药品。
在稀土、放射性元素分析中,各种元素进口药品均低于国产。
《中国药典》2000年版之前,药材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项均为测定儿茶中总鞣质的含量,操作繁琐,不能很好地控制药材质量。
茶儿茶素研究进展

素 和儿 茶 素没 食 子 酸 酯 的生 物 合 成 途 径 还 不 是 很
收稿 日期 :0 l l 2 2 1 —O 一 4
作者简 介: 熊立瑰( 9 5 ) 男, 南株洲人 , 18 一 , 湖 在读硕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茶叶 生化方 面的研究。
2 8
茶 叶 通 讯
第3 8卷
植 物 细胞 培养 是 研 究 植 物 次 生代 谢 产 物 形 成 的 良好 途径 。茶 树愈 伤组 织 能够保 持一 定 的次 生代
谢 产物 的合成 能力 。茶树 组织 培养 次生 代谢产 物形 成 的研 究 最早 见 于 英 国 F r s 1 or t9 e ] 道 , 研 究 表 的报 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茶素药理作用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茶叶中的一种植物化学物——儿茶素的来源、化学成分、理化性质与药理作用进行较为综合详细的描述。
陈述了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清除体内自由基、抗癌、抗炎、抑菌、抗突变、抗衰老及改善肝功能等生物活性。
最近人们也意识到了儿茶素对于人体健康的巨大作用,带动着中国古老的茶饮料也风靡起来,而儿茶素的研究也有了可观的成果。
本文将对以上内容进行一个综述,总结发现茶儿茶素是一类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物。
关键词:儿茶素、抗氧化、茶多酚、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喝茶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而茶叶的药理作用也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中国人所发现研究并利用了。
早在明朝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之因,火降则百病清也”。
茶由古代的药到后来的饮料,现在又回归到药,是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医学科技的成果。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 茶叶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为茶多酚。
茶多酚又叫茶单宁, 茶鞣质, 是茶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最精华、对人体最有益的成分,约占茶叶干物质总质量的25%, 茶多酚主要由儿茶素类、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四类物质组成, 而儿茶素类的含量占茶多酚的60%~80%左右,占绿茶干物质的12%~24%,可以说儿茶素是茶多酚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儿茶素中的主要成分有由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儿茶素(EC),其中EGCG、ECG为酯型儿茶素,EGC、GC、EC 和C 为非酯型儿茶素。
在药理作用上,儿茶素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和显著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以及抗肿瘤、抗基因突变、抗菌消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目前儿茶素已经开拓到了化妆品、医药、精细化学品、保健品等各个领域。
尤其是作为主要存在于茶叶中的EGCG, 现已被列为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在中美等国被研究。
而本文将对儿茶素的来源、理化性质、萃取方法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一、儿茶素的来源及含量儿茶素(catechin)最初由儿茶得名,是茶叶多酚类物质的主要成分, 约占茶多酚的80%,是一种黄烷醇型黄酮化合物。
由于加工炮制方法不同, 绿茶的化学组成成分与鲜茶相近似,而红茶、乌龙茶等的茶儿茶素含量有所下降。
儿茶素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其中以豆科(如儿茶、鸭皂树)、茜草科(如儿茶钩藤)、蔷薇科(如委陵菜、山樱桃、鹅绒委陵菜、单子山楂)、蓼科( 如大黄、拳参、蓄) 、山茶科(如山茶)、七叶树科(如红七叶树、加洲七叶树)为多,此外在其他科属中也有分布, 如银杏科的银杏、夹竹桃科的罗布麻、胡颓子科的沙枣、麻黄科的麻黄、棕榈科的槟榔、翅子藤科的五层龙、杜鹃花科的越橘、楝科的日本苦楝、樟科的红楠、金丝桃科的贯叶金丝桃、金缕梅科的美洲金缕梅、罗汉松科的竹柏,以及榆科的美洲榆、牛儿科的老鹳草、景天科血红茶子等。
另外,绿茶中也含有丰富的儿茶素类化合物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儿茶素类化合物虽存在广泛,但含量却分布不均,而且随着品种、产地及药用部位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如在以儿茶素、表儿茶素、儿茶鞣酸(catechu-tannic acid)为主要成分的儿茶中,2个常用药用品种:豆科儿茶和茜草科儿茶钩藤相比较,前者心材中儿茶鞣酸的含量最高可达50%, 而在后者的叶和根茎中儿茶鞣酸最高只有24%,前者不同产地的6个样品中儿茶素的均量为%,表儿茶素的均量为10. 80%;而后者另6个样品中儿茶素的均量可达%,表儿茶素的均量却仅为%。
此外大黄的3种来源药材: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药用大黄中儿茶素的含量分别为%, %, %;还有不同绿茶品种中表儿茶素的含量:白叶单丛茶为%,国宾茶为%,而大叶奇兰茶为%;绿茶中缩合鞣质含量达10%~24%, 而红茶却只有6%,以上数据清晰的表示了不同品种、产地的药材药效会有较大的差异。
另外药材放置一段时间后,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也会明显降低,药效自然也有较大变化。
所以并不是说药材放的越久效果就越好,好的保存方法才是关键。
二、儿茶素的理化性质儿茶素,又称儿茶精,茶。
为的,分子式C15H14O6。
儿茶素最初在20世纪初由儿茶中提取出,为无色结晶形固体,无特殊气味;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受热或在无机酸存在下,容易聚合成无定形鞣质,所以儿茶素是茶汤中最主要的成分。
儿茶素熔点为93-96℃(含水)、175-177℃(不含水),微溶于冷水、乙醚,可溶于热水、乙醇、冰醋酸和丙酮,不溶于苯、氯仿和石油醚。
儿茶素因为属于多元酚类中的一种,所以有略微的苦涩味,我们所品尝的茶汤的滋味就是由这个决定的。
儿茶素基本结构是A-苯基苯并吡喃,其中又分为酯型和非酯型,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羟基取代的数量和位置不同。
主要有没食子酸没食子酰表儿茶素(EGCG)、没食子酰表儿茶素( EGC)、没食子酸表儿茶素(ECG)、表儿茶素( EC)、没食子酰儿茶素(GC)等。
其中以EGCG 为最重要成分, 含量占黄烷醇的50%。
茶儿茶素结构中含有多个酚羟基,易溶于水,容易被氧化成醌类而提供H+,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抗氧化能力EGCG> ECG> EC。
但是,由于是多酚羟基结构,儿茶素的深度开发利用障碍重重,以儿茶素类中含量最高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例,EGCG在A环、B环、D环上共连接8个酚羟基的分子结构(如图1)使其存在脂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生理环境下不稳定和体内吸收缓慢等各项制约其应用的瓶颈问题。
但是由于儿茶素被陆续发现的更多的价值,研究应用儿茶素依旧是个热门的课题。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儿茶素能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对抗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作用,清除活性氧在体内与细胞色素P450系统形成的羟(图1、EGCG化学结构式)自由基, 尤其是抑制细胞色素P450系统参与亲电子代谢物的形成。
自由基我们都知道,是机体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有害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效应。
而儿茶素因为其能清除自由基,自然是对人体有很大益处,保准人们保持健康的好东西了。
三、儿茶素的药理作用1、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儿茶素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作用,有研究表明: 从厚叶岩白菜中首次分离的新儿茶素化合物(+)-catechin3,5-di-O-gallate能强烈抑制人胰脂肪酶(IC50 = μg/mL),并显示出显著的自由基清除能力(SC50=μg/mL)。
有研究表明,1mol儿茶素可清除高达2mol的自由基。
此外,儿茶素还能有效阻止杂环胺引起的DNA 氧化损伤,它对红细胞溶血和血清自氧化均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并能有效抑制肝匀浆自发性和Fe2 + 诱导性脂质过氧化。
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这两种作用也是儿茶素其他药理作用的重要基础,同样,这两种作用可以让人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还有利于皮肤,对人体的好处不言而喻。
2、抗肿瘤有研究表明,儿茶素可以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儿茶素中ECG和CG抗胰腺导管癌细胞增殖作用明显。
而且,儿茶素还可以通过干预活性氧介导的ERK信号途径活化减少乳腺癌形成危险。
有研究发现EGCG,ECG和EC的某些手性分子在功能和结构上与分子伴侣相似,所以儿茶素可以通过分子伴侣样特性产生抗癌活性。
在研究儿茶素对人肺癌细胞株PC-9的作用时还发现其能增强抗肿瘤药的作用,而且混合的茶儿茶素作用大于各单体。
此外,儿茶素还能引起依赖性的肿瘤细胞坏死状凋亡。
儿茶素中的EGCG是凋亡基因p53的强烈诱导剂,而且它还可以直接结合肿瘤的actin类蛋白并破坏细胞骨架,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发现EGCG对不同器官的肿瘤均有抑制作用,机制涉及多个细胞信号途径,还可以抑制端粒酶活性。
此外,EGCG 的抗癌活性还可能与抑制特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化有关;EGCG还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弱细胞内某些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其mRNA转录和表达,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大量的体内、外研究显示,茶儿茶素,尤其是含有没食子酰基的EGCG能抑制肿瘤发生的启动、促进等不同阶段,对肿瘤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但对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类型及发生阶段有特异性, 还值得更深入研究。
3、抗肥胖,抗糖尿病儿茶素还可以减少脂肪吸收及促进脂肪分解,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有研究显示,儿茶素还能降低高脂饮食肥胖大鼠模型的体重,降低大鼠血脂和血糖,长期服用EGCG可以降低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肥胖。
此外,儿茶素在体外还能抑制α-糖苷酶和组织糖原磷酸化酶,这有益于Ⅱ型糖尿病的防治。
EGCG还可以改善Ⅱ型糖尿病大鼠对胰岛素的自发性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以及骨骼肌GLUT4的转位水平有关。
儿茶素还具有代偿胰岛素的作用以及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4、抗菌消炎,抗病毒茶儿茶素还能抑制葡萄糖基转移酶,减少葡聚糖的生成量,从而达到抗菌的作用。
有实验表明其能明显影响变形链球菌的生长、产酸和对玻璃棒的粘附,而且随着其浓度的上升,对变形性链球菌的生长抑制越明显。
最佳的抑菌浓度为%~%。
而我们知道变形性链球菌是主要的致龋菌,而后Suchiya研究发现茶儿茶素可以降低龋菌的蚀斑, 对肝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
同样,致龋菌的抑制也可以保护牙齿,防治蛀牙。
此外儿茶素还有抗炎效应。
有研究表明绿茶儿茶素中的EGCG 能降低紫外线辐射造成的皮肤炎症和白细胞的渗出。
研究发现其抗炎原理是通过阻断转录因子的活性进而降低基因表达的。
而且ECCG还有抵抗HIV病毒的作用,动力学试验表明,ECCG是HIV逆转录酶底物dTTP的非竞争性抑制剂。
而且ECCG的抑制作用比现有的最好的HIV治疗药物还要好,由此可见儿茶素拥有无限的前景。
5、除臭在肉类、粮、油作物及其制品中有时会存在异味,如大豆制品的豆腥味,鱼臭成分的三甲基胺等,加入一定量的茶多酚可有效地去除这些异味。
在口香糖和糖果类食品中添加茶多酚有明显的口臭抑制效果,漱口水中加入茶多酚可消除口臭。
已知口腔中产生口臭的主要化合物是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其中硫化氢、甲硫醇等硫化物气味最重。
Ui等人以测定口臭的特征挥发物甲硫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儿茶素对口臭的抑制作用,并以常用的除口臭药物叶绿酸铜钠(SCC)作对照,同时将儿茶素添加到口香糖中令受试者咀嚼,结果表明:儿茶素对口臭的抑制作用比SCC 强;四种儿茶素去口臭的顺序为:EC< ECG< EGC< EGCG;儿茶素对抑制甲硫醇的产生效果比SCC 要显著得多,1mg 可完全抑制甲硫醇的产生, 0. 1mg也可抑制56%;咀嚼含儿茶素的口香糖后,甲硫醇的产生明显减少,添加量小于0. 5% 即可, 甚至只添加0. 01% 就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