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以及展望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以及展望

238储层非均质在具体的油田开采过程中,对于一些地区中的油气成藏以及油藏油水界面还存在一定的影响。

因为沉积、成岩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储层界面中存在有物性非均质的特性。

如果油气不充足,在开采中逐渐的将大孔喉内的水排净,也会直接消耗掉大量的能量,此时就无法将小孔喉中的水及时的排除。

很多情况下,都会逐渐的形成高位低产高含水、低部高产低含水以及油水界面不同的油藏。

我国的油田主要就是以陆相碎岩储层为主,地质条件复杂性较高,非均质性比较强,原油的性质相差比较大,所以开采效率比较低。

在未来发展中,只有进行全面的非均质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油田开采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目前的油田开采领域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针对开采后期的油田中,为了能够实现高效的油田开采,应该全面的实施精细化油藏的描述,再这其中,就需要深入的进行非均质的研究,以更好的提升开采效果。

储层非均质就是在沉积、成岩以及后续的地质构造影响之下,油田储层环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且这些变化主要以非均匀性的形式所体现的。

在实践中,分类方法与方式还存在较大的区别,而我国主要是将其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等四个主要的种类。

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现状2.1 储层沉积相岩相分析沉积相研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准确的判定储层砂体沉积微相的类型,从而可以更好的确定其具体的空间分布情况。

成岩相分析是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常都是通过储集岩石的特性所存在的差异性来进行成岩相的划分。

在此基础之上,需要绘制出各个测井与网点的成岩相厚度的具体分布图形,然后就是利用沉积相、测井相等技术资料逐渐的形成岩相区,根据不同的技术参数来划分为不同的储集区。

应用该分析方法主要就是能够更加准确的判定沉积物可容空间形成与消失所存在的关联性。

从相应的地层旋回转化不同位置水深参数来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旋回堆积形式,实现时间单元的对比确定。

以小层对比为基础,可以准确的确定储层的几何形状、分布范围等参数,最终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储层所存在的非均匀的特性,为油田的开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

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

男, 高级工程师, 现从事压裂酸化工艺技术研究等工作。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万庄 %% @?>! 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 ! 胥云, 万方数据 号信箱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中心, 邮政编码: A#&AA=。
第 !! 卷
第!期
胥云等: 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
"
属于 “点蚀密集型” , 即酸液滤失是在岩心上形成很 密集的网状点蚀, 而不是深的溶蚀孔洞。 (!) 受滤失滤饼控制的酸液体系 由于高效酸的高粘度
[!"]
样。研究表明, 高粘前置液在裂缝壁面沉积形成的 滤饼可以减少酸液的初滤失, 继续注酸, 前置液形成 的滤饼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被酸液穿透, 并随之形成 溶蚀孔洞, 这时几乎所有的滤失将在溶蚀孔洞内发 生, 酸液的滤失将变得与不使用前置液的普通酸酸 压施工一样大。
, 滤失主要受滤 饼 控
制。图 ! 表明, 由于高粘酸液不断封堵试验过程中 产生的溶蚀孔洞, 使酸液在不断地刻蚀岩面并产生 新的溶蚀孔洞, 故最终形成穿透深度仅为 ! # $ %& 的网状点蚀, 其滤失量接近于胶凝前置液的滤失量, 控制滤失的效果最好。
并认为现场实际滤失速度为室内 测 定 值 的 % " @# 倍; (@??!) 则提出液体性能和微粒尺寸是影 E:-75F2 响酸液滤失的主要因素; (@??C) 认为任何 GH67682:(5 温度的灰岩酸化均属传质控制范围。 I-7 02 (@??!) 等人的旋转圆盘试验将灰岩酸化的传质控制范围向 下扩展到 J = K CL 。而 047: M ’6(37(< 等人认为这一
CAAC 年 C 月




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研究进展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研究进展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勘探技术研究进展碳酸盐岩是一类重要的沉积岩,具有广泛的分布和丰富的储量。

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特征和评价储层的方法,以指导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

本文将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及其勘探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碳酸盐岩储层特征1. 孔隙类型与特征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溶蚀孔、裂缝孔和压实孔。

其中,溶蚀孔是碳酸盐岩储层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形成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裂缝孔是由于地壳运动等造成的岩石破裂而形成的,其孔隙度较高,渗透性较好。

压实孔则是由于地层沉积作用造成的岩石压实而形成的孔隙。

2. 储集特征与分布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特征与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常见的碳酸盐岩有浅海生物礁、海底碳酸盐堆积和碳酸盐碎屑岩。

浅海生物礁常常是优质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类型,其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

海底碳酸盐堆积则以物理碎屑和胶结物为主,储集空间包括溶蚀孔、孔隙和颗粒间隙。

碳酸盐碎屑岩则以颗粒间隙为主要储集空间。

二、勘探技术研究进展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在碳酸盐岩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地震勘探技术难以有效地解决碳酸盐岩多孔介质的复杂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地震技术的发展,如反射地震、正演地震、岩石物理模型等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碳酸盐岩勘探的精度和效率。

2. 岩心取样与分析技术岩心取样是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获取岩心样品,并针对样品进行岩相分析、孔隙结构特征描述、物性测试等,可以深入了解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和储集规律。

同时,还可以进行物性-相态关系研究,为储层评价和油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岩石物理勘探技术碳酸盐岩具有复杂的物性特征,通常需要借助岩石物理勘探技术进行综合研究。

岩石物理勘探技术包括密度测井、声波测井、电测井等方法,可以获取储层的物理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弹性参数等,为储层评价提供依据。

4. 模拟实验与数值模拟技术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开发过程涉及到多重物理、化学过程。

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碳酸盐岩储层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储集岩层之一,其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深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全面评估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将从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储层损害机理入手,深入探讨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碳酸盐岩储层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受成岩作用和构造变形影响,具有孔隙度高、渗透性好等特点。

然而,由于地层压力、温度、化学作用等因素的影响,碳酸盐岩储层也容易发生溶蚀、孔隙结垢、胶结物侵袭等损害,降低储层的物性参数,限制了油气的产出。

我们将从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广泛盘点当前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的应用情况及研究成果。

在现有技术上,人们采用化学防护剂、物理治理技术、微生物修复等多种手段来保护碳酸盐岩储层。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还研究出了纳米技术、智能监测技术等新型保护技术,并尝试在实际油田开发中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深入分析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碳酸盐岩储层的保护技术必将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索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并积极推进新型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提高油气田开发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我将共享我对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碳酸盐岩储层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油气资源的综合开采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深入介绍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我相信读者对此话题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能够加强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的研究,为推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世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

世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

3 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勘探技术与方法
3.3 碳酸盐岩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从岩性分为白云岩及石灰岩两大类。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 中,晚前寒武纪-奥陶纪及三叠纪碳酸盐岩储层多数为白云岩储层,而白垩纪 -第三纪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石灰岩。
油气田数量(个)
70
60
58
50
40 36
30
20 10
10
0
18
8 4
13
最终可采储量(MMBO)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探明可 采 总 量 :1434.5亿吨 探明可 采 石 油 : 750.1亿吨 探明可采天然气: 684.4亿吨
油气田 :313个 油 田 :208个 气 田: 105个
1886-19215 9251926-19315 9351936-194159451946-195519515956-19615 9651966-197519751976-198159851986-199159951996-20025005
世界目前已确认的7口日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的油井,也都产自 碳酸盐岩油气田。至于日产量稳产千吨以上的油井,也绝大多数是 在碳酸盐岩油气田中。
1
9
2 世界碳酸盐岩资源现状
2.3 世界碳酸盐岩油气藏及分布
世界上在一些沉积盆地中发现了大量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如在 美国、加拿大、苏联、墨西哥、利比亚、印度和中国都在碳酸盐中 发现了这类油气藏,其中有一些属于大油气田。由于碳酸盐岩沉积 体系的多样性及成岩作用的复杂性,很难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类型 进行定义及分类。根据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及几何形态,可以划分 出六种油气藏类型,即碳酸盐滩、生物建隆、泥质白云岩/泥灰岩、 白垩、不整合及岩溶型、晚期埋藏成岩型(图)。

世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共49页

世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共49页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世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新进展

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新进展

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新进展摘要: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碳酸盐岩裂缝型油气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勘探新领域。

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碳酸盐岩储层与碎屑岩相比研究难度大。

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其储层非均质性更强,受后生成岩改造的影响更大,从而加大了储层预测的难度。

因此,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一直是国内外测井解释的难题之一。

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关键是处理好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的问题,其中的难点主要是储集空间的判断、储层流体性质评价、储层参数的精确评价。

关键字:碳酸盐岩储层测井技术储层参数1.岩性识别碳酸盐岩地层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及其过渡岩性组成,其次为泥质碳酸盐岩、含石膏碳酸盐岩等。

三孔隙度两两交会图中理论岩性线的分布和实际应用证明 , 中子—密度交会图不仅是区分石灰岩、白云岩及其过渡岩性最有效的手段, 同时还可定量求出两种矿物的相对含量,为“动”骨架法求取基质孔隙度提供依据,因此中子—密度交会图技术是碳酸盐岩剖面岩性识别的首选方法。

在井况不好引起密度测井曲线严重失真时,密度—光电吸收截面指数交会同样是岩性识别的有效手段 ,只是骨架矿物含量求取精度相对下降(图1、2)。

泥质碳酸盐岩以自然伽马最高(大于 30 API)为特征; 含石膏碳酸盐岩具有自然伽马最低、密度最高的特点, 可借此将二者区分出来。

图1 补偿中子—体积密度交会图图2 体积密度—光电吸收截面指数交会图2.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划分方法根据碳酸盐岩不同储集空间的组合类型,其储层类型主要分为孔隙型、裂缝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溶洞型。

孔洞型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是溶蚀孔、洞,是原生孔隙经过溶蚀改造形成的,裂缝欠发育,通常储集性能较好,但渗流能力较差。

裂缝型储层的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基质物性较差,原生孔隙和次生孔洞均不发育,储集性能较差,渗流性能好。

裂缝—孔洞型储层是孔洞型储层和裂缝型储层的良好组合,孔洞是其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既作为储集空间,又作为重要的渗流通道。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储层的各种性质(包括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在三维空间分布和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性,主要表现在岩石物质组成的非均质和孔隙空间的非均质[1-3]。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流体(包括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因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是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地质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工作[2]。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80年代,从六、七十年代的沉积环境分析和相模式研究到80年代的沉积体系分析和以Cross发起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从以高密度开发井网为基础的精细地质模型研究到储层露头精细研究和随机建模技术,国内外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已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其研究内容与领域在不断加深,同时,有关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向定量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4]。

1、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有很多[4-5,8-9]:(1)Pettijohn的分类Pettijohn等(1973)在研究河流沉积储层时,依据沉积成因和界面以及对流体的影响,首次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5个层次:①油藏规模的沉积相及造成的层间非均质性;②油层规模的沉积微相和相变关系;③砂体内韵律性、沉积结构构造等非均质性;④岩心规模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各向异性;⑤显微尺度的孔隙结构类型、矿物学特征等。

这种分类便于结合不同的沉积单元进行成因研究,比较实用。

(2)Weber的分类Weber(1986)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还考虑了构造特征、隔夹层分布及原油性质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分类体系,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7类,即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成因单元边界,成因单元内渗透层,成因单元内隔夹层,纹层和交错层理,微观非均质性和封闭、开启裂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6, 6(2), 86-93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6 in Hans. /journal/ag/10.12677/ag.2016.62011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Tendency of Carbonate ReservoirHeterogeneityYuedong Sun*, Nian Chen, Ya Gao, Yuanqing Lu, Zhonggui Hu#College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HubeiReceived: Mar. 30th, 2016; accepted: Apr. 19th, 2016; published: Apr. 22nd,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Reservoir heterogeneity refers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arious internal attributes of reser-voir are uneven,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diagenesis and tectonic in the proces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exploitation of oil and gas as well as redevelopment of the residual oil in old fields, so it has been the difficulty and emphasis of reservoir research. With most of continental clastic oil-gas fields entering into the middle or last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ine carbonate oil- gas field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the exploration of marine carbonate oil-gas fields in Tarim, Sichuan Basin made a major break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status, cha-racterizat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so 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by referring to large amount of data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clastic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research tool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of reservoir geo-logic modeling, carbonat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research will reach a new stage.KeywordsCarbonat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Lorenz Curve, Geological Modeling for Reservoir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孙跃东*,陈念,高雅,卢苑青,胡忠贵#*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孙跃东等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16年3月30日;录用日期:2016年4月19日;发布日期:2016年4月22日摘要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的不均匀的变化。

其对油气的开发利用以及中老油田剩余油的再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储层非均质性一直是储层研究的重点、难点。

随着我国大部分陆相碎屑岩油气田已进入中晚期,所以海相碳酸盐岩型油气藏在我国的油气田勘探开发中日益重要。

随着塔里木、四川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型油气田的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后,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与评价愈显重要。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以及借鉴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手段,归纳总结碳酸盐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表征、研究方法等内容,随着多学科相结合以及储层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必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劳伦兹曲线,储层地质建模1. 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80年代,国际上1985、1989、1991年分别召开了3届储层表征技术讨论会,从而掀起了储层研究的热潮。

1985年中国将“中国陆相储层特征及其评价”列为部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由此拉开了中国储层研究的序幕,而储层的非均质性正是储层研究中的核心内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其研究内容与领域不断扩宽,如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在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从定性到半定量、定量,从单参数到多参数综合定量评价;以及对储层露头的精细研究和储层地质建模技术的广泛应用。

近年来,世界上各大石油公司和科研院所不惜重金开展露头精细解剖,力图建立各类储层的原型模型,积累地质知识库,最为成功的国外实例当属BP公司进行的Gypsy剖面研究[2]。

2. 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2.1.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储层的结构复杂,不同的学者依据其研究目的,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层次及内容的研究各自有所侧重。

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分类、描述和分析,其本身就是储层模型化的过程。

1) Pettijohn和Siever (1973)在研究河流相储层时,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五种规模储层非均质性,分别是油藏规模、层规模、砂体规模、层理规模及孔隙规模。

2) Weber (1986)根据Pettijohn的思路,不仅考虑非均质性规模,同时考虑构造、隔夹层、原油性质对非均质性的影响,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八类,①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②成因单元边界;③成因单元内渗透层;④成因单元内隔夹层;⑤纹层和交错层理;⑥微观非均质性;⑦封闭、开启裂缝;⑧原油的粘度变化和沥青垫。

3) Haldorsen (1983)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按照与孔隙均值有关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四个级别,①微观非均质性即孔隙和颗粒规模;②宏观非均质性即岩心规模;③大型非均质性即模拟模型中的大型网块;④巨型非孙跃东等均质性即地层或区域规模。

4)裘亦楠(1987, 1989, 1992)根据我国陆相储层特征(规模)及生产实际,提出了一套较完整且实用的分类方案,即①层间非均质性,②平面非均质性,③层内非均质性,④孔隙非均质性。

我国各油田根据陆相储层持征及生产实践,以裘亦楠的分类方案为基础,综合各种分类方案,提出了一套较完整且实用的分类方案(表1),目前国内已普遍采用[3]。

对于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的评价也大多参考此类。

2.2. 储层非均质性的描述储层非均质性的准确、科学描述,有利于我们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感性认识以及储层物性的整体把握。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复杂性,一般要求分层次描述储层非均质性,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划分方案,可按规模从大到小对其进行描述,包括定性和定量描述。

1、定性描述主要是对影响储层物性的地质特征的描述,如断层、溶洞、裂缝、夹层、后生变化、空隙类型及分布等。

可以借助的资料有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岩石薄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资料以及岩样测试资料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的定性分析。

对于较大规模(10~100 m)的储层非均质性,则必须依赖于野外露头类比、现代沉积类比或密井网解剖建立的原型模型、地质知识库等;米级及更小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则可借助岩心资料,正确识别沉积环境和成岩历史,建立沉积模型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微观非均质性还需要借助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的观察,进行孔、洞、缝的统计,如孔、洞的分布、类型、面孔率等;裂缝的分布、性质、开启状态、密度等,从而可以定性判断储层物性情况以及非均质性。

2、定量描述因沉积、构造运动以及后期强烈的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使得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极为严重。

因此,对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一直是困扰人们的技术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统一的定量表征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的技术方法。

1) 非均质性综合指数传统定量描述非均质性的参数有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与级差等参数等。

但是以上均是利用单一参数或指标从储层的某一角度对储层的物性进行评价,若使用各个参数表征的非均质性不一致时就难以处理,所以很多学者提出多参数定量评价方法、非均质性综合指数等来定量刻画储层的非均质性。

Table 1. The commonly used classification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Yu Xinghe, 2009) [3]表1.常用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据于兴河,2009,有改动) [3]储层非均质性分类含义研究内容宏观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纵向上的差异性层系的旋回、渗透率、隔层等平面非均质性一个储集体平面上的差异储集体的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变化及方向性层内非均质性层内垂向上的差异层理、渗透率差异程度、夹层分布等微观非均质性孔隙非均质性孔隙与吼道的相互关系孔隙与吼道的大小、均匀程度,以及两者的配置关系和连通程度颗粒非均质性岩石颗粒大小、形状分选、排列和接触关系岩石颗粒的定向性及矿物学特征填隙物非均质性填隙物的差异填隙物的含量、矿物组成、产状及其敏感性等孙跃东 等张兴平等[4]首先利用多个参数的数理统计获得多参数综合评价标准差,从多个方面考虑非均质性,避免单一参数描述的局限性以及无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