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新旧交织的个人婚恋观
鲁迅的爱情观

鲁迅的爱情观鲁迅经历过两次婚姻生活,第一次婚姻是母亲给安排的,妻子朱安,是一个缠脚的旧式女人。
鲁迅为了母亲高兴,接收了这个安排,却始终无法交付对方感情。
他们长期分居,没有交流,更没有争吵。
即使后来鲁迅回到老家生活,这样的状态也没有改变。
鲁迅竭力想忘掉这段无爱的婚姻生活,但不愿给妻子和母亲带来不快。
他压抑着自己,也找不到发泄的出口,直到遇到许广平。
从“广平兄”的称呼到后来两人间的“智力测验”,鲁迅与许广平从师生间的感情慢慢发展,也最终让鲁迅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鲁迅先生用其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围绕涓生、子君这二个普通平凡的人,阐述了许多有关人生、爱情等哲理性的问题。
《伤逝》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
原本相爱的涓生与子君,终究没能走到最后。
他们凭借着精神上的契合以飞蛾扑火的姿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希望在这个由他们构建的小家庭中寻找慰藉。
精神上的共鸣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支撑,而这个支撑在现实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爱情在柴米油盐中失去附丽,生活就将陷入绝望与空虚之中。
子君的爱很热烈很单纯,为了租房子,甚至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金戒指与耳环。
她与父母、叔子断绝了关系,不留给自己丝毫的退路。
生活的重担压着他们,他们连最初的精神交流也中断了。
子君原先的勇气在一点一点消磨,涓生很失望,对着子君竟也带上了虚伪的面具。
这似乎在无形中预示着,涓生与子君走到了尽头。
对生活的绝望也将子君逼上了绝路。
在爱情中,女人似乎永远处于弱势。
付出与得到永远不能对等。
子君的离去对涓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我很困惑,涓生到最后对子君的感情到底算作什么?是爱情,还是愧疚。
尚未得到时憧憬着,得到后却荒废了,失去时又追悔莫及。
在这篇小说中,婚姻俨然成为爱情坟墓。
先生以其独特的角度和目光对爱情作了独特的解读:一是,爱情是否需要理性。
毋庸置疑,爱需要激情,需要无畏的付出。
人生享受爱情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动与被激动的过程。
鲁迅的婚恋观

小说中的婚恋描写
《伤逝》
通过男女主角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探讨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个性的束缚。
《祝福》
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婚 姻的不幸。
《阿Q正传》
通过阿Q的恋爱故事,讽刺了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和道德观念。
散文中的婚恋思考
《热风》
鲁迅在《热风》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婚 姻、家庭的议论,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 的束缚,呼吁解放个性和追求自由恋爱 。
批判精神
鲁迅在婚恋问题上的批判精神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启示作家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批判。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鲁迅的婚恋观
对传统婚恋观的批判
批判包办婚姻
鲁迅认为包办婚姻是束缚人的自 由和幸福的,他反对父母对子女 婚姻的干预,提倡婚姻自主。
批判门第观念
鲁迅认为门第观念是传统婚恋观 中的一大弊端,它阻碍了真正的 爱情和婚姻的发展,应该被摒弃。
批判贞节观念
鲁迅认为贞节观念是束缚女性的 一种枷锁,它剥夺了女性的自由 和幸福,应该被打破。
鲁迅的婚恋观
contents
目录
• 鲁迅的生平简介 • 鲁迅的生平简介 • 鲁迅的婚姻状况 • 鲁迅的婚恋观 • 鲁迅婚恋观的文学表现 • 鲁迅婚恋观的影响与启示
01 鲁迅的生平简介
爱情与婚姻的矛盾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探讨爱情与婚姻的 矛盾,他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恋爱, 但同时也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 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01
1906年,鲁迅与朱安结婚,这是一场由母亲安排的婚姻,鲁 迅对朱安并无感情。
02
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两人逐渐产生感情,但鲁迅始 终未与朱安离婚。
从影片《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

从影片《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近年来,一部备受瞩目的影片《伤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该片以鲁迅夫妇的婚恋故事为背景,通过展现鲁迅与许广平的世俗婚姻和鲁迅与许广平之外的情感纠葛,以及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深刻反思了鲁迅的婚恋观。
本文将通过分析《伤逝》这部影片来探讨鲁迅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看法。
首先,鲁迅在《伤逝》中对于婚姻的态度可以被视为一种被动婚姻观。
片中,鲁迅因父亲的压力等外部原因结婚后,与许广平形成了一种平淡乏味的婚姻关系。
这种婚姻并不是建立在彼此的爱情基础上,而是受到社会压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鲁迅并没有表达出对这种婚姻的喜悦或满足,他在影片中的表现显得冷漠和疏离。
这一点体现了鲁迅对于婚姻的消极态度,他认为传统的婚姻观束缚了个人的自由和追求。
其次,影片中通过描绘鲁迅与许广平之外的情感纠葛,展现了鲁迅对于非传统婚恋观的追求。
在片中,鲁迅与一位女学生发展了一段暧昧而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了传统婚姻所能给予的满足。
虽然这段感情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它表达了鲁迅渴望自由恋爱和追求真爱的愿望。
鲁迅试图打破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追求与内心真实感受相符的婚姻关系。
第三,鲁迅的婚恋观在《伤逝》中还体现出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影片中,鲁迅的妻子许广平深受封建礼教的限制,她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了男性社会的压迫。
鲁迅通过刻画许广平的形象,揭示了封建婚姻对女性的束缚和不公平待遇。
他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和关注,使得他能够更加理解女性的处境,并试图为改变这种不平等情况做出努力。
最后,鲁迅在《伤逝》中对于婚恋观念的反思和颠覆,体现了他对于社会和个人自由的思考。
他试图将婚恋观念从传统道德观念中解放出来,追求自由、平等和真爱。
然而,他的努力却受到了封建礼教和社会压力的阻挠,他的感情纠葛最终使他陷入了困境。
《伤逝》中的故事不仅仅是讲述了鲁迅的婚姻经历,更是通过对婚恋观念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思考。
综上所述,从影片《伤逝》中我们能够看到鲁迅的婚恋观与传统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鲁迅的《伤逝》谈谈婚姻爱情观

结合鲁迅的《伤逝》谈谈婚姻爱情观对于鲁迅,很多人的印象都是“犀利的笔触”,“一人骂遍几乎整个民国文人”,“最懂中国人的人”······不管鲁迅的头衔有多少,大家对于他的认知似乎就是毛主席所说的那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个真正的猛士。
然而即使再猛的勇士,也依然要面对人在生活中需要感性的部分:婚姻与爱情。
即使鲁迅也不例外。
1925年,鲁迅发表短篇小说《伤逝》。
在这部小说里,鲁迅先生一改往日犀利的笔锋,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温柔笔触。
那么,鲁迅为何要写这篇小说?这篇小说,又讲了什么样的爱情婚姻故事?对当下男女的恋爱婚姻,又有什么启示?一、美好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
涓生出生在普通人家,住在简陋的会馆里,但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青年。
子君是封建家庭的小姐,生活富足,吃穿用度都是那个时代里最好的,她穿皮鞋和格子衫,擦雪花膏,洋气又优雅。
生活在不同世界里的两个人本没有交集的机会,可涓生和子君都是接受过新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们都有着一颗渴望个性解放,和追求自由的心。
相似的灵魂将两个人牵引到了一起,他们不期而遇。
家境优渥、性情高傲、有逆反心理、对爱情充满向往的妙龄女子,遇到了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格调的优秀青年,相遇时,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
太多的契合点,让涓生和子君都以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灵魂知己,爱情也在两个人之间滋生出来,并迅速生根发芽,无限蔓延。
面对父母的反对,子君丝毫没有想过父母反对的原因,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在父母面前,她坚决地、沉静地说出了——“这是我自己的事,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句话让涓生感到震惊,他在子君身上看到了中国女性觉醒的曙光。
就这样,涓生和子君不顾身份,不顾家庭和社会的禁锢,打破了世俗,坚定而勇敢地走到了一起。
二、自由恋爱、婚姻他们先是到处寻找住所,经过一番辛苦,他们才将住所确定下来。
浅析鲁迅婚恋状况

浅析鲁迅婚恋状况爱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动力。
人生因爱情而多彩,生命因爱情而辉煌。
爱情会创造奇迹,已被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大师所证实。
爱情一直都是人类生命的主题之一。
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是没有恋爱自由的。
在民国时期,盛行包办婚姻。
恩格斯说:“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
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中国古代的礼和法,都把包办子女、卑幼的婚事作为父母、尊长的特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要件,而不是因为有爱,所以才结合。
鲁迅、茅盾、郭沫若等现代文学家都经历过包办婚姻,他们每一个对待包办婚姻都有不同的反应。
有这样一些人,当初的结合出于家长的包办,但是后来却产生了爱情,这样的事例为树不少,朱自清和茅盾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还有一种情况,青年人拒绝或默认父母的包办对象的同时,又在外面另寻自己的恋爱对象,郭沫若、郁达夫都是这样。
可是,鲁迅此前却不是这两种情况。
孙伏园是鲁迅的学生、好友兼文章编辑人,与鲁迅有着很深的交往,1939年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会上他回忆说:“鲁迅先生最初是学医的。
他受的是很严格的科学训练,因而他不相信许多精神生活。
他常对人说:‘我不知什么叫爱。
’但是家中屡次要他回国去结婚,他不愿放弃学业不肯回去。
后来家中打电报来了,说母病危,先生回国了,到家一瞧,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鲁迅先生一生对事奋斗勇猛,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在鲁迅的婚礼上,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整个婚礼的过程都是由人搀扶着。
在婚后,他坚持不与他的妻子同房而睡。
鲁迅为什么会对婚姻表现的如此失望?新婚燕尔又为何做的如此决绝?古代人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个是标准的封建思想。
而朱安就是受封建思想教育的女人,她温柔委婉,恪守的是“出嫁从夫”这四字,将丈夫当做自己生命的全部,当做自己的天。
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

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的悲惨命运。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婚恋题材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通过对鲁迅婚恋题材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蕴含的婚恋观。
首先,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
尽管他的小说中婚姻经常被描绘得黯淡无光,但在这种冷漠的婚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真爱的向往。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描绘阿Q与青年女子祥子的爱情,展现了对真挚感情的追求。
这种渴望与现实生活中冷漠和虚伪的婚姻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中暴露了社会对婚姻的压力和约束。
他的作品中通常揭示了父母、亲戚和社会对婚姻的干涉和期望。
在《药》中,主人公小茂的母亲一直希望他早日结婚,但小茂却因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而拒绝了这种安排。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表达了对于父母和社会给予个人婚姻的种种束缚的不满和反抗。
同时,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还探讨了家庭关系对婚姻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家庭关系通常是冷酷和不和谐的,给婚姻带来了困扰和痛苦。
例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家庭关系被描绘得十分冷漠。
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孔乙己无法拥有幸福的婚姻和家庭,也反映了鲁迅对于家庭关系的忧虑。
最后,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中揭示了婚姻的现实和不完美。
他通过描绘婚姻中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婚姻世界。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自身的婚姻经历来探讨了婚姻的现实和局限性。
通过这种写作手法,鲁迅似乎在告诉读者婚姻并非完美,需要我们看到其中的问题和局限,并对婚姻有更为理性的认识。
总的来说,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是非常深刻而真实的。
他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对真爱的渴望,揭示了社会对婚姻的压力和约束,探讨了家庭关系对婚姻的影响,以及揭示了婚姻的现实和不完美。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现状,也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婚姻的角度。
通过阅读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我们可以对婚姻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朝花夕拾中的爱情观念

朝花夕拾中的爱情观念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描绘了他对于爱情观念的思考和看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朝花夕拾中的爱情观念,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自由恋爱观念的觉醒朝花夕拾中描述了旧时代的婚姻观念,其中“嫁人不嫁富豪”这一观念展现了对于金钱和社会地位的淡化,对于真爱和内心感受的追求。
这种自由恋爱观念的觉醒,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婚姻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和真爱的基础上,而不是被金钱或者其他外在因素所左右。
二、个人主义与爱情观念的冲突朝花夕拾中的一些故事展现了个人主义与传统的爱情观念之间的冲突。
作品中的人物常常受到社会道德和家庭责任的束缚,无法追求自己真正的感情。
这种冲突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人们往往面临着个人情感与家庭责任、社会期望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爱情观念,尊重每个个体的感受和自主选择。
三、性别平等与尊重的重要性朝花夕拾中有一些故事呈现了对于性别平等和尊重的思考。
在过去的时代,女性常常被束缚在传统的家庭角色中,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然而,朝花夕拾中的一些女性角色通过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展现了女性独立和自主的力量。
这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价值,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
四、跨越时空的爱情的力量朝花夕拾中的故事跨越了时空,将读者带入了不同的时代和情境。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深刻体会到爱情的力量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爱情都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勇气和智慧,促使他们追求更高尚的目标和更美好的生活。
朝花夕拾中的爱情观念提醒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挫折,爱情都能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中的爱情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自由恋爱观念的觉醒、个人主义与爱情观念的冲突、性别平等与尊重的重要性以及跨越时空的爱情的力量,都呼唤着我们对于爱情的更深层次思考和理解。
鲁迅的作品对婚姻的看法

鲁迅的作品对婚姻的看法鲁迅啊,那可是个很厉害的大作家呢。
他对婚姻的看法呀,可真是挺有趣的。
你看啊,在他那个年代,婚姻很多时候都不是自己能完全做主的。
就像他自己的第一段婚姻,那是家里包办的。
他对这种包办婚姻肯定是不太乐意的,感觉就像是被硬拉着进入了一个自己还没准备好的状态。
他可能心里想啊,这都啥事儿啊,跟一个没什么感情基础的人就这么绑在一起了。
不过呢,他也没有完全不管不顾,毕竟他还是有责任感的。
他就这么和原配朱安维持着一种很奇特的关系。
从他的作品里能看出来,他觉得婚姻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结合。
比如说在伤逝里,涓生和子君这两个人,他们是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可最后却落得个悲剧的下场。
这就说明啊,婚姻光有爱情还不够。
两个人得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得能互相扶持。
不能说一时冲动就在一起了,然后发现生活不是那么回事儿就散了。
他还觉得婚姻里男女的地位应该平等呢。
在那个时候,男尊女卑还是很严重的。
但鲁迅就不一样,他笔下很多女性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挣扎和反抗。
像祥林嫂,虽然她的遭遇更多是社会的压迫,但也能看出鲁迅对女性在婚姻和社会里地位的思考。
他肯定希望女性在婚姻里也能挺直腰杆,不是男人的附属品。
我觉得鲁迅对婚姻的看法就是那种很现实又很理想的。
现实在于他知道当时婚姻里存在的各种问题,理想在于他希望婚姻能是一种基于平等、爱情、共同理想的关系。
他就像一个看透了婚姻百态的智者,用他的笔把这些都写出来,让我们后人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我们现在的人啊,虽然婚姻自由了,可有时候也还是会在婚姻里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这时候想想鲁迅的看法,还真能让我们好好思考思考自己的婚姻观念呢。
他也会觉得在婚姻里,两个人的精神交流很重要。
要是两个人一天到晚没什么话可说,就知道柴米油盐,那这婚姻得多无趣啊。
就像他自己,肯定希望和能理解他思想的人有更多的交流。
他那么多深刻的想法,要是身边的人完全不懂,那得多难受。
所以他笔下那些有美好婚姻想象的故事里,夫妻之间总是能互相理解、互相鼓励,在精神上是彼此的依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刘娟
班级:文学院09级7班
学号:200902140716
浅析鲁迅的婚姻
——传统与现代的循环交织
摘要:鲁迅先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先贤,他的婚恋价值取向和他的思想一样复杂。
其婚恋观在新与旧、爱与恨、情与理、孝与欲、反叛与皈依之间摇摆,煎熬。
在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之间,在旧道德与新道德之间,在牺牲者与同情者之间,鲁迅一直体现出他矛盾的个人婚恋观及其复杂煎熬的内心状态。
关键词:婚恋观、传统、人道主义、自我牺牲
鲁迅,作为倡导新文化、新思想的先驱者,一直被视为破旧立新的代表。
然而他在反传统的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传统的影响。
作为引领新思想的领袖,他对封建伦理的攻击犹如疾风骤雨,但是一些传统的糟粕却躬行一生。
也由于鲁迅新思想,反传统的不彻底性,导致了他纠结于一生的矛盾复杂的婚恋悲剧,也造成了朱安这个无辜的女人一生的悲剧。
我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鲁迅的婚恋观的形成及其悲剧性。
一、鲁迅家庭和社会封建礼教的影响致使其思想保留了封建传统的一面
鲁迅从小在一个封建家庭中成长,在思想发展与成形的关键时期接受者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封建教育,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虽不说很深但也是有的,至少在他的思想中是占据了一席之地的。
鲁迅年幼丧父,一直与寡居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艰难支撑家计的辛苦与
屈辱,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对母亲艰难境遇的理解与同情,对其平凡而伟大的形象的赞叹。
生存处境的残酷以及母爱的无私强化了母子二人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生命成长过程中对母亲那种艰难、忍辱负重的记忆,使得他想要努力缝合母亲的伤口,给与其一个幸福的的晚年。
这也让鲁迅无条件地躬行着自己对母亲所谓的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思想自然也是其不彻底的婚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使得后来他不得不答应母亲迎娶朱安的一个重要理由。
对于这段婚姻,他曾经也说道:“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①也体现出其深深的无奈。
虽然鲁迅因父母之命,至亲至孝的传统观念而接受了母亲安排的无爱婚姻,勉强维持着家庭生活,但是其内心深处对这种状况是极为不满与痛苦的。
他既做不到明确对母亲表示不满,坚决抗争包办婚姻,又无法平息内心的苦痛,从而煎熬于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
而在鲁迅母亲鲁瑞方面,可以说是鲁迅不幸婚姻的直接缔造者。
作为寡居多年的妇女,深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她对未来儿媳的标准必然会将自己的好恶融入其中。
她选择的朱安,其貌不扬,深受传统教育影响的村姑,一则体现出鲁瑞对自己破败家族状况的自卑,因此对女方容貌与学识,家庭情况没有过多挑剔;二则,作为原本目不识丁,后来在丈夫帮助、自己努力下勉强自学到可以读书、看报的老一辈家庭妇女,势必以自身条件为蓝本,以自己的婚姻经历为标准来为鲁迅选择妻子。
她的观念中,女人的责任就是相夫教子、管理家务。
那么仅从这些方面来看,朱安还是很合她的要求的。
二、从鲁迅对朱安的排斥窥测其对封建节烈观的态度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弥天大谎中重复单调乏味的生活,之后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从此成为一个没有独立意志,一切以丈夫的喜好为转移的近乎傀儡的人生。
自结婚之日起就意识到自己与鲁迅巨大差距的朱安,其内心的自卑感因
生活中鲁迅对其的客气和疏远的态度日益得到强化,但是传统礼教培育出来的“贤良”观念扼杀了她思想中的反抗成分,只能在默默的生存中不自觉地消解自己有限的个体生命意志、钝化情感的触角,成为鲁迅背后那种可悲可叹的“大师母”,一生“仰视”鲁迅,毫无平等可言。
即便是到了五四时期,当封建专制的大厦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并终于轰然倒塌的时候,在鲁迅等已经接受许多新思想的洗礼成为一名革命的先驱者的时候,我们的朱安还依然恪守古训,将自己的身段放于一个极其卑微而又从属的这样一个地位,缺乏自己独立的人格。
深受封建传统影响的她自然是不受鲁迅待见的。
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没有共同的理想,却有着一段婚姻关系的他们形同陌路。
鲁迅可以说从朱安的身上间接看到了中国封建传统的那一套节烈观对女性的影响残害之深,这是他深恶痛绝的。
也从他对朱安的冷待,婚而独居的行为有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品尝着包办婚姻的苦酒,内心时时煎熬于道德与自我矛盾的冲突之中,其内心的深思必将从关注女性人格的独立与健全,主张现代女性的自立,自强入手,对“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将女性作为人的独立与尊严的全盘否定加以深切痛斥。
鲁迅强调节烈是“只有自己不顾别人的民情,又是女应守节男子却可多妻的社会”造成的“畸形道德”,其“主张的是男子,上当的是女子”,而女子们之所以对此毫无怨言,是因为封建礼教早已将她们的精神变成与肉体一样的羸弱畸形。
他也明确断言节烈“极难,极苦,不愿身受”,呼吁“要人类都受到正当的幸福”。
②由此可观,鲁迅虽说对节烈观的批判以女性为对象,实际上他自己也深受其毒害。
所以在他批判封建传统节烈观时,字里行间无法掩饰的悲愤与苦痛,也透露出自己对真正的恋爱婚姻的向往与追求。
真因为终上所述,鲁迅与他生命中的另一个女人——许广平的相知相恋,克服一切阻力与障碍走在一起,我们便多少有些理解了。
鲁迅对许广平的垂青并非是单存的“异性相吸”。
她首先作为他的学生、后辈,有着无限的青春朝气与活力,深受现代新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进步的、向上的新时代女性,她和朱安有着最本质的差别。
在向心目中的导师鲁迅请教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萌发爱的种子,之后与他并肩携手、共
同战斗。
她虽然衣着朴素、不修边幅,但是其见识、才情、气度、文笔丝毫不让须眉,可以与鲁迅进行精神上的对话,有着共同的话题,这是朱安所的。
许广平可以说是鲁迅志同道合的精神之友,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异性伴侣。
三、鲁迅对无爱婚姻的维系
从最初的朱安进门,鲁迅就未曾满意过。
不满意却屈从于母亲,屈从于封建伦理道德,“陪着做一世的牺牲”,牺牲了他自己的同时也埋葬掉了另一个女人——朱安的一生幸福。
在当时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陈独秀、徐志摩、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坛翘楚纷纷与原配离异或分居,重新寻找真爱。
在新人物们竞相标榜婚恋自由的时代语境下,鲁迅却始终未跨出关键性的一步,而是维持着包办婚姻的名分直到生命的终结。
此处有一个巨大的疑问产生——为何鲁迅不休掉朱安,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使彼此都得到解脱?究其原因,我认为与时代、社会环境、家族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他对朱安有着人道主义关怀与同情。
在鲁迅遇到许广平的时候,其母亲因为看到自己送给鲁迅的“礼物”给她心爱的儿子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时,也早就放弃了对儿子婚姻的决定权,既然如此,促使鲁迅继续背负无爱婚姻重担的原因究竟何在?个人认为,鲁迅的未曾离弃朱安主要是基于人道主义考虑。
在与朱安数十年名义夫妻的关系中,他对她始终怀着深切地理解与同情,尽管二人没有爱情也没有共同话语,他却从未要求解除婚约,而是决定“陪着他做一世的牺牲”。
在其1919年发表的随感录《爱情是什么》中,鲁迅就深刻认识到封建家族制度现实下,男女双方同为牺牲品的现实,对包办婚姻受害的另一方给与了深切的同情,陪着朱安牺牲,完结这四千年的旧账。
在当时他生活的江浙一带社会风气中,女子如若被男子休掉,是一辈子抬不起头,无法生活和立足的。
所以这也是使得鲁迅发出以上的感慨,做出陪着一起牺牲的决定的些许缘由了吧。
可以说,他们数十年的婚姻关系是建立在鲁迅苦行僧式的自我牺牲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数十年后回望他与朱安名存实亡的婚姻,
对拥有“鲁门朱氏”名分而最终空房独守,与鲁母共度一生的朱安而言,这样的结局究竟是幸运呢抑或是不行呢?她被休掉后又是否真的没有出路呢?
从旧时代走来,咀嚼着无爱婚姻的苦果,鲁迅在情感与理智的夹缝中受尽煎熬:一面是与自己同甘共苦、肝胆相照的红颜知己,一面是脆弱无辜、是自己为唯一生存支撑的结发妻子,究竟何去何从?他被命运,尤其是自己新旧杂糅的思想观念逼近无法选择的两难处境之中。
许广平也曾说过他“你的苦痛,是在为旧社会而牺牲了自己。
旧社会留给你苦痛的遗产,你一面反对这遗产,一面又不敢舍弃这遗产,恐怕一旦摆脱,在旧社会里就难以存身,于是只好甘心做一世农奴,死守这遗产。
”③鲁迅至始至终不曾放弃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身上又打着过渡时期的烙印,既有旧时期的烙印,又有新时期思想的冲击,造就了他复杂的婚恋观。
在反抗旧道德,思考国民性等问题上,鲁迅是先驱,是斗士;在实际的婚恋生活中,鲁迅是众多挣扎在新旧到的矛盾中觉醒者的一个代表。
鲁迅名、实分离的婚恋生活使新思想背景下的价值标准与旧道德的规范要求糅合在一起,在旧式婚姻中于外在形式上遵守传统道德的要求同时,却在个人化的行为中和内心里坚守新的思想下的行为准则,鲁迅就这样在屈从中反抗,在反抗中屈从,凸显出其复杂的新旧交织的婚恋观。
注释:
①.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6,第60页
②.鲁迅:《书信.致李秉忠》,1928年4月9日,《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619页
③.《两地书》第二集“厦门——广州”,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