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中稻1号

合集下载

中稻1号试种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

中稻1号试种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

种 子科 技 ・
・ 0 1 0 ) 2 1 (9 ・
中 图分 类 号 :S5 1 (4 l. 2 . 2 )8 文献标志码 : B
・ 良种 良法 ・
文 章 编 号 :1 0 - 6 0 2 1 ) 9 0 4 — 2 0 5 2 9 (0 0 - 0 6 0 1
中稻 1号试 种 表 现 与 高产 栽 培技 术
生 产上 完全 可 以替 代淮 稻 5号 和武 育粳 3号 。
3 中稻 1号栽 培技 术 31 适 期播 种 . . 培育 壮秧
试 验试 种 表 明 。 5月 l 5~2 日播 种 最 适 宜 , 5 5月 3 0日以后 播 种 的产量 较低 。中稻 l号旱 育秧 大 田亩 用
种 20~25k 。 . . g
中稻 1 2 1 号 0 0年在 东 台 、 盐都 、 化 等 地 也成 功 兴 试 种 , 均 亩产达 到 6 0k 平 3 g以上 。
12 米 质 优 . 于销 售 . 便
235 抗病 性 : _ . 高抗 条纹 叶枯 病 、 黑条 矮缩 病 , 曲病 、 稻 纹枯 病 易 于防 治 。 2 1 淮稻 5号稻 曲病 重发 生 的 在 0 0年
2 中稻 1号 本地 试 种表 现
生产实 践 表 明 ,中稻 1 号是 一 个综 合性 状 比较 优 秀 的 品种 , 高产 稳 产 , 全性 好 , 品价值 高 , 大面 积 安 商 在
我 县 引种 后 , 排 品 种对 比试 验 和 大 田示 范 同步 安 进 行 。 品种对 比试 验 安排 在 近 湖镇 裕 丰村 . 田间 设计 采 取 随 机 区组排 列 , 复 三 次 , 区面 积 3 . 1 , 重 小 33 1 育苗 3 采 用 旱育 秧 , 株行 距 l . e 2 . c , 35 m ̄ 25 I 双本 栽插 。 田 n 大 示 范 安排 在 颜单 镇 庙 河村 , 面积 1 56亩 。从试 验 、 6. 示 范 的结果 来看 , 中稻 1号有 以下几 点认 识 : 对 21 具 有 良好 的 高产株 型 . 试 验平 均 株 高 1 5 m, 形 紧凑 ,叶 片 短挺 上 0.e 株 6

水稻新品种和两优1号示范推广效果探究

水稻新品种和两优1号示范推广效果探究

水稻新品种和两优1号示范推广效果探究水稻是中国人民的主食,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科技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品种的水稻不断涌现,其中两优1号就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品种。

本文将探讨两优1号水稻的示范推广效果,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两优1号水稻的特点两优1号水稻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其他单位共同研发的一种新品种。

该品种具有以下几点独特的特点:1. 产量高:两优1号水稻是一种高产水稻品种,其产量明显高于传统水稻品种。

通过示范推广,可以为农民提供更丰富的粮食收成。

2. 抗病性强:两优1号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较强,不易受到病虫害侵袭,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3. 适应性强:两优1号水稻适应性广泛,适合不同地区的种植,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获得稳定的产量。

4. 粒型优良:两优1号水稻粒型饱满,米质细嫩,口感好,适合当地餐饮市场和加工需求。

由于以上特点,两优1号水稻备受农业专家和农民的关注,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示范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两优1号水稻示范推广效果1. 增产效果显著根据一些示范区的数据统计,两优1号水稻相比传统水稻品种,平均增产了15%左右。

在一些地区甚至可以达到20%以上的增产效果。

这对农民来说意味着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更丰富的收成,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 减少农药使用由于两优1号水稻具有较强的抗病性,示范推广区域的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实现了零施药。

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3. 增加了农民的信心通过示范推广,农民对新品种的接受度明显提高,他们对两优1号水稻的表现和效果比较满意,这增加了他们尝试新品种的意愿。

这有利于推广更多的高产、高效、抗逆的新品种,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4.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示范推广区域,两优1号水稻的种植推广带动了种子生产、销售、农药施用、农田管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中优1号(水稻)

中优1号(水稻)

中优1号(水稻)【基本情况】目前,南方各省区杂交早籼稻普遍存在着早而不优,优而不早等问题,难以适应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米的需求。

为此,我公司以优质、高产、熟期早、抗性强为育种目标,利用优质不育系中9A与自己选育的强优早籼恢复系钟恢1号(26窄早402,F1~F3混收混种,且以后系选而育成)杂交选育出集早熟、优质、高产、抗病于一体的三系早籼新组合中优1号。

自1997年以来,在广西、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区累计示范种植6700hm2以上,比当地同熟期主栽组合增产6%~8%;米质较优良,有9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以上。

中优1号于1998和1999年参加钟山县杂交水稻新组合品比试验,平均单产分别为7.31和6.84t/hm2,2a均居7个参试组合首位,分别比对照优I402增产13.2%和12.0%,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1999年早季参加广西区水稻新品种筛选试验,4个试点平均单产为6.55t/hm2,比对照优I4480减产1.7%,不显著;但在桂北灵川点平均单产为7.62t/hm2,比对照优I4480增产23.7%,达极显著水平。

同时,中优1号在各地示范试种普遍表现高产稳产。

1998年早、晚两季在钟山进行生产示范,经验收,单产分别为6.97和6.89t/hm2,分别比对照金优402增产5.8%和8.6%。

1999年钟山县扩大示范面积达767hm2,经抽样验收,平均单产达7.48t/hm2,其中公安镇马安村徐小光种植800m2,平均单产达7.76t/hm2。

2000年,鹿寨县引进试种133.4hm2,平均单产7.02t/hm2,比同熟期的金优402增产11.2%;此外,在广西贺州、临桂,湖南永州、江华,广东韶关、连州等县(市)生产示范,一般单产在6.9~7.2t/hm2。

【特征特性】中优1号在桂中作双季早稻全生青期为115d,作晚稻全生育期97d左右,比优I402迟熟ld。

分蘖力中上,株型集散适中,茎秆呈淡青色,叶色淡绿,叶片挺直,透光性好。

水稻新品种中稻1号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中稻1号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立; 落粒性 良好 , 粒色金 黄 , 后期熟 色好 。
收稿 日期 :0 1 1— 5 2 1- 0 1

按 株混收 ; 0 3年在连 云港 对 F 进 行单株选择 , 20 , 共选 结实率 8 . %, 85 千粒重 2 . g生育期 与汕优 6 相 当。 7 70 ; 3 稻米品质指标 : 糙米率 8 . 精 米率 7 . 整精 1 %, 8 35 %,
质、 高产 、 抗病 、 适应性广 的杂交 稻新 品种。
33 加快育种技术更新 , . 提高育种水平
3 今后 选育的主要技术措施设想
31 加强优质稻种质资源 的引进 与利用 .
改变传统育 种方法 , 提高育 种水平 , 逐步开展辐射
诱 变 、 粉培养 和航 天育种 、 花 分子标记 辅助选 择 、 转基
品 种与 技术
DOI 1 .99 ̄ n10 - 0 22 1 . .2 -03 6 1 . 6 8 8 . 2 20 1 . 0 0 0
中 鹤 吊 米 2 1 ,8 2 : 1 2 0 2 l ( )7
水稻新 品种 中稻 1号 的选 育、 征特性 及栽 培技术 特
卢百关 秦德 荣 樊继伟 方兆伟 李 健 杨 波 王 宝祥 刘 艳 周振玲 徐 大勇
括优质 、 高产 、 抗病和理想株 叶型态的不育 系 、 复系 , 恢 充 实本 所稻种 资源库。
7】 ・
卢百关等 : 水稻新品种中稻 1 号的选育 、 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中稻 1 由中国农 科 院作物所 和江苏省连 云港 市 号
农科 院 以中粳 11 39为母 本 、中粳 连 9 — × 6 1 中粳 8 1 45
得综合性状 好 的单 株 3 7株 ;04年春在 海南加代 , 20 株 系混收 ;0 4年在连 云港种植株 系 圃 ,选 择优 良株 系 20 1 个 ;0 5年在连 云港进行 株系 比较 ,选择 3个优 良 2 20 株系进入 下一年 ;0 6年在连 云港 、 20 徐州 、 淮安 进行多 点 比较试验 ,同时在连云港进行 品种 比较试验 ,连粳

理想株型高产水稻新组合嘉优中科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理想株型高产水稻新组合嘉优中科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果[J].现代化农业,2018(8):38-39.[2]易旭荣,覃庆芳.碧护在水稻上的增产应用探究[J].南方农业,2017,11(36):13,15.[3]刘传光,周新桥,陈达刚,等.软性籼型红米水稻品种南红1号的选育[J].福建稻麦科技,2015,33(4):5-6.[4]向花香,覃瑞德,莫武平,等.优质特种红米稻柳红占211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4(1):62-63.[5]林长河,王应培,迟强,等.海南机插水稻大田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5(6):36-39.[6]韦世训,周荣金,王信霞.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防治水稻稻飞虱大田药效试验[J].生物灾害科学,2018,41(2):97-100.[7]黄怡兵,王娟,胡宇舟,等.三氟苯嘧啶(伍靓珑)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J].湖北植保,2018(4):10-11.针对目前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品种产量瓶颈难突破、长期徘徊不前,抗病性不强,主栽品种退化严重等多种生产问题,以及农业生产上对早熟、高产、多抗、优质水稻新品种的迫切需求,课题组联合中科院遗传所、上海崇明种子有限公司以理想株型的理念为指导,开展早熟、超高产、多抗、高效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工作。

2016年成功选育出具有株型理想的超级稻株叶形态的超高产水稻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嘉优中科1号,2013年至2017年连续五年示范种植均获亩产840kg 以上高产,其中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在江苏沭阳县青伊湖农场万亩连片示范种植,均获得巨大成功。

尤其在2017年水稻孕穗到抽穗期遭遇几次连续高温、灌浆中后期又遭遇连续低温阴雨、光照不足,当地水稻品种普遍减产,经专家实收测产仍获得亩产911.3kg 高产,成功实现了水稻超高产与抗性提升的完美结合,又达到了种植区域北移的目标,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扩大种植面积,凸显每亩增产200kg 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水稻新品种和两优1号示范推广效果探究

水稻新品种和两优1号示范推广效果探究

水稻新品种和两优1号示范推广效果探究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之一。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培育出了众多水稻新品种。

两优1号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水稻新品种,其在示范推广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对两优1号水稻的新品种和示范推广效果进行探究。

一、水稻新品种两优1号介绍两优1号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稻谷所(以下简称“稻谷所”)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籼型水稻新品种。

该品种在籼型水稻中属于早熟型,生育期为115-120天,适合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栽培。

两优1号水稻具有以下特点:1. 抗病虫害能力强:两优1号水稻对水稻纵裂细菌、稻瘟病、稻飞虱等常见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抗性,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2. 适应性强:两优1号水稻适应性广,适合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多种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适用范围广。

3. 产量稳定:两优1号水稻的产量稳定,亩产量高,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4. 粮质优良:两优1号水稻粒粒饱满,外观黏性好,米质优良,符合市场需求。

通过以上特点可以看出,两优1号水稻是一种优良的水稻新品种,能够为我国的粮食产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两优1号示范推广效果探究1. 两优1号示范推广的意义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通过对两优1号水稻的示范推广,能够帮助更多的农民了解和掌握这一优良品种的种植技术,并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从而推动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2. 示范推广的方式和途径为了更好地推广两优1号水稻,农业部门采取了多种方式和途径:(1)组织示范田地:农业部门在各地组织了两优1号水稻的示范田地,让农民亲眼看到这一新品种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增加了农民对该品种的信心和认可。

(2)开展技术培训:农业部门开展了针对两优1号水稻的技术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民讲解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

水稻中山1号及其衍生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回顾与启示

水稻中山1号及其衍生品种选育和推广的回顾与启示

生稻 的自然杂种后代 经培 (Oryza rufipogon Griff)

育、鉴定和选择,育成新品种中山 1 号[1],这是世界
上第一个人工选育的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新品
种[2-3] ,开创了 水 稻 育 种 中 利 用 野 生 稻 种 质 资 源 的 先河。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工作者和 农民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和辐射育种等多种途 径进行改良,共衍生了中山红、中山白、包胎红、包胎 矮、包选 2 号、钢枝占和大灵矮等 90 多个品种,持续 推广了 60 多年,为华南稻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2009-01-20
修回日期:2009-03-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联合资金重点项目(U063100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5300831)
作者简介:李金泉,博士,副教授,从事作物基因资源的发掘利用研究。 E-mail:lijinquan@
通讯作者:卢永根,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E-mail:yglu@
Key words:Yasten No.1;Oryza rufipogon Griff;Derived variety;Breeding;Popularization
丁颖院士很早就意识到野生稻种质资源在水稻
育种的利用价值。 早在 1926-1933 年间,他率先利
用从广州市东郊犀牛尾沼泽地发现和获得的普通野
( CollegeofAgricul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
Abstract:During1926-1933,bymakinguseofthenaturalhybridsfromOryza rufipogon indigenoustothemarshesofSheeNewWei,eastsuburbsofGuangzhou city,Academician DingYinghad bred anewvarietyYasten No.1 which wasthefirstvarietyinvolvingwild ricein theworld.Thevarietywasintegrated with theexcellentcharacters fromcultivated riceand wild rice,asithavinghigh yield,growingvigorouslyand specialtolerancein thelowertemperature,in theextremelyhottemperatureand in thebad soil.Duringoverhalfacentury,atleast95 varietiesofeight generationswerederived fromYasten No.1,which werebred byChinesericebreederand farmersthrough pedigreeselection,hybridization breedingand radioactivemutation breeding.Thetotalcultivated areaforthesevarietieswere morethan 8.246 million hm2.Thushugeeconomicand socialbenefitswereproduced bythem.Itisan unusualfactin thehistoryofricebreeding.Theresearch indicatesthatAcademician DingYingisthepioneerin thewild ricegermplasmcollection,conservation,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in China.O.rufipogon istheimportantmaterialtobroaden the geneticdiversityofricevarieties.Itisan efficientwaytomakeuseoftheexoticgenesfromO.rufipogon through construction ofchromosomesinglesegmentsubstitution lineswith O.rufipogon asdonorparents.

水稻新品种中龙香粳1号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中龙香粳1号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水稻新品种中龙香粳1号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作者:刘淑香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4期中龙香粳一号是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选育的香型水稻品种,2012年初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稻2012015)。

尚志市2012年示范推广种植1.5万亩,并进行了相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因该品种具有稻米品质优良、口感食味号,深受稻农的青睐和欢迎,2013年拟推广面积10万亩。

1、品种的特征特性1.1米质优良:中龙香粳一号水稻外观米质特优,米粒晶莹透明,品质优良。

该品种米饭饭香适口,柔软适中,食味和口感佳,凉饭不回生,可与稻花香2号相媲美。

据相关部门检验,出糙率79.6%-79.8%,整精米率64.7%-67.9%,垩白粒米率1.0%-4.5%,垩白度0.1%-0.9%,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36%-17.01%,胶稠度72.5-80.0mm,食味品质87-89分。

品质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

1.2抗逆性强:2012年尚志市水稻稻瘟病属发病较重年份,从2012年该品种多点示范种植情况看,没有发生叶瘟,局部地块有穗颈瘟、支梗瘟发生,但发病程度容易控制,抗纹枯病性状好,表现出较强的抗倒伏、抗旱和耐寒能力。

1.3生育性状:该品种主茎12片叶,从播种至成熟生育日数136天,需≥10℃活动积温2500℃左右,属中熟品种,适合我市第一积温区种植。

株高100cm,穗长19cm,每穗实粒数100粒左右,干粒重25g,苗期生长势较强,抗病,耐寒,插秧后返青快,分蘖力强,长势旺盛;株型好,剑叶上举,茎叶绿色,灌浆速度快,活秆成熟,属高光效品种。

1.4产量表现:2012年该品种在一般栽培水平条件下,产量为7000-7500kg/hm2,高产栽培下产量可达9000kg/hm2,分蘖多,穗数足,增产潜力大。

2、栽培技术要点2.1大棚育苗,培育壮秧。

采用水稻大棚育苗技术,最佳育苗期为4月10日至4月25日,气温稳定通过5-6℃时抓住冷尾暖头进行播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4期新品种
水稻新品种中稻1号
孙朋孙妍赵加生徐士清叶世超
(江苏省灌南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灌南222500)
中稻1号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连云港市农科院于2006年以中粳1319为母本、中粳连96-1×中粳8415的F1为父本,经连续7代复合杂交,联合育成的常规中粳稻新品种。

2007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试,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6),已申请植物新品种产权保护(申请号为20080138.4;公告号为CNA004595E)。

1特征特性
1.1植物学性状中稻1号幼苗矮壮,苗势较强,芽鞘、叶鞘呈绿色,叶片色淡绿;茎、秆长度中,分蘖力中等偏强,低节位分蘖多;5个伸长节间,茎秆较粗壮,茎秆基部包茎节,叶鞘较厚,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强;主茎总叶片数17~18张,上部3张功能叶较挺,受光姿态好;株型集散适中,长势旺,整齐度较好,熟期转色好,穗长度中等,穗伸出度较好,穗型半直立;落粒性良好,粒色金黄,后期熟色好。

1.2农艺性状、品质及抗性中稻1号全生育期153.5d,主要农艺性状区试综合表现为:每667m2有效穗21.9万,株高104.4cm,每穗总粒数156粒,结实率90.4%,千粒重27.1g。

抗性表现: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
4.3,穗茎瘟损失率最高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
5.4%,黑条矮缩病极轻。

米质表现:整精米率62%,垩白率45%,垩白度4.2%,直链淀粉含量17.1%,胶稠度80.5mm。

综合表现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中感稻瘟,抗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

1.3穗粒结构协调、适应性广平均每667m2有效穗数22万左右,成穗率75%左右;平均每穗总粒数156粒,实粒数为141粒,结实率90.4%。

中稻1号为国审品种,分蘖力强,后期灌浆快,转色好,适合在江苏、山东、安徽及河南中粳稻区种植。

2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区试,平均667m2产量为631.6kg,较对照9优418增产4.3%,达极显著水平;2008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区试,平均产量652.8kg,较对照9优418增产5%,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77.5kg,较对照9优418增产0.9%。

2008-2010年在连云港市及苏北、鲁南、河南、安徽适宜地区40余个县区种植,平均每667m2产700kg 以上,其中在东海种植的3.33hm2超高产栽培攻关田单产达811.2kg/667m2。

2010年灌南县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安排新品种品比试验及展示,在12个参试品种中,中稻1号列参试品种第1位,实产783.4kg/667m2,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85%。

3配套栽培技术
3.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中稻1号作为单季稻,适合在江苏、山东、安徽及河南中粳稻区种植。

5月上中旬播种,水育秧每667m2播量25~30kg,旱育秧播量35~40kg,肥力低的秧田可适量多播。

秧田施足基肥,早施断奶肥,巧施送嫁肥,培育适龄带蘖壮秧。

3.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30~35d,每667m2栽插2.0万~2.2万穴,株行距13cm×23cm,每穴2~3苗,栽足基本苗70000左右,迟栽田块每穴3~4苗,浅栽匀插。

抛秧田应做到田平、土熟、肥足、水层薄,人工补稀,留出操作行。

3.3节水灌溉,平衡施肥本着“前足、中稳、后补”原则,每667m2用纯N25kg左右,基肥60%,分蘖肥20%,穗粒肥20%。

基肥要足,以有机肥为主,搭配P、K 肥,提倡秸秆还田;分蘖肥适当加重,栽后7d立苗后,结合施用除草剂每667m2施尿素10kg,7d后再施尿素15kg;早施穗肥,避免贪青迟熟。

适时搁田,控制高峰苗667m2不超过30万,成穗22万~23万,孕穗至扬花期浅水勤灌,齐穗后干湿交替,收前7d左右断水,不能脱水过早。

3.4防治病虫,保证丰收播前药剂浸种可有效防治恶苗病,整个生育期间要密切注意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秧田期集中防治稻蓟马、飞虱及蚜虫,本田期重点防治一、二代三化螟及三、四代稻纵卷叶螟、飞虱等,并加强纹枯病等病害的防治,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和丰产丰收。

(收稿日期:2011-02-21)
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